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學家揭開大腦神經信號傳遞新通路

2021-02-08 人民網

  中國科技網訊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馬聰有關神經細胞信號傳遞的最新研究成果為進一步解開大腦之謎提供幫助。12月2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題為《神經遞質釋放中Munc18和Munc13蛋白重要功能的重組》的論文。該論文由馬聰和美國西南醫學中心喬瑟夫·裡索教授領銜的研究組合作完成。

  「一直以來,大家都知道神經信號傳遞離不開Munc18和Munc13。」馬聰等研究後發現,Munc18和Munc13的活動貫穿於神經遞質釋放全過程。「我們的工作將這兩類蛋白的功能和作用機制通過體外重組的方法完美呈現,並提出了一條高效的嚴格依賴這兩類蛋白相互作用的新通路。」

  研究人員通過生物物理學手段,結合體外人工膜重組技術,第一次全方位闡述了參與神經遞質釋放的重要蛋白質和磷脂分子介導膜融合的分子通路機制。該研究結果改變了人們目前對神經遞質釋放機制的認知,挑戰了傳統的膜融合分泌機制。

  神經細胞間的信號傳遞是一個複雜過程。在神經細胞突觸末端有許多裝載著神經遞質的囊泡。在動作電位刺激下,鈣離子內流,囊泡以毫秒級的速度與神經突觸前膜發生膜融合,釋放神經遞質,將信號迅速傳遞到下一個神經細胞。整個過程離不開蛋白質和磷脂分子的共同相互作用。

  過去的研究認為,Snare蛋白複合體直接完成膜融合,使神經遞質得以釋放。然而,神經細胞內缺少Munc18或Munc13時,神經遞質釋放也會完全被阻斷。目前尚缺乏對這兩類蛋白的認識,膜融合分子機制也非常不完善。

  馬聰認為,該工作是神經生物學領域裡非常基礎和關鍵的科學研究,有助於人們在生物學分子水平上認識大腦如何進行學習、記憶和思考。研究中提出的神經遞質釋放通路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同時存在「低效」和「高效」並行的膜融合通路,還有待驗證。(通訊員張雯怡 陳軍 記者 劉志偉)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開大腦神經信號傳遞新通路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馬聰有關神經細胞信號傳遞的最新研究成果為進一步解開大腦之謎提供幫助。
  • 中美科學家合作發現麥角硫因生物合成新通路
    中美科學家合作發現麥角硫因生物合成新通路 來源: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1-05   今日/總瀏覽:6/3037
  • 科學家有望揭開大腦的奧秘!
    2020年9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題為「A spike-timing-dependent plasticity rule for dendritic spin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蒙特婁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隱藏在機體記憶和學習能力背後的分子機制
  • 高速電子泵能模擬神經信號傳遞—新聞—科學網
    比「一眨眼工夫」還要快高速電子泵能模擬神經信號傳遞 據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科技縱覽》雜誌網站2日報導,來自瑞典林雪平大學有機電子學實驗室的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電控制離子泵,能以與活體神經幾乎相同的速度傳遞神經遞質,幫助研究人員模擬並研究神經傳遞信號。 高速離子泵只有2.5釐米長,通過光刻技術將金屬和聚合物通道定型在玻璃上製成。
  • 上海科學家發現傳遞癢覺的長途「神經高鐵」
    上海科學家發現傳遞癢覺的長途「神經高鐵」 為開發高效無副作用止癢藥提供可能  癢,一種不愉快卻很重要,生活中很熟悉科學上卻充滿未知的感覺。撓痒痒,癢的究竟是皮膚還是大腦?痛還有止痛藥可以對付,但是你吃過管用又不會嗜睡的止癢藥嗎?關於癢,人類還是知道得太少。
  • Glia:過敏反應驅動蛋白能夠促進大腦中信號的傳遞
    而如今來自波恩大學的一項研究則發現了CCL17的一種全新的功能:影響大腦中的信號傳輸。相關結果發表在Glia期刊上。在這項研究中,作者發現CCL17受體表達缺陷的動物存在行為問題。例如,他們無法像正常同類進行築巢。
  • 計算神經生物學:給機器一個大腦
    最近,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日本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軟體,可讓人類大腦的所思所想以及做夢的過程和圖像顯示在電腦屏幕上。由此記錄和重播人們感知的主觀圖像,比如夢境的可能性又大大提升了。看物體時,眼睛的視網膜能識別一種圖像,之後這種圖像被轉變為電子信號送入大腦的視覺皮層。這項研究探究了電子信號被俘獲和重建成圖像的方式。該研究發表於美國的《神經元》(Neuron)雜誌上。
  • 大腦中的神經網絡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元有140億左右,神經元有著怎樣的構造,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是如何相互聯繫,傳遞信息,最終組成複雜的大腦神經網絡的呢?傳遞信息的時候,也有一套簡單但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單個神經元用自己的樹突,接受前一個神經元軸突傳遞來的信息,經由細胞體後再由自己的軸突傳遞給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網絡就這樣開始傳遞起信息。
  • "計算神經生物學"研究:給機器人一個"大腦"(圖)
    最近,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日本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軟體,可讓人類大腦的所思所想以及做夢的過程和圖像顯示在電腦屏幕上。由此記錄和重播人們感知的主觀圖像,比如夢境的可能性又大大提升了。  看物體時,眼睛的視網膜能識別一種圖像,之後這種圖像被轉變為電子信號送入大腦的視覺皮層。這項研究探究了電子信號被俘獲和重建成圖像的方式。
  • 大腦信息傳遞之謎
    浙江大學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表明,ATP在大腦突觸的刪除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而為突觸刪除異常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啟發。&nbsp&nbsp&nbsp&nbsp突觸是大腦中的一種關鍵結構,實現了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人在幼年時大腦中的突觸數量會隨著發育急劇增長,隨後又減少並長期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完成這一過程有賴於大腦中的突觸刪除機制。
  • 宇宙信號之謎揭開,中美聯手尋找地外生命,快速射電暴來源已證實
    眾所周知,中美兩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作為世界上體量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我們中國方面一直是很希望與美國合作發展的,但奈何美國的競爭意識過於強烈,又或者說競爭意識不到位,根本不希望出現另一個平等對話的存在,所以兩國間方方面面都是競爭居多。
  • 大腦為什麼這麼詭異?沒有痛覺神經卻會頭疼,這四種現象無法解釋
    相對來說,大腦是人體的「控制中心」,它的複雜程度遠超我們想像,最新發現的有關大腦的四大事實,更是改變了人們的認知。第一,大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人體生長和發展過程中,大腦內部的神經元會不斷進行更新,數十萬全新的神經元代替衰老的神經元,這種現象被稱為「神經發生」。隨著人類的衰老,神經元的更新速度明顯減緩,但是此時也已經完成了一大部分更新,所以大腦並非一成不變的。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科學家首次揭開嗅覺產生之謎,驚訝於大腦也會「編碼」
    ,這一現象在許多方面對科學家來說仍然是不透明的。,並分析清醒老鼠的神經活動,發現大腦皮層嗅覺的神經元表徵反映出氣味之間的化學相似性,從而使大腦能夠將氣味分類。鼻子中的感覺神經元檢測氣味分子並將信號傳遞給嗅球,嗅球是前腦中最初進行氣味處理的結構。嗅球主要將信息傳遞到梨狀皮質,梨狀皮質是嗅覺皮層的主要結構,進行更全面的處理。
  • MIT用肌肉信號來控制無人機,從大腦中獲取信號來操作假肢
    不過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已經想到了一種了可利用操作者肌肉信號,來更加直觀地控制無人機的新方法。通過配備多個肌電圖傳感器,Conduct-A-Bot 系統能夠佩戴在用戶的右臂二頭肌、三頭肌和前臂區域,以讀取用戶的肌肉信號。其實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從大腦中獲取信號來操作假肢。
  • 掌控神經「編程」 揭開情緒奧秘
    原標題:掌控神經「編程」 揭開情緒奧秘  如果長期沉浸於負面情緒和壓力應激,在一定時間內得不到調節,本來只是短暫的情緒變化經過長期積累,就有很可能導致腦功能持久性的變化,引起抑鬱症。   ■本報記者 黃蔚   為什麼人會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愁」?
  • Science:發現神經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2017年9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發育的一個意料之外的來源。這一發現為構建神經系統提供新的認識。他們證實神經膠質細胞(glia),即一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支持細胞的非神經元細胞,實際上在大腦的神經細胞發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鴉科鳥大腦中也存在 感覺與意識的神經關聯
    原標題:鴉科鳥大腦中也存在 感覺與意識的神經關聯《科學》2020.9.25封面故事主持人:本報記者 陸成寬人類傾向於相信我們是唯一擁有某些特徵、行為或能力的物種,尤其是在認知方面。德國圖賓根大學的安德裡亞斯·尼德等科學家認為,「意識和大腦皮層之間的關係只有人類獨有」的觀點現在也有了反駁它的證據。具體來說,科學家們在食腐烏鴉的大腦中植入電極,記錄它們做出反應時的神經元信號。當食腐烏鴉做出反應時,它們的神經元就會發射信號,表明它們有意識地感知到了提示;但當它們沒有反應時,它們的神經元就會沉默。研究人員報告,烏鴉發射與行動一致信號的神經元位於腦髓中。
  • 科學家製造出「晶片大腦」,為神經修復術提供新思路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5月15日發布一項研究成果,該校科學家成功在半導體晶片上引導大鼠腦細胞的生長,並形成神經迴路,開發出所謂的「晶片大腦」。研究者介紹說,這項研究是在半導體晶片上布好一定結構的納米線,像腳手架一樣引導大鼠腦細胞的生長,並形成神經迴路。
  • Science子刊:喝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激活,破壞大腦神經傳遞,引發焦慮
    該研究發現雄性小鼠酗酒會誘導小膠質細胞選擇性清除前額葉皮層神經元之間的興奮性突觸,從而抑制神經傳導,增加焦慮行為。,維持神經組織動態平衡、監視中樞神經系統、監測組織損傷或感染,並檢查突觸功能狀態。實驗結果表明,飲酒會在前額葉皮質產生小膠質細胞驅動的神經免疫反應,包括改變小膠質細胞活性、先天免疫應答和TNF-NF-κB信號轉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