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全腦神經元和神經遞質系統的動態耦合|頂刊導讀41期

2020-12-05 腦科學君

頂刊導讀目錄

1,15q11.2 BP1-BP2區域拷貝數變化與皮層及皮層下形態及認知的關係

2,局部遺傳對皮層摺疊影響的成像

3,紋狀體背側區和腹側區的分離

4,全腦神經元和神經遞質系統的動態耦合

5,人體靜息電生理記錄中真正的跨頻耦合網絡

1,15q11.2 BP1-BP2區域拷貝數變化與皮層及皮層下形態及認知的關係

期刊:Jama Psychiatry

作者:Ayden

15q11.2 BP1-BP2拷貝數變化與大腦皮層區域形態的關係

斷點1(BP1)和2(BP2)之間基因組區域15q11.2的反覆微缺失(microdeletions)和重複與神經發育障礙有關。這些結構變異存在於0.5%至1.0%的人群中,使15q11.2 BP1-BP2成為目前最常見的致病性拷貝數變異(CNV)位點。然而,目前還不清楚CNV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大腦結構和認知能力。本研究旨在確定15q11.2 BP1-BP2缺失和重複CNVs與皮層和皮層下腦形態和認知任務表現的關係。

作者研究了CNV與表面積(surface area)、皮層厚度和皮層下體積的整體和區域測量的相關性,校正了年齡、性別、掃描儀和顱內體積。在45756名納入的被試中,平均年齡為55.8歲,其中有23754名女性。與非載體相比,刪除載體的表面積更小,皮質較厚,伏核(nucleus accumbens)變小。皮質厚度也有顯著的負劑量反應。區域皮質分析顯示其作用局限於額葉、扣帶回和頂葉。此外,刪除載體攜帶者在7項任務中有5項的認知能力低於非載體攜帶者。

這些發現來自迄今為止最大的CNV神經影像學研究,為15q11.2 BP1-BP2的結構變化與大腦形態和認知相關提供了證據,其中刪除載體受到了特別的影響。結果的模式與已知的15q11.2 BP1-BP2區域基因的分子功能相吻合,表明這些基因參與了神經可塑性。這些神經生物學效應可能有助於確定CNV與神經發育障礙的聯繫。

2,局部遺傳對皮層摺疊影響的成像

期刊:PNAS

作者:Loren

方法論示意圖

意義:我們對人類大腦皮層摺疊機制的理解仍然存在巨大鴻溝。特定皮層位置的摺疊可以用遺傳影響皮層發育相應的解剖學模式來解釋,但沒有直接證據支持這一解釋。

本研究使用高解析度的大腦MRI來展現遺傳影響大腦皮層厚度的預測模式。這種模式利用在發育過程中共享的遺傳影響,在成人神經解剖學中創建了皮質厚度的協變性預測。從解剖學上講,皮質厚度的局部協變性有遺傳基礎,在皮層半球之間是對稱的,在獨立的數據集上顯示出一致性,並可能影響人類大腦表面的摺疊模式。

摘要:人類大腦皮層摺疊機制的破譯進展沒有解釋空間模式的遺傳影響是否有助於這種摺疊。高解析度的活體腦MRI可以用來估計腦區間皮質厚度的遺傳相關性(由於共同的遺傳因素而產生的協變性),生物力學研究預測了皮質厚度對摺疊模式的影響。然而,因為與摺疊模式相關的共同遺傳影響可能比先前的成像研究更具局部性(<1cm) ,進展一直受到阻礙。

本研究開發了一套方法論來檢查局部遺傳對皮質厚度的影響,並將這些方法應用於兩個大的、獨立的樣本。我們發現,這種影響在強度上明顯不均勻,在某些皮層區域,相對於腦回或腦溝,在特定方向上明顯更強。

總體而言,表型局部相關在共有遺傳因素中具有重要基礎,並且在左右皮層半球之間高度對稱。此外,局部皮質摺疊的程度與局部相關的強度有系統的關係,在腦回頂有較高的相關強度,而在腦溝底有較低的相關強度。摺疊和局部相關性在初級感覺運動區較強,而在前額葉等聯合區較弱,這與聯合皮層結構拓撲的遺傳約束減少一致。

總而言之,我們的結果表明,在活體MRI範圍內可以測量到的對皮質厚度的模式化遺傳影響,可能是皮層摺疊發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3,紋狀體背側區和腹側區的分離

期刊:PNAS

作者:Loren

基底節紋狀體分為背側區和腹側區。背側紋狀體調節運動和認知,腹側紋狀體調節獎賞和情緒。紋狀體分區的重要性也反映在神經疾病中,因為背側和腹側紋狀體是亨廷頓病、帕金森氏病和藥物成癮症的不同靶點。儘管兩個區域的神經生物學對比非常驚人,但目前不清楚紋狀體的背側和腹側分區是如何建立的。

本研究發現了兩個關鍵轉錄因子Nolz-1和Dlx 1/2之間的相互作用控制了紋狀體神經元向背側或腹側紋狀體的遷移路徑。此外,這些轉錄因子控制著背側和腹側紋狀體投射神經元細胞,包括D1-直接通路和D2-間接通路。

我們發現Nolz-1通過I12b抑制Dlx1/2,允許紋狀體神經元正常遷移到背側和腹側位置。Nolz-1和Dlx1/2的缺失、上調和下調,可以產生以背側紋狀體萎縮和腹側紋狀體增大為特徵的紋狀體表型,也可以通過調控Nolz-1和Dlx1/2轉錄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挽救這一表型。

我們的研究表明,紋狀體的雙層系統是通過細胞類型的識別和遷移的耦合而建立的,紋狀體分區的神經基礎在胚胎紋狀體神經元開始遷移到發育中的紋狀體時就已經被編碼了,這是紋狀體分區的基本基礎。

4,全腦神經元和神經遞質系統的動態耦合

期刊:PNAS

作者:Loren

神經元-神經遞質耦合全腦模型

將解剖學和功能聯繫起來的全腦模型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可矛盾的是,目前還不清楚在固定的人體解剖連接體中運行的神經元動力系統,是如何引起與人腦功能相關的功能譜(functional repertoire)的豐富變化。神經調節進化到允許通過動態更新固定解剖連接性的有效性,但上述問題仍無法通過長期可塑性來解釋。

本研究提出了一個理論框架,建立了神經元和神經遞質系統之間的動態相互耦合模型。研究通過將多模態神經成像數據-擴散加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d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電子斷層掃描(PET)-結合起來,解釋了二甲-4-羥色胺磷酸刺激特定5-羥色胺能受體(5-HT2AR)在健康人中的功能效應,證明了這個框架對於通過兩個系統的雙向耦合來促進對全腦動力學的理解至關重要。這一進展也有助於理解為什麼二甲-4-羥色胺磷酸在治療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和成癮症在內的神經精神疾病方面顯示出相當大的前景。

總體而言,這些發現表明,儘管必須依賴於固定的解剖連接,但神經元和神經傳遞系統之間的全腦相互耦合對於理解人類大腦功能的非凡靈活性必不可少。

5,人體靜息電生理記錄中真正的跨頻耦合網絡

期刊:Plos Biology

作者:Aleah-jing

區分真正和虛假的區域間的跨頻段耦合的圖示

在特定頻帶中,神經元振蕩的相位同步可協調解剖上分散的神經元之間的信息處理和交流。通常,振蕩和同步同時發生在許多不同的頻率上,這些頻率在認知功能中起著獨立的計算作用。雖然已有大量的研究探討了相同頻率下的相位同步,但是對於控制不同頻段之間和大腦不同區域之間的神經信息處理的機制知之甚少。

這種跨頻段加工的整合可以通過跨頻耦合(CFC)來實現,具體而言,可以通過相位-振幅耦合(PAC)或通過n:m跨頻相位同步(CFS)來實現。到目前為止,研究主要集中在單個大腦區域中的局部CFC,而大腦區域之間CFC的存在和功能組織仍不清楚。

我們假設大腦不同區域之間的CFC對於大尺度地協調神經元活動可能至關重要,並在本研究中調查了人類靜息態腦活動中是否存在真正的CFC網絡。為了評估CFC網絡的功能組織,我們結合介觀尺度解析度的立體顱內腦電圖(SEEG)和宏觀尺度解析度的溯源重構的磁腦電圖(MEG)數據,開發一種新穎的圖論方法來區分真正的CFC和可能由神經元活動中普遍存在的非正弦信號產生的偽CFC,從而確定全腦CFC網絡。

在SEEG和MEG數據中我們均發現,在人類的靜息狀態下存在真正的區域間CFC。在連接前腦和後腦區域的大尺度的腦網絡中,CFS和PAC網絡的theta和alpha振蕩都和較高頻率的活動耦合在一起。CFS和PAC網絡具有獨特的頻譜模式以及它們的高頻和低頻的網絡樞紐呈相反的分布,這意味著它們組成了不同的CFC機制。在另外的一個神經心理測試中,CFS網絡的強度還可以預測認知表現。總之,這些結果表明,在大規模腦網絡跨頻率耦合振蕩中,大腦區域間CFS和PAC是兩種不同機制。

校審:Freya(brainnews編輯部)

前文閱讀

1,腸腦感覺轉導的新興生物學——Neuropod細胞|腦科學頂刊導讀40期

2,PNAS:慢性疼痛的一個新影像學標誌|腦科學頂刊導讀39期

相關焦點

  • Trends in Neurosci:當前關於大腦淋巴系統的爭議|頂刊導讀43期
    頂刊導讀目錄 1,催產素和氯拉西泮對恐懼神經迴路的異同作用2,大腦反應為中風後的運動恢復提供了一個單獨的參考3,血液到大腦的傳輸緩慢是美式足球運動員長期存在屏障功能障礙的原因 4,Nogo受體介導作用促進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的恢復和皮質脊髓生長 5,當前關於大腦淋巴系統的爭議 1,催產素和氯拉西泮對恐懼神經迴路的異同作用
  • 腦科學頂刊導讀 50期
    ✎ 頂刊導讀目錄 1,鏡像的大腦組織:統計異常或半球功能性偏倚的逆轉? 2,低維時空動態性是整個皮層神經活動的基礎 3,腹側被蓋區多巴胺神經元控制動機行為過程中的動力向量 4,非人靈長類動物真的表達他人的想法嗎?
  • 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腦科學頂刊導讀7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攝食後營養記憶的再鞏固需要中央杏仁核中的mTOR 2,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儘管激素(如糖皮質激素)已被廣泛認為是記憶加工過程中常見的神經調節因素,但固醇類性激素(如17β-雌二醇)是否有此類影響尚未得到科學界的廣泛認可。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 頂刊導讀目錄 1,終紋床核通過糖皮質激素依賴和非依賴環路調節記憶鞏固 2,人類將試次間工作記憶的不確定性融入到獎勵決策中3,Theta和Alpha振蕩在工作記憶控制中作用的因果證據4,這突出了WM表徵的潛在複雜性,並表明獎勵決策可以成為檢驗WM,告知和約束記憶的理論,以及計算和神經生物學模型的有力工具。通過在研究決策的同時研究WM,可以對這些系統如何協同工作有新的認識。
  • 重新認識大腦「中間神經元」|腦科學頂刊導讀024期
    頂刊導讀目錄 24期1,無義Shank3突變削弱了前額葉樹突棘中鈣瞬變的抑制性調節2,OPC和少突膠質細胞中神經遞質對Ca2+通道和受體的激活集中於調節細胞內Ca2+,從而使Ca2+信號成為活性驅動髓鞘化的主要候選介質。最近的證據確實表明,少突膠質細胞中Ca2+的局部變化可以調節髓鞘的形成和重塑,並可能調節少突膠質細胞和OPC的其他功能。
  • 「腦科學頂刊導讀52期」運動皮層微環路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啟發
    頂刊導讀目錄 1,通過損傷和間接結構-功能中斷預測腦卒中後缺損 2,聽覺驚嚇反射的適應性是最低意識狀態的一種新標誌3,上行覺醒系統的光遺傳學操作可調節皮層寬帶gamma頻段能量,並能揭示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功能缺陷4,野生型和脆弱X模型小鼠在NMDAR和mGluR依賴性長期突觸抑制過程中樹突棘的功能和結構可塑性解離
  • 感覺刺激分類提高決策準確性的神經基礎| 腦科學頂刊導讀83期
    頂刊導讀目錄   1,視頻遊戲過程中的計算成像顯示了皮層和皮層下情感網絡的動態同步  2,人類內側顳葉的單細胞神經元活動和決策自信度相關  3,感覺刺激分類提高決策準確性的神經基礎  4,感覺決策過程中的皮質狀態波動
  • 腦科學頂刊導讀 50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鏡像的大腦組織:統計異常或半球功能性偏倚的逆轉?認知源自大腦內部神經活動的動態流動。總而言之,本研究結果表明,整個皮層範圍內的神經活動都是高度動態的,但這些動態僅限於一組低維的模塊,從而可能有效控制行為。
  • Nature子刊: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2,交互中心認知:他人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3,前額葉皮質投射神經元靶向背側紋狀體控制行為抑制4,所有人都是直覺科學家:重新思考決策的統計解釋5,從失敗的行為改變中學習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期刊:nature reviews
  • 理解星形膠質細胞的鈣信號:從獲取到詮釋|腦科學頂刊導讀64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神經表觀基因組的在體基因座特異性編輯2,衛星神經膠質細胞—在認識神經系統正常功能和功能障礙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3,皮層內和離皮投射的GABA能神經元的多樣性和功能4,星形膠質細胞在髓鞘再生中的作用5,理解星形膠質細胞的鈣信號:從獲取到詮釋1,神經表觀基因組的在體基因座特異性編輯
  • |腦科學頂刊導讀02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認知和神經精神症狀的網絡定位2,阿爾茨海默症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解釋風險基因座我們的研究支持萎縮網絡映射作為一種將臨床、認知和神經精神症狀定位到腦網絡的方法,為AD患者的大腦行為關係提供了深入的了解。
  • 導讀020期|探秘學習記憶:動態環境學習中的功能性腦網絡重構
    4,動態環境學習過程中的功能性腦網絡重構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作者:Niki這項研究建立了學習中的動態更新和全腦功能連接之間的新的聯繫。因為小腦控制的運動學習形式特徵良好,因此它提供了一個理想系統來進行研究。目前尚不清楚小腦記憶過程是否依賴於神經元周圍基質網絡(PNNs)的變化。本文證明,眼閃爍條件(EBC)作為小腦運動學習的一種形式,受到小鼠小腦深部核內的PNNs的動態調節,PNNs的變化對EBC記憶的形成和存儲是必不可少的。這些結果共同揭示了控制運動聯想記憶的一個重要機制。
  • 腦科學頂刊導讀44期,學習與記憶專題(PNAS、Current Biology)
    頂刊導讀目錄 1,樣本學習揭示了專家類別知覺的表徵起源 2,前額葉-海馬功能連接編碼識別記憶,並在智力殘疾中受損 3,共同的任務結構將不同類型的記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4,情景貧乏型記憶的非適應性特徵 5,苯丙胺敏化會改變海馬神經元的形態、記憶和學習行為 1,樣本學習揭示了專家類別知覺的表徵起源
  • 人類認知科學中的跨文化方法及其緊迫性|腦科學頂刊導讀 054期
    頂刊導讀目錄 1,人類認知科學中的跨文化方法及其緊迫性2,自發性大腦振蕩與知覺決策 3,近端威脅促進了反應性恐懼學習迴路的恐懼獲得和持續 這些結果表明,近距離遭遇的條件性威脅對「消退學習」抵抗力更強,這表明典型的與恐懼學習相關的神經迴路需要額外考慮一個更具反應性的神經恐懼系統才能充分解釋這一效應。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語言中的節奏及其神經機制|導讀 37期
    頂刊導讀目錄 1,說話人能夠根據舌頭的體感對元音進行分類2,通過繪製大腦皮層對語義關係的表徵地圖來連接大腦中的概念3,聽覺和額葉皮層中非緊縮聲學類別的動態變化和層級性編碼4,語言中的節奏及其神經機制
  • 用於大腦神經遞質取樣的微型神經探針
    基於此項發明,神經科學家得以更快(幾秒內)、更準確(微米級精度)地監測動態過程。該項研究成果被發表在著名科學期刊《晶片實驗室》(Lab on a Chip)上。用於大腦神經遞質取樣的微型神經探針大腦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很多科學家在研究。神經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解答此類問題,「為什麼一個人得了偏頭痛而另一個卻沒有?」
  • Mol Psychiatry:氯胺酮調節大腦額葉紋狀體迴路|腦科學導讀62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社會互動的多大腦框架2,利用功能磁共振腦動態性研究人類行為和精神病理學的多面性3,凝視偏轉揭示了如何通過凝視暗示提取眼睛後面的思維4,中度酒精暴露後海馬位置細胞表徵和theta節律發生改變5,氯胺酮調節抑鬱和健康個體的額葉紋狀體迴路1,社會互動的多大腦框架期刊
  • 腦科學頂刊導讀73期|100多年了,左右大腦的不對稱性依然備受關注
    頂刊導讀目錄 1,不對稱的視角下的大腦偏側化2,鏡像腦組織: 統計異常還是半球功能分離翻轉的偏差?這一領域在20世紀70年代重新出現,使我們了解到腦和行為的左右側差異存在於整個動物王國中,並且在感覺、認知和運動效率方面得到了許多突破。許多物種在遺傳學上的偏側化研究開始於 Nodal 級聯中基因的不對稱表達模式,這為後來針對遺傳、環境和表觀遺傳因素複雜交互作用的研究創造了條件。這些基因表達特性在個體發育的不同階段發生作用,並能夠在不同物種中引起神經網絡的不對稱性。
  • 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
    例如,腦幹腦狀結構內某些神經元對乙醯膽鹼敏感;刺激中腦網狀結構使腦電出現快波時,皮層的乙醯膽鹼釋放明明顯增加;用組織化學法顯示腦幹網狀結構的乙醯膽鹼上行通路,發現其與腦幹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通路有相似之外。尾核含有豐富的乙醯膽鹼、膽鹼乙醯移位酶和膽鹼酯酶,尾核內有較多的神經元對乙醯膽鹼敏感,殼核與蒼白球內某些神經元也對乙醯膽鹼敏感。由此看來,紋狀體內存在乙醯膽鹼遞質系統。
  • 第三節 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的代謝
    作為神經遞質,必須具備幾個基本條件:(1)被認為是遞質的物質應特異性地存在於以該物質為遞質的神經元中,而且,在這種神經元的末梢有合成該遞質的酶系統;(2)遞質在神經末梢內合成以後,通常是集中貯存在囊泡(vesicle)內,這樣可以防止被胞漿內的其它酶所破壞;(3)當神經衝動到來時,神經末梢內的遞質就自突觸前膜釋放入突觸間隙;(4)遞質通過突觸間隙,作用於突觸後膜的叫做受體的特殊部位,引起突觸後膜離子通透性改變以及電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