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反芻動物瘤胃功能創新的多種遺傳進化機制

2020-11-30 生物谷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反芻動物遺傳與進化研究中心在反芻動物瘤胃進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並以「Modes of genetic adaptations underlying functional innovations in the rumen」為題,於11月5日《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雜誌在線發表。該論文第一署名單位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博士研究生潘香羽、蔡鈺東、博士後李宗軍、碩士研究生王妮妮、西北工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博士後陳賢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Rasmus Heller助理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我校姜雨教授和西北工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王文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反芻動物因其獨特的前胃發酵系統和反芻行為而得名,其瘤胃是前胃發酵系統的主要器官。它與微生物的緊密協作,使得反芻動物具有了高效消化植物纖維的能力並因此獲得了獨特的進化優勢,促進了反芻動物類群的繁盛和多樣性。

反芻動物並不是唯一擁有多胃室的類群,與其分歧時間約6500萬年的鯨偶蹄目中,包括胼足亞目的駱駝和鯨河馬亞目中的河馬、鯨豚等均擁有多胃室。但由於他們食性和生態位的不同,他們的胃室特化出各自不同的特徵。瘤胃作為反芻動物進化過程中的重要器官,為系統解析其功能創新背後的遺傳進化模式,研究人員聯合國內外10多家單位收集了反芻動物類群所在的鯨偶蹄目的50種組織共897個轉錄組數據,覆蓋了其中三個擁有多胃室結構的亞目(反芻亞目、胼足亞目和鯨河馬亞目)。利用比較基因組學和比較轉錄組學方法對反芻動物瘤胃的功能創新的遺傳進化基礎進行了探究,並進一步對候選基因的功能進行了驗證。

偶蹄目多胃室物種的系統發育樹

該研究利用首次開發的組織特異表達基因篩選指標E50,鑑定到655個瘤胃相對其他組織高表達的基因。其中14.7%的基因來自食道組織,其餘的大部分募集自表皮、免疫和消化代謝等相關組織,這些基因參與的功能通路都與瘤胃已知的功能高度相關。通過比較駱駝、鯨豚和反芻動物的第一胃室的表達譜,研究結果發現瘤胃與鯨偶蹄目其他物種的第一胃室可能共享來自食道的發育起源,瘤胃不僅上調了食道表達的基因,還從其他組織募集了更多基因的表達,從而進化出不同的表皮結構、增強的酮體代謝和特異調控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能力。

瘤胃基因的募集來源

更重要的是,結合反芻動物比較基因組學分析,該研究發現大多數的(77.65%)瘤胃核心基因附近富集了反芻動物特異的非編碼保守序列,並部分地被瘤胃和食道的開放染色質區域驗證,證實調控改變是器官進化遺傳機制最活躍的方式。此外,在酮體代謝通路關鍵限速酶基因HMGCS2中發生了5個反芻動物特異的胺基酸突變,酶活性試驗結果表明這些突變使得該蛋白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擁有更高的利用乙醯輔酶A合成羥甲基戊二醯輔酶A的酶活性,可能賦予了反芻動物更高效的能量代謝效率。抑菌圈試驗發現反芻動物新產生的基因(DEFB1和LYZ1)能夠選擇性地抑制革蘭氏陽性菌,這一結果表明通過新基因的產生,瘤胃可能具有了特異調控微生物群落的功能。

該研究揭示了瘤胃功能創新的遺傳進化基礎,鑑定到的瘤胃核心基因及其特異突變為今後研究瘤胃的發育基因調控網絡,以及瘤胃與微生物群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個起點。同時,該研究也為進一步優化提高反芻家畜生產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開發出的E50方法為複雜器官的特異表達基因的研究提供嶄新的途徑,有望被廣泛使用。(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角的進化起源和發生發育機制
    6月22日,該聯合團隊從遺傳學角度首次提出反芻動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細胞起源——頭部神經嵴幹細胞,其發育過程利用了基本相同的基因調控通路,為反芻動物角具有單一的進化起源和發生發育機制提供了證據。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  同樣是角,為何差別這麼大?  回到開頭,這頭牛其實並不在吃草,被飼養員「捧在手心裡」的它早已吃飽喝足。
  • 安琪反芻酵母細胞壁,瘤胃健康穩劑!
    具有增加動物機體免疫水平,緩解各種應激反應、吸附黴菌毒素等功能。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酵母多糖在反芻上應用逐步被人們認識,除了刺激反芻動物的免疫,增強抗病能力、吸附黴菌毒素外,它具有提高奶牛產奶量、改善乳質、提高肉牛日增重、降低肉牛胴體脂肪、優化牛肉品質的作用,越來越受到學術界和養殖業的重視。本文介紹了國內外在此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探討了酵母細胞壁在反芻應用中的優勢以及今後的研究方向。
  •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供圖據了解,這一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對反芻動物基因組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揭示了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其中,西工大為兩篇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另一篇論文的第二完成單位。這標誌著西工大在生態與環境保護領域基礎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 文獻解讀|瘤胃微生物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鑑定
    總之,我們對反芻動物瘤胃的關鍵微生物進行了抗生素抗性研究,揭示可移動遺傳元件対瘤胃微生物耐藥方面起到的潛在功能,為人類和動物的健康提供了應用依據。 二、實驗設計1.基因組數據的選擇和ARGs的鑑定及統計分析從Hungate1000項目選擇435個瘤胃動物微生物的基因組序列(425個細菌和10個古菌),用3種軟體(ARG-ANNOT、ResFinder和Resfams)尋找抗生素抗性基因並進行分類。
  • 研究揭示反芻思維的腦網絡機制
    圖1.反芻思維的腦網絡機制是怎樣的已有研究發現,反芻思維可能與人腦的大尺度腦網絡——默認網絡有關。研究人員使用指導語,引導健康成人被試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中進入一段時間較長的、連續的反芻思維狀態,計算被試默認網絡及其各個子系統腦區在這一整段時間內的腦活動模式之間的相似性(皮爾遜相關係數),這種相似性一般被稱為腦區之間的「功能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比較這種相似程度在兩種條件下(反芻思維和分心)之間的差別。
  • 來自反芻動物的「小秘密」—新聞—科學網
    像這類反芻動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姜雨和與其合作的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教授邱強、王文(兼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等團隊,和它們打交道已有多年。 「牛羊鹿等這些草食動物大多沒有尖牙利爪,角既是它們面對捕獵者的自衛工具,也是同類間爭奪配偶和領地的主要工具。」姜雨告訴《中國科學報》,研究這些角是他們的日常樂趣之一:這些角是如何發展而來?
  • 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反芻動物營養創新團隊發現蘿藦科植物牛角瓜可...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反芻動物營養創新團隊評估了幾種傳統飼用植物在提高反芻動物飼料蛋白質利用率方面的潛力,發現原產非洲撒哈拉南部沙漠與我國西南乾熱河谷地區的蘿藦科植物牛角瓜(Calotropisgigantea)葉能有效抑制瘤胃原蟲生長,提高瘤胃氮素利用效率,具有用作天然飼料添加劑的潛力。
  •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2019-02-14 科技日報 趙漢斌 【字體:大 中 小】
  • 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13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中外研究人員合作,成功揭示了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響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後代的存活率和適合度。
  •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被囊動物環境適應遺傳基礎與進化機制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和Animal Microbiome等發表文章,報導了首個被囊動物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和首個被囊動物腸道微生物組,解析了被囊動物環境適應與入侵的遺傳基礎,及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通過代謝產物互換協同進化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被囊動物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研究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有鱗類的胎生起源多發生在較低的分類階元(屬下、種下水平),便於進行不同繁殖模式的比較研究,因此為研究胎生繁殖模式的進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模型。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這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過去基於生理、組織形態等方面的研究發現,胎生進化伴隨卵殼退化、胚胎附著、胎盤發育、受精卵延長滯留、免疫耐受等方面相應的改變。然而,這些變化的遺傳機制尚屬空白。
  • 科學家通過薈萃分析揭示反芻思維的默認網絡腦機制
    該文章探討了默認網絡三個子系統在反芻思維(rumination)中的作用,結果揭示反芻思維和默認網絡,尤其是核心子系統和背內側前額葉子系統的激活存在密切關係。 反芻思維是一種特定的反應模式,是指個體對消極生活事件的原因、影響和後果的反覆思考。雖然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反芻思維是一種跨診斷的現象,但它與抑鬱密切相關。
  • 牛反芻的過程
    內容提要: 反芻是指草食動物在食物消化前將食團經瘤胃逆嘔到口中,經再咀嚼和再咽下的活動,包括逆嘔、再咀嚼、再混合唾液和再吞咽四個過程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有鱗類的胎生起源多發生在較低的分類階元(屬下、種下水平),便於進行不同繁殖模式的比較研究,因此為研究胎生繁殖模式的進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模型。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這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過去基於生理、組織形態等方面的研究發現,胎生進化伴隨卵殼退化、胚胎附著、胎盤發育、受精卵延長滯留、免疫耐受等方面相應的改變。然而,這些變化的遺傳機制尚屬空白。
  • GBE:研究揭示rRNA加工機器的進化機制
    但該機制是否在真核生物普遍存在,該機制如何從沒有核仁結構的原核細胞的基礎上進化形成,又如何隨著真核生物的進化而不斷完善和分化,目前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真核細胞進化基因組學研究組馮金梅博士研究生在導師文建凡研究員的指導下,首先基於全基因組數據對真核生物五大超群中的77個代表物種和大量的原核生物(包括1375中真細菌和67種古菌)進行了SSU processome所有組分的同源搜索、鑑定和分子系統發生分析,揭示了如下規律:(1)SSU Processome廣泛存在於各類真核生物中,是真核生物核糖體小亞基rRNA加工的普遍機制
  • 動物所研究揭示松鼠與橡子之間的協同進化關係
    在自然界,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通常極少構成一對一的協同進化模式,而多數表現為彌散協同進化模式。這是因為一種動物通常依賴多種植物為其提供食物,而每種植物也依賴多種動物提供服務(如傳粉、種子擴散)或為多種動物所捕食。為了闡明齧齒動物與植物果實(種子)之間是否存在協同進化關係,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農業動物生態研究組科研人員在我國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等植被帶進行了長期定位研究。
  • 牛瘤胃臌脹的病因與多種治療方法
    本病又稱瘤胃臌氣,是一種氣體排洩障礙性疾病,由於氣體在瘤胃內大量積聚,致使瘤胃容積極度增大,壓力增高,胃壁擴張,嚴重影響心、肺功能而危及生命。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二)症狀急性瘤胃臌脹:病牛多於採食中或採食後不久突然發病,表現不安,回頭顧腹、後肢踢腹、背腰拱起、腹部迅速膨大、肷窩凸起,左側更明顯,可高至髖關節或背中線,反芻和噯氣停止,觸診凸出部緊張有彈性,叩診呈鼓音,聽診瘤胃蠕動音減弱。高度呼吸困難,心跳加快,可視黏膜呈藍紫色。後期病牛張口呼吸,站立不穩或臥地不起,如不及時救治,很快因窒息或心臟麻痺而死。
  • 研究解析蘋果遺傳進化機制
    近期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和澳大利亞澳洲大學的研究人員展開合作,在蘋果屬植物多倍體化遺傳與進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論文「Molecular
  • 動物所等揭示石山葉猴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等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石山葉猴物種在高鈣環境中的正常生活。
  • 研究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合作,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揭示視黃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