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大教授《自然》發文,讓科學家重新思考大腦如何傳遞信息

2020-11-28 澎湃新聞

華中大教授《自然》發文,讓科學家重新思考大腦如何傳遞信息

2018-03-30 20: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前幾天,小科又刷了幾集《最強大腦》,真的很佩服那些具有超強腦力的選手呢,他們好膩害!話說昨天,我校基礎醫學院有位美女教授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有關大腦的研究論文,小科準備認真拜讀一下,也許擁有「超強腦力「的大秘密就藏在這裡吶!別猶豫,快跟小科一起來學習吧。

神秘的大腦對科學家來說充滿了吸引力,對它的研究迄今只是冰山一角。近日,基礎醫學院韓芸耘教授通過對小鼠視覺皮層進行單神經元分析,揭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大腦信息傳遞模式,該研究在神經科學領域引起了震動。

3月29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項歷時3年多的研究成果。論文題為「視覺皮層中單個神經元信息傳導的邏輯規律」(The logic of single-cell projections from visual cortex),韓芸耘為第一作者,基礎醫學院為論文的第一作者第一單位,通訊作者為瑞士巴塞爾大學Thomas Mrsic-Flogel教授和美國冷泉實驗室Anthony Zador教授。論文中,韓芸耘等人採用高通量的全腦單細胞螢光示蹤和MAPseq測序方法,對多個單神經元的軸突長距離投射模式進行了定量統計分析,證明大腦採取了多種模式進行信息分流處理,不同的分流模式是被有序地組織起來。這對保持大腦處理和利用信息的高效率非常重要。

基礎醫學院「青年千人」韓芸耘教授

目前,儘管科學家們已大致了解了大腦皮層與皮層間連接的關係,但在神經元層面,這些信息是怎麼傳遞的依然是個未解之謎。韓芸耘等研究人員首先採用全腦單細胞螢光示蹤技術,給小鼠視覺皮層裡的神經元做上綠色螢光的標記,在顯微鏡下標註出不同神經元所映射的位置。他們意外地發現,小鼠初級視覺皮層裡的神經元映射極為多樣——單個神經元裡的信息,竟然可以傳遞到多個完全不同的區域,最多可以傳遞到7個區域,且映射到兩個區域、三個區域、或是三個以上區域的比例大致相等。這顛覆了單個神經元通常只映射到單個區域的假設。

7「這個結果很讓人意想不到。」韓芸耘說。很快他們又利用了一種全新的技術MAPseq測序,將成百上千個不同神經元用RNA分子進行了標記。這些RNA的序列都是隨機的,就好像驗證碼一樣,具有唯一性。當這些「RNA驗證碼」進入到神經元後,會順著軸突來到神經元所映射的區域。他們再使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不同的大腦區域中出現的「RNA驗證碼」進行分析。結果再次證明,初級視覺皮層裡的大部分神經元會映射到多個不同的區域,且映射到兩個或三個區域的組合具有高度的有序性。

由於對大腦的基本結構缺乏認知,人們一般都認為每個神經元只映射到一個皮層區域。然而韓芸耘等人的研究成果讓科學家們開始重新思考大腦皮層各區之間是如何相互交流的。而對於單神經元映射的進一步深度研究,或將改寫人類對大腦的認識。

韓芸耘是基礎醫學院引進的「青年千人」,主要研究神經網絡的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來源 / 基礎醫學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開大腦神經信號傳遞新通路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馬聰有關神經細胞信號傳遞的最新研究成果為進一步解開大腦之謎提供幫助。
  • 中美科學家揭開大腦神經信號傳遞新通路
    中國科技網訊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馬聰有關神經細胞信號傳遞的最新研究成果為進一步解開大腦之謎提供幫助。12月2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題為《神經遞質釋放中Munc18和Munc13蛋白重要功能的重組》的論文。該論文由馬聰和美國西南醫學中心喬瑟夫·裡索教授領銜的研究組合作完成。
  • 大腦信息傳遞之謎
    浙江大學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表明,ATP在大腦突觸的刪除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而為突觸刪除異常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啟發。&nbsp&nbsp&nbsp&nbsp突觸是大腦中的一種關鍵結構,實現了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人在幼年時大腦中的突觸數量會隨著發育急劇增長,隨後又減少並長期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完成這一過程有賴於大腦中的突觸刪除機制。
  • 大腦中的神經網絡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元有140億左右,神經元有著怎樣的構造,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是如何相互聯繫,傳遞信息,最終組成複雜的大腦神經網絡的呢?傳遞信息的時候,也有一套簡單但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單個神經元用自己的樹突,接受前一個神經元軸突傳遞來的信息,經由細胞體後再由自己的軸突傳遞給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網絡就這樣開始傳遞起信息。
  • 你的腸子也會思考?腸道中有神經元,科學家發現它們會傳遞信息
    尤其是腸道的進化速度,比大腦慢了數萬年,至今仍然保留著一萬多年前的飲食偏好,可以說是十分神奇了。腸道中有神經元,具備傳遞信息的能力「第二個大腦」,因為那些微生物群落會向大腦發出指令,從而增加人們對某種食物的食慾。
  • 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 立足前沿,探秘人類「神經密碼...
    會議期間,幾位專家移步到距離會場幾百米之外的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研究院理事會理事長、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駱清銘教授向專家們介紹了研究院剛剛建成的光學成像平臺實驗室。落戶未滿周年的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發展前景就像神奇的腦空間:對人類大腦意識和思維的神經基礎的研究突破會帶給人類更多可能;而它所在的蘇州,因創新因子的活躍奔湧,也會促進科學家們在這裡早日找到打開「腦洞」的前沿新技術。
  • 大腦能停止思考嗎?看科學家怎麼理解無盡的思想循環
    你是否有這種感覺,晚上大腦不由自主的想很多事情,身體很累很想睡覺但是就是睡不著,越想睡越睡不著,我們試圖告訴大腦停止思考來阻止這種無休止的思想循環。但是我們真的能停止思考嗎?麻省理工學院大腦和認知科學系教授麥可·哈拉薩說,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思考」。他認為,思考其實是腦細胞間化學反應的結果,可以發生在意識和無意識層面。
  • 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大腦)更善於思考?
    所以,雖然大腦不喜歡思考,但還是不能讓大腦太偷懶,還是要多進行思考。一、大腦的運行機制是這樣的: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啟動的是記憶,不是思考。大腦為了避免思考耗費精力,會讓記憶來完成思考的事情,因為大多數問題我以前已經解決過了,不用重新開始思考,調用記憶庫裡經驗,這樣效率也會更高。
  • 半月談|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
    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半月談作者 朱涵「春眠不覺曉。」研究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說,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類腦計算機的晶片模擬的是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功能機制,在圖像、視頻、自然語言模糊處理方面優勢明顯,造出這樣的計算機,近來已是計算機科學的競爭前沿。
  • 上海科學家發現傳遞癢覺的長途「神經高鐵」
    上海科學家發現傳遞癢覺的長途「神經高鐵」 為開發高效無副作用止癢藥提供可能  癢,一種不愉快卻很重要,生活中很熟悉科學上卻充滿未知的感覺。撓痒痒,癢的究竟是皮膚還是大腦?痛還有止痛藥可以對付,但是你吃過管用又不會嗜睡的止癢藥嗎?關於癢,人類還是知道得太少。
  • 大腦如何存儲信息?
    用科學家們的表述,即大腦在秒級尺度內存儲和操縱信息的一種基本認知功能。比如,在腦中進行數學運算、閱讀、思考、語言的學習等。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能力就是工作記憶。「工作記憶」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第一,時間短,存在的時間以秒級計;像電腦的緩存,如果信息不被使用,就會隨著時間自然衰減。第二,容量有限,科學家們認為一般人的「工作記憶」長度是5至9個記憶單元。
  • 半月談|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
    效仿大腦神經元工作的它,包含了1.2億個脈衝神經元和近千億個神經突觸。這臺計算機,有什麼了不起的「超能力」?1像大腦一樣「思考」在浙江大學的一間實驗室裡,3臺1.6米高的標準伺服器機箱並排而立,黑色外殼內,紅色信號燈不斷閃爍。
  • 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
    1像大腦一樣「思考」在浙江大學的一間實驗室裡,3臺1.6米高的標準伺服器機箱並排而立,黑色外殼內,紅色信號燈不斷閃爍。研究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說,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類腦計算機的晶片模擬的是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功能機制,在圖像、視頻、自然語言模糊處理方面優勢明顯,造出這樣的計算機,近來已是計算機科學的競爭前沿。
  • 人類是如何思考的?靠的是大腦中的這種物質
    人類可能通過大腦的導航系統來思考。人類是如何思考的?這是神經科學中一直懸而未決的最基本問題之一。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和腦科學研究所(MPICBS)和挪威Kavli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包括諾貝爾獎得主EdvardI.
  • 科學家發現大腦新秘密:思考會消耗更多熱量
    如此大的熱量消耗是否與大腦有關?這是否意味著,努力思考可以幫我們輕鬆減肥呢?為弄清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大腦在正常狀態下的能量消耗。當身體處於靜止狀態時(即除了基本的呼吸、消化和保持體溫之外,未參與任何活動),大腦消耗的能量高達整個身體的20%至25%,主要是以葡萄糖的形式消耗掉的。對於普通男性和女性來說,這部分能量分別約等於350和450卡路裡。
  • 華中師大探索宇宙誕生時亞原子「湯」,在《自然·通訊》發表
    (ps.這兩個實驗華中師範大學都參加了。)這些圖像再現了亞原子粒子「湯」的狀態,這種超高溫流體態就是在宇宙誕生後僅存在百萬分之一秒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我們嘗試著去發現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最重要的性質」該研究團隊中的華中師範大學粒子物理研究所所長王新年教授表示,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一些性質因為其存在時間極短且發生在極為微小的尺度而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 百度大腦這樣思考: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網絡
    目前,百度公司就有這樣一個叫做「百度大腦」的項目,用計算機加上深度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去模擬人腦的思維,這個機器大腦到底是如何思考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這個大數據引擎是如何運轉的?與人類思考一樣,大數據引擎對數據的搜索分析及預測也通過一個機器大腦——百度大腦來實現。這個「大腦」用計算機模擬人腦神經網絡,包括模擬人腦學習分析的能力,從而通過多層的學習模型和海量的訓練數據進行數據智能分析,然後做出預測。
  • 華中科大羅俊教授重新確定光子靜止質量上限
    荊楚在線消息(湖北日報) 記者梁均貴、宋效忠報導: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重新確定光子靜止質量上限,有業內人士認為:光子靜止質量為零是經典電磁理論的基本假設之一。但有些科學家則認為,光子可能有靜止質量。如果實驗最終檢測到光子存在靜止質量,那麼有些經典理論將要有所變化。
  • 「科」創未來|華中大第二十八期科研資訊
    「科」創未來,旨在帶領大家了解華中大最新科研資訊。我們頌揚那些深耕科技興邦國的大師們,同時也在華中科技大學這片土地上,期待一個又一個的騰飛。光電信息學院博士生熊仲非和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張若洋博士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陳雲天副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學陳子亭教授為通訊作者。合作者包括武漢大學餘睿教授。圖1 各向異性層堆疊式的光子晶體及其能帶本文研究了一種受麥克斯韋方程隱藏對稱性保護的新型光學三重簡併態,也為拓撲能帶簡併方面的研究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發。
  • 科學家找到大腦中抑制胡思亂想的物質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這種想法可能被「收回」,使我們重新思考它。劍橋大學的Michael Anderson教授解釋道:「控制思想的能力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當這種能力出問題,會導致一些精神疾病的最脆弱症狀:侵入性記憶、幻覺、病理及持續性的憂慮。這些都是精神疾病的主要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