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2020-06-06 brainnews

頂刊導讀目錄

1,終紋床核通過糖皮質激素依賴和非依賴環路調節記憶鞏固

2,人類將試次間工作記憶的不確定性融入到獎勵決策中

3,Theta和Alpha振蕩在工作記憶控制中作用的因果證據

4,結構後內側情景網絡

5,反向傳播和大腦


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1,終紋床核通過糖皮質激素依賴和非依賴環路調節記憶鞏固

期刊:PNAS

作者:Loren

大量證據表明,糖皮質激素能促進記憶鞏固,幫助人們記住重要的情感事件。先前的研究發現,終紋床核的前腹區(avBST)調節糖皮質激素的釋放,這表明avBST的活動可能會影響情緒事件的記憶鞏固。為了探討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對雄性SD大鼠進行了抑制性迴避訓練,並反覆測定應激激素,然後立即對avBST或其向下遊區域的投射進行光遺傳操控,並在48小時後測試其保持能力。

結果表明,avBST抑制增強了訓練後垂體-腎上腺的輸出,增強了對抑制性迴避訓練的記憶。糖皮質激素合成抑制劑預處理可阻斷記憶增強和皮質酮反應增強,表明記憶增強依賴於訓練後的糖皮質激素釋放。相反,訓練後的avBST刺激減少了保持能力,但對應激激素輸出沒有影響。

實驗表明,avBST抑制到下丘腦室旁區的輸入,增加了應激激素的輸出和隨後的保持能力,而avBST刺激對兩者都沒有影響。相反,avBST刺激(但不是抑制)輸入到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腹外側會出現損害,而兩種手法都不會影響糖皮質激素的分泌。

這些發現表明,avBST的不同通路分別通過糖皮質激素依賴和非依賴機制實現avBST抑制與刺激的記憶效應。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7/14/8104

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2,人類將試次間工作記憶的不確定性融入到獎勵決策中

期刊:PNAS

作者:Lore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實驗流程及模型架構

許多複雜的決策都涉及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WM),儲存在WM中的信息被整合到許多日常決策和行動中;然而,關於記憶決策中使用了哪些WM信息的研究工作很少。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本研究使用了一個顏色WM任務:受試者觀看顏色刺激,並報告對刺激顏色的估計,通過獎勵決策獲得對記憶不確定性的測量。

結果顯示,報告的記憶不確定性與記憶錯誤相關,表明人們將他們的試次記憶質量納入到獎勵的決策中。此外,記憶的不確定性可以與其他信息來源相結合;在誘導出對刺激概率的預期(先驗信念)後,估計變得傾向於預期的顏色,隨著報告的不確定性的增加,這種變化也會增加。在這些模型中,人們將他們的實驗中的記憶不確定性與潛在的回報和先前的信念結合在一起。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WM代表不確定性信息,可以與先前的信念相結合。這突出了WM表徵的潛在複雜性,並表明獎勵決策可以成為檢驗WM,告知和約束記憶的理論,以及計算和神經生物學模型的有力工具。通過在研究決策的同時研究WM,可以對這些系統如何協同工作有新的認識。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7/15/8391

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3,Theta和Alpha振蕩在工作記憶控制中作用的因果證據

期刊:Current Biology

作者:Aleah-jing

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實驗設計、TMS靶點及Theta和Alpha振蕩在工作記憶控制中神經模型示意圖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WM)依賴於優先加工相關信息和抑制無關信息。優先加工相關信息與外側前額葉皮層的theta頻率神經振蕩相關,而抑制無關信息與枕頂葉的alpha振蕩相關。

本研究使用回顧性提示WM範式來操縱信息優先級和抑制任務要求,這些要求的設計是為了驅動前額葉皮層中的theta振蕩和頂葉皮層中的alpha振蕩。為了檢驗這些神經振蕩的因果作用,我們將θ或α頻率的經顱磁刺激(TMS)施加到前額葉和頂葉,腦區具體位置根據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定義。節律性的TMS對WM性能的影響取決於TMS頻率與目標腦區預期的任務驅動的振蕩的頻率匹配與否。

在目標腦區中的fMRI預測了受試者隨後的TMS效應,從而支持了theta振蕩對神經活動具有興奮性而alpha振蕩具有抑制性的神經模型。總而言之,這些結果確立了前額葉theta振蕩和頂葉alpha振蕩在控制內在工作記憶表徵保持中的不同因果性關係。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0.02.065

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4,結構後內側情景網絡

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作者:Freya

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後內側(PM)情景網絡的整合模型

我們記憶或想像特定事件的能力涉及到複雜心理表徵的構建,這一過程涉及到大腦後內側(posterior medial,PM)核心網絡中的皮層和海馬區域。現有的理論方法已經描述了PM網絡對記憶或想像特定事件的主要貢獻,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情景內容是如何在整個系統中表達和轉換的。

本文回顧了PM網絡的腦區之間關鍵功能交互的證據,及其與支持情景結構的核心認知操作和表徵的關係。本文將近年來的網絡功能多樣性的研究成果與已有的研究成果相結合,提出了一種基於網絡的情景結構模型,其中PM網絡中的腦區間靈活地共享和操作事件信息,以支持情景記憶和模擬的易變現象學。

https://www.cell.com/trends/cognitive-sciences/fulltext/S1364-6613(20)30081-4

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5,反向傳播和大腦

期刊: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作者:Sniper

在學習過程中,大腦中的突觸會發生改變以改善行為。在皮層中,突觸被嵌入到多層網絡中,這使得難以確定單個突觸修飾對系統行為的影響。在深度人工神經網絡中,反向傳播算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在歷史上,反向傳播算法一直被認為不符合生物學規律(biologically problematic)。

儘管如此,神經科學的最新發展和人工神經網絡的成功再一次激發了人們進一步了解反向傳播是否能提供學習在皮層中的發生機制的興趣。反向傳播算法通過使用反饋連接來傳遞錯誤信號,計算後進行突觸更新,從而快速學習。儘管反饋連接在皮層中無處不在,但是很難看到它們如何傳遞反向傳播公式所要求的嚴格的誤差信號。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過去和最近的發展為基礎,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反饋連接可能會引發存在差異的神經活動,這些差異可用於局部地近似那些誤差信號,從而推動大腦深層網絡的有效學習。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3-020-0277-3

校審:Freya(brainnews編輯部)

前文閱讀

1,人類小腦的層級性認知控制的證據|腦科學頂刊導讀 035期

2,腦科學頂刊導讀034期:聚焦抑鬱症的前沿機制

相關焦點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語言中的節奏及其神經機制|導讀 37期
    頂刊導讀目錄 1,說話人能夠根據舌頭的體感對元音進行分類2,通過繪製大腦皮層對語義關係的表徵地圖來連接大腦中的概念3,聽覺和額葉皮層中非緊縮聲學類別的動態變化和層級性編碼4,語言中的節奏及其神經機制
  • Nature子刊: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2,交互中心認知:他人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3,前額葉皮質投射神經元靶向背側紋狀體控制行為抑制4,所有人都是直覺科學家:重新思考決策的統計解釋5,從失敗的行為改變中學習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期刊:nature reviews
  • 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腦科學頂刊導讀7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攝食後營養記憶的再鞏固需要中央杏仁核中的mTOR 2,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2,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期刊: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作者:Sniper 近幾十年來,
  • 腦科學頂刊導讀73期|100多年了,左右大腦的不對稱性依然備受關注
    頂刊導讀目錄 1,不對稱的視角下的大腦偏側化2,鏡像腦組織: 統計異常還是半球功能分離翻轉的偏差?這一領域在20世紀70年代重新出現,使我們了解到腦和行為的左右側差異存在於整個動物王國中,並且在感覺、認知和運動效率方面得到了許多突破。許多物種在遺傳學上的偏側化研究開始於 Nodal 級聯中基因的不對稱表達模式,這為後來針對遺傳、環境和表觀遺傳因素複雜交互作用的研究創造了條件。這些基因表達特性在個體發育的不同階段發生作用,並能夠在不同物種中引起神經網絡的不對稱性。
  • 理解星形膠質細胞的鈣信號:從獲取到詮釋|腦科學頂刊導讀64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神經表觀基因組的在體基因座特異性編輯2,衛星神經膠質細胞—在認識神經系統正常功能和功能障礙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3,皮層內和離皮投射的GABA能神經元的多樣性和功能4,星形膠質細胞在髓鞘再生中的作用5,理解星形膠質細胞的鈣信號:從獲取到詮釋1,神經表觀基因組的在體基因座特異性編輯
  • 重新認識大腦「中間神經元」|腦科學頂刊導讀024期
    頂刊導讀目錄 24期1,無義Shank3突變削弱了前額葉樹突棘中鈣瞬變的抑制性調節2,Ube3b/神經元出現樹突棘密度增加、形態異常的現象,且改變了突觸的生理活動和海馬迴路活動。此外,背側前腦特異性Ube3b/的動物還表現出空間學習能力受損、社交行為改變以及重複性行為。文中進一步研究證明,Ube3b通過泛素化鈣調磷酸酶的催化性γ-亞基——Ppp3cc,而Ube3b的缺失與樹突棘密度增加密切相關。
  • Trends in Neurosci:當前關於大腦淋巴系統的爭議|頂刊導讀43期
    頂刊導讀目錄 1,催產素和氯拉西泮對恐懼神經迴路的異同作用2,大腦反應為中風後的運動恢復提供了一個單獨的參考3,血液到大腦的傳輸緩慢是美式足球運動員長期存在屏障功能障礙的原因 4,Nogo受體介導作用促進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的恢復和皮質脊髓生長 5,當前關於大腦淋巴系統的爭議 1,催產素和氯拉西泮對恐懼神經迴路的異同作用
  • 「腦科學頂刊導讀52期」運動皮層微環路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啟發
    頂刊導讀目錄 1,通過損傷和間接結構-功能中斷預測腦卒中後缺損 2,聽覺驚嚇反射的適應性是最低意識狀態的一種新標誌3,上行覺醒系統的光遺傳學操作可調節皮層寬帶gamma頻段能量,並能揭示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功能缺陷4,野生型和脆弱X模型小鼠在NMDAR和mGluR依賴性長期突觸抑制過程中樹突棘的功能和結構可塑性解離
  • 腦科學頂刊導讀 50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鏡像的大腦組織:統計異常或半球功能性偏倚的逆轉?在人類和非人動物中,概念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據低維幾何形式組織的,這些低維幾何形式依賴於空間表徵中的大腦結構和計算。我們回顧了支持認知地圖和圖像空間的證據,並提出了一個海馬-頂葉網絡,用以解釋跨多個參考框架的知識的組織和檢索。我們還認為,認知地圖和圖像空間可能是大腦創建低維內部模型的普遍思維傾向的兩種表現形式。
  • 腦科學頂刊導讀 50期
    ✎ 頂刊導讀目錄 1,鏡像的大腦組織:統計異常或半球功能性偏倚的逆轉? 2,低維時空動態性是整個皮層神經活動的基礎 3,腹側被蓋區多巴胺神經元控制動機行為過程中的動力向量 4,非人靈長類動物真的表達他人的想法嗎?
  • Nature子刊: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 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2020-12-07 09:20:12 來源: 腦科學君 舉報
  • 人類認知科學中的跨文化方法及其緊迫性|腦科學頂刊導讀 054期
    頂刊導讀目錄 1,人類認知科學中的跨文化方法及其緊迫性2,自發性大腦振蕩與知覺決策 3,近端威脅促進了反應性恐懼學習迴路的恐懼獲得和持續 新一輪跨文化認知科學的浪潮試圖通過不斷擴大研究的範圍、規模和可見度,從而彌補這一問題。本文回顧了這一新研究浪潮的現狀。出現人類認知畫像是這一主題的變化之一,人類認知畫像具有由文化和個人經驗形成的物種典型性能力。新浪潮擴大了我們對人類變異和文化累積變化的基礎過程的理解,包括社會學習和文化傳播的機制。
  • 假肢使用者的大腦解碼|腦科學頂刊導讀51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獎勵增強了初級視覺皮層中刺激特異性表徵2,在無創且可逆的剝奪過程中,成人初級視覺皮層的快速地形重組 3,通過生成反饋解釋視見圖像和心理圖像的不同大腦活動編碼 4,假肢能被感知成手嗎?
  • 腦科學頂刊導讀44期,學習與記憶專題(PNAS、Current Biology)
    頂刊導讀目錄 1,樣本學習揭示了專家類別知覺的表徵起源 2,前額葉-海馬功能連接編碼識別記憶,並在智力殘疾中受損 3,共同的任務結構將不同類型的記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4,情景貧乏型記憶的非適應性特徵 5,苯丙胺敏化會改變海馬神經元的形態、記憶和學習行為 1,樣本學習揭示了專家類別知覺的表徵起源
  • |腦科學頂刊導讀02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認知和神經精神症狀的網絡定位2,阿爾茨海默症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解釋風險基因座之前的研究已經表明,患者出現的痴呆症狀伴隨腦萎縮和大腦局部病變所導致的複雜神經症狀的情況,都可以歸因於大腦網絡的異常。本文使用了一種叫做「萎縮網絡映射」的新技術來檢驗如下假設:臨床診斷為AD的患者中,單個患者的萎縮映射也將定位於特定症狀的大腦網絡。
  • PNAS:全腦神經元和神經遞質系統的動態耦合|頂刊導讀41期
    頂刊導讀目錄 1,15q11.2 BP1-BP2區域拷貝數變化與皮層及皮層下形態及認知的關係2,局部遺傳對皮層摺疊影響的成像這一進展也有助於理解為什麼二甲-4-羥色胺磷酸在治療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和成癮症在內的神經精神疾病方面顯示出相當大的前景。總體而言,這些發現表明,儘管必須依賴於固定的解剖連接,但神經元和神經傳遞系統之間的全腦相互耦合對於理解人類大腦功能的非凡靈活性必不可少。
  • 腦科學頂刊導讀59期:生物變異性背景下探討動物研究的可重複性
    ✎ 頂刊導讀目錄 1,屏狀核-皮層相互作用的解剖學和生理學2,從跨物種的角度探究扣帶皮層(Cingulate Cortex)在哪裡?>1,屏狀核-皮層相互作用的解剖學和生理學期刊: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作者:Ann Yang屏狀核是前腦中廣泛連接的腦結構之一,但由於針對這個小而薄的細長腦區的實驗具有挑戰性
  • 海馬將記憶與決策聯繫了起來|頂刊導讀047期
    頂刊導讀目錄 1,記憶是為了什麼?實驗中,人類被試(包括男性和女性)對可能在幾個位置中任一位置出現的2個定向光柵刺激進行延遲回憶。優先級狀態由回溯線索控制,因此兩個刺激中的其中一個是優先記憶項目(PMI),另一個成為非優先記憶項目(UMI)。使用反向編碼模型,我們發現,在早期的視覺皮層中,UMI的方向是以相對於PMI旋轉的神經表徵形式來表示的。
  • Mol Psychiatry:氯胺酮調節大腦額葉紋狀體迴路|腦科學導讀62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社會互動的多大腦框架2,利用功能磁共振腦動態性研究人類行為和精神病理學的多面性3,凝視偏轉揭示了如何通過凝視暗示提取眼睛後面的思維4,中度酒精暴露後海馬位置細胞表徵和theta節律發生改變5,氯胺酮調節抑鬱和健康個體的額葉紋狀體迴路1,社會互動的多大腦框架期刊
  • Brain: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導讀80期
    頂刊導讀目錄 1,AIM2炎性小體介導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標誌性神經病理改變和認知障礙2,反向眼跳是帕金森病凍結步態和步態網絡連接的一個預測因子3,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4,FA的降解可降低Aβ神經毒性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相關的表型5,C/EBPβ是APOE的關鍵轉錄因子,並優先介導Apo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