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Reviews Neurosci:語言中的節奏及其神經機制|導讀 37期

2020-12-05 腦科學君

頂刊導讀目錄

1,說話人能夠根據舌頭的體感對元音進行分類

2,通過繪製大腦皮層對語義關係的表徵地圖來連接大腦中的概念

3,聽覺和額葉皮層中非緊縮聲學類別的動態變化和層級性編碼

4,語言中的節奏及其神經機制

5,丘腦、皮層和杏仁核參與處理危險信號的自然聲音線索

1,說話人能夠根據舌頭的體感對元音進行分類

期刊:PNAS

作者:Loren

意義:眾所周知,聽覺語音感知將連續的聲學輸入歸類為離散的語音單位,這一特性通常被認為是對母語中的音系類別的獲取和保存的關鍵。當聲音信號不清晰時,與語音產生相關的體感輸入也被證明會影響語音感知,從而導致類別邊界的變化。

本研究利用一個專門設計的實驗範式,證明在沒有聽覺反饋的情況下,軀體感覺反饋本身就可以識別語音類別。這一發現表明,語音清晰度的聽覺和體感關聯可能共同促進了語音範疇的產生、維持和進化。

摘要:聽覺語音感知使聽者能夠從語音中獲取語音類別。在言語生產和言語運動學習過程中,說話人的經驗與聽覺和體感輸入相匹配。因此,體感信息也可以提供語音單位。

目前研究評估了人類在沒有聽覺反饋的情況之下,是否可以使用體感反饋來識別元音。在一項舌尖定位任務中,參與者被要求在/e,ε/發音範圍內實現不同的舌位,這個過程是完全非言語性的,涉及扭曲的舌形視覺反饋(舌位測量採用電磁關節造影)。

在每個舌位試驗結束時,被試被要求通過被遮掩的聽覺反饋對相應的聲道結構進行耳語,並識別與到達的舌位相關的元音。遮掩聽覺反饋確保元音分類是基於體感反饋而不是聽覺反饋。另一組受試者被要求對竊竊私語的聲音進行聽覺分類。

此外,我們還利用貝葉斯分類器對正常語音生產中元音類別和舌位之間的聯繫進行了模擬,該分類器基於同一個人在單獨的語音生成任務中多次重複/e、ε、a/元音時記錄的舌位。

總之,我們的結果表明,僅用體感反饋就可以實現元音分類,其準確性類似於聽覺感知的準確性,並且與貝葉斯分類器所描述的正常語音發音清晰度一致。

2,通過繪製大腦皮層對語義關係的表徵地圖來連接大腦中的概念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作者:Niki

對於三種語義關係: 「對象-屬性」(a)、「事件關係」(b)和「空間相關」(c) ,多元模式分析揭示了與這三種關係相關的兩種皮層模式。表格列出了激活模式和圖中所示最相似的4個單詞對

在大腦中,語義系統被認為存儲了抽象概念。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語義系統如何連接不同的概念,並推斷語義關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研究讓受試聽了很多段自然故事材料,同時記錄了數小時的功能性磁共振影像數據。作者通過建模分析得到了一個體素響應的預測模型,並進一步應用於成千上萬的新詞。

研究結果表明,語義類別和語義關係對應的皮層響應都表現為空間上重疊的模式,而不是解剖分離的區域。並且,反映概念從具體到抽象的語義關係表現為大腦皮層默認網絡的激活和額頂注意網絡的失活。作者認為人類大腦使用分布式網絡編碼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默認網絡,在概念抽象化的語義處理中起著核心作用。

3,聽覺和額葉皮層中非緊縮聲學類別的動態變化和層級性編碼

期刊:Current Biology

作者:Aleah-jing

任務設計和生理記錄過程中的類別表現

類別感知是一種基本的認知功能,可使動物靈活地將聲音與行為相關的類別進行對應。本研究調查了出現在雪貂的聽覺和額葉皮層中的聲學類別表徵特性,以及在被動聽任務相關刺激過程中和從學習過的類別任務中主動提取記憶信息的過程中表徵動態性。對雪貂進行了兩個Go-NoGo聽覺類別任務的訓練,這些任務需要區分兩個非緊湊的聲音類別(由音調或調幅噪聲組成)。

結果發現,尤其是在任務過程中,較高級的皮層區域的神經元反應逐漸變得更加類別化。類別響應的動態特徵表現出級聯的自上而下的調製模式,最早從額葉皮層開始,隨後向下遊傳遞至第二聽覺皮層,接著是第一聽覺皮層。在神經元的亞群中,類別反應甚至在被動聆聽條件下也持續存在,這表明了對任務類別的記憶及其增強的類別邊界。

4,語言中的節奏及其神經機制

期刊: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作者:Sniper

關於口語識別的研究一般是通過研究單詞或單詞的組成元素(例如基礎的聲學特徵或音素)來進行的。最近,人們研究了語音的「中尺度時間信息」,特別是聲音信號包絡中與音節信息相關的規律性,並且發現它們在言語產生和感知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種尺度的時間信息在所有語言中都非常穩定,一般稱為節奏。節奏的範圍穩定在2-8 Hz。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節奏性是構建可理解的語音所必需的。

當前的許多工作都集中於研究言語中的語音感知和言語運動之間的交互。從行為學和神經元活動的層面,可以顯示感知和運動系統的特性,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構成中尺度語音節奏的基礎。

這些數據提示了一個推測:和語音相關的運動皮層像是一種神經振蕩器。這一推測與當前的主流觀點非常吻合:神經振蕩在感知和認知中起到基礎作用。此外,這些研究結果還從不同的視角豐富了言語運動理論的內容,對運動感知交互作用的機制提供了新的機械論觀點。

5,丘腦、皮層和杏仁核參與處理危險信號的自然聲音線索

期刊:Plos Biology

作者:Aleah-jing

用光遺傳學手段抑制外側杏仁核(LA)活動導致小鼠因移動誘發的聲音的中止而觸發的僵直反應消失。

動物利用他人防禦反應所產生的聽覺線索來發現即將發生的危險。在本研究中,我們確定了大鼠中的一個神經環路,該神經環路能識別一種危險相關的聽覺線索,即由僵直引起的移動誘發聲音的中止。該迴路包括內側膝狀體(MGD)的背側亞核及其下遊區域、聽覺皮層的腹側區域(VA)和外側杏仁核(LA)。這項研究表明了聽覺刺激消失的神經通路在處理威脅的自然聲音線索中的作用。

校審:Freya(brainnews編輯部)

前文閱讀

1,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2,人類小腦的層級性認知控制的證據|腦科學頂刊導讀 035期

相關焦點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相反,avBST刺激(但不是抑制)輸入到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腹外側會出現損害,而兩種手法都不會影響糖皮質激素的分泌。這些發現表明,avBST的不同通路分別通過糖皮質激素依賴和非依賴機制實現avBST抑制與刺激的記憶效應。
  • Nature子刊: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2,交互中心認知:他人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3,前額葉皮質投射神經元靶向背側紋狀體控制行為抑制4,所有人都是直覺科學家:重新思考決策的統計解釋5,從失敗的行為改變中學習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期刊:nature reviews
  • 理解星形膠質細胞的鈣信號:從獲取到詮釋|腦科學頂刊導讀64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神經表觀基因組的在體基因座特異性編輯2,衛星神經膠質細胞—在認識神經系統正常功能和功能障礙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3,皮層內和離皮投射的GABA能神經元的多樣性和功能4,星形膠質細胞在髓鞘再生中的作用5,理解星形膠質細胞的鈣信號:從獲取到詮釋1,神經表觀基因組的在體基因座特異性編輯
  • 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腦科學頂刊導讀7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攝食後營養記憶的再鞏固需要中央杏仁核中的mTOR 2,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2,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期刊: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作者:Sniper 近幾十年來,
  • 「腦科學頂刊導讀52期」運動皮層微環路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啟發
    本研究使用多元嶺回歸將多個功能域(左右視覺、左右運動、語言、空間注意、空間和言語記憶)的缺陷類型和間接結構或功能中斷的模式聯繫起來。在一個患者亞組中,我們還通過靜息狀態功能性MRI測量了功能連接的直接改變。病變類型和間接結構斷開分布都可以預測除文字記憶外(0.05 <R2 <0.06)其他域的行為損傷(0.16<R2 < 0.58)。
  • Nature子刊: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 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2020-12-07 09:20:12 來源: 腦科學君 舉報    頂刊導讀目錄
  • Nat Rev Neurosci:深度學習能解答神經科學中的什麼問題?
    頂刊導讀目錄 1,基於深部腦網絡和全球14468個人的腦年齡和壽命疾病的核磁共振特徵 2,發表易受攻擊言論的機器人可積極塑造了人類-機器人團隊中的人類溝通方式3,利用機器學習繪製複雜人類特徵和多基因結構的腦神經網絡連接圖譜4,大腦中的分布式強化學習5,深度學習能解答神經科學中的什麼問題?
  • Trends in Neurosci:當前關於大腦淋巴系統的爭議|頂刊導讀43期
    頂刊導讀目錄 1,催產素和氯拉西泮對恐懼神經迴路的異同作用2,大腦反應為中風後的運動恢復提供了一個單獨的參考3,血液到大腦的傳輸緩慢是美式足球運動員長期存在屏障功能障礙的原因 4,Nogo受體介導作用促進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的恢復和皮質脊髓生長 5,當前關於大腦淋巴系統的爭議 1,催產素和氯拉西泮對恐懼神經迴路的異同作用
  • 腦科學頂刊導讀73期|100多年了,左右大腦的不對稱性依然備受關注
    3,疼痛加工中杏仁核的左右半球偏側化4,語言發展的神經基礎: 隨年齡的增長,偏側化的改變1,不對稱的視角下的大腦偏側化關於大腦不對稱性的比較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但由於早期認為偏側化為人類所獨有,因此該領域的研究一度消失。
  • 人類認知科學中的跨文化方法及其緊迫性|腦科學頂刊導讀 054期
    頂刊導讀目錄 1,人類認知科學中的跨文化方法及其緊迫性2,自發性大腦振蕩與知覺決策 3,近端威脅促進了反應性恐懼學習迴路的恐懼獲得和持續 >4,腹側紋狀體可分離信息期望、獎賞預期和獎賞獲得5,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中主觀權重的基本比率忽略和神經計算1,人類認知科學中的跨文化方法及其緊迫性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 腦科學頂刊導讀59期:生物變異性背景下探討動物研究的可重複性
    ✎ 頂刊導讀目錄 1,屏狀核-皮層相互作用的解剖學和生理學2,從跨物種的角度探究扣帶皮層(Cingulate Cortex)在哪裡?本文回顧了貓和靈長類動物的早期解剖和電生理研究結果,以及在齧齒動物中的最新進展,確定了屏狀核和皮層之間的連通性,細胞類型和神經迴路生理機制。這些新研究表明齧齒動物的屏狀核緊貼額葉/邊緣區域,並在與這些區域相關的過程(例如注意力)中發揮作用。
  • Science 等一周論文導讀(下) 2017年第1期
    Weiner, Katrin Amunts, Karl Zilles, Kalanit Grill-Spector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0/68圖片來源:sciencemag.org(導讀 李駿)  從兒童期到成年期,隨著腦功能和行為能力的提高,相關的皮層組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PNAS:全腦神經元和神經遞質系統的動態耦合|頂刊導讀41期
    這種模式利用在發育過程中共享的遺傳影響,在成人神經解剖學中創建了皮質厚度的協變性預測。從解剖學上講,皮質厚度的局部協變性有遺傳基礎,在皮層半球之間是對稱的,在獨立的數據集上顯示出一致性,並可能影響人類大腦表面的摺疊模式。摘要:人類大腦皮層摺疊機制的破譯進展沒有解釋空間模式的遺傳影響是否有助於這種摺疊。
  • Science 等一周論文導讀(上) 2017年2月第2期
    Zucolotto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5/623圖片來源:sciencedaily.com(導讀 Takeko)  太陽星雲及其磁場的壽命難以確定。
  • Nature一周論文導讀 | 2017年3月16日
    /nature/journal/v543/n7645/full/nature21389.html(導讀 趙維娜)  ETS(幕式震顫與慢滑移)有助於理解大型逆衝機制,但大型逆衝地震帶與ETS的斷層流變性質分離。
  • 重新認識大腦「中間神經元」|腦科學頂刊導讀024期
    頂刊導讀目錄 24期1,無義Shank3突變削弱了前額葉樹突棘中鈣瞬變的抑制性調節2,考夫曼眼腦血管症候群的鼠直系同源蛋白Ube3b通過泛素化Ppp3cc調節突觸數量3,少突膠質細胞譜系中的鈣信號:調節因子及其推論4,機械敏感性離子通道:與機械轉導機制相關的結構特徵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0月15日
    阿金)理解任務過程中情緒記憶的生理機制是研發記憶障礙症治療手段的關鍵。本研究通過分子遺傳學剖析整合應激反應(ISR)門控認知處理的神經環路,發現學習減少海馬興奮性神經元和一組表達生長抑素的抑制性神經元eIF2α磷酸化,去除上述神經元中p-eIF2α可增加mRNA翻譯,增強突觸可塑性,提升長期記憶。結果表明eIF2α依賴的mRNA翻譯通過細胞自主性機制調控記憶鞏固。
  • Nature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0月29日
    發現300多萬中未知變異,其中大部分出現在新抽樣的民族語言群體中,62個與病毒免疫、DNA修復和代謝相關的基因座受到強選擇。種群內部和之間的祖先混合、假設性損傷以及新型變異的複雜模式提示尚比亞是班圖語群體擴增的中間點。該發現確認了基因流動和對人類疾病應答是基因組群體變異的驅動因子。
  • 100多年了,左右大腦的不對稱性依然備受關注|頂刊導讀73期
    3,疼痛加工中杏仁核的左右半球偏側化4,語言發展的神經基礎: 隨年齡的增長,偏側化的改變因此,根據任務需求,前饋或反饋投射的左右半球迴路被激活,並可暫時控制神經過程,而且,神經傳遞的不對稱性可以形成每個半球的偏側化加工。目前尚不清楚兩個半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依賴於抑制/興奮二分法,還是通過調整對側的時間神經結構來使另一半球響應延遲,或在聯合作用中與之同步。正如我們在綜述中所概述的,過去的幾十年的研究已經產生了大量的認知,可以用於建立新的動物模型和方法。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0月8日
    但尚不清楚不同類型信號在大腦中是否經過不同處理和傳遞。本研究發現乳狀上核(SuM)是下丘腦新事物樞紐。SuM區域不僅對新刺激廣泛應答,還將不同類型信息分離並選擇性送到離散的皮質靶點區,從而調節記憶處理。投射至齒狀回的SuM神經元被新環境信息信號激活,而SuM-CA2神經迴路則優先被新社交信息信號激活。該結果揭示了下丘腦靈活調節認知特定部分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