研究揭示反芻思維的腦網絡機制

2020-08-11 光明網

當人們沉浸於悲傷和憂愁中,頭腦中縈繞的痛苦念頭揮之不去時,這種現象在心理學文獻中被定義為「反芻思維(rumination)」。反芻思維是一種對負性情緒本身及其可能原因和後果的反覆思考。這是一種比喻形式的命名,反芻是反芻類食草動物的一種習性,它們會把在胃中半消化的食物再退回口中咀嚼,當沉浸在負面想法中無法自拔時,就像反芻動物一樣把早已消化的念頭不斷地拿回來反覆考量。反芻思維和抑鬱症(重性抑鬱障礙)存在密切聯繫。它是在抑鬱症患者身上常見的心理現象,也是導致抑鬱症的重要風險因素。反芻思維這樣的高級心理活動一般都被認為是大腦活動的外在表現,因此,重要問題是:當我們陷入反芻思維時,大腦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圖1.反芻思維的腦網絡機制是怎樣的

已有研究發現,反芻思維可能與人腦的大尺度腦網絡——默認網絡有關。默認網絡是一系列活動水平在靜息狀態下比執行任務時更高的腦區,它可以進一步細分為3個子系統:負責自我相關思維的核心子系統、負責邏輯關係思維與現在的背內側前額葉子系統以及負責自傳體記憶與過去的內側顳葉子系統(圖2)。當我們進行反芻思維時,屬於默認網絡的大腦區域的活動水平上升。然而,在反芻思維時這些腦區之間的是如何相互作用,尚不清楚。

圖2.默認網絡包含的腦區,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子系統紅色:核心子系統;藍色:背內側前額葉子系統;綠色:內側顳葉子系統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嚴超贛研究組開展研究。研究人員使用指導語,引導健康成人被試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中進入一段時間較長的、連續的反芻思維狀態,計算被試默認網絡及其各個子系統腦區在這一整段時間內的腦活動模式之間的相似性(皮爾遜相關係數),這種相似性一般被稱為腦區之間的「功能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比較這種相似程度在兩種條件下(反芻思維和分心)之間的差別。分心是一種與反芻思維截然不同的心理狀態,科研人員使用它來作為參照條件。

結果表明,在反芻思維狀態下,默認網絡各個腦區之間的功能連接是下降的。在子系統水平上更精細的分析揭示這種下降可能是不同子系統之間的關係在反芻思維狀態下發生分化的表現:和分心狀態下相比,反芻思維狀態下核心子系統和內側顳葉子系統之間的功能連接上升,而和背內側前額葉子系統之間的功能連接下降,此外,內側顳葉子系統內部的功能連接也下降(圖3)。

圖3.反芻思維的腦網絡機制

該研究提示了反芻思維形成機制的一種有趣可能:反芻思維可能是由於默認網絡核心子系統對內側顳葉子系統的腦活動的過度控制導致的。核心子系統與自我以及情緒價值思維有關,而內側顳葉子系統負責自傳體記憶和過去,也負責新異想法產生。當一切正常時,來自內側顳葉子系統的回憶和新異想法不斷地產生,而核心子系統則負責對這些回憶和想法進行調節,並且對它們賦予自己的情感價值判斷:哪些想法是好的,哪些是壞的,哪些令人滿意,哪些讓人沮喪。但當人們陷入反芻思維時,來自核心子系統的控制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內側顳葉子系統的活動被壓縮在狹小範圍之內,沉浸在過去中。這時,反芻思維的「惡性循環」便形成(圖4)。

圖4.核心子系統對內側顳葉子系統的過度控制導致反芻思維

該研究啟示,當核心子系統與負責過去的內側顳葉子系統交互過度,而與負責現在的背內側前額葉子系統交互欠缺,人們就陷入反芻思維之中。因此,人們要更多地思考當下,而不是過去,這樣有助於減少反芻思維。一種良好的練習形式是進行正念冥想,要求練習者關注當下,並且不進行評判。此外,未來經顱磁刺激或深度腦刺激的相關研究,可以考慮以增強核心子系統與背內側前額葉子系統的功能連接,降低核心子系統與內側顳葉子系統的功能連接,作為靶點來降低反芻思維,探索治療抑鬱症的新方式。

目前腦成像領域面臨的挑戰是結果的可重複性。為保證結果的可重複性,該研究的所有結果都在兩個站點(北京大學和中科院心理所)的三臺不同的掃描儀上進行重複驗證。該研究的所有原始的腦成像數據 ( http://rfmri.org/RuminationfMRIData) 以及代碼

(https://github.com/Chaogan-Yan/PaperScripts/tree/master/Chen_2020_NeuroImage) 均已公開共享,研究人員可以根據其中的Readme.docx進行重複驗證。

研究工作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抑鬱症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特色資料庫(二期)、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北京市科技新星、心理所科研啟動經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支持。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NeuroImage上,論文第一作者為心理所博士後陳驍,通訊作者為嚴超贛。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通過薈萃分析揭示反芻思維的默認網絡腦機制
    該文章探討了默認網絡三個子系統在反芻思維(rumination)中的作用,結果揭示反芻思維和默認網絡,尤其是核心子系統和背內側前額葉子系統的激活存在密切關係。 反芻思維是一種特定的反應模式,是指個體對消極生活事件的原因、影響和後果的反覆思考。雖然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反芻思維是一種跨診斷的現象,但它與抑鬱密切相關。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瘤胃功能創新的多種遺傳進化機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反芻動物遺傳與進化研究中心在反芻動物瘤胃進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並以「Modes of genetic瘤胃作為反芻動物進化過程中的重要器官,為系統解析其功能創新背後的遺傳進化模式,研究人員聯合國內外10多家單位收集了反芻動物類群所在的鯨偶蹄目的50種組織共897個轉錄組數據,覆蓋了其中三個擁有多胃室結構的亞目(反芻亞目、胼足亞目和鯨河馬亞目)。利用比較基因組學和比較轉錄組學方法對反芻動物瘤胃的功能創新的遺傳進化基礎進行了探究,並進一步對候選基因的功能進行了驗證。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角的進化起源和發生發育機制
    6月22日,該聯合團隊從遺傳學角度首次提出反芻動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細胞起源——頭部神經嵴幹細胞,其發育過程利用了基本相同的基因調控通路,為反芻動物角具有單一的進化起源和發生發育機制提供了證據。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  同樣是角,為何差別這麼大?  回到開頭,這頭牛其實並不在吃草,被飼養員「捧在手心裡」的它早已吃飽喝足。
  •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供圖據了解,這一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對反芻動物基因組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揭示了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其中,西工大為兩篇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另一篇論文的第二完成單位。這標誌著西工大在生態與環境保護領域基礎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 研究人員揭示個體腦網絡差異的基因和環境影響
    在一項最新研究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左西年研究組的副研究員楊志,與國內外合作者利用200對雙胞胎(雙生子)的腦功能影像數據,揭示了遺傳和環境因素對人腦內在功能網絡的影響。人腦內在功能網絡是特指在不執行特定認知任務時,人腦自發神經活動形成的共振網絡,它們反映了神經網絡的功能組織架構。許多研究已經證明:人腦內在腦功能網絡與行為和認知功能的個體差異有較強關係。
  • 中國科學家首繪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機器人或有人類思維
    信息 中國科學家首繪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機器人或有人類思維 機器人有望真正產生人類思維  中新網上海7月25日電(記者陳靜)復旦大學25日披露,該校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團隊首次繪製了腦功能網絡的動態圖譜。
  • 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首繪 或使機器人產生人類思維方式
    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首繪 或使機器人產生人類思維方式 原標題:   本報上海7月25日電(記者顏維琦、曹繼軍)通過核磁共振掃描技術度量人類大腦各個區域的動態相互作用模式,並揭示其動態變化的產生機制,從而首次繪製腦功能網絡的動態圖譜
  • 北師大教授劉超:道德認知腦機制研究的探索者—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劉超屢次獲得國家社科重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方面的資助,在道德認知的腦機制研究方面奮力創新,不斷獲得新成果。2015年,他還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如今,在腦科學的研究道路上,劉超正在大步前進。
  • 研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巖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Social attraction in Drosophila is regulated by the mushroom body and serotonergic system的研究論文,研究以果蠅為模型,建立新的社交親和行為範式,以此量化動物主動尋求社會交往的內在驅動力
  • 研究發現抑鬱症罪魁禍首:過度思考(反芻思維)
    可凡事過猶不及,當一個人過度對自己關注時就會陷入到「反芻思維」中,這種只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不幸上,持續關注自身消極情緒的狀態,在心理學上稱為——反芻思維(rumination)。有部分學者認為反芻思維是抑鬱症的臨床特徵和易感因素。
  • 《PNAS》發文揭示抑鬱症患者大腦默認網絡異常機制
    腦影像已經被廣泛用於研究抑鬱症的腦活動異常機制,試圖找到抑鬱症診斷生物學客觀標準並進行精準治療。而在各腦環路中,抑鬱症研究中最為關注的是大腦默認網絡活動的異常[3]。然而,對於抑鬱症的默認網絡腦活動異常的具體模式,不同的研究者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結果。目前已有的抑鬱症腦功能成像默認網絡研究大都為樣本量<100的研究,均存在小樣本統計力弱的問題。
  •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8日電 3月2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研究員管吉松研究組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神經活動誘發的組蛋白修飾調控Neurexin-1分子剪切並介導了記憶的保護」(「Activity-induced
  • 研究揭示複雜光流運動視覺錯覺產生的腦神經機制
    2月19日,《神經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隨著光流:真實光流運動向錯覺光流運動轉換的腦神經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視知覺腦機制研究組完成。
  • 腦區到腦網絡:認知神經科學的系統論轉向
    20世紀90年代,複雜性網絡這一數學模型被引進認知神經科學,腦網絡研究在認知神經科學中興起,腦網絡的研究發現,人腦網絡是一種高效的「小世界」網絡,人類心理不但與腦區的活動有關,還與腦區之間的網絡連接有關。不同於腦區的還原論研究,腦網絡研究具有系統論的特點,這是認知神經科學內部的系統論革命,對認知神經科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清華和哈佛兩個團隊在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機制研究上取得...
    這項研究首次發現了響應丘腦底核電刺激的兩條包含小腦的神經通路,並闡明了它們各自在頻率敏感性與可塑性方面的特點,以及與帕金森病不同症狀的關係,從而深入揭示了丘腦底核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腦功能機制,對開發新療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 中科院等研究探索靜息態腦功能協方差網絡
    該研究已於近期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2011;6(12):e28817.]上。在腦成像研究領域,以往關於腦結構(比如:灰質體積、密度和皮層厚度)的研究已經注意到這種個體差異對於揭示人腦結構組織的方式頗具啟發性。但是,認知科學家研究具體認知任務時大都將個體差異視為幹擾因素而不予重視。在新近逐步受到重視、不依賴於具體任務設計的成像技術——靜息態腦成像——則給予研究人員新的機會來考察這種個體差異在大腦內在功能架構上的表現。
  • 腦科學日報: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2,PNAS | 劉聰/李豔梅合作揭示翻譯後修飾調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α-syn的液-固相轉化與聚集的分子機制 來源:BioArt 3,Nat Metab | 童青春和束剛/江青豔合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來源:BioArt 下丘腦弓狀核作為食慾調控中樞,主要由GABA能神經元構成。
  • 搶佔腦科學研究的戰略制高點———透視美國「腦計劃」
    一語道破美國出臺「腦計劃」的深層次動機———搶佔腦科學研究的戰略制高點。無獨有偶,歐盟委員會年初也宣布,石墨烯和人腦工程兩大科技入選「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並分別設立專項研發計劃,每項計劃將在未來10年內分別獲得10億歐元的經費。由此可見在腦科學領域的角逐不可謂不激烈!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2,Nat Neurosci | 唐焰等揭示「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來源:BioArt7月27日,德國海德堡大學Valery Grinevich和斯特拉斯堡大學Alexandre Charlet合作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Social touch promotes interfemale communication via activation of parvocellular oxytocin neurons,首次揭示了催產素系統與社交撫摸之間的正反饋機制
  • 動物所揭示「腸道菌群—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曾發現,對於動物越冬具有重要意義的聚群行為(huddling)可提高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腸道菌群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增加有益菌而降低有害菌的數量,提高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的含量,為宿主提供能量來源,通過菌群移植等多個實驗揭示了腸道菌群介導聚群行為的能量節省機制,為理解腸道菌群與宿主的協同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Zhang 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