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等揭示石山葉猴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等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石山葉猴物種在高鈣環境中的正常生活。

  該研究基於對烏葉猴屬9個物種23個個體全基因組重測序分析,重建演化歷史和種群結構,揭示烏葉猴屬中黑葉猴種組、銀葉猴種組(T. cristatus group)、鬱烏葉猴種組(T. obscurus group)三個種組演化地位和種群動態。結果表明烏葉猴屬祖先在歷史上約2.9個百萬年前分化形成石山葉猴(Limestone langur)和雨林葉猴(Forest langurs)兩大類群,而黑葉猴種組黑葉猴(T. francoisi)、白頭葉猴(T. leucocephalus)、寮國烏葉猴(T. laotum)、印支烏葉猴(T. ebenus)和越南烏葉猴(T. hatinhensis)的祖先約在1.1個百萬年前開始分化。石山葉猴類群內正選擇基因富集於「鈣離子信號代謝」等通路,並發現了一系列與鈣離子信號傳導、鈣離子跨膜轉運以及細胞內鈣離子調控相關的正選擇基因和擴張基因家族(圖1)。通過對位於細胞膜上的電壓門控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的點突變細胞鈣離子成像實驗和全細胞膜片鉗實驗,結果顯示相比於祖先基因型,黑葉猴基因型的CAV1.2通道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研究提示該基因的點突變可能是石山葉猴適應喀斯特環境的機制之一(圖2)。黑葉猴與白頭葉猴除毛色差異外,生存環境和習性極其相似,基於種群基因組學的選擇消除分析提示在白頭葉猴中,黑色素合成信號通路相關基因受到顯著的正選擇,且轉錄組分析揭示黑色素合成信號通路中的關鍵基因EDNRB在白頭葉猴中的表達量遠低於黑葉猴。因此該研究推斷EDNRB基因是在自然選擇過程中,在白頭葉猴遺留下來的環境適應性毛色表型的關鍵機制。該研究首次從基因組和細胞學水平對生活於喀斯特極端環境中的非人靈長類的適應性機制進行了研究,該研究結果將為其它生活於該環境的適應機制的探討提供借鑑,同時也可能對探討相同環境下不同物種的趨同性適應進化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該工作以Genomic mechanisms of 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adaptations of limestone langurs to karst habitats 為題於2019年12月17日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在線發表。動物所副研究員劉志瑾、碩士研究生張立業、動物所與安徽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生閆忠澤、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任志傑為共同第一作者,動物所研究員李明、副研究員劉志瑾和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博士Christian Roos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先導項目(XDB310000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761133020, 31970390, 31821001, 31772438)以及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016YFC0503200)的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石山葉猴基因組中鈣離子信號通路相關基因特異性胺基酸突變

  圖2. 電壓門控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點突變細胞鈣離子成像實驗和全細胞膜片鉗實驗,結果顯示相比於祖先基因型,黑葉猴基因型的CAV1.2通道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

相關焦點

  • 【項目案例】MBE|石山葉猴基因組揭示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本研究藉助二代、三代PacBio和HiC技術組裝了雄性黑葉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高質量基因組,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石山葉猴物種在高鈣環境中的正常生活。
  • 「項目案例」MBE|石山葉猴基因組揭示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本研究藉助二代、三代PacBio和HiC技術組裝了雄性黑葉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高質量基因組,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英國卡迪夫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二代測序平臺(Illumina HiSeq2000、Illumina HiSeq2500),對81個分布於中國境內17個採樣點的野生獼猴個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深度重測序,並通過種群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中國野生獼猴不同亞種的種群遺傳結構和演化歷史,解析了不同獼猴種群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
  • 動物所等揭示金絲猴植食性適應分子機制及其進化歷史
    (各30×左右),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結合功能實驗和宏基因組分析,揭示了靈長類植食性適應的分子機制,並闡明了金絲猴屬的起源和演化歷史。儘管金絲猴的嗅覺基因中有61.7%為假基因(這可能與金絲猴萎縮的外鼻孔以及嗅覺系統退化相關),但在其與牛的基因組比較分析中卻發現33個快速進化的嗅覺基因,且大部分這些嗅覺基因(69.7%)可能參與感知水果、植物等氣味相關,這一比例高於其他相關的物種;利用基因組數據,這次研究還首次對與植食性緊密相關的RNASE1基因的複製區域進行界定,針對RNASE1的序列比較及功能實驗結果支持「一次複製假說」,即該基因複製發生在亞洲葉猴和非洲葉猴分歧之前
  • 動物所揭示「腸道菌群—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曾發現,對於動物越冬具有重要意義的聚群行為(huddling)可提高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腸道菌群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增加有益菌而降低有害菌的數量,提高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的含量,為宿主提供能量來源,通過菌群移植等多個實驗揭示了腸道菌群介導聚群行為的能量節省機制,為理解腸道菌群與宿主的協同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Zhang et
  •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廣西崇左「石山精靈」——白頭葉猴(圖)
    新華社發(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新華社南寧12月19日電 題:廣西崇左:為「石山精靈」構建綠色家園新華社記者陳一帆、王悅陽時下,廣西崇左市江州區板利鄉寒意漸濃。喀斯特石山連綿不絕,成片的甘蔗林環抱其間,綠意掩映的山林裡,偶爾可見一兩個猴洞。這裡是「石山精靈」的棲息樂園。
  •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被囊動物環境適應遺傳基礎與進化機制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和Animal Microbiome等發表文章,報導了首個被囊動物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和首個被囊動物腸道微生物組,解析了被囊動物環境適應與入侵的遺傳基礎,及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通過代謝產物互換協同進化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被囊動物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水生所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那麼,通過大氣層流等途逕到達永久性寒冷環境的微生物,在細胞內各種參與代謝的酶完成冷適應之前怎樣在低溫下保持一定的代謝活性和生長能力呢?這個問題對於理解生物如何適應南極等常年寒冷環境至關重要,然而此前一直沒有答案。
  • 廣西崇左:為「石山精靈」構建綠色家園
    2020年12月19日,在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白頭葉猴(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石山精靈」又名白頭葉猴,是我國特有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稀少,主要分布在崇左市左江和明江之間不足200平方公裡的喀斯特石山地區。 60歲的板利鄉那弄上屯村民梁美術自小與山林為伍,對「石山精靈」的存在早已習以為常。「經常能在山裡看見白頭葉猴覓食、飲水或者嬉戲。」梁美術說。
  • 美麗葉猴背後的哀與愁 和SEE一起猴年護猴(3)
    在中國,現在有7種葉猴:喜山長尾葉猴、印支灰葉猴、緬甸烏葉猴、菲氏葉猴、戴帽葉猴、黑葉猴和白頭葉猴。「喜山長尾葉猴」   圖:IBE/ 左凌仁葉猴中的小胖墩:與其他長尾葉猴一樣,成年雄性喜山長尾葉猴重量可達26.5公斤,是葉猴中最重的。好胃口愛蹦跳的精靈:它們生活的地方海拔最高可超過5000米,對,就是那個山中大巨人——喜馬拉雅高山森林和山地灌叢。雖然是葉猴,也不完全吃葉子,還有果實和一些昆蟲和脊椎動物。比其他葉猴更適應地棲,但也在樹上覓食,並顯得相當靈敏,偶爾有半臂躍和壯觀的跳躍活動。
  • 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in the intertidal environment」(《條斑紫菜基因組揭示潮間帶環境下多樣性的碳獲取機制
  • 祖先的遺傳記憶可以幫助生物重新適應環境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有機體在其祖先的家園中具有長期的「記憶」,有助於他們適應環境變化。這項研究涉及在青藏高原和鄰近的低地地區飼養雞。目的是評估兩種類型的表型變化(即對生物體可觀察到的物理特徵或性狀的變化)對環境適應過程的相對貢獻。「塑性」表型變化涉及改變的基因活性,但不重寫DNA分子中的遺傳密碼,而突變通過修改密碼本身中的字母序列而引起改變的基因活性。進化生物學家一直在爭論塑性和突變引起的適應性變化的相對作用,以及前者是否可作為後者的墊腳石。
  • 中國海洋大學在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in the intertidal environment」(《條斑紫菜基因組揭示潮間帶環境下多樣性的碳獲取機制
  • 研究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那麼,通過大氣層流等途逕到達永久性寒冷環境的微生物,在細胞內各種參與代謝的酶完成冷適應之前怎樣在低溫下保持一定的代謝活性和生長能力呢?這個問題對於理解生物如何適應南極等常年寒冷環境至關重要,然而此前一直沒有答案。
  • 朱健康小組揭示等位遺傳調控機制
    近日,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在《細胞報告》上在線發表科研成果,解析等位遺傳發生
  • 全基因組及轉錄組研究揭示開心果的環境適應以及馴化機制 | Genome...
  • 遺傳發育所揭示茉莉酸抑制鐵吸收的分子機制
    雙子葉和非禾本科單子葉植物主要採用機理Ⅰ的鐵吸收機制,又稱酸化-還原機制,即在缺鐵時,根細胞分泌H+到根際土壤中,降低根周邊pH值,增加Fe3+的可溶性;同時根細胞表面的三價鐵還原酶FRO2被激活,將Fe3+還原成Fe2+;進而二價鐵轉運蛋白IRT1將Fe2+離子轉運到細胞內。而禾本科植物採用機理Ⅱ的鐵吸收機制,又稱螯合機制。
  • 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
    本報訊(記者張晴丹)近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呂彬等揭示了無尾兩棲類物種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 genomics上。揭示趨同/平行適應的遺傳機制在理解進化的可重複性和可預測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生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環境中的物種為研究分子趨同/平行進化及其與適應的關係提供了極好的模型系統。
  • 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Current Biology | 南京師範大學鍾伯堅研究組揭示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來源:CB BioArt植物製版:光明2020年7月2日,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鍾伯堅教授研究組聯合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繆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