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研究揭示植物如何創造抗癌化合物的細節

2021-01-15 生物谷

2016年3月22日 訊 /生物谷BIOON/--長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能夠產生可用於治療癌症、心律失常和其他疾病的有機化合物。在最新發表於《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 》的研究中,一個日本研究團隊揭示了這些化合物在細胞水平的代謝過程細節。他們的數據表明,存在一種未知機制,調節這些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創造、移動和分布。

植物基本是靜止不動的,為了保護自身免受昆蟲、野生動物和疾病的侵害,它們創建出一個化學化合物自衛系統,所涉及的化合物被稱為次生代謝物。這些化合物大部分存儲於植物細胞的液泡之中,並在動物吞吃植物時被激活。人類使用這些代謝物作為藥物和興奮劑(它們包含尼古丁和咖啡因)已經有很長的歷史。

長春花能夠產生被歸類為萜類吲哚生物鹼(terpenoid indole alkaloids,TIAs)的抗腫瘤化合物。在代謝TIAs的過程中,各種中間化合物被創造並穿越不同的細胞,最後到達存儲它們的異形細胞或乳汁管細胞。但直到現在依然不清楚每種化合物如何在細胞之間移動,如何控制它們在每種細胞中的創造和存儲。

該研究團隊使用質譜成像技術和單細胞質譜技術分析了每種化合物在組織和單個細胞中的發布。分析顯示,之前認為在表皮細胞中代謝和存儲的化合物,實際上大量存在於完全不同的位置--異形細胞。

這些發現表明,可能存在一種調節這些有機化合物在植物中創造、移動和管理的未知機制。此外,闡明有價值的化合物在植物中代謝過程的細節,可能有助於開發新的合成有機化合物的方法。(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10.1073/pnas.1521959113

Cell-specific localization of alkaloids in Catharanthus roseusstem tissue measured with Imaging MS and Single-cell MS

Catharanthus roseus (L.) G. Don is a medicinal plant well known for producing antitumor drugs such as vinblastine and vincristine, which are classified as terpenoid indole alkaloids (TIAs). The TIA metabolic pathway in C. roseus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However, the localization of TIA intermediates at the cellular level has not been demonstrated directly.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metabolic pathway of TIA in C. roseus was studied with two forefront metabolomic techniques, that is, Imaging mass spectrometry (MS) and live Single-cell MS, to elucidate cell-specific TIA localization in the stem tissue. Imaging MS indicated that most TIAs localize in the idioblast and laticifer cells, which emit blue fluorescence under UV excitation. Single-cell MS was applied to four different kinds of cells [idioblast (specialized parenchyma cell), laticifer, parenchyma, and epidermal cells] in the stem longitudinal sec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Imaging MS and Single-cell MS spectra of these cells showed that similar alkaloids accumulate in both idioblast cell and laticifer cell. From MS/MS analysis of Single-cell MS spectra, catharanthine, ajmalicine, and strictosidine were found in both cell types in C. roseus stem tissue, where serpentine was also accumulated. Based on these data, we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IA synthesis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idioblast and laticifer cells of C. roseus stem tissue.

 

相關焦點

  • 重磅級文章解讀科學家們如何利用多種化合物抵禦癌症?
    ,OSU)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一種為啤酒增添風味、顏色和苦味的植物—啤酒花還能產生一種抑制癌細胞的主要化合物,這種化合物的兩種重要衍生物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與原型化合物黃腐酚(xanthohumol,XN)不同的是,這些衍生物不會代謝成植物雌激素。植物雌激素是一種植物性化學物質,類似於女性性激素,可以幫助某些類型的腫瘤生長,並可能導致其他健康問題。研究首次表明,該衍生物在肝癌和結腸癌中的抗癌作用與XN相似。
  • 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所研究員陳曉亞帶領的課題組,研究發現植物揮發性萜類的生物合成通過
  • PNAS:研究揭示輔助性T細胞如何幫助機體建立免疫記憶
    它們是目前基於T細胞的疫苗和免疫療法的研究熱點。Stephen Turner教授表示很久之前研究人員就知道在沒有CD4或者輔助T細胞存在的條件下機體無法建立起對抗多種感染的免疫記憶,但是此前研究人員一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適應性免疫系統有點像復仇者聯盟。」Turner教授說道。「你有隊友,它們可以自己工作,但是只有當它們團結在一起才能創造出最好看的電影。
  • 科學家在抗癌活性先導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唇形科(Lamiaceae)香茶菜屬(Isodon)植物是我國民間廣泛使用的草藥,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舒筋活血、抗腫瘤等功效。該屬植物富含結構變化多樣的對映-貝殼杉烷類二萜化合物(ent-kauranoids)。
  • 陳曉亞院士小組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所研究員陳曉亞帶領的課題組,研究發現植物揮發性萜類的生物合成通過
  • PNAS:突破!中美科學家成功闡明薑黃素有效抑制癌症進展的分子機制
    2018年7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利用X射線晶體學及激酶抑制劑特異性分析技術成功揭示了薑黃素如何在原子水平下結合激酶雙特異性酪氨酸調節激酶
  • 【前沿】PNAS:南京師範大學黃曉華課題組破解稀土元素(REEs)如何激活植物胞吞作用
    百餘年來,因缺乏REEs細胞行為直接可視化及學科交叉探究技術及策略,REEs生物(尤其動、植物)效應的細胞學機制揭示,被公認是化學、生物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共性難題。其中,植物存在細胞壁及細胞質膜外較強酸性環境,更難實現REEs細胞行為可視化與機制揭示。
  • Nature Plants:抗癌植物成分的生物合成轉運途徑被發現
    目前在臨床實踐中使用的許多藥物是從植物中天然存在的特殊化合物開發而來的。英國的科學家們在長春花( Catharanthus roseus )生產有效的抗癌化合物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們發現了抗癌植物成分( MIAs )生物合成過程中的轉運機制。
  • PNAS:揭示一種細菌蛋白促進癌症產生機制
    2018年12月3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作為一種支原體蛋白,DnaK幹擾被支原體感染的細胞應對和修復DNA損傷的能力,其中已知DNA損傷是癌症的一種起源。這一發現表明細菌感染可能導致比以前認為的更多的癌症。
  • 【PNAS】未來十年新領域!何勝洋院士等綜述植物韌皮部-昆蟲-病原菌相互作用研究的挑戰與問題!
    建立成功的體外純培養物仍然是使疾病病因學,疾病機理和有效篩選抗菌化合物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優先事項。未來的研究需要考慮創新的培養方法,包括合成原核基因組學和韌皮部細胞培養系統,以消除韌皮部與病原體相互作用研究中最嚴峻的障礙之一。(2)健康和患病韌皮組織有多少個韌皮部微生物相關?對韌皮部疾病中韌皮部相關微生物群的大規模調查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未來研究領域。
  • Science子刊:科學家發現黃芩如何製造抗癌化合物
    2016年4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新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研究中,約翰英納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Cathie Martin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揭示了一種傳統中醫藥中使用的植物如何產生可能有助於治療癌症和肝臟疾病的化合物。
  • 誰才是抗癌藥物的終極生產者?植物還是……|微生物「智」造
    紫杉醇具有什麼獨特的抗癌機制,能獲得如此多的讚譽和肯定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女科學家Susan Band Horwitz博士。Horwitz博士通過長期研究,最終於1979年闡明了紫杉醇獨特的抗癌作用機制。2019年,Horwitz博士也憑藉這項研究成果榮獲素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
  • 研究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科學家在海蝸牛粘液中發現了新的抗癌化合物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自然界充滿了潛在的抗癌殺手,在科學家尋求靈感的所有物種中,不起眼的蝸牛繼續提供物品。
  • 傳統白酒研究重大突破:脂肽類化合物董酒含量居全球首位
    這是繼在中國傳統白酒中發現萜烯類化合物等生物活性成分後又一重要科研發現,這一科研發現不僅揭示了脂肽化合物具有抗癌,平衡的獨特而豐富的生物活性作用,也從現代科學手段證實了董酒獨特的健康價值。江南大學的重大研究突破,對整個中國白酒產業未來將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多年來,關於董酒的成分和功能的傳聞不絕於耳,但感性的描述終究不如科學的論證。
  • 抗癌物質蘿蔔硫素益處多多!盤點其功能研究進展
    2017年3月13日/生物谷BIOON/---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化學名為1-異硫氰酸-4-甲磺醯基丁烷,又稱「萊菔硫烷」 ,在西蘭花、捲心菜、羽毛甘藍、球芽甘藍、芥藍、北方圓紅蘿蔔等十字花科植物中含量較豐富,是一種常見的抗氧化劑,是蔬菜中所發現的抗癌效果最好的植物活性物質,也是所有天然抗癌物質裡,效力最強、效果最好的活性成分。
  • 研究揭示生態環境中植物-草食動物間如何實現化學交流
    研究揭示生態環境中植物-草食動物間如何實現化學交流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9 19:09:52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ngjuan Zu團隊發現,信息競賽解釋了生態環境中植物
  • PNAS:抗癌藥物分子可能會誘導癌細胞侵略性增加
    有的理論認為這些癌細胞能主動地重編程自己的信號通路(網絡),來減輕抗癌藥物帶來的壓力,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會獲得更加惡性的特徵,比如侵略性增強。由美國費城威斯塔研究所領銜的一個聯合課題組發現,一種針對PI3K(磷脂醯肌醇(-3)激酶)的抑制劑,能夠誘導癌細胞的轉錄和信號通路被重編程。
  • Structure:水仙花也可以抗癌?看看怎麼回事兒!
    一項來自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科學學院和癌症研究中心的RNA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新研究在這個方向上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相關研究發表在Cell旗下的《Structure》上。圖片來源:DLafontaine ULB這項研究由Denis Lafontaine領導,他們從黃水仙(石蒜科水仙)中提取了一種天然的抗癌化合物。
  • 提取物槲皮素可抗癌 怎麼又是三類致癌物?
    槲皮素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其英文名"quercetin"揭示其最初來源於植物--櫟樹(英文名:quercetum)。槲皮素在茶葉,蘋果,洋蔥,西紅柿,西蘭花等多種食品中含量豐富。在植物體內,槲皮素髮揮一種天然的植物生長素運輸的抑制作用,對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極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