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如何思考的?靠的是大腦中的這種物質

2021-01-15 科技工作者之家

人類可能通過大腦的導航系統來思考。

人類是如何思考的?這是神經科學中一直懸而未決的最基本問題之一。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和腦科學研究所(MPICBS)和挪威Kavli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包括諾貝爾獎得主EdvardI. Moser,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給出了一個新提案——人類可能通過大腦的導航系統來思考。

當我們在環境中進行導航時,大腦中海馬體裡的位置細胞(placecells)以及相鄰內嗅皮質中的網格細胞(gridcell)會形成一個定位和導航的迴路。科學家們認為,我們的大腦內部導航系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比如「思考」,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知識似乎是按空間方式組織排列的。

「我們認為大腦在所謂的認知空間中儲存了周圍環境的信息,這不僅關係到地理數據,也關係到物體和體驗之間的關係。」通訊作者、MPICBS的ChristianDoeller解釋道。「認知空間」指的是我們組織體驗的腦中地圖。我們所遇到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物理屬性,無論是人還是物體,都可以按照不同的維度排列。例如,我們可以根據家人和朋友的身高,幽默感,或收入,把他們定義為高或矮,幽默或乏味,貧窮或富有,根據興趣的維度,個體可能會在心理地圖上排列得更近或更遠。

在新提案中,Doeller團隊將各種證據線索結合起來,形成了人類思維的理論。這一理論始於諾貝爾獎得主對嚙齒類動物大腦中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的發現,後來也在人類大腦中發現了這些細胞。例如,這兩種細胞類型會在動物覓食時顯示代表其空間位置的活動模式,空間中的每個位置都由一種獨特的細胞活動模式代表。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的活動共同形成了周圍環境的腦中地圖,並在我們下次到訪時被重新激活。

網格細胞非常規律的活動模式也可以在人類身上觀察到,而且不僅是在地理空間的導航過程中。2016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網格細胞在學習新概念時也很活躍。「通過將所有這些先前的發現聯繫起來,我們得出了這樣的假設:不管我們是在思考一個真實的空間,還是思想維度之間的空間,大腦都儲存著一張思維地圖。我們的思路可以被看作是穿過思想空間,沿著不同的思維維度的一條路徑。」第一作者JacobBellmund解釋道。

使用現有的認知空間地圖,人類可以通過將新事物與已有的維度聯繫起來預測新事物與已知事物的相似程度。「這些過程對於推斷我們從未經歷過的新事物或新情況特別有用,我們可以歸納出我們經常面對的新情況,並推斷出我們應該如何行事」Bellmund說道。

編譯:花花 審稿:alone

責編:南熙

相關焦點

  • 意識是虛擬還是真實存在的物質?人類大腦究竟是如何產生意識的?
    目前地球上存在870萬種生物,150萬種動物,儘管地球上擁有近千萬種生物,但是人類卻成為這千萬之一的幸運兒,因為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高級智慧生物,那我們是如何區別人類這種高級智慧生物與其他低級生物的呢?,像計算、思考、情緒表達、寫字等高級意識活動動物們幾乎沒有,但是人類卻都擁有這些能力,因為人類擁有高級智慧,高級智慧裡面的意識會驅動人類去完成這些事情,然後在完成任務之後意識又能夠從中獲得滿足感,因此意識才成為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最大區別。
  • 人類大腦是如何思維工作的?
    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的大腦可以探索時間是如何起源以及宇宙將如何終結之類的問題,但卻始終無法弄清我們的大腦本身是如何進行工作的。目前,神經病學家和認知科學家們正在探究有關大腦的問題,希望能夠解開這一謎底。
  • 百度大腦這樣思考: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網絡
    原標題:百度大腦這樣思考: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網絡   巴西世界盃足球賽激戰正酣,有爆冷出局的,也有意外晉級的。本屆比賽雖然沒有了「預言帝」章魚保羅,但是預測比賽結果已經有了新工具——能夠分析數據、學習思考的人工智慧。
  • 在已知的生命形式中,人類無疑是最特別的,這種特別所引發的思考
    人類是最特別的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已知擁有生命的星球,其生命形式多種多樣,而在諸多的生命形式中,人類無疑是最為特別的。人類的特別並不僅在於人類比其它生命更加聰明,人類的特別在於人類擁有智慧這種難以說清的「天賦」,智慧並不是一般所說的聰明,在動物界,也有一些動物智商很高,但它們並不會去反向思考生命的意義、探究生命的由來、追尋宇宙的真諦。而這一切人類都可以辦到,完全由基本粒子所構成的人類,竟然擁有了一種超越物質的東西,並能夠反過來思考宇宙的規律,我們只能說,這太特別了。
  • 「史萊姆黴菌」到暗物質網絡,折射出人類對於宇宙探索的新思考
    文|宇宙科學室「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這是劉慈欣作品《三體》中的原文,這句話折射出了宇宙社會學中的基本定律。雖然這個學科到目前為止還從未開放,其也只是科幻小說中的一個幻想學科,但仔細思考,當人類的太空探索和宇宙探索達到了能夠「給歲月以文明」的時候,那是不是說明人類已經真正的跨入了一個新的文明階段!
  • 為什麼人類大腦中會生成磁鐵礦物質?
    據國外媒體報導,就像漫威漫畫中的英雄一樣,我們都是「男女鋼鐵俠」,鐵元素構成的亞鐵血紅素,是我們血液中的紅色素,它存儲在鐵蛋白中,一種普遍存在於所有生物體中的蛋白質,而且最奇怪的是,亞鐵血紅素以礦物形式存在於人類大腦。這種含鐵礦物質是磁鐵礦(Fe3O4),磁鐵礦是地球最有磁性的自然形成礦物質。那麼磁性礦物質在人類大腦發揮怎樣的作用?
  • 生態問題的再思考|為何人類的大腦引導我們摧毀地球?
    今時今日,我們如何思考與反思生態問題?氣候和環境問題的警報已經拉響,法國駐華大使館將攜手法國駐上海領事館,帶讀者翻閱數篇文章,它們均出自法國知識分子之手,主題涉及環境、生態變遷、生物多樣性。文章刊載於微信號「法國文化」,「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欄目也將陸續轉載該組文章。
  • 大腦中「勤奮的小孩」靠作弊「犒賞」自己
  • 為什麼人類大腦中會生成磁鐵礦物質?
    就像漫威漫畫中的英雄一樣,我們都是「男女鋼鐵俠」,鐵元素構成的亞鐵血紅素,是我們血液中的紅色素,它存儲在鐵蛋白中,一種普遍存在於所有生物體中的蛋白質,而且最奇怪的是,亞鐵血紅素以礦物形式存在於人類大腦。這種含鐵礦物質是磁鐵礦,磁鐵礦是地球最有磁性的自然形成礦物質。
  • 人類的大腦中也有四季
    春天的舒暢自由、夏季的興奮火熱、秋季的多愁善感———它們確實存在: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根據不同季節在人腦中活躍程度不同的蛋白質。它在光照不足的季節會清除腦細胞間隙中的「快樂荷爾蒙」5-羥色胺。冬季抑鬱———這是情緒不好的人在道歉時常常脫口而出的話。不過它確實存在。同樣存在的還有春天的舒暢自由、夏季的興奮火熱和秋季的多愁善感。
  • 科學家找到大腦中抑制胡思亂想的物質
    有時我們會在腦海中浮現一些揮之不去的「負能量」念頭——不愉快的記憶、想像或擔憂。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這種想法可能被「收回」,使我們重新思考它。劍橋大學的Michael Anderson教授解釋道:「控制思想的能力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
  • 首次利用快速fMRI技術追蹤人類思考過程中的大腦活性變化
    圖片摘自:brainpictures.org2016年12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通過增加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速度,來自美國國家生物醫學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就能夠在人類機體思考過程中對波動的大腦活性進行快速成像
  • 只有生命體才能思考嗎?宇宙中或許存在著無數大腦:玻爾茲曼大腦
    在宏觀尺度上,宇宙就是一個從有序走向無序的典型例子,在宇宙誕生之前,物質全部集中於一個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奇點之中,此時是有序的終極形態,隨著大爆炸的發生,物質逐步擴散,熵值增加,有序度降低,宇宙走向冷卻。在我們的身邊,熵值的自然增加,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我們不小心打破的玻璃杯,就是一個從有序走向無序的好例子,而且即使我們不去打破它,就把它放在那裡,天長日久,總有一天,它也會自己碎成一堆渣滓。
  • 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大腦)更善於思考?
    所以,雖然大腦不喜歡思考,但還是不能讓大腦太偷懶,還是要多進行思考。一、大腦的運行機制是這樣的: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啟動的是記憶,不是思考。大腦為了避免思考耗費精力,會讓記憶來完成思考的事情,因為大多數問題我以前已經解決過了,不用重新開始思考,調用記憶庫裡經驗,這樣效率也會更高。
  • 戀愛中的大腦,化學物質在浪漫激情中的作用
    相信浪漫的愛情是人類普通的體驗,是由人體大腦內,特定的化學物質和組織產生的。不過到底是哪些?為了解開這個秘密,心理生理學家進行了一項複雜的研究,收集有關浪漫愛情的化學原理和大腦循環的科學數據。假設是大腦中三種相關的化學物質,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在浪漫激情中起著作用。
  • 為什麼智慧意識只有人類所特有 其本質是量子狀態物質嗎?
    由於動物沒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語言和時間概念,記憶和思考很難形成,所以動物對各種物體和人的識別、熟悉,主要是靠嗅覺、聽覺、本能、條件反射。所以這種具有思維智慧的意識是人類大腦特有的功能,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得覺察。人的大腦有140多億個腦神經細胞組成,每個細胞還有許多生巾樹突,把所有的腦細胞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龐大繁雜的神經網絡。
  • 無意識:超越大腦思考的力量
    思維作為人類的一種高級意識活動,推動著人類從原始的野生蒙昧到現在的發達文明。人類通過思維認識、適應甚至改造世界,與世界交互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隨著思維的飛躍。拉吉羅教授在他的書《思考的藝術》中對思考的定義如下:思考是任何有助于澄清或解決問題、作出決定或滿足對知識的渴求的心理活動;思考是對答案的探索和對意義的探索。
  • 解密:大腦到底是什麼?
    大腦是大量神經元組成的、脊椎動物的高級神經中樞,依靠分布於全身的神經和內分泌作用,影響著生物體的正常運行。大腦思考的能力更是脊椎動物在殘酷自然界生存的法寶。大腦並不是一直都存在的,地球生命歷史30多億年,最初的20多億年,只有一些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大約10億年前才有了一些多細胞生物,數億年前才有了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的起源可能是共生,也可能是細胞之間的相互吞噬行為,多細胞生物的不同細胞之間保持著物質和能量的聯繫,相互協調完成一整套生命功能。
  • 玻爾茲曼大腦和缸中大腦:我們到底生活在現實還是幻想中?
    畢竟宇宙都已經存在了130—140億年了,我們人類不過是這漫長時間中的彈指一瞬,而我們的地球存在了46億年也都還是保持著它的形態,只不過幾千年歷史的人類,又怎麼可能感受到變化呢。玻爾茲曼大腦就是假想在低熵宇宙內熵的漲落間,應該會出現許多低熵的自我意識。那為什麼是大腦?因為相對於一個身體,只出現一個大腦的熵更低。
  • 大腦能停止思考嗎?
    我們常常發現自己處於無休止的思考循環中。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會告訴自己,別想了別想了,但是,我們真的停止得了這種思考嗎?麻省理工大學認知科學系助理教授Michael Halassa表示,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思考」。他說,一個想法是腦細胞之間化學反應的結果,可以在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水平上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