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揭示動物瞬間作出決策的神經基礎!大腦中的位置細胞實時地在...

2021-01-13 生物谷

2020年2月8日訊/

生物谷

BIOON/---生存通常取決於動物在一瞬間做出決策的能力,這些決策依賴於對許多種未來的選擇方案的設想:如果一隻動物被飢餓的捕食者追趕,它是否會向左拐安全回家還是向右拐引領著捕食者遠離它的家人?當兩條路徑在黃色的樹林中分開時,哪條路會讓它安全去吃食物,哪條路讓它成為捕食者的盤中餐?這兩條路看起來幾乎是相同的,但是設想讓一切都不同。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在簡單迷宮中行走的大鼠,發現了大腦如何可能產生這些設想的未來情境。這不僅為理解大腦如何做出決定提供新的基礎,而且還會為這種設想如何更廣泛地發揮作用提供了新的基礎。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月30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onstant Sub-second Cycling between Representations of Possible Futures in the Hippocampus」。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1.014。

論文通訊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整合神經科學中心生理學教授Loren Frank博士說,「大腦最令人驚嘆的能力之一就是設想不在它眼前的東西。設想是決策的基礎,但是到目前為止,神經科學還沒有很好解釋大腦如何實時產生設想的未來來為各種日常決策提供信息,同時又關注現實。」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Frank及其團隊讓大鼠探索了一個M型迷宮,同時記錄了海馬體中稱為位置細胞(place cell)的神經元的放電。人們傳統上認為位置細胞可追蹤動物的位置,就像大腦GPS(全球定位系統)一樣。但是,當這些大鼠接近迷宮中的分叉處時,他們發現了它們的位置細胞活性開始以每秒八次的速率非常快地在代表動物的當前位置和它的兩條可選擇的未來途徑之間來回切換,就好像在說,「我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Frank團隊還將這一發現擴展到了另一種類型的設想情境中。除了位置以外,還已知位置細胞可以跟蹤動物的行進方向。他們發現,指示相反行進方向的位置細胞也可以非常快速地來回切換,好像在說:「我要走這條路,但我也可以轉身走另一條路。」

論文第一作者、Frank實驗室研究生Kenneth Kay博士說,「這些位置細胞在當前路徑與未來的可能路徑之間的快速切換是準確無誤的,這是因為它們是如此有規律。鑑於無論是對動物還是對人類,速度加上一致性正是在任何現實環境中所需要的,這是令人興奮的。」

Kay及其同事們發現,位置細胞在當前路徑和可能的未來路徑之間的振蕩似乎並不能直接控制大鼠對選擇哪種路徑的決策,但是隨著大鼠接近決策點而變得更加強。這提示著海馬體在決策中的作用可能是為大腦其他部分產生一個設想情景的「菜單」,這會將作出的選擇與過去經驗的價值或潛在危險關聯起來,然後根據動物的當前狀態---飢餓、口渴、害怕或大膽---做出適當的決定。

Frank說,「我們認為這表明海馬體不僅負責記錄過去和處理現在,而且還負責設想未來。這項研究只是第一步,但是它為我們研究動物做出決策時如何在大腦中產生和評估設想的情境開闢了新的途徑。」

新研究提示著海馬體是設想未來情境的源泉

海馬體是大腦兩側顳葉深處的海馬狀結構,是大腦中研究最深入的部分之一。

海馬體損傷---無論是由於大腦損傷還是在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中---讓人們喪失了形成新記憶的能力,從而導致20世紀的科學家們將海馬體描述為大腦的記憶中心。在197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了海馬體位置細胞,當動物探索新環境時,這些位置細胞會自發創建新環境的地圖,然後將這些地圖存儲起來以備後用。這項發現促使科學家們認識到海馬體也是一個導航中心,比如,負責讓動物找到回到它記得去年夏天吃了那些美味黑莓的地方。

沿著這些思路,Frank等人的先前研究已表明位置細胞活性可以重現動物的近期運動,甚至可以預測動物下一步可能去的地方,但是這種活性只是間歇性地觀察到,並被認為動物在

在積極考慮下一步行動,通常是當動物在運動過程中休息或暫停時(Nature, 2016, doi:10.1126/nature17144)。

這項新的研究首次展示了海馬體細胞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連貫性地系統性地代表不同的設想情景。這些研究人員說,這樣的系統可能允許行動中的動物根據這些設想的不同情境立即做出極其迅速的決策,同時還可以追蹤動物的當前狀況。它甚至可能在大腦更廣泛地產生假設情景或思想的能力中發揮作用。

Kay說,「這種在當前和可能的未來(或者說實際與設想)之間的有規律切換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產生大量想法的強大系統,而不僅僅是機械地記憶或預測。海馬體可能是我們想像能力的根源。」(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Kenneth Kay et al. Constant Sub-second Cycling between Representations of Possible Futures in the Hippocampus. 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1.014.

2.Brain's 'GPS system' toggles between present and possible future paths in real time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1-brain-gps-toggles-future-paths.html

相關焦點

  • 神經生物學家發現依據經驗作出價值決策的大腦區域
    神經生物學家發現依據經驗作出價值決策的大腦區域 馮衛東/科技日報 2019-05-14 08:02
  • Cell·女朋友走丟了,大腦GPS這樣操作?科學家揭示記憶如何支撐大腦...
    土豪叫個滴答專車不用腦子直達,正確的打開方式是啟動大腦內部GPS系統小毛驢找到目的地。首先大腦會搜索出與目的地B的海馬位置細胞,並啟動它,隨後另外一種能夠產生坐標體系的網格細胞開始工作,進行精確定位與路徑搜尋,並找到最短路逕到達目的地。
  • Cell|決策判斷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那麼,置信度判斷所需要的神經生物學基礎需要具有什麼樣的特質呢?首先,神經活動需要反映置信度的計算,比如說能夠反映一個行為或者命題正確的統計概率。其次,神經活動應該在基於置信度的基礎上與最終的行為決定相關聯。但是神經活動與置信度再到引導行為的發生這兩個標準其實僅僅是基於計算的考慮,但是元認知能力的實現還需要別的因素。
  • Cell 新工具|新型鈣整合器揭示驅動行為厭惡的大腦細胞類型
    撰文 | 陳文強責編 | 兮哺乳動物大腦內,功能耦連的神經網絡能調控神經元活動性從而響應特定刺激,並進一步調整行為反應。對這一過程的深入理解繼續開發對DNA、RNA等多種水平的短暫細胞事件進行記錄的新型工具,從而幫助我們回答一些重大問題,如相互聯繫的神經細胞類型如何形成網絡,或者這些細胞的活動性如何驅動行為事件。
  • Cell:研究揭示大腦工作記憶新圖譜
    2020年10月1日訊/生物谷BIOON/---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提供了證據,表明工作記憶並不是整齊地局限在一個大腦區域,而是需要至少兩個大腦的同步活動。這一發現挑戰了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工作記憶只是大腦一部分的假設,並有助於科學家查明其遺傳和機制基礎。
  • 《細胞》:我們為何能擁有更大的大腦?神經科學家揭示細胞發育之謎
    實際上,大腦皮層的白質也在進化過程中劇烈增大。相比小鼠等嚙齒類動物的皮層白質,人腦的皮層白質體積有其3000倍。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論文,科學家們揭示出人類大腦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白質區域如何擴張的重要機制。
  • 【學術前沿】黃薇等揭示人類胚胎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大腦與身體比重較之嚙齒類或非人靈長類動物明顯增大,為智力的提高和意識的產生提供神經物質基礎。對於少突膠質細胞發育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人類大腦皮層發育,也為白質損傷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研究和治療方法探索提供依據。然而由於人腦組織樣本的難得和操作手段的有限,目前對於少突膠質細胞發育機制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嚙齒類動物為模型。考慮到人類大腦和鼠類大腦結構的巨大差異,研究人類少突膠質細胞發育是否具備特殊性質顯得尤為重要。
  • J Cell Bio:王曉晨等揭示細胞自噬基因在凋亡細胞降解過程中的新功能
    cell,」的文章,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細胞自噬基因在凋亡細胞降解過程中的新功能。高等動物中凋亡細胞清除缺陷可導致炎症、免疫紊亂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因此,研究凋亡細胞清除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細胞自噬與凋亡細胞清除是兩個均高度依賴於溶酶體降解功能的生物學過程。吞噬細胞中細胞自噬缺陷是否會影響凋亡細胞清除?
  • Cell:挑戰教科書!揭示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機制
    儘管科學家們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對健康的多巴胺細胞釋放這種神經遞質的機制知之甚少,這一差距限制了科學家們開發治療一系列多巴胺相關疾病的方法的能力。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鑑定出大腦中負責精確分泌多巴胺的分子機制。
  • 造成社交恐懼的大腦神經通路找到了,自閉症患者有救了
    eurekalert.org 網站7月14日報導,研究人員在《細胞報告》雜誌發文揭示了「愛社交」和「社交迴避」的兩個關鍵神經通路。研究自閉症的神經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造成社交恐懼的大腦神經通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進而制訂出有效的幹預治療方案。大腦繪圖工作涉及多個腦區,如大腦的情感中心和負責協調思想和行動的區域。然而,將這些區域的變化與自閉症的症狀對應起來,一直是一個挑戰。
  • 神經幹細胞再生機制揭示:細胞「形狀」靈活性對大腦至關重要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一個研究小組最新研究發現,哺乳動物的大腦在形成時,神經幹細胞可以靈活地再生「形狀」。這一機制的發現,揭示了細胞不為人知的行為。動物大腦發育過程中,產生神經細胞(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稱為「放射狀膠質」。
  •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9 10:27:05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Patrick F.
  • Cell子刊解讀!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Cell子刊解讀!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從而就能揭示許多複雜的關聯;其次,研究者利用鈣成像技術來實時監測神經元的活性,因為這些被遺傳修飾的細胞被激活時其就會發光,當將動物暴露在一種新環境中幾天後,苔狀細胞向顆粒細胞發送的信號的活性首先會升得很高,隨後就會變得越來越低,當研究者將小鼠置於另外一種新環境時,這種信號活性就會開始升高,這就表明,這些神經元或許與處理新環境信號的輸入有著特殊的關聯。
  • Cell:揭示小膠質細胞促進大腦中的癌細胞生長機制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9.064。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作者發現一類對免疫力很重要的細胞,即髓系細胞(myeloid cell,也譯為髓樣細胞),可以抑制免疫反應---這有可能讓乳腺癌細胞轉移到大腦中並在那裡形成繼發性腫瘤細胞。
  • Neuron重磅技術:一種可實時繪製大腦神經環路的新方法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腦,神經科學家必須能夠非常詳細地繪製出負責處理感覺信息或形成新記憶等任務的神經迴路。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方法,他們認為該方法可能允許實時觀察特定大腦迴路內數千到數百萬個神經元的所有活動。
  • Cell重磅-VR技術助力揭示'快樂源泉'多巴胺的神經機制
    在許多動物和不同任務條件下都觀察到了符合PRE的反應模式,這種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對多巴胺功能的理解。由於這些研究的行為範式相對簡單,該理論是否適用於更複雜的環境仍有待探究。近期在自由活動動物上的研究表明,紋狀體中的多巴胺濃度可在數秒內急速上升,但也有些研究人員認為PRE並不能解釋多巴胺的濃度變化,而是認為當動物接近獎勵時多巴胺才會增加。
  • 經濟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大腦如何感知價值與回報
    除了對人的有關神經活動予以具體研究外,為了定義與記錄經濟行為的生物學基礎的追求,他們選擇了人類的一個非常聰明卻又遙遠的表親:普通獼猴,進行了具體地深入研究。普通獼猴(學名:Macaca mulatta),也稱恆河猴,是猴科動物中最為有名的一種猴。普通獼猴的平均壽命約為25年。普通獼猴是常用於科學試驗的重要品種。
  • 腦科學日報:大腦「看見」不用「眼」;大腦內部狀態如何影響決策
    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特殊的調節性機制如何促進早期小鼠胚胎中不同組織和器官的形成。3,《Neuron》大腦「看見」不需要用「眼」,因為視覺能夠反向輸出來源:生物通為了更好地理解運動和視覺之間的關係,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了當動物可以自由地自由漫遊時,大腦中用來分析圖像的主要區域之一發生了什麼。
  • Cell:重磅!首次發現大腦中存在少量輔助性T細胞,並揭示它們在大腦...
    血腦屏障也將大腦與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分隔開來,這就是為什麼大腦也有它自己的稱為小膠質細胞的駐留免疫細胞,它們可觸發炎症和組織修復。小膠質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到達大腦,之後,它們會自我更新。然而,作為我們免疫系統的一部分,白細胞已經被發現在不同的腦部疾病中發揮作用,包括多發性硬化症、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或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