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本質
像「焦慮狀態」這樣的術語指的是普遍性的焦慮感受,它並不限定在特定的外在情境,也不與在恐懼症中廣泛出現的逃避行為特徵有關。
因為許多處在焦慮狀態的人經常在沒有任何明顯的威脅的情況下感到焦慮瀰漫開來,以致於焦慮狀態有時候會被描述為「游離性的焦慮」或「來源不明的焦慮」。然而,認知治療者對這樣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像游離性焦慮這樣的概念是基於觀察者的角度,而非病人的。在晤談的時候,處在焦慮狀態下的病人經常報告那些會使人聯想到他們正面臨一種令他們意識到極大危險的想法或景象,且他們的焦慮似乎是對這種不好的感覺的可理解的反應。這些觀察引導著認知行為治療的發展:試圖藉由協助病人去確認、評估與減輕他們不切實際的對危險的評價和可能會維持這些評價的行為來治療焦慮狀態。
焦慮狀態的類型
有兩種焦慮狀態可以被有效地區分出來。
第一種,比較普遍的問題是那些無法預期且幾乎在任何情況下一再發生的恐慌發作。那些突然襲來且與一系列廣泛的身體感受有關的恐慌發作造成一種極度恐懼或死亡逼近的感覺,這些感受包含呼吸急促、心悸、胸痛、窒息、頭昏眼花、手腳顫抖、忽冷忽熱、流汗、暈眩、發抖和失真的感覺。這些感受所具有的這種突如其來且劇烈的特性經常使得病人認為他們處在一種身體上或精神上的災難或危險之中,例如將會昏倒、心臟病發作、失去控制、或發瘋。在沒有經驗到恐慌發作的時候,有些病人非常的平靜,然而大部分的病人在兩次發作之間仍然會存在著一些焦慮,經常是因為他們會預期下一次的發作。
第二種類型的焦慮狀態裡面,普遍的問題是對各式各樣生活情境有不切實際或過度的焦慮和擔心,而與對恐慌發作的預期無關。有很廣泛的身體症候可能會跟這種焦慮有關,包括肌肉緊繃、痙攣和顫抖、坐立不安、容易疲勞、呼吸急促、心悸、流汗、口乾舌燥、頭昏眼花、噁心、腹瀉、臉紅、打寒顫、頻尿、吞咽困難、如坐針氈、無法專心、失眠和易怒。跟這種焦慮有關的想法各式各樣,但以覺得無法應付、預期別人的負面評價、害怕自我表現和廣泛的身體擔心等主題為核心。
這兩種焦慮狀態大體上來講與DSM-III-R(精神與心理異常診斷準則)的恐慌症(Panic Disorder)和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兩種類型相符和,但是要注意的是有蠻大比例的病人這兩種類型的焦慮都經驗過,而因為這兩種焦慮在治療上所會用到的程序有些不同,所以一個同時具有這兩種焦慮的個體經常這兩種形式的治療都需要。
焦慮狀態的認知模型
情緒異常(包含焦慮)的認知模型的中心思想是:並不是這個事件的本身,反而應該說是這個人對事件的期待和解釋,引起了這些負向的情緒。對憂鬱而言,這個解釋被認為與意識到關係上、地位上或功能上的喪失有很重大的相關;至於焦慮,主要的解釋或認知牽涉到對身體或心理的威脅的感知。
在每一天的生活裡面,客觀上來說具威脅性的情境有很多,在這些情境裡面,個體的知覺大多能夠合乎現實地評估威脅到底有多大,然而,Beck(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在焦慮狀態中,個體有系統地高估了情境本身所具有的威脅性,這些高估自動地且反射性地活化了「焦慮程序」(anxiety programme),這是一系列我們從過去的演化中所繼承而來的的反應,其原先的設計是為了保護我們在原始的環境中免於損傷,它們包括:
1.自動化喚起的變化以便逃跑(flight)、戰鬥(fight)、昏倒(fainting);
2.抑制進行中的行為;
3.有選擇性地掃描環境中威脅的可能來源
在原始的環境中有許多的危險是身體上且危及生存的(例如遭受到肉食動物的攻擊),這種焦慮程序將提供一個有用的功能好讓人類能保護他們自己或從危險的情境中逃離;在現代的生活中,焦慮在很多包含著實際威脅的情境中同樣提供了有用的功能(例如在路上閃躲高速行駛的車輛時),然而當這個威脅因為知覺的錯誤而升高的時候,由焦慮程序所活化的反應對情境而言是不適當的,不僅沒有提供有用的功能,反而經常被解釋為更進一步的威脅的來源,並導向一系列使焦慮反應傾向於維持或加重的惡性循環。例如:臉紅可能會被視為是一個人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的徵兆並引起進一步的困窘和臉紅;一隻顫抖的手可能會被視為是即將失去控制的徵兆並引起更大的焦慮和顫抖;或一個急跳的心臟可能被視為是即將心臟病發作的證據並引起進一步的焦慮與心臟病症候。
因為察覺到威脅與焦慮的症狀之間有這種交互的關係,認知行為治療的一個重要的作用就在於處理對身體的、行為的和認知的焦慮症狀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