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 | 觸覺豐富促認知、抗焦慮的機制

2020-12-02 BioArt

責編 | 酶美


觸覺是人類重要的感覺之一。通過觸覺,我們得以感受絲綢的柔滑、麻布的粗糙,分辨紙張的厚薄、硬幣的大小。母親的愛撫可以讓孩童倍感舒適和安全,握手和擁抱可以讓雙方感受到親切和溫暖。很多研究表明,正性觸覺刺激可以促進認知發育、舒緩壓抑情緒,而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存在觸覺信息加工整合障礙。然而,觸覺經歷調節認知和情緒的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


(圖片來自網絡)


近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王曉東團隊採用嶄新的觸覺豐富和早年應激小鼠模型,結合行為學、活動神經元標記、化學遺傳學、神經環路示蹤和深度學習等技術,揭示了觸覺豐富促進記憶、緩解焦慮的神經環路機制。這項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題為:Tactile modulation of memory and anxiety requires dentate granule cells along the dorsoventral axis



觸覺豐富小鼠模型的建立與鑑定


課題組通過在小鼠飼養籠內懸掛玻璃珠簾的方式,使小鼠在自由活動狀態下頻繁接觸溫和的觸覺刺激。持續的觸覺經歷豐富(≥10天)可顯著提升小鼠在空間物體識別測試和高架十字迷宮測試中的行為表現,表明觸覺豐富具有促進空間記憶、緩解焦慮樣行為的作用。



成年期觸覺豐富可緩解早年應激引起的記憶和焦慮障礙


課題組採用限制築窩材料與墊料的早年應激模型,發現出生後早期經歷應激的小鼠在成年後出現空間記憶損害、焦慮水平升高,而早年應激對認知和情緒的不良影響可被成年期觸覺豐富有效緩解。



觸覺豐富促記憶、抗焦慮的神經環路機制


課題組採用高爾基染色和活動神經元標記等技術,發現觸覺豐富通過初級軀體感覺皮層(S1)→外側內嗅皮層(LEC)環路,差異性調控小鼠背/腹側齒狀回(DG)神經元的突觸可塑性。人為激活觸覺經歷印跡DG神經元可以模擬觸覺豐富對記憶和焦慮的調節作用,而抑制這群DG神經元或者接受S1投射的LEC神經元則阻斷了觸覺豐富的作用。



浙江大學腦科學和腦醫學學院研究生王馳劉暉李琨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王曉東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874-8


製版人:十一

相關焦點

  • 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1,朱景寧課題組在強迫症和焦慮症共病的神經環路機制和潛在改善靶點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來源: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圖註:激活組胺H3受體改善由光遺傳學選擇性激活PrL-NAc穀氨酸能神經環路誘導的焦慮伴發強迫症樣行為
  • 撫摸會緩解焦慮,浙大王曉東團隊揭示背後的生物學機制
    很多研究表明,正性觸覺刺激可以促進認知發育、舒緩壓抑情緒,而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存在觸覺信息加工整合障礙。然而,觸覺經歷調節認知和情緒的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該研究採用嶄新的觸覺豐富和早年應激小鼠模型,結合行為學、活動神經元標記、化學遺傳學、神經環路示蹤和深度學習等技術,揭示了觸覺豐富促進記憶、緩解焦慮的神經環路機制。
  • 解密ASD觸覺反應過度機制 isoguvacine帶來治癒曙光
    他們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的一篇論文,不僅在分子層面發現了導致ASD觸覺反應過度的機制,並且指出了一種或許可行的治療方法。主要作者Lauren Orefice教授說:「這種方法為治療自閉症的特有症狀提供了一種充滿希望的可能。」觸覺的感知是依靠觸覺神經元把皮膚上的信號通過脊髓傳到大腦。
  • Nat Comm |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受體識別配體新機制
    下丘腦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gonad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作用於垂體促性腺細胞中GnRH受體 (GnRH1R),進而調節促黃體激素和促卵泡激素的釋放,控制性腺發育和性激素的分泌等。
  • 認知治療看焦慮
    因為許多處在焦慮狀態的人經常在沒有任何明顯的威脅的情況下感到焦慮瀰漫開來,以致於焦慮狀態有時候會被描述為「游離性的焦慮」或「來源不明的焦慮」。然而,認知治療者對這樣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像游離性焦慮這樣的概念是基於觀察者的角度,而非病人的。
  • Facebook新AR/VR專利提出「用於觸覺反饋的氣動控制觸覺機制」解決...
    日前,美國專利商標局公布了一份名為「Pneumatically Controlled Haptic Mechanisms For Haptic Feedback(用於觸覺反饋的氣動控制觸覺機制)」的Facebook專利申請。包括多個Pod(莢)的可穿戴設備示意圖。這家公司指出,需要在不限制用戶活動的情況下創建觸覺刺激。一種解決方案是一種包括新型觸覺機制的可穿戴設備。
  • 神經精神性狼瘡的臨床表現及發病機制
    其中,較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頭痛、情緒障礙(抑鬱和焦慮)、認知障礙、癲癇、腦血管病變、神經病變、精神病等,還有一些少見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急性精神錯亂、脫髓鞘症候群、運動障礙、周圍神經系統症狀及重症肌無力等;另外還有一些ACR標準中未包括的表現,如可逆後部腦病症候群、小纖維神經病變等。
  • 焦慮症最嚴重會怎麼樣 疫情過後焦慮失眠怎麼辦
    專家建議通過RSHWHO渡氧調節腦內神經傳達物質的變化,有助於減輕工作壓力,緩和疲勞的症狀,和抗焦慮,以及通過心理疏導和認知的調整,能夠讓你的睡眠恢復正常。 有助於減輕工作壓力,緩和疲勞的症狀,鎮靜和抗焦慮。因此可以幫助那些有焦慮睡眠障礙的人香甜入睡,尤其是對因無法入睡、多夢易醒、睡眠淺而煩惱的人有效,改善睡眠質量,增加深度睡眠。
  • Nat Comm | 深海冷泉有機碳來源的新機制
    在傳統的認知中,AOM過程將甲烷轉化為無機碳,不能為冷泉生態系統提供有機碳。然而,冷泉環境中存在豐富而多樣的微生物群落,包括大量依靠有機碳生長的異養微生物。對全球23個天然冷泉的調查發現,異養細菌的細胞量佔比可高達50%以上。冷泉生態系統大量的異養微生物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碳來源一直是未解之謎。
  • Piezo蛋白的故事:觸覺、聽覺和本體感覺背後的觸感機制
    他們的運氣很不錯:就在幾年前,研究人員探究細胞感知觸摸的機制時,發現該基因編碼了一種壓敏蛋白[2]。Piezo2和相關蛋白Piezo1的發現,可以說是數十年來探尋觸感機制過程中的高光時刻了。Piezo屬於離子通道,即細胞膜上允許離子通過的通道,且這種離子通道恰好對細胞張力敏感。
  • 虛擬觸覺技術――面向國內外博物館的互動體驗
    在視覺、觸覺、人腦記憶和構想的綜合作用下,觀眾能觸摸和操控「藏品」,給人們提供前所未有的交互體驗。虛擬觸覺技術添補了目前國內外博物館觸覺感知藏品的空白,可以讓觀眾通過觸覺認知和感受藏品,對藏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可以極大地增強博物館展覽的互動性、沉浸性、構想性和樂趣性,滿足觀眾觸覺感知藏品的需求,增強博物館的綜合競爭力。
  • 焦頭爛額:焦慮對大腦的多重損傷
    PTSD患者的海馬體積縮小、功能減退,使患者難以區分威脅,所以出現不斷重複體驗到之前已消退的恐懼,這種「恐懼重現」是焦慮障礙的發病機制之一。 3.因此,海馬及mPFC與杏仁核共同對情緒進行調節,並在糖皮質激素介導的反饋機制下實現對應激反應的調節。
  • 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清楚了解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神經機制中的作用及其調控的信號通路,能為進一步研究其機制提供理論基礎,並為治療內臟痛提供新的靶點。本文擬從腸道菌群在腦-腸軸中的作用、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物在內臟痛中的作用、作為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參與內臟痛、通過影響迷走神經等方面闡述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 焦慮失眠怎麼辦?失眠會引起什麼?
    疫情過後|焦慮失眠怎麼辦?失眠會引起什麼?疫情過後|焦慮失眠怎麼辦?失眠會引起什麼?~~~國內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有關國內疫情的關注度下降,而焦慮失.眠的搜索量卻在不斷上升。在災難的面前,人們心理和生理上出現不適感,如焦慮,恐懼,無助或是失.眠,心神不寧,噁心腹瀉等等。
  • 研究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
    在這六大茶類中,烏龍茶的香氣特徵豐富,是該類茶較為關注的品質特性。因此,烏龍茶香氣的研究一直是茶葉研究領域的熱點。近年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楊子銀研究團隊系統解析了烏龍茶加工過程中香氣的酶促形成機制。茶葉中含有較多香氣糖苷體,香氣糖苷體的酶水解在早期被認為是茶葉加工過程中游離態香氣形成的主要來源之一。
  • 《科學》子刊:飲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吞噬和修剪突觸,引發焦慮
    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CNS)的影響通常會導致行為缺陷(包括焦慮、認知能力下降和運動功能障礙)和突觸功能受損。突觸功能受損是酒精濫用的主要特徵,可能是此類行為缺陷的基礎。 酒精對突觸前區室和突觸後區室以及神經遞質的分泌/循環利用有不利影響,最終導致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傳遞受到破壞。
  • 華南植物園研究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
    在這六大茶類中,烏龍茶的香氣特徵最為豐富,也是該類茶首要關注的品質特性。因此,烏龍茶香氣的研究一直是茶葉研究領域的熱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楊子銀研究團隊近年來系統解析了烏龍茶加工過程中香氣的酶促形成機制。茶葉中含有大量的香氣糖苷體,香氣糖苷體的酶水解在早期一直被認為是茶葉加工過程中游離態香氣形成的主要來源之一。
  • 認知行為矯正療法,解決焦慮、抑鬱、失眠、社恐等心理障礙
    鄭州市精神病防治醫院的認知行為矯正治療,就是通過了解患者這些消極的想法和認知的誤差,重構來挑戰舊有的認知規則。認知行為矯正治療,對於焦慮、抑鬱、失眠、社恐等心理障礙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就是因為它讓我們察覺到自己平時不自覺的內在思維和行為習慣,可以讓患者看到這些看不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其實環環相扣。
  • Nat Comm | 可逆轉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藥的新靶點
    責編 | 酶美Cyclin D1是最重要的促癌蛋白之一,在ER陽性乳腺癌細胞的增殖和他莫昔芬耐藥中發揮重要作用,但關鍵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機制研究發現,DILA1通過抑制泛素化降解來穩定Cyclin D1,進一步研究表明,DILA1直接抑制Cyclin D1的Thr286磷酸化,從而阻止了Cyclin D1從胞核到胞漿的轉運和泛素化降解,導致他莫昔芬耐藥乳腺癌細胞中Cyclin D1蛋白的累積。
  • 人體大腦是如何產生壓力的,腦體的機制變化過程
    所述神經遞質GABA(γ-氨基丁酸)通過降低在其結合神經元的活性調節焦慮。它是神經系統的主要抑制性神經遞質。GABA受體也是調節藥物,如苯二氮卓類藥物,巴比妥類藥物,以及精神活性物質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