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81小時重建了500000立方微米小鼠大腦

2020-09-14 墨玫人工智慧

哺乳動物的大腦,從神經細胞數量和它們之間連接的密度來看,是已知的最複雜的網絡。通過成像大腦組織中的每一個突觸和所有神經絲,對神經元迴路進行密集的映射一直是一個重大挑戰。


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小鼠的大腦皮層進行了成像和分析。通過使用先進的自動化成像和分析工具,以高空間解析度重建了89個神經元的形態特徵及其在小鼠桶狀皮質(barrel cortex)中的連接。這項成果登上了本期Science封面。



研究人員應用了優化的基於AI的圖像處理和有效的人機互動,以分析約40萬個突觸和約2.7米的神經元電纜。他們在大約7,000個軸突和大約3,700個突觸後神經突之間建立了一個連接體,產生的連接體比六十年前從小鼠視網膜獲得的連接體大26倍。重要的是,這種重建同時要比應用於視網膜的重建大,效率要高出33倍。這種方法揭示了有關皮層皮質和興奮性丘腦皮質連接的抑制性和興奮性突觸的連通性的信息。


研究人員從小鼠桶狀皮質的第4層重建了約500000立方微米的體積,比以前從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進行的密集重建約大300倍。連接組數據能夠提取幾何信息無法預測的抑制性和興奮性神經元亞型。研究人員量化了連接組的印跡,其產生了與飽和長期增強作用一致的迴路部分的上界。這些數據建立了哺乳動物皮質局部緻密神經元迴路的連接組表型分析方法。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Alessandro Motta表示:「一些突觸可塑性模型對學習例如識別樹或貓時的突觸重量增加做出了具體的預測,我們感到驚訝的是,即使在一塊相對較小的皮質中也能找到這樣的信息和精度。」


論文地址: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69/eaay3134


接下來我們為大家解讀這項研究:


人機數據分析的效率決定了連接組學的進展,研究提出3點提高分析效率


通過使用基於人工智慧的方法,圖像分析已經取得了關鍵進展,但是,緻密神經組織的重建仍然很容易出錯,以至於未展現其科學意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類數據分析已經集成到連接組的生成中,而現在,這種人機數據分析的效率決定了連接組學的進展。


因此,研究人員重點關注如何提高分析效率,這主要有以下幾點:


  • 提高自動分割質量;
  • 分析自動分割中可能存在錯誤的位置,並將人工工作僅引導到這些位置上;
  • 通過幫助注釋者來優化人員數據交互,以便立即了解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實現瀏覽器內部並行數據的快速傳輸,並最大程度地減少注釋程序查詢之間的延遲。


先進顯微鏡+人工智慧:3981小時完整重建一小塊小鼠大腦的每個細胞


研究人員使用連續掃描電子顯微鏡(SBEM)從一隻28天齡的小鼠的初級體感皮層的第4層(圖1, A至D)獲得了一個3D EM數據集


對於密集重建(圖1,E到H),研究人員對圖像進行3D對齊,並應用了一系列自動分析技術[SegEM, SynEM, ConnectEM和TypeEM],然後,有重點地進行人工注釋(FocusEM)。研究人員在數據集中重建了89個神經元(圖1、E和F),這些神經元僅佔總連接長度的2.6%。


圖1:小鼠初級體感皮層第4層的密集神經元連接組重建。


為了重建構成密集迴路中大部分布線的軸突,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可擴展的分布式注釋策略,該策略可識別自動重建中不確定的位置,然後通過有針對性的手工注釋來解決。


為了減少所需的手工注釋時間,獲得具有低錯誤率的自動化重構、使用高效的算法來識別用於集中人工檢查(查詢)的位置、以及最大程度地減少每次查詢所花費的時間至關重要。為此,如圖2A所示,研究人員開發了基於人工智慧的算法來評估EM圖像數據和經卷積神經網絡(CNN)過濾後的圖像數據(圖2B)。


圖2:高效密集連接組重建的方法。


使用這種靈活的注釋結構,獲得了2.69m的密集神經元突起的重建(圖1,G和H),人工工作投入的時間僅為3981個小時。這比2017年K. Eichler等人重建果蠅幼蟲大腦的工作快了10倍,比2013年科學家完整重構哺乳動物小塊視網膜的工作快了20倍。


研究人員獲得了34221個突觸前軸突突起和11400個突觸後突起之間的連接組(圖3)。


圖3:突觸後目標類和密集皮質連接組。


圖4:軸突類的連接組定義


是否可以僅從軸突和樹突的幾何結構中得出這些局部連接規則呢?研究人員首先量化了軸突和樹突的空間分布與它們之間的突觸建立之間的整體關係(圖5)。


圖5:神經突的幾何形狀和膜可用性對皮層神經連接布線的影響。


討論:基於獲取的密集大腦電路重建,研究分析突出可塑性模型


使用FocusEM,研究人員從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中獲得了第一個密集電路重建,這比以前的皮質中密集重建約大300倍,這個規模足以分析亞細胞內部軸突的軸突模式,優先支配某些突觸後亞細胞區室的抑制性軸突類型可以僅基於連接的拓撲學信息來定義(圖3和4)。


除了抑制性軸突,一部分興奮性軸突也表現出這種亞細胞內分泌偏好(圖4)。軸突和樹突的幾何排列僅解釋了一部分突觸內部變化,從而取消了皮質布線的粗略隨機模型(圖5)。L4中大量的TC突觸梯度在單個皮層樹突狀細胞的水平上增強了突觸輸入成分的異質性(圖6),同時伴隨著來自AD優先抑制性輸入的內源性降低。軸突和樹突對之間突觸大小的一致性表示電路的各個部分與飽和突觸可塑性相一致,為電路的「學習」部分設置了上限(圖7)。FocusEM可以使能夠進行連接體篩選的通量對大腦皮層中的電路進行密集映射。

圖7 塑性一致的連接組映射


沿著L4樹突的突觸輸入組成


研究發現,L4興奮性細胞的TC輸入增強的協變,與來自AD優先IN的直接抑制輸入的減少的協變(圖6,H至K),可以在先前描述的抑制電路中找到解釋。考慮到生長激素抑制素(SST)陽性IN優先靶向ADs和首選小體白蛋白(PV)陽性IN,這可能意味著基於SST IN的去抑制作用可以通過抑制前饋抑制所募集的過氧化物PV輸入來增強TC輸入,並同時降低來自SST IN的直接抑制成分。無論如何,這種針對樹突狀突觸輸入變化的發現指向一種電路配置,其中在皮質層4中相同興奮類型的神經元之間,TC輸入變異性得到了增強,並且還為基於樹突狀突觸的輸入組成的異質性增強提供了證據。


連接組的可塑性路徑


研究人員根據可能經歷過某些塑性模型的突觸對的上限,解釋了聯合突觸數據(圖7)。儘管此分析檢測到那些暴露於飽和可塑性的突觸對(即可能的可塑性事件導致兩個突觸的最終重量狀態),但另一種解釋是動態電路,在任何給定時間點,僅一部分突觸已經表現出飽和可塑性,而其他(或全部)突觸正在經歷塑性變化。研究人員期望整個電路的更精細的可塑性模型也將做出可測試的預測,通過連接組快照實驗可以訪問該預測。


人造神經網絡裡程碑式研究,有望推進全球相關的研究計劃


該研究提出的方法和結論,為從各種皮質、層、物種、發育階段、感覺經驗和疾病狀況出發,進行神經組織的結締組織篩選開闢了道路。即使是一小塊哺乳動物的皮質神經元,其形成的相關密度也很高,以至於可以提取出迴路「學習性」可能的組學特徵,這一事實使該方法有望成為研究哺乳動物神經系統的結構設置的方法。


經過近十年的工作,研究人員對他們的成就充滿熱情。Helmstaedter說:「能夠獲取一塊皮層,進行艱苦的處理,然後從那個美麗的網絡中獲取整個通信圖,這是我們過去十年來一直在努力的工作。」


他還表示,「在大腦皮層中映射神經元網絡的目標是一次重大的科學冒險,也是因為我們希望能夠提取有關大腦如何成為如此高效計算機的信息,這與當今的AI不同。


不僅如此,這項計劃還有望推動全球的相關研究計劃的進展。Helmstaedter提到了包括Google在內的主要參與者的研究領域以及美國情報機構(IARPA)的研究計劃,「全球主要計劃都希望從生物神經網絡中了解人造神經網絡的未來。我們為獲得第一個裡程碑而感到自豪,這是使用最大的普朗克學會的公共資金,實現了緻密的本地皮層連接組」。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智元

--------------完-----------------

薦:

【中國風動漫】除了《哪吒》,這些良心國產動畫也應該被更多人知道!

聲明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於網際網路,不代表本訂閱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編輯:Zero


相關焦點

  • Cell:科學家深入剖析並闡明大腦的結構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5年10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發表於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哈佛大學等處的研究者成功在納米尺寸上對小鼠大腦的一部分進行了綜合成像
  • 最強大腦皮層神經網絡重建 揭哺乳動物最大神經線路圖
    以往的研究都停留在整體成像方面,但這一次,科學家們的重建工作真正深入到了神經元的連接。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的方法,通過高空間解析度重建了小鼠桶狀皮層89個神經元的形態特徵及其連接。
  • 能否通過計算機複製大腦,實現永生?
    我們到底能不能通過「大腦複製」的辦法維持人的意識永生? 部分神經學家認為,這是可行的。甚至還有專家預言未來部分人類是可以把大腦內容甚至意識複製到電腦裡的。那麼,要如何去實現呢?首先,我們要清楚「大腦複製」是什麼意思,「大腦複製」絕非是像用數據線將大腦和電腦連接這麼簡單就可以實現的。有理論認為,情景記憶和知識都編碼在大腦的神經元中。然而我們的大腦實在是太複雜了,擁有超過一千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有數萬個突觸連接,而「大腦複製」就是從這些突觸連接下手。
  • 谷歌發布史上最高解析度大腦連接圖,可覆蓋果蠅大腦的三分之一
    果蠅的重要優勢在於其大腦相對較小,更容易作為一個完整的迴路來研究。圖 | 果蠅Google 在 2014 年與 Janelia 建立了合作關係,專注於研究果蠅大腦數據和 3D 自動化重建。在 2019 年,他們聯合劍橋大學重建了果蠅完整大腦,公開了 40 萬億像素的圖像,同時還開發了一個 3D 的交互界面 「Neuroglancer」。此前,科學家只能使用人工方法繪製果蠅大腦。在宣布能夠自動重建果蠅大腦之後,他們表示將繼續推進與 FlyEM 團隊密切合作,利用「FIB-SEM」技術獲得的圖像,創建一個高度驗證且詳盡的果蠅大腦的連接組。
  • 連接組計劃,可視化你的大腦
    在1993的時候他們這樣寫到,「很顯然,研究人類大腦的解剖構造有必要藉助於快速發展的新興技術。」 其他研究者們也都認可這一看法。如今他們正在使用最新的技術和自動化手段對神經元間的連接進行空前細緻的、完備的繪製。國立健康研究院(NIH)已經投入了近四千萬美元來繪製人類大腦的線路圖,艾倫大腦研究院(Allen Brain Institute)也傾注了數百萬美元繪製小鼠的腦圖譜。
  • 高精度全腦血管圖譜揭示阿爾茨海默症模型小鼠腦內血管損傷
    在該項工作中,研究團隊應用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駱清銘團隊發展的原創MOST技術,首次在0.35 × 0.35 × 1.00微米解析度水平上獲取了APP/PS1轉基因AD模型小鼠(Tg-AD)的全腦數據集,再應用團隊自己發展的算法對預處理後圖像進行優化,構建了包含從直徑幾十微米的大血管到小於2微米的毛細血管的完整小鼠全腦跨尺度3D血管圖譜(圖1和視頻1)。
  • 當細胞如玻璃般清透:前所未有精細度繪製小鼠大腦
    2018年3月,日本的研究人員以前所未有的精細度繪製了小鼠大腦的細胞組成。日本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的系統生物學家上田泰己及其團隊,使用一種名為CUBIC-X的技術,繪製了一張小鼠大腦圖譜。他們採用化學方法標記了大腦中的每個細胞,然後在將大腦透明化的同時將其尺寸擴大了十倍。
  • Cell:成功繪製出小鼠大腦中1000個神經元的連接圖譜
    兩年前,當Jayaram Chandrashekar和他的同事們開始他們的神經製圖工作時,神經科學家對哺乳動物大腦中的哪些區域相互交談有一個大概的想法。但是,大腦中的信息傳遞架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謎。一種完整的神經迴路圖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大腦是如何連接的,以及信息如何通過這種神經迴路進行傳播。
  • 小鼠大腦中有個 控制「冬眠」的「開關」
    對於一些動物來說,降低新陳代謝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狀態,例如熊、蝙蝠等動物冬眠時會多次經歷長達幾天的低代謝狀態——蟄眠;小鼠在食物短缺時會進入日常蟄眠,每次維持數小時左右以減小自身能量消耗。目前,科學家還不了解小鼠的體溫在蟄眠或其他低溫情況下,是如何降到37攝氏度以下的。
  • 今日《細胞》重磅:最新版小鼠3D大腦圖譜出爐,可精確定位單個細胞
    小鼠的大腦包含約1億個細胞,而在這一高解析度地圖上,可以精確定位單個細胞。研究團隊希望,這項成果將為神經科學提供一個新的標準參考圖集。(視頻來源: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 為了製作CCFv3,研究人員採用雙光子斷層掃描技術,總共獲得了1675隻年輕小鼠的大腦圖像。
  • 1立方微米!世界最小量子冰箱問世,不久未來或有廣泛應用
    沒錯,這個冰箱確實只能在量子領域使用,因為它的尺寸只有100納米,容積只有1立方微米。容積1立方微米根據科學家們的說法,人類指甲的生長速度達到了每秒鐘5000多立方微米,所以如果你的手指是在生產這種冰箱的話,一秒鐘就可以製造5000多臺。你一定很好奇,如此小的冰箱,連肉眼都無法看到,要用什麼高精尖的技術才做得出來啊?
  • Cell|重磅發布第三代小鼠腦三維圖譜
    目前國際上正在開展許多重大合作, 對小鼠大腦中的神經元類型、神經連接和基因表達從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上收集海量數據建立圖譜。這些數據的成功整合、顯示和分析需要三維標準腦圖譜。小鼠腦三維圖譜第二版存在兩個致命的缺點:(1) 在非冠狀平面中將冠狀視野下注釋的2D結構轉換為3D體積引起圖像失真;(2) 缺乏目前關於大腦神經元的轉錄組學數據需要的細胞水平解析度。2020年5月7日,艾倫腦科學研究所Lydia Ng和Julie A.
  • 40萬億像素的果蠅大腦圖像來了 這意味著什麼?
    近日,谷歌與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和英國劍橋大學合作,發布了一項深入研究果蠅大腦的重磅成果——自動重建整個果蠅的大腦,重建的完整果蠅大腦高達40萬億像素。更完整、更精確的大腦圖像,使得科學家更深入地了解大腦的工作機製成為可能,如追蹤控制記憶形成和回憶的電路、研究感官輸入如何導致特定行為、分析情緒如何與決策結合等。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中風通常會導致永久性殘疾,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威脅著越來越多人群……但將來,通過使用移植的新的健康神經元替換死細胞,可以修復中風導致受傷的大腦。而且,經基因編輯「二次發育」後的神經元,還成功地讓失明小鼠重見光明。
  • 美國科學家研發最小的雪櫃,體積僅1立方微米卻能讓物體瞬間變冷
    這次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學教授Chris Regan 領導的團隊,就基於該原理,開發出世界上最小的納米冰箱,體積僅約1 立方微米打個比方,指甲平均每秒長出5千立方微米,相等於生產出5千個設備。他們研究出那麼小的雪櫃是希望透過觀察納米設備,來發現材料合成性能更好的方法,以後應用在冷卻電腦電子設備或調節光纖網路硬體的溫度。
  • Communications Biology:年輕小鼠骨髓能夠提高老年小鼠大腦的活性
    2019年2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將年輕實驗室小鼠的骨髓移植到老鼠身上可以防止老鼠的認知能力下降,保持他們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在發表於《Communications Biology》志的研究中,18個月大的實驗室小鼠接受了4個月大的小鼠或他們年齡的小鼠的骨髓移植。六個月後,兩個移植組都接受了活動水平和學習的標準實驗室測試,以及空間和工作記憶。接受年輕骨髓的小鼠的表現優於接受舊骨髓的老鼠。他們的表現也超過了一組沒有接受移植的老鼠。
  • 大腦可塑性比想像的強:用光刺激神經元,讓小鼠大腦產生了幻覺
    研究人員只需刺激其部分神經元,小鼠就好像感知到了某些不存在的東西,這意味著,大腦的可塑性可能遠比我們所認為的要強。 在小鼠觀察到圖像並將信息傳輸進大腦時,只有極少數的細胞參與了這一過程。「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我們不會時刻產生視幻覺呢?」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卡爾·德瑟羅斯提出了這一問題。
  • Science:科學家給衰老小鼠換血,大腦變年輕了
    本周,Science 雜誌發表了一項重磅發現,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Edythe Broad 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在小鼠身上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那些久臥不動的年老小鼠,在接受經常運動的年輕小鼠的血漿注射後,無需自己蹬跑步輪,就能獲得大腦恢復再生的神奇效果。
  • 科學家首次成功修復小鼠受損視神經
    科學家讓小鼠的視神經(負責將視覺信息從眼睛傳遞到大腦)在被完全切斷之後,成功實現了再生,並發現視神經可以重新沿襲之前的路徑,重建與大腦合適部位的聯繫。   這項前無古人的修復工作或能幫助盲人重見光明。   在科學家重建小鼠的視神經之前,小鼠的症狀類似於人類的青光眼,這是除白內障之外的第二大致盲原因。
  • Cell | 科學家為何要斥巨資揭秘「小鼠的思想」?
    該委員會將繪製整個小鼠的大腦神經連接體確定為一個具有改革意義的項目,即「以應用新興工具來革新我們對大腦迴路的理解」。這個項目比先前任何連接組學項目都要大幾個數量級,並且可能是嘗試過的最大的項目。比較同一小鼠大腦的非侵入性和連接體圖譜將增強我們對當前廣泛應用於人腦的非侵入性技術所測信號的結構基礎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