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使自己的認知高於別人,產生認知差

2021-01-11 網際網路阿萊

市面上能夠賺錢的方法只有兩種:服務和認知差;

今天我們來聊一下認知差,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使自己的認知高於別人,產生認知差。

認知決定了你在多大的範圍內把握機會,

人脈決定了你在多大的範圍內整合資源。

舉個例子:比如說支付寶上市,很多人糾結是否值得購買?

如果這條消息超出了你的認知範圍,而恰恰又與你相關,你想要去了解它。

建議你用8個字來分析思考它;

哪8個字呢?正反、上下、古今、中外。

正:就是先相信他,認為這件事發生、並成立。看看事情發生的本質,了解一下事情發生的依據是什麼?

比如支付寶上市這件事情,是公司達到一定規模,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而上市,了解了本質和依據。

反:看看有沒有人提出反對的意見?比如網絡上支持購買支付寶上市股票的,和不支持購買股票的分成兩隊,各持一詞。那麼我不妨去聽一下不支持購買的意見,看看是否有道理。

不支持購買原因大致有:支付寶的結構組成,未來數字貨幣的統一,以及此次上市股票的發行模式等等。

上下:主要是衡量同行業中,其他公司企業的做法,或者其他公司企業對這件事的看法。比如說,支付寶的金融支付,支付寶所處的小微金融行業等等。

衡量標準是其他同行業做到什麼程度,是否上市,發展怎麼樣?結果怎麼樣?

古今: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同樣的事情之前有沒有發生過,思考的長遠一點,就考慮一下事情發生後,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結果,對未來進行一個預判。

如果之前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參考結合一下以前的案例,不難推測出事情的結果;

如果之前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那就需要預判一下未來會發生的結果,當然,如果領先於其他同行,本身也是一種先進的表現。

中外:這個與「古今」類似,就是了解一下國內外有沒有同類事情發生,也都是可以借鑑參考的。

總之呢,無論購買與否,通過以上八個字,起碼你會有了一個對事情的判斷能力,或者有了判斷事情的幾個出發點:數字貨幣統一、小微金融管控、少量基金髮行模式等等。

最後一點呢,就是你的能力範圍允不允許了,股票嘛,肯定是需要資金去購買的,如果有些閒錢,還是可以嘗試投資的,如果不然,就不需要我們考慮那麼多了,是吧!

總而言之一句話:儘可能的擴展你的認知半徑,基於你的能力,採取行動;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阿萊,一個多年的網際網路從業者,標準的吃瓜青年,也是見證著網際網路翻天覆地變化的見證者。歡迎大家留言交流,解讀時代熱點,關注阿萊,為你奉上更多行業背後的故事。

相關焦點

  •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往往越固執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與某個人溝通,儘管已經解釋了很多遍,拿出了極其有說服力的證據,但對方卻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就是不相信你說的,表現地非常固執。讀者「清風明月」就講過一件事:幾年前,在外賣還沒怎麼興起的時候,她就多次勸開小吃店的父母把外賣的生意做起來。
  • 認知治療看焦慮
    」這樣的術語指的是普遍性的焦慮感受,它並不限定在特定的外在情境,也不與在恐懼症中廣泛出現的逃避行為特徵有關。 因為許多處在焦慮狀態的人經常在沒有任何明顯的威脅的情況下感到焦慮瀰漫開來,以致於焦慮狀態有時候會被描述為「游離性的焦慮」或「來源不明的焦慮」。然而,認知治療者對這樣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像游離性焦慮這樣的概念是基於觀察者的角度,而非病人的。
  • 百度推「一次包會」模型:「一次性」教會智能體認知新事物
    through a Conversational Game」,排在「AI影響因子」前列。AI 智能體的「主動」體現在,它能夠主動向老師問關於未知事物的信息,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目前大多數的 AI 智能體範例還只能被動地學習預先收集好的標籤數據。「一次性」意味著,在部署之後,被老師教會過一次的 AI 智能體就可以在無需進一步訓練的情況下,學會識別一個此前從未見過的事物並且還將能正確地回答老師針對該新事物提出的相關問題。
  • 認知水平低,是一個人最致命的短板
    一是,「懂道理」和「過好這一生」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想要好的人生,就需要努力奮鬥,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能不能做到,做到什麼程度,這才是決定著你有著怎樣的人生。就好像你能看懂菜譜,但不一定就能成為好廚子是一樣的。二是,很多的道理其實是沒有道理的,或者說並不適用。
  • 電波代替神經元,認知機器人的「未來簡史」
    AI的研究離不開神經科學,最新的一項研究挑戰了當代神經學家的普遍觀點,認為意識是一種能量場,未來可以用電波代替神經元,產生有真正有思考和感覺的機器人。在著名的印度電影《寶萊塢機器人之戀》裡,AI教授製造出了跟自己一毛一樣的機器人,取名「七弟」,但令他沒想到的是,七弟不僅擁有了意識,還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自己的女友。
  • 《認知覺醒》:個人認知能力體系構建的真相
    周嶺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寫道:在沒有覺知的情況下,他們很容易把「學習知識」和「學習認知」混淆,用掌握學術知識的方法去對待別人的知識體系,所以不禁沉迷於全面掌握和全盤照搬他人的體系,甚至感覺如果沒有完全掌握對方的認知體系,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 比認知改變更簡單的行為改變方法 李撒歡
    「冥想」就是典型的避免觸發,提高自控力的方法。核心點就是「接受」。人是無法阻擋被觸發的,所以,大家都知道是廣告,但是依然會受到廣告的影響。人性的偏見在於,覺得自己不會受到影響。這種邏輯下讓整個廣告產業也是蓬勃發展。宗教喜歡用「念頭」來代表腦海中被觸發的信息。什麼起心動念之類的。這個過程其實可以簡單理解成電腦在清理內存。
  • 認知心理學告訴你: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手機?
    在這種觀點中,原本只發生在大腦內部的思維可通過「擴展」向外延伸到環境中,成為擴展思維(Extended mind)。如果這些外部工具在我們需要時就能隨時輕易使用,這意味著它們與我們的認知過程已經牢牢地結合在一起了。從這個意義看,這些觸手可及的工具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認知工具包」(cognitive toolkit)。實際上,人們的大腦已經成熟並以某種方式進化,從而操縱外部環境因素。
  • 經驗主義的陷阱:談談需求探索中的認知偏差
    但是樂視的衰亡卻沒有讓這些急於發展而沒有仔細考慮公司戰略和業務模式的公司警醒,這些「蒙眼狂奔」的公司在業務快速膨脹的同時,也帶來了巨額的虧損。從遊戲直播到虛擬實境,從共享單車到知識付費,每一個資本試圖催熟的行業風口,都掩埋著累累白骨。它們無疑是「蒙眼狂奔」的受害者,而臺上一將功成,只要還在場中,便要繼續狂奔。
  • 突破三維的認知:科學認知1-10維,提升高維意識
    導讀:人類的心輪就是通往宇宙的人口,當你用自己的意識將心連結到眉心中央的第三眼,就可以打開這道宇宙之門。這就是你進入宇宙前的接待大廳,只要在這裡調整好心與第三眼的連結狀態,放鬆身體,深呼吸,在此靜靜等待「高我」的降臨。
  • 人類最常見的25個認知偏誤(二)
    作者  |  嶽彰編輯  |  Dave  董雯雪視覺  |  任染這是 「禾穗HERS女性商學院」的第  0100 篇原創大家好,本周繼續和大家探討人類最常見的25個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
  • 認知地圖
    真正的改變就發生在堅持裡面,不是自己改變,而是讓別人改變。人的思維、行為和表達方式都受制於蘊含其中的原則。在你的原則沒有發生實質性進化的情況下,你的改變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是微乎其微。很多人長期以來的工作和生活都是無意義的重複,所以就感覺到絕望,因為每天都在努力,卻從未創新。因為你從未改變,從未優化自己的原則,甚至從未反省過,一直在驅使著自己思維和行為的底層代碼到底是怎麼樣的?
  • 普通人想要躍遷,你的認知應該升級了!
    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距,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最終造成不同的結局。我們想要實現人生的躍遷,就不能不提升自己的認知。認知水平並非是與生俱來的,在《認知升級》這本書中,作者指出智力並非由遺傳決定,一個人所受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環境,才是決定認知水平高低的關鍵。只要我們努力改變自己的學習環境,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可以提升自己的認知!
  • ——改變自己的認知
    總之,創新就是我們人類大腦與我們人類社會活動相結合,發生的一種「變化」、「認知」。需要有一個前提條件:產生的這種變化、認知是一種有益於人類生活方式或科技技術改變方法,具有價值。我們常說的創新:就是一種知識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的思維變革,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不同方式。
  • 思維認知是關鍵
    李笑來有一句話總結得十分精闢:「人生有三大悲劇:「莫名其妙地湊熱鬧」、「心急火燎地隨大流」、「操碎了別人的心肝」。」看看我們自己以及身邊,是不是也經常因為某個惹眼的標題,而不小心湊了一波熱鬧;再因為身旁的人都加入討論,我們又急急忙忙地站了隊;而當我們加入了某個戰隊,就落入了有心之人的圈套,我們的善惡、情緒、評論都是他們的盤中餐;最後我們就這樣替別人操碎了心
  • 認知!(值得一讀)
    不過,在賺錢這件事上面,沒有人能輕鬆的賺到錢,如果你看到別人賺錢很輕鬆,那是因為你不知道別人背後付出了多少。做人要明白,所有成功的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苦楚,如果你看不到這一點,或者想不到這一層次,那你的認知是有問題的。記住,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除了靠運氣。不過,運氣往往不靠譜,實力才可靠。
  • 作為領導者,如何克服認知偏差?
    陳老師給我提供了一點有益的認知。 按照陳春花教授的說法,企業要達到這個目標,最重要的一點是領導人的自我認知與反思,然而作為領導人,大家常常有三個認知障礙:自我,事實和經驗。今天就這一點分享我的感悟。 「自我」就是過度自信,做得好的都是自己的功勞,做得差的都是別人和環境的問題。
  • 你不知道的認知心理學
    咱們今天要說的徹底解決心理學最終問題的的心理學學派,它就是認知心理學。1,格式塔心理學不管是人本主義心理學還是精神分析學,他們的理論和觀點都沒有確鑿的科學實驗來提供依據。還是沒有解釋那個問題,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和運作的。為啥看到紅色就覺得暖,看到冰藍色的海水就覺得冷呢,人的所有認知從哪裡來?怎麼來的?
  • 認知自己水平高低,是一個人最致命的短板
    實際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道理,都要用辯證的思維來看待,這就要求我們具備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而這其實就體現了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從表面上看,是行動力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行動力其實是由人的認知水平決定的。有些人之所以執行力強,是因為他們能看到自己與別人之間的差距,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正因為有這樣的自我認知,所以他們才會產生強大的內在驅動力。
  • 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理論是費斯汀格在1957年的《認知失調論》一書中提出,認知失調論的基本要義為,當個體面對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態度時,個體在心理上將出現新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