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如何產生認知的?這一關鍵謎底終於被認知

2021-01-11 量子認知

在剛剛出版的《自然》雜誌上新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題為:「額葉皮層神經元類型對單個決策變量進行分類編碼」(Frontal cortex neuron types categorically encode single decision variables)。《自然》雜誌評價道,這一科技成果終於揭開了大腦是如何產生認知的這一關鍵謎團。

我們許多人都知道,人們往往用看不見的概念來解釋我們人類的行為,比如動機、好奇心、焦慮和信心等。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精神上的東西是什麼樣的機理,是否是由大腦特定區域的特定神經元的編碼。

冷泉港實驗室的亞當·凱佩奇(Adam Kepecs)教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新研究中揭示了這樣的問題。

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縮寫CSHL),是一個位於美國紐約州長島冷泉港非營利的私人科研與教育中心。此機構的研究對象包括癌症、神經生物學、植物遺傳學、基因組學以及生物資訊學,其主要成就為分子生物學領域,該研究所一共誕生了7位諾貝爾獎得主。除科學研究外,冷泉港實驗室還參與一些教育計劃。如今約有300位研究人員在冷泉港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

該團隊研究了眶額皮質,該區域對於人類和動物的決策至關重要。對這個大腦區域的損害會損害決策能力。眶額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縮寫OFC),又稱為前額葉基底部,是位於大腦額葉前下方的前額葉皮質。

史上一個著名的例子,一名鐵路工人菲尼亞斯·蓋奇(Phineas Gage)在爆炸中鐵棍刺穿了他的頭骨,但該地區倖免於難而倖存下來,使得他的認知與決策能力依然健在。

科學家們闡明眶額葉皮層中的神經元是如何具體編碼例如動機或信心這樣的心理變量的。凱佩奇說:「我們想了解神經元如何為這些神秘實體編碼,其背後的邏輯是什麼,眶額皮質的結構是什麼。」通過監測做出複雜決定的大鼠大腦中的神經元活動,研究小組確定了眶額皮質功能組織中新穎的、過去未曾考慮的結構。

研究人員試圖確定這種神經活動所代表的信息。過去的研究方法是確定神經元關心的世界上哪些特徵(哪些增加了他們的活動)以及它們對哪些特徵不敏感(活動沒有變化)。例如,在視覺皮層中,神經元被調整到對象的邊緣,並且每個神經元都偏向於不同方向的邊緣。凱佩奇說:「當人們處理心理變量時,問題就變成:我該如何定義它們?我如何真正知道這是信心還是價值的東西?」

關鍵的是使用選擇行為的數學模型來計算「決策置信度」。這種方法得出了相當具體的預測,即根據觀察到的變量(例如決策的難度或做出的選擇),置信度的表示是什麼樣的。事實證明,許多眶額神經元與這些預測一致,其活動隨著所定義的決策信心而增加或減少。

以前對眶額葉皮層的研究已經確定了相似的心理變量,但是與其他大腦區域(如視覺皮層)不同,它們的反應沒有順序,編碼的複雜性令人困惑。 凱佩奇說:「過去人們解決策的神經基礎的認知十分模糊。」

為了弄清這種機理,凱佩奇和他的團隊採取了與不同的方法。科學家們記錄了大量的眶額皮質神經元,並使用複雜的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技術來了解其活動模式。研究小組發現神經元分為不同的功能組。而且,每組神經元都為不同的心理變量編碼,例如決策信心或獎勵價值,從而揭示了迄今為止從未被認知的高度結構化的組織。

研究人員想知道這些功能基團是否由專門的解剖結構支持。為此,該團隊使用特製病毒將特定的神經元作為目標,這些神經元將連接發送到紋狀體(striatum),紋狀體是端腦皮質下的一部分。這是基底核的主要輸入區,對於更新或重新思考選擇的價值至關重要。他們監測了這些神經元的活動,發現了另一個重要的心理變量編碼,即獎勵值,在預期獎勵較低時增加了活動。

凱佩奇說:「對我們而言,功能邏輯中可能包含解剖邏輯。」解構神經元在不同任務中如何運作以及它們在大腦中的物理結構之間的這種邏輯關係將為諸如精神疾病的治療開闢可能性,例如更準確地刺激患有嚴重抑鬱症、帕金森氏症和其他疾病的患者的大腦疾病類型,這些發現可能會導致開發出更有效的對於強迫症、如強迫性賭博成癮和其它精神性病類的治療方法。

參考資料:Junya Hirokawa et al. 「Frontal cortex neuron types categorically encode single decision variables」, Nature. 04 December 2019

相關焦點

  • 我真知道大腦是如何認知的
    其實大腦的認知原理,我很早的時候就推理出來了。這問題,就一個最關鍵點,哪個關鍵點?我們電腦的記憶,是圖像拼接,然後形成影像,什麼叫圖像拼接:就比如你去超市,用照相機,一張照片一張照片的曝光,然後這些照片串聯,就成了一個影像,這個影像,就是電腦的影像記憶,就像小時候的膠捲電影那樣的,那個叫圖片拼接。
  • 喝杯可可,有助於提高大腦認知功能
    海外食情英國伯明罕大學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科研人員發現,如果事先食用可可黃烷醇,健康成年人的大腦可從輕度血管挑戰中恢復得更快,並且在複雜的認知功能測試中表現更好。黃烷醇是存在於在許多水果、蔬菜和可可中的小分子物質。
  • [視頻]澳大利亞:認知功能減退與大腦白質減少有關
    人的大腦分為灰質和白質,其中腦灰質主要是神經元,腦白質則是神經纖維,兩者共同組成大腦。設在雪梨的威爾斯王子醫療研究機構最近發現,人類記憶力減退其實是與白質減少息息相關。    研究人員通過對一組年齡分別在46歲到92歲之間的健康人群調查後發現,當大腦中的白質減少30%時,灰質減少的數量僅為5%。
  • 量子認知的哲學思考:運用量子力學探索人的認知,尋求量子大腦
    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的電脈衝是人的認知的直接基礎,隱藏的量子層可能部分地決定了這些神經元如何相關和發射。他提出磷原子的核自旋可以作為大腦中基本的「量子比特」 - 這本質上是使大腦像量子計算機一樣運作。菲舍爾是凝聚態物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為凝聚態物理學的許多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加州大學物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與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認知無線電的定義及原理_認知無線電的關鍵技術_認知無線電發展...
    一、認知無線電的定義   1、JosephMitola對認知無線電的定義   1999年,JosephMitola在他的學術論文 中首先提出了認知無線電的概念,並描述了認知無線電如何通過「無線電知識描述語言(RKRL,RadioKnowledgeRepresentationLanguage
  • 智慧100APP—培養元認知能力,改變大腦的頑固思維
    這使得他們的學校生活會遇到更多的挫折,學習往往會讓他們灰心喪氣,導致成績不會太高。 事實上,學習能力是以思維方式為基礎的,所以這兩種孩子的區別也可以理解為:在思維方式上存在差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元認知"能力。那麼什麼是"元認知"?如何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鍛鍊元認知的方法有哪些?讓我們往下看。
  • 如何縮小與人的差距,關鍵在於認知維度!
    這種差別,就是由認知差決定的。無論是地主,成功的商人,他們都具備對賺錢這件事的認知,清楚做成一件事的基本思路。獵豹移動公司的CEO做過這樣一個論斷:認知,幾乎就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差別。如何理解認知?(空杯心態,認知探索的開始)3.知道自己知道。(即抓住了事情的規律。)4.不知道自己知道。(即永遠保持空杯心態,這是認知的最高境界。)認知狀態的第一階段,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認知神經學:被量化的心理學
    在心理研究的歷史上,有一群科學家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前僕後繼,其中的一些人開創了為心理尋找生理落腳點的交叉學科——認知神經學,它又被科學家認為是向智能的本質和意識的起源這一基本的重大理論問題發起衝擊的學科。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心理學研究者正式注意到在認知神經學研究誕生之前,這項學科已經經由現代科學之手,糾正了曾經的「彎路」。
  • 《認知覺醒》: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一進監獄,觀眾看到的是囚牢、操場、犯人和獄警,而邁克看到是通風管、下水管和緊急通道。邁克是建築學家,專業的知識背景讓他看到牆背後的世界。人是環境的動物,總是習慣用熟悉的知識和經驗去思考和行事,而知識和經驗構成了我們的認知。不同的認知,使得人們面對同一件事的反應和行事方式差別很大。
  • 「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認知天性》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
    《認知天性》的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出坊間流傳的學習方法大多是錯誤的。《認知天性》這本書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馬克麥克丹尼爾和亨利勒迪格三世是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也是記憶研究領域的專家;彼得布朗則是一位擅長科普寫作的作家。專業背景和專業作家的相互加持,讓這本書既有滿滿的心理學專業乾貨,語言上也實現了故事性和練達嚴謹的結合。
  • 神經與認知科學家:從大腦層面看,人的每個決定是如何做出來的?
    我們有心理學,也有認知科學,這兩者是高度重合的。而我們有神經科學,也有認知科學,所有這些學科都有很多重合之處,彼此之間並不是涇渭分明的。如果你想成為一名神經科學家,你必須記錄或是擾動大腦活動;而在心理學研究中,你只需要跟行為打交道;而認知科學的話,你要對認知進行建模,但不需要測量大腦或是擾動大腦活動,這三者的差異很微妙。
  • 人類大腦是如何思維工作的?
    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的大腦可以探索時間是如何起源以及宇宙將如何終結之類的問題,但卻始終無法弄清我們的大腦本身是如何進行工作的。目前,神經病學家和認知科學家們正在探究有關大腦的問題,希望能夠解開這一謎底。
  • 「認知」使自己的認知高於別人,產生認知差
    市面上能夠賺錢的方法只有兩種:服務和認知差;今天我們來聊一下認知差,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使自己的認知高於別人,產生認知差。認知決定了你在多大的範圍內把握機會,人脈決定了你在多大的範圍內整合資源。如果這條消息超出了你的認知範圍,而恰恰又與你相關,你想要去了解它。建議你用8個字來分析思考它;哪8個字呢?正反、上下、古今、中外。正:就是先相信他,認為這件事發生、並成立。看看事情發生的本質,了解一下事情發生的依據是什麼?比如支付寶上市這件事情,是公司達到一定規模,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而上市,了解了本質和依據。
  • 科學網—認知神經學:被量化的心理學
    在心理研究的歷史上,有一群科學家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前僕後繼,其中的一些人開創了為心理尋找生理落腳點的交叉學科——認知神經學,它又被科學家認為是向智能的本質和意識的起源這一基本的重大理論問題發起衝擊的學科。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心理學研究者正式注意到在認知神經學研究誕生之前,這項學科已經經由現代科學之手,糾正了曾經的「彎路」。
  • 模糊邏輯:研究人的大腦認知思維形式的邏輯科學
    有人可能會感到納悶:一會兒說這些人的大腦認知是「非理性」的,怎麼一會兒又說是 「理性」的了呢?一會兒說這些思維方式起到消極作用,怎麼一會兒又說起到積極作用了呢?許多人會感到相當奇怪,這不是被搞糊塗了嗎!?這是什麼邏輯呀!?最後這兩個驚嘆加問號感嘆與問到了點子上。有一種邏輯,就叫做」模糊邏輯」。
  • 新模型解釋大腦如何產生意識
    意識之流非連續 無意識間隔可達400毫秒 新模型解釋大腦如何產生意識 2016-04-18 科技日報 常麗君 按照這一模型,意識並不是連續生起的,而是每隔一段時間生起一瞬間,意識之間是長達400毫秒的無意識狀態,在這段間隔裡沒有時間感。  研究人員在發表於最近《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上的論文中指出,人們感覺周圍的世界是流暢無間的,但這是一種幻覺。近來一些實驗表明,外界信息並非連續地進入意識認知,而是大腦在離散的時間點收集這些信息,經處理後呈現出來。
  • 作為領導者,如何克服認知偏差?
    但是人類的大腦主要受感性控制(Mark Manson, 「Everything is F*cked」),在貪婪和恐懼下,感性總會把大腦帶往認知偏差。愚蠢是人類的天性,沒有例外。 大腦注意力的限制,或者說是大腦處理能力的限制。大腦的理解力總是有限的,所以大腦中的事實和實際的事實總是有偏差,這是陳春花提到的「事實」的部分。 個人動機。我們的認知經常會受到動機,所處環境,個人意願等等的影響,容易讓我們傾向於做出自己偏好的決策。陳春花提到的「自我」,包含在其中,當然過度自信和過度自卑都會導致認知偏差。
  • 研究稱睡眠不足可抑制大腦活動 出現認知空白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新媒體專電;英媒稱,最新研究顯示,即便人在醒著的時候,實際上也會有部分大腦在進行休息,這項研究將會對疲勞駕駛產生重大影響。 UCLA的神經外科教授伊扎克·弗裡德說,這會使疲勞的人無法注意到走到車前的行人。他說:「睡眠不足還會剝奪神經細胞正常工作的能力,這會導致我們感知身邊的世界並作出反應時出現認知空白。看到行人這一動作會在司機過於疲勞的大腦裡放慢速度,他的大腦會花更長的時間來記住他所感知到的東西。」
  • 大腦學習和記憶度怎麼促進?聽這位認知神經科學家怎麼說
    過去幾十年裡,湧現出很多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這也讓教育界感到振奮。 認知神經科學家哈迪曼,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讀博期間,就開始關注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研究兒童應該如何學習、以及教師應該如何教學。
  • 吳傑、劉超:大腦如何產生和表徵情緒?
    描述特定情緒如何在大腦中產生和表徵,是情緒神經科學的一個核心問題,而關於情緒的功能性磁共振研究(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也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