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可能通過大腦的導航系統來思考。
人類是如何思考的?這是神經科學中一直懸而未決的最基本問題之一。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和腦科學研究所(MPICBS)和挪威Kavli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包括諾貝爾獎得主EdvardI. Moser,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給出了一個新提案——人類可能通過大腦的導航系統來思考。
當我們在環境中進行導航時,大腦中海馬體裡的位置細胞(placecells)以及相鄰內嗅皮質中的網格細胞(gridcell)會形成一個定位和導航的迴路。科學家們認為,我們的大腦內部導航系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比如「思考」,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知識似乎是按空間方式組織排列的。
「我們認為大腦在所謂的認知空間中儲存了周圍環境的信息,這不僅關係到地理數據,也關係到物體和體驗之間的關係。」通訊作者、MPICBS的ChristianDoeller解釋道。「認知空間」指的是我們組織體驗的腦中地圖。我們所遇到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物理屬性,無論是人還是物體,都可以按照不同的維度排列。例如,我們可以根據家人和朋友的身高,幽默感,或收入,把他們定義為高或矮,幽默或乏味,貧窮或富有,根據興趣的維度,個體可能會在心理地圖上排列得更近或更遠。
在新提案中,Doeller團隊將各種證據線索結合起來,形成了人類思維的理論。這一理論始於諾貝爾獎得主對嚙齒類動物大腦中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的發現,後來也在人類大腦中發現了這些細胞。例如,這兩種細胞類型會在動物覓食時顯示代表其空間位置的活動模式,空間中的每個位置都由一種獨特的細胞活動模式代表。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的活動共同形成了周圍環境的腦中地圖,並在我們下次到訪時被重新激活。
網格細胞非常規律的活動模式也可以在人類身上觀察到,而且不僅是在地理空間的導航過程中。2016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網格細胞在學習新概念時也很活躍。「通過將所有這些先前的發現聯繫起來,我們得出了這樣的假設:不管我們是在思考一個真實的空間,還是思想維度之間的空間,大腦都儲存著一張思維地圖。我們的思路可以被看作是穿過思想空間,沿著不同的思維維度的一條路徑。」第一作者JacobBellmund解釋道。
使用現有的認知空間地圖,人類可以通過將新事物與已有的維度聯繫起來預測新事物與已知事物的相似程度。「這些過程對於推斷我們從未經歷過的新事物或新情況特別有用,我們可以歸納出我們經常面對的新情況,並推斷出我們應該如何行事」Bellmund說道。
編譯:花花 審稿:alone
責編: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