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買時大腦是如何決策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比預想得更複雜

2020-11-26 澎湃新聞

生活中,人們大多都有這樣的經歷,明明不是必須要買某件物品,但經不住導購員的遊說,一衝動就買了,事後又後悔不已。

繼「雙12」網絡搶購風之後,為迎接新春佳節,各種買買買又接踵而至。其實隨著新型購物手段興起,如網絡購物直播,很多人面對不同誘惑總是忍不住「剁手」。但買買買背後,你可曾想過,你的大腦是怎樣想的,最先考慮的是商品性價比,還是自己的需求?這究竟藏著怎樣的謎之決定?

事實上,不只是一般人不知道,科學家們的研究也剛剛起步。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團隊最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稱,購物選擇背後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比過去預想得更加複雜。

買這個還是買那個,大腦前額葉皮質發揮關鍵作用

買買買,看似一個簡單的行為,殊不知,在決定買這個而不是那個的過程中,大腦神經活動可能比預想得更加複雜。此前,有研究指出,「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神經元負責編碼選擇項的估值」,也就是說,人們在選擇購買某物時,大腦的前額葉皮層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確實,前人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神經元的確在負責編碼選擇項的估值上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西南大學心理學部講師嶽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前額葉皮層是額葉的最前部,或稱額部。額葉組成了大腦皮層,也就是大腦的皺紋外殼的前半部分。前額葉皮層整合了來自大腦其餘部分的信息,對人們當前的狀況形成總體信息。前額葉皮層不僅能夠呈現人們在環境中的自我形象,而且還能夠預測未來的狀況。以這種方式,前額葉皮層承擔著人們制訂計劃、設定未來目標和糾正追求目標等行為的能力。此外前額葉皮層也參與精確仔細的信息分析,如計算這段時間的花費等。

有研究表明,由於前額葉皮層不僅可以呈現當前事件,同時也可以呈現將來可能發生的事件,人們的前額葉皮層會使思維更加靈活,甚至使人們想出問題的創造性解決方法。這與進化過程中與情緒有關的較古老的大腦部分形成對比。這些區域更依賴於刺激,並與當前的信號密切相關。此外,額葉也參與抑制人們的情緒反應,它能抑制大腦中樞邊緣系統並調節驅動和動力的大腦其餘部分。換句話說,額葉皮層使人們能夠理智地調節情感和衝動。

「大腦前額葉皮層也是最高級的聯合皮質,與注意、知覺、工作記憶、執行功能、自我意識等心理功能密切相關。具體而言,有研究表明選擇決策中的估值可能涉及到三個過程:潛在回報、潛在成功及時間和努力成本的評估,而前額葉皮層中的前扣帶回、眶額皮質和背外側前額葉在其中作用最為突出,它們共同作用來編碼對價值的選擇。」嶽童說。

嶽童介紹,也有研究表明,內側前額葉和紋狀體可能在對象的價值評價中起重要作用,並可能存在一小群以共同的神經尺度編碼不同主觀價值的特殊大腦節點,涉及到購買決策中的核心過程。「雖然科學家對人們如何做出價值評估和選擇仍然存在很大疑問和爭議,但大腦對價值的評估已經基本定位於前額葉皮層的相關腦區和網絡。」嶽童強調。

獼猴研究顯示,大腦其他區域也參與經濟價值評估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弄清大腦是怎麼感知並確定選項的價值,以及在面對不同價值與回報的選項時,腦中哪些區域參與了抉擇的制定。

這些科學家以獼猴作為實驗觀察對象,分析了獼猴在面對不同選項時視線會停留在什麼地方。他們認為,這是做出經濟抉擇時的一個核心問題。研究者設計了一組實驗,讓猴子在電腦屏幕上出現的兩張圖片中自由選擇,然後觀察和分析猴子是基於哪些因素來做出決定的。經過訓練,兩隻獼猴知道不同圖片意味著得到的食物獎勵有多有少——對於猴子來說,意味著經濟價值不同。結果顯示,當屏幕上出現了訓練過程中不常見的圖片時,猴子的視線會迅速被新奇刺激吸引過去。然而,意外的是,儘管猴子們偏愛盯著新奇刺激看,但最終並不應就選這個。

相反,猴子會快速在兩個選項中表現出對經濟價值的偏好。而且,對不同選項的經濟價值高低越熟悉,它們的注視方向就越偏向於價值高的選項。在它們掃視兩個選項後,第一次把視線投向其中一個選項時,「就強烈受到了價值大小的影響,這一點令人驚訝。」研究者因此猜測,在靈長類動物的大腦中,可能眼睛餘光看到的信息已經引起了快速的評估,從而讓注意力偏向更有價值的選項。

由此,研究人員認為,基於價值做出抉擇的過程,其神經生物學基礎比過去預想得更加複雜。不像此前研究指出的——「前額葉皮層的神經元負責編碼選擇項的估值」——那麼簡單。大腦的其他區域,也就是「包括尾狀核、黑質網狀部和視上丘組成的皮質下跳視系統」對於編碼選項價值,可能是更有力的候選者。

「倫敦大學科學家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補充和豐富了前人的研究結論,它們之間並沒有矛盾。」嶽童說。

具體來講,嶽童解釋,如果對選擇項的價值編碼完全由前額葉皮層的相關神經元完成,那麼這個過程會相對較慢(潛伏期至少有200ms)。而上述研究則發現,該過程可以在刺激呈現的150ms內就完成。這說明,包括尾狀核、黑質網狀部和視上丘組成的皮質下跳視系統是一個很強的候選系統,這些腦區域內的神經元會迅速接收皮層輸入,並能辨別刺激的價值,從而補充了前人的研究結果。「也就是說,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經濟價值評估和編碼過程非常複雜,不僅僅前額葉皮層會起到評估作用,皮質下跳視系統很可能與之同時,甚至在它之前便開始作用了,這兩套系統共同影響了經濟價值的決策。」嶽童說。

理性認知被抑制,打折降價帶來的愉悅「迷惑」了大腦

那麼,問題來了,人們在買買買時,大腦究竟會首先考慮哪些因素,商品性價比,還是自身需求?

「實際上,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神經營銷學上的問題。」嶽童說,我們可以籠統地認為,人類大腦既有包括積極情緒的快樂中樞,也有負責理性的有關負面情緒的相關系統。研究表明,個體在做出特定購買決策後,其積極情緒腦區和負責記憶的腦區相對比較活躍,而人的大腦往往在五分之一秒之內就能對是否進行購買做出初步的判斷。與此同時,負責理性的相關腦區在這個過程中也會起到平衡克制的作用,如購買時支付行為就是一種風險行為,人們會變得理性,負責保護和防禦的負性情緒中樞會變得比較活躍,這其實是一個博弈和角力的過程。

嶽童認為,不論是「雙11」,還是「雙12」,瘋狂的打折和降價活動,都是通過營銷手段讓消費者產生愉悅感,降低支付行為的負性體驗和理性控制。再加上網上付款的方式更加弱化了人們支付時的損失感,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的更多是愉悅,而理性認知系統相對被抑制住了。「因此,個人認為,在瘋狂的打折活動中,消費者幾乎是直覺性地考慮性價比,而不是理性地考慮自己的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被商家營銷的『短視行為』,和人類的大腦結構特點有很大關係。」嶽童說。

(原題為《當你買買買時 大腦是如何決策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當你買買買時 大腦是如何決策的?
    原標題:決定「剁手」僅需五分之一秒  當你買買買時 大腦是如何決策的?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團隊最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稱,購物選擇背後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比過去預想得更加複雜。  買這個還是買那個大腦前額葉皮質發揮關鍵作用  買買買,看似一個簡單的行為,殊不知,在決定買這個而不是那個的過程中,大腦神經活動可能比預想得更加複雜。
  • 經濟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大腦如何感知價值與回報
    除了對人的有關神經活動予以具體研究外,為了定義與記錄經濟行為的生物學基礎的追求,他們選擇了人類的一個非常聰明卻又遙遠的表親:普通獼猴,進行了具體地深入研究。普通獼猴(學名:Macaca mulatta),也稱恆河猴,是猴科動物中最為有名的一種猴。普通獼猴的平均壽命約為25年。普通獼猴是常用於科學試驗的重要品種。
  • Cell|決策判斷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對一個選擇其置信度的準確估計可以為生物行為帶來益處,比如面對危險時是應該決定戰鬥還是選擇逃跑,比如進入咖啡店選擇哪一種飲料或者如何管理股票投資等等。作為人類,我們一直在評估自己對感知、記憶和決策的信心,這是一種被稱為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自我監控和反思過程的一部分,是非常個人化和主觀的。
  • 計算神經生物學:給機器一個大腦
    在第三次中國科協論壇「2009計算神經生物學高層戰略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這樣描繪了計算神經生物學的內涵。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思等專家介紹,計算神經生物學是計算生物學的一個重要計算神經科學是國際上最近才迅猛發展起來的有關神經系統功能研究的一個新的交叉學科。「神經系統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系統之一。
  • "計算神經生物學"研究:給機器人一個"大腦"(圖)
    在第三次中國科協論壇「2009計算神經生物學高層戰略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這樣描繪了計算神經生物學的內涵。  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思等專家介紹,計算神經生物學是計算生物學的一個重要計算神經科學是國際上最近才迅猛發展起來的有關神經系統功能研究的一個新的交叉學科。  「神經系統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系統之一。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1,大腦,很複雜!來源:原理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
  • 神經生物學家發現依據經驗作出價值決策的大腦區域
    神經生物學家發現依據經驗作出價值決策的大腦區域 馮衛東/科技日報 2019-05-14 08:02
  • 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1,Nature | 「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來源:BioArt 為了健康考慮,人們開發了許多代糖用於日常食品中,如阿斯巴甜、安賽蜜等人造甜味劑 。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1,大腦,很複雜! 來源:原理 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
  • 腦科學日報|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1,Nature | 「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來源:BioArt為了健康考慮,人們開發了許多代糖用於日常食品中,如阿斯巴甜、安賽蜜等人造甜味劑 。Zuker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文章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該研究揭示糖亦可通過腸道與大腦連接的神經途徑 (gut-brain axis) 發揮作用,並激發對糖的攝取,而代糖卻無法激活對糖分子特異性識別的腸道大腦神經途徑。
  • 決策:神經元眾包的作用
    面對矛盾的事實和觀點,當需要解決一個複雜的問題時,人們常常難以決定最好的解決方法。在人類社會中,我們最終依賴兩種決策方法:我們可以遵循多數人的意願,或者可以將決策任務委託給領導者,從而將所有討論(和責任)留給這個人。 神經科學家問:這在腦細胞水平上如何起作用?如果您的大腦必須做出決定,那麼您的單個神經元如何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他們使用「多數機制」嗎?
  • Nature | 「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gut-brain axis) 發揮作用,並激發對糖的攝取,而代糖卻無法激活對糖分子特異性識別的腸道大腦神經途徑。研究人員利用c-Fos免疫組化和fibre photometry 發現了一個只對糖(而不對代糖)有反應的大腦區域。藉助於史丹福大學駱利群課題組研製的TRAP2小鼠系統而有針對性地在『糖神經元』表達TetTox( tetanus toxin light chain),發現當抑制該腦區域裡對糖有反應的神經細胞時,小鼠不再對糖產生渴求與偏愛。
  • 腦科學日報:大腦「看見」不用「眼」;大腦內部狀態如何影響決策
    2,Nature子刊:科學家發現治療「美女病」多發性硬化的關鍵基因來源:生物探索圖註:Gsta4調節OLS線粒體應激和細胞內4-HNE負荷多發性硬化(MS),因多發於女性,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慢性炎症相關的疾病,人體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大腦和脊髓神經時,就會像杜普蕾一樣,出現疲勞、平衡失調和肌肉無力等等症狀。
  • 腦科學日報:口渴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接觸過鉛的成人戒酒更難
    接下來,通過生物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等實驗,作者對這個重要的NAD+別構調節位點進行了驗證,同時揭示了其對於Sarm1蛋白NAD+水解活性以及軸突退行的關鍵抑制作用。 3,Nature | 不同渴感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來源:BioArt
  • Cell:揭示動物瞬間作出決策的神經基礎!大腦中的位置細胞實時地在...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在簡單迷宮中行走的大鼠,發現了大腦如何可能產生這些設想的未來情境。這不僅為理解大腦如何做出決定提供新的基礎,而且還會為這種設想如何更廣泛地發揮作用提供了新的基礎。
  • 神經形態晶片可以幫助人進行大腦的逆向工程
    其神經網絡的不斷適應和自組織在其功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神經形態工程成立於20世紀80年代末,是神經科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和其他一些領域的跨學科綜合體,它首先試圖了解大腦如何操縱信息,然後在計算機晶片上複製同樣的過程。
  • 感覺統合之神經生物學基礎
    神經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指的是大腦可根據不同的感覺、動作、認知經驗重組神經路徑的能力。神經可塑性的提升可藉由增加樹突分支、突觸連結、突觸效率及改變大腦結構等方式達成。 神經可塑性雖在兒童幼年時最明顯,但在一生中會持續地發生。
  • 科學網—心理與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及環境影響因素
    心理學的核心研究對象是心理與行為,研究內容和成果應該真正能夠解決社會問題,已有研究成果和基礎研究成果應當物化並用於改善老百姓生活。心理學有自身核心的研究對象,同時又與腦科學、社會科學等學科有著密切交叉。心理學在技術、人才引進、培養和流動方面應順應時代潮流。
  • 大腦是如何產生認知的?這一關鍵謎底終於被認知
    此機構的研究對象包括癌症、神經生物學、植物遺傳學、基因組學以及生物資訊學,其主要成就為分子生物學領域,該研究所一共誕生了7位諾貝爾獎得主。除科學研究外,冷泉港實驗室還參與一些教育計劃。如今約有300位研究人員在冷泉港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該團隊研究了眶額皮質,該區域對於人類和動物的決策至關重要。對這個大腦區域的損害會損害決策能力。
  • 神經營銷學:大腦「購買按鈕」是否荒誕猜想
    R ami Zwick 教授解釋說,與營銷心理學對消費者行為的「霧裡看花」不同,神經營銷學可以讓企業對消費者的大腦看得更清楚,並可以操控或者控制消費者的行為方式,這就是這一學科引起非難的主要原因。「購買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