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營銷學:大腦「購買按鈕」是否荒誕猜想

2020-11-26 網易

香港科大商學院副院長RamiZwick教授

與營銷心理學對消費者行為的「霧裡看花」不同,神經營銷學可以讓企業對消費者的大腦看得更清楚,並可以操控或者控制消費者的行為方式

「神經營銷學研究受到了多方面的壓力。」

9月13日,在天翼圖書「神經市場營銷」管理論壇上,香港科大商學院副院長RamiZwick教授說到這裡時,語氣突然低沉下來。

這個2004年才產生的前沿學科,大多數人甚至連名字都沒有聽說過,可卻為什麼會受到如此多非難呢?

R ami Zwick 教授解釋說,與營銷心理學對消費者行為的「霧裡看花」不同,神經營銷學可以讓企業對消費者的大腦看得更清楚,並可以操控或者控制消費者的行為方式,這就是這一學科引起非難的主要原因。

「購買按鈕」?

研究市場營銷,最感興趣就是研究消費者的決策過程,消費者做決定的時候,選擇這個,不買那個的時候,到底什麼東西在背後促使他做這個決定?人腦中是不是存在一個「購買按鈕」呢?

很多不了解神經營銷學的人,很容易這樣理解它的研究內容。當然,如果「購買按鈕」確實存在,而你又恰巧掌握了控制它的秘密,將是一件神奇的事情:那個東西只要激活了,消費者就一定會買你的東西。

「很遺憾,『購買按鈕』是不存在的。」R ami Zwick教授說。

「市場營銷人員很長時間裡在應用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在做市場營銷,比如說,市場營銷人員可以測心跳的速度,你激動的話,心跳速度會加快,另外,可以測量你的血壓。很多心理學專家希望通過這種研究,找到更好的市場營銷方法。」

不過,「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在發生著很多的事情,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有很多在影響最後決策的因素,即使你自己可能都不清楚這些因素到底是什麼,在起什麼樣的作用,大腦意識層面以上,我們看到的是冰山露出來的一角,但冰山以下是潛意識裡發生得更多的活動。」也正是這些,將使一些目前的營銷心理學結果不得不面臨「霧裡看花」的挑戰。

「現在通過深入的研究,人的大腦裡的神經分工的專業程度是非常之高」,RamiZwick教授說還給出了這樣一個試驗結果:每次給一個病人看某個人的照片,腦子裡都是同一段神經在反應。這時候給他看其他的人的照片,那段神經是沒有任何的反應。「說不定人的腦子裡有某一特定的神經是專門記憶你奶奶的樣子」,這種假設在幾年前還是用來開玩笑的話,現在看來「也許並不荒謬」。

神經營銷學的基礎之一就建立在這些研究之上的。

利用現在的大腦掃描技術,可以對大腦活動進行成像、掃描,當一個人在從事某一個特定活動的時候,腦子裡相關聯的部位被激活或者最活躍,從而就能得到一些更直接、更精確的信息,這種信息甚至也許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因為它們會隱藏在潛意識的深處。「有了這種技術,我們可以把這個領域挖得更加深,不僅僅是檢測血壓這麼簡單的事情,現在在市場營銷學研究中,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

廣告學應用

現在,神經營銷的應用還只限於非常小的範圍,主要運用在廣告行業中。

Rami Zwick教授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美式橄欖球賽季是美國收視率最高的一個節目,去年比賽期間,30秒鐘的廣告大概價值250萬美元,通常這個可能是美國最昂貴的廣告時段。即使如此,很多公司打破頭都要競爭這個廣告時段。但公司花了那麼多錢,廣告效果究竟如何呢?誰也無法精確地說清楚。

按照傳統的市場營銷調查方法,通常是做問卷調查,做了廣告之後把消費者找來調查,問這個廣告效果怎麼樣。比如問這個消費者,這個廣告是不是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喜歡不喜歡這個廣告,這個廣告會不會影響被調查者對某公司的形象的看法。

這種傳統的調查問題在於要麼消費者不告訴你真實的想法,即使是真實的想法,也未必知道他的潛意識裡發生的到底是什麼。「而神經營銷學研究就能夠使我們能夠判斷消費者潛意識裡到底發生了什麼,廣告到底對他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而且腦掃描的結果顯示,有些廣告確實並不如企業所想像的那麼完美,「人們的興奮點發生在以往不知道的地方,聯邦快遞在美國橄欖球聯賽中的廣告就是如此。」

做傳統的市場營銷的調查問卷的時候,大部分消費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幽默的廣告,很多人在茶餘飯後甚至會饒有趣味地談論這個廣告。無疑,「從認知度的角度講,這是個讓人留下很深刻印象的廣告,這方面是很成功的,而且也講了用聯邦快遞有什麼好處。」

但是,在對看廣告的人的大腦進行掃描的過程中,在某一個具體的階段中突然發現人的大腦中受到威脅的神經突然被激活了。「在這個大腦區域中,當人受到威脅、感到害怕的時候這個區域會被激活。這個是大腦中一塊特定的神經區域。任何低等動物,腦子裡也有這樣一塊區域。」可能人的意識裡覺得這個廣告沒有什麼威脅,沒有什麼痛苦的感覺,但潛意識裡這個廣告裡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威脅的信號和信息在裡面。

這種被威脅的感覺會慢慢積累,時間長了之後跟某項業務、服務聯繫起來。「儘管聯邦快遞做廣告的初衷是希望把不用聯邦快遞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威脅聯繫起來,但人的潛意識沒這麼複雜,不會分辨這麼多,潛意識裡就是聯邦快遞會產生威脅。

Rami Zwick教授認為,通常情況下,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分成兩種:第一種是消費者想接近這個東西;另一種是消費者儘量想避免這個東西。我們也可以把他們稱為,積極動機和消極動機。比如,消費者購買可樂,是希望實現某種口味上的好的感覺。在這一類產品的廣告中,更適合出現歡喜、積極的情緒和場面。

相反,在病人購買頭疼藥時,動機就是希望能夠擺脫、避免出現不好的感覺。這類產品廣告中,悲哀、痛苦的情緒和場面往往更能夠激發消費者購買的欲望,消費者潛意識裡也認同這類產品會幫他擺脫這些痛苦的事情。做市場營銷的人,你要分析產品消費者購買的過程中背後的動機是正面的動機還是負面的動機,然後判斷用什麼樣的情緒、畫面影響消費者。(第一財經日報 邊長勇)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雙十一會衝動消費 浙大學者研究「神經營銷學」
    日前,記者採訪了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學系副主任、浙江大學神經管理實驗室副主任王小毅。浙大擁有國內首個從事神經管理學和神經經濟學研究的專業實驗室——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神經管理實驗室,神經營銷學是該實驗室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  王小毅說,對於營銷來說,最為關鍵的是洞察消費者。  人的大腦比天空還要遼闊。王小毅說,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太少。
  • 神經營銷學興起 腦電波數據或成商品出售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專家預測稱,基於腦電波信號的信息作為新興的「神經營銷學」將異軍突起,其應用程式和相關產品將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 王小毅:因為你不懂神經營銷這門技術
    2006年,國內首個從事神經管理學和神經經濟學研究的專業實驗室——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神經管理學實驗室在「中國神經管理學創始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馬慶國教授的牽頭下建立。神經營銷學作為神經管理學的重要分支,也是該實驗室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
  • 神經營銷科學商業化的探索者:布雷恩英與美國SRI達成合作
    布雷恩英專注於研究消費者潛意識,通過運用眼動追蹤及國際尖端功能性腦成像等技術手段,深入挖掘大腦信息,精準捕捉消費者大腦對於外界刺激物的真實反應。在網站可行性評估以增加購買轉換率和線上廣告測評以提高投資回報率這兩方面佔有優勢。
  • 抓住消費者的情感——神經營銷學
    「大腦的適應性很強,」格林菲爾德解釋說,「大腦內有一些可塑性物質,這就意味著,與地球上其他物種相比,人類能佔據更多的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s)—生態位,簡單理解就是不同生物在生態中能夠生存和成長的位置。佔據的生態位越多,說明其適應能力越強。」
  • 神經營銷學:贏得有限的注意力
    這就意味著,人的大腦能夠適應身邊的環境,即使身邊的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人的大腦也能夠隨之改變以適應環境。」   儘管格林菲爾德和她的神經學家同事們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仍處於開始階段,還無法全面揭示思維轉變對人類產生的影響。但是很顯然,這項研究結果將對品牌營銷產生顯著的影響。如今我們關注的問題是:企業如何吸引這種新型消費者?
  • 買買買時大腦是如何決策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比預想得更複雜
    但買買買背後,你可曾想過,你的大腦是怎樣想的,最先考慮的是商品性價比,還是自己的需求?這究竟藏著怎樣的謎之決定?事實上,不只是一般人不知道,科學家們的研究也剛剛起步。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團隊最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稱,購物選擇背後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比過去預想得更加複雜。
  • 大腦的神經是否具有可塑性?
    科學界一般認為我們人一旦成年,大腦的「布線」一一神經連結就相對固定,個人在能力上的差別主要是由大腦布線的不同導致的,它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而學習只不過是發揮某人遺傳潛能的一種方式,那後天的學習能否重新塑造大腦?
  • 人工智慧正在以下三個方面變革著神經營銷學和市場營銷領域
    近年來,人工智慧為市場營銷人員和神經營銷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手段,通過理解用戶的想法來測量用戶對於市場刺激的反應。 這裡,神經營銷學 (Neuromarketing)是指將神經科學的領域應用於市場研究領域,研究顧客對於市場刺激的生理行為、認知情況和反應的一門學科。
  • 神經科學讓營銷更有效 神經營銷學的誕生!
    是否有辦法直接了解到消費者感知和偏好?這種測量是否可以準確預測營銷的成敗?營銷需要越來越迅速,洞察方法能否滿足快速需求? 在營銷發展的的這幾十年裡,在與營銷無關的心理學、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發展的平行線上,科學家們越來越理解人們如何思考、如何決策;也有越來越多的工具來直接測量人們決策過程中的眼球軌跡、大腦活動等。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快速發展。
  • 華裔學者俞洪波詳解大腦神經膠質細胞新功能
    研究發現大腦工作時如群星閃耀 原先被認為無用的細胞,居然也能如神經元一樣,在刺激下做出反應,讓大腦閃耀,如同星河。 「膠質細胞」就是大腦裡的海綿。科學家認為它們作為填充物支撐著我們大腦。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膠質細胞同樣參與了大腦的工作。這一結果可能讓我們得以重新認識生物體最神秘的器官。 該研究由麻省理工學院的舒默爾斯和中國留美學者俞洪波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完成,成果發表在近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記者專訪了俞洪波。
  • PLoS Pathog:朊病毒或會通過神經入侵的方式擴散到大腦中
    2018年12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蘇黎世大學醫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朊病毒向大腦的擴散或許並不會通過直接跨越血腦屏障傳播的方式發生,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朊病毒進入大腦機制,相關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抑制神經變性的新型療法提供思路。
  • 靈魂出竅、鬼壓床是否真的存在?科學家證實:與大腦一個區域有關
    通過進一步研究,研究者還驚奇地發現,注射解離型藥物後,壓後皮質層的神經細胞與其他區域的神經連接發生了阻斷現象!而在正常情況下,大腦各區域的神經是相互連接的。也就是說,解離型藥物引起的局部1-3赫茲節律,以及壓後皮質層神經細胞和其他區域神經連接脫離,可能是「靈魂出竅」的直接原因。但怎樣才能判斷小鼠是否出現了「靈魂出竅」呢?
  • 科學網—實驗證明:大腦前額葉是自我意識形成的神經基礎
    大腦如何告訴你「我是誰」
  • 當你買買買時 大腦是如何決策的?
    但買買買背後,你可曾想過,你的大腦是怎樣想的,最先考慮的是商品性價比,還是自己的需求?這究竟藏著怎樣的謎之決定?  事實上,不只是一般人不知道,科學家們的研究也剛剛起步。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團隊最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稱,購物選擇背後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比過去預想得更加複雜。
  • 社交隔離能引起大腦的神經渴求反應,如同飢餓時一樣
    [1]隨著新冠疫情對人類社交的巨大衝擊,了解社交需求和社交動機背後的神經機制,是非常重要的。以往研究表明,成年小鼠在經歷了短暫的社交隔離後,會形成負面的「類孤獨」大腦狀態,而促進小鼠尋找社交互動。此外,研究者發現在SN/VTA區域,人們對食物和社交渴求的神經反應類似。這一觀察利用了多體素模式分析(MVPA),以此探索大腦的編碼和解碼過程。
  • 神經營銷學揭秘
    我們需要知道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在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之後,才能有意識地解決自控力不足的問題。凱利麥格尼格爾的《自控力》匯集了心理學、經濟學、神經學、醫學領域關於自控的最新洞見,破除一些關於自控的錯誤觀念,並提出了許多提高意志力的實用方法。
  • 最強大腦皮層神經網絡重建 揭哺乳動物最大神經線路圖
    此前,人類只知大腦神經元的「樣子」,現在,哺乳動物神經元如何連接——首次得到揭秘,並實現了更大量級的大腦皮層神經網絡的重建。並且AI的方法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研究者還說,這種突破還可能進一步為AI發展提供指導:「揭開生物神經網絡連接秘密,或許可以進一步探明大腦高效計算原理。
  • 神經調控技術——探索大腦的奧秘
    人類大腦可以說是最複雜的信息處理機器了,它能夠產生我們所有的喜怒哀樂,對大腦的研究始終是科學的最前沿。《最強大腦》無疑是近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綜藝節目之一,各具特點的天才輪番上陣,曬出看家本領,展現超越你想像的神奇技能。《最強大腦》中表現最多的是計算能力、注意力、記憶力。其實,注意力、記憶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後天訓練的。
  • 大腦的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
    本文摘自萬千心理新書《理解大腦:細胞、行為和認知》⇡識別二維碼,官網購買⇡大腦和其他器官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