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精神性狼瘡的臨床表現及發病機制

2021-01-19 騰訊網

神經精神性狼瘡(NPSLE)是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病變累及神經系統而產生神經和(或)精神症狀的一組預後差、死亡率高的嚴重併發症。研究顯示,NPSLE發病率高達21%~95%,高達80%的SLE患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此外,NPSLE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降低,六年病死率達12.9%,與普通SLE患者相比,病死率增加了10倍,是造成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NPSLE確切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仍然缺乏規範的標準和定義,其診治仍具有很大的挑戰性。本文總結了NPSLE的臨床表現和發病機制,供大家參考。

臨床表現

HOME

NPSLE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1999 年美國風溼病學會(ACR)確定了19種可能發生在SLE患者身上的神經精神症狀,包括12個症狀與中樞神經系統有關,7個症狀與外周神經系統有關。其中,較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頭痛、情緒障礙(抑鬱和焦慮)、認知障礙、癲癇、腦血管病變、神經病變、精神病等,還有一些少見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急性精神錯亂、脫髓鞘症候群、運動障礙、周圍神經系統症狀及重症肌無力等;另外還有一些ACR標準中未包括的表現,如可逆後部腦病症候群、小纖維神經病變等。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精神-神經症狀可能是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療藥物導致的,並不是NPSLE 的特定表現,診斷NPSLE 較有意義的臨床特點是認知障礙、癲癇、脊髓病、舞蹈病、低補體水平、狼瘡抗凝物、抗Ro/SSA抗體、抗dsDNA和抗Sm抗體、血管炎、腎炎。

一項Meta分析顯示,白細胞(WBC )減少、血小板(PLT)減少、谷丙轉氨酶(ALT)升高、穀草轉氨酶(AST)升高、發熱、血管炎性皮損、血沉(ESR) 增快、低C3和C4水平、抗磷脂抗體(aPL)陽性是神經精神性狼瘡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

病理表現

HOME

NPSLE的病理改變主要是腦部小動脈、毛細血管和小靜脈的瀰漫性炎症變化,血塊、纖維組織、血小板形成的血栓在腦實質中形成小梗死灶或引起繼發性出血,導致神經精神症狀的出現。血管病變與腦組織的損傷有關,小血管的非炎性病變、微血管閉塞、多發性微小梗死、顱內栓塞、微出血和皮質萎縮是NPSLE最常見的病理表現。

NPSLE組織病理學的研究表明,大多數病變與小血管的缺血性損傷有關,如微血栓、微梗死和微出血。儘管NPSLE的特徵是自身抗體介導的炎症反應,但這些研究發現也提示了血栓形成的發病機制。Cohen等研究發現,與普通SLE患者比較,NPSLE患者顯示出更多的微梗死、血管炎和微血栓;NPSLE瀰漫性血管病變的發生率明顯高於SLE。

發病機制

HOME

NPSLE多樣的臨床表現與錯綜複雜的機制相關,遺傳因素、血腦屏障功能障礙、血管病變、多種自身免疫抗體、細胞因子和神經細胞死亡等均可能導致NPSLE的發生。

1.遺傳因素

一項關於NPSLE遺傳多態性的薈萃分析發現,純合FcγRⅢa 158FF基因型、雜合FcγRⅢb NA1/2基因型和純合整合素ɑM(ITGAM/CD11b)HH基因型可能與NPSLE的易感性有關。Ramirez等發現攜帶瞬時受體電位陽離子通道蛋白6野生型rs7925662TT 基因型的SLE患者在隨訪期間發生NPSLE的風險增加,而攜帶C等位基因的NPSLE發病率較低。

2.血腦屏障(BBB)功能障礙

ɑ2巨球蛋白、Q白蛋白、MMP-9是反映BBB功能的標誌物,它們在NPSLE患者中顯著增高,表明BBB功能障礙可能參與NPSLE的發病。有研究發現,通過作用於腦內皮細胞來減小BBB通透性,可以改善B6.MRL-lpr小鼠SLE神經精神方面的衝動和抑鬱樣行為。

MMP-9、腫瘤壞死因子樣弱凋亡誘導因子(TWEAK)、補體C5a在BBB功能障礙中具有重要作用。MMP-9主要由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分泌,在細胞外被激活後介導基質蛋白的降解和重塑,促進BBB功能破壞。TWEAK與其受體Fn14結合促進中性粒細胞遷移,增加脈絡叢中炎細胞的聚集,降低緊密連接蛋白ZO-1的表達,從而增加BBB的通透性。補體C5a是補體激活的產物,內皮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中的C5a/C5aR1信號傳導使NF-κB異二聚體複合物易位至細胞核,導致緊密連接蛋白Claudin-5和ZO-1改變,肌動蛋白細胞骨架重組,最終造成BBB滲漏。

3.自身抗體(Abs)

SLE 的特徵之一是Abs的產生,並使其喪失對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能力。Abs在NPSLE的發病機制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可通過破損的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CNS),並且在CNS中沉積,導致神經元凋亡;也可誘導神經毒性和神經膠質細胞活化,進而分泌促炎因子誘導NPSLE發病。研究發現,與普通SLE患者相比,NPSLE患者Abs陽性的概率更高,Abs陽性與患者的精神病、情緒障礙、腦血管疾病和癲癇發作等表現顯著相關。

血清和腦脊液中不同類型的抗體有可能成為診斷NPSLE和監測疾病進展的重要生物標誌物(表1)[4],其中,抗核糖體P蛋白抗體(anti-Rib-P)、抗磷脂抗體(aPL)和抗神經元抗體被認為是NPSLE的經典標誌物,定期監測這些抗體有助於識別高風險的NPSLE患者。

另外,抗穀氨酸受體抗體(NMDA 抗體)、抗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抗體、抗內皮細胞抗體(AECAS)、抗神經微絲蛋白抗體等多種抗體可能亦參與了NPSLE的發生。其中,NMDA 抗體通過誘導細胞凋亡來結合和殺死神經元細胞。抗GAPDH抗體通過幹擾GAPDH與神經細胞胞外基質的層黏連蛋白結合,進而導致情緒變化並損害認知過程。有研究發現,NPSLE患者血清抗GAPDH自身抗體水平顯著升高;升高的血清抗GAPDH抗體與SLEDAI疾病活動度評分、ESR、IgG和IgM升高相關,並且與顱內壓增高和腦血管病變的發生相關。

4.細胞因子

(1)炎性因子

NPSLE患者腦脊液中可以檢測出多種炎性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TNF)-α、幹擾素(IFN)-α、IFN-γ、白介素(IL)-6、IL-8、B細胞活化因子(BAFF)等,這提示炎症反應在NPSLE發生過程中起到的關鍵作用。各種炎症因子可使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的一氧化氮,當大量一氧化氮產生時,一氧化氮可通過各種機制,特別是NMDA受體的直接亞硝基化,誘導中樞神經系統中毒性代謝產物的生成,誘導神經元細胞死亡。

研究表明,中樞性NPSLE患者腦脊液中IL-6、IL-8水平顯著高於非中樞性的SLE患者和健康人員。Hirohata 等通過對45 例SLE患者的回顧性研究發現,腦脊液IL-6對於診斷患有狼瘡精神病的SLE患者具有較高的靈敏度(87.5%)和特異性(92.3%),但當SLE患者同時出現精神病表型和局灶性症狀時,腦脊液IL-6很難準確診斷患有精神疾病的SLE患者。

IFN-α是同時具有抗病毒和抗增殖活性的促炎性細胞因子。研究表明,IFN-α通過JAK1/JNK/STAT1和STAT3信號通路誘導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釋放,致使神經元受損。Zeng 等為了研究IFN-α對NPSLE的作用,將負載IFN-α的腺病毒注射到雌性NZB/NZW F1小鼠中,並進行一系列的行為測試,發現小鼠的精神障礙表型如焦慮、抑鬱、社交以及認知障礙均加重。

(2)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是在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體中合成的蛋白質,對大腦的發育、形態以及突觸可塑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響,並與許多精神疾病有關。研究表明,具有不可逆性器質性腦部改變的NPSLE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始終較低。Tamashiro等發現,非活動性NPSLE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與SLEDAI呈負相關,治療後NPSLE患者的血漿BDNF水平顯著提高。

5.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

HMGB1是高度進化和功能保守的核DNA結合蛋白,在細胞外環境中會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引發炎症反應。研究發現,HMGB1可啟動補體C1q與神經元樹突的結合,誘導小膠細胞活化,破壞血腦屏障,導致神經元的損傷和重塑。Huang 等研究表明,與健康人或者無神經表現的SLE患者相比,NPSLE患者血清中HMGB1的表達顯著升高,而且與疾病活動呈正相關,提示其可能作為疾病嚴重程度的一個潛在指標。

參考文獻:

[1] 郭旭娟, 劉秀梅. 系統性紅斑狼瘡腦病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 中國免疫學雜誌, 2020, 36(4): 484-490.

[2] 樸思蓉, 吳昊, 李鬱欣, 耿道穎.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狼瘡性腦病診治中的研究進展[J]. 中國臨床神經科學, 2019, 27(3): 347-355.

[3] 劉璇, 梁軍, 侯亞義, 等. 狼瘡性腦病生物標記物的研究進展[J]. 臨床薈萃,2020,35(11): 1035-1041.

[4] 尤含笑, 李夢濤, 張奉春, 等. 神經精神性狼瘡相關抗體及其診斷價值[J]. 協和醫學雜誌, 2020,11(3):264-269.

[5] 張索, 劉冬舟. 系統性紅斑狼瘡腦病的研究進展[J]. 實用醫學雜誌, 2020, 36(3):414-419.

[6] 王東軼, 沈俊逸, 蔡輝. 神經精神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 江蘇醫藥, 2019,45(2):179-182.

相關焦點

  • 【疫線觀察】王立祥:心痛張靜靜 探討精神性心臟驟停
    交感神經系統失衡情緒紊亂型心臟驟停  交感神經系統失衡情緒紊亂型心臟驟停——是指因為情緒(喜、怒、哀、思、悲、恐、驚)精神因素而引發的交感神經興奮與迷走神經抑制導致的心臟驟停。其病理生理機制為:情緒因素一方面使交感神經興奮致,腎上腺素和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後者可以引起冠狀動脈痙攣、血鉀降低,導致心臟生物電活動紊亂,發生惡性心律失常——心室顫纖,從而引起心臟驟停;情緒因素的另一方面,可使抑制心臟活動的迷走神經張力增高,進而加速抑制心血管系統的活動導致心臟驟停。比如臨床上診斷的「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心臟驟停,CPVT)則屬於單一情緒性心臟呼吸驟停的典型代表。
  • 我國科學家揭示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原因
    人民日報北京11月4日電(記者 白劍峰)國際期刊《科學》雜誌日前報導了我國科學家關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原因的研究成果。
  • J. immunology:microRNA參與狼瘡低甲基化調控機制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沈南教授領導的研究組整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的臨床優勢和健康所的基礎研究力量,繼2009年在風溼病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雜誌ARTHRITIS & RHEUMATISM上報導了miRNA
  • 哪些人更易得紅斑狼瘡?專家:男女發病比例達1:9
    紅斑狼的發病原因並不明確,臨床上還沒有找到絕對的致病原因,但是研究表明,大多數的紅斑狼瘡和下面的幾點因素分不開。1、遺傳紅斑狼瘡有一定的遺傳性,呈現出家族式聚集的特點。但是並非所有攜帶致病基因的人都會發病,也有一部人攜帶致病基因但是終身不發病的。遺傳因素是紅斑狼瘡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家裡有人有過紅斑狼瘡的病史,需要引起注意,應該到醫院做個詳細的篩查。
  • 科學家鑑定神經元核內包涵體病發病機制
    科學家鑑定神經元核內包涵體病發病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5 11:27:00 近日,名古屋大學的Gen Sobue研究組與橫浜市立大學的Naomichi Matsumoto研究組合作揭示了NOTCH2NLC
  • CELL雜誌刊登附屬仁濟醫院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最新成果
    據沈南介紹,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全身性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可以造成患者的多個器官受損,臨床表現多樣,嚴重者危及生命,致死率在自身免疫病中居高不下。我國狼瘡的患病率為1‰,是西方白種人群的8-10倍,發病人群高達數百萬,是名副其實的「狼瘡王國」。由於發病機理不明,目前尚無根治的手段,臨床上缺乏有效的、可以指導治療及判斷預後的生物標誌物,缺乏特異性的、低副作用的治療手段,給患者和社會帶來重大負擔。
  • 系統性紅斑狼瘡自身抗體臨床意義解讀
    作者:朱強偉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累及多系統、多臟器,臨床表現複雜多樣,病程遷延反覆的自身免疫病。抗組蛋白抗體:55-64%的SLE患者抗組蛋白抗體陽性,在活動期的患者陽性率可高達80%,在藥物性狼瘡中抗組蛋白抗體陽性率高達95%以上。僅憑抗組蛋白抗體無法區分這兩種疾病,若患者存在抗組蛋白抗體和抗ssDNA抗體陽性,而無其他自身抗體,則藥物性狼瘡可能性大。3. 抗ENA抗體:此類抗體與疾病的活動度並無明顯相關。
  • 5個熱點研究,了解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最新動態
    既往研究發現相比「經典」的幹擾素刺激基因,其他幹擾素刺激基因與多種臨床指標更為相關,包括預測SLE的發病、對利妥昔單抗的治療反應等。該研究為橫斷面研究,共入組292例確診的狼瘡患者,結果發現SLE-DAS定義的低疾病活動度狀態與LLDAS的一致性較好(Cohen’s kappa=0.831,p<0.001)。SLE-DAS可應用簡單的計算軟體進行計算,可用於臨床工作中狼瘡患者低疾病活動狀態的評估。圖1.
  • 《協和醫學雜誌》2020年3期主題:系統性紅斑狼瘡新進展
    :希望與挑戰 楊華夏,張奉春 專家論壇 系統性紅斑狼瘡藥物治療發展趨勢 楊念生 系統性紅斑狼瘡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及相關疫苗
  • 頑固皮膚病紅斑狼瘡早期症狀
    核心提示:頑固皮膚病紅斑狼瘡早期症狀,紅斑狼瘡通常指的是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緩慢,隱襲發生,臨床表現多樣、變化多端一種涉及許多系統和臟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於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障礙,產生多種自身抗體。可累及皮膚、漿膜、關節、腎及中樞神經系統等,給人體帶來很大的損害。
  • 系統性紅斑狼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代表,需要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導語:系統性紅斑狼瘡,未曾以獨立病名出現在祖國醫學中,古代醫家對此病的認識,大多從本病所致各臟器或系統損傷的臨床表現方式來命名該病,直到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國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將該病命名為「紅蝴蝶瘡」。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皮膚損害表現有光敏感,因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臉頰皮膚改變似紫外線照射後出現的皮膚損傷樣改變,患者皮膚可出現紅斑、盤狀紅斑、凍瘡樣皮損。
  • 張靜靜「暗夜裡的一束光」熄滅了,有種心臟驟停跟「精神性」有關
    精神性心臟驟停也可以細分為三種類型: 1、 交感神經系統失衡情緒紊亂型心臟驟停 這種心臟驟停是指因為情緒(喜、怒、哀、思、悲、恐、驚)精神因素而引發的交感神經興奮與迷走神經抑制導致的心臟驟停。
  • 紅斑狼瘡是什麼樣的
    紅斑狼瘡起病穩匿或急驟,發作比較兇險,且極易復發,遷延不愈,出沒無常,就跟狼一樣狡猾。從紅斑狼瘡的圖片上看,病人的皮膚損害除盤狀紅斑狼瘡出現典型的盤狀紅斑外,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還出現蝶形紅斑,多形紅斑,環形紅斑,大皰性紅斑,有的也出現盤狀紅斑,所以用紅斑狼瘡一詞命名該病,既形象逼真,又內涵豐富。全身症狀起病可急可緩,多數早期表現為非特異的全身症狀,如發熱,尤以低熱常見,全身不適,乏力,體重減輕等。病情常緩重交替出現。
  • 多人群系統性紅斑狼瘡GWAS-meta分析完成
    (SLE)全基因組meta分析研究成果,該研究不僅發現了10個新的SLE易感基因或位點,同時在揭示了SLE在人群間患病率不同的遺傳學基礎,為進一步探討疾病病因和發病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SLE是一種臨床表現複雜多樣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產生自身抗體、補體活化、免疫複合物沉積並累及多個組織器官為特徵,其具體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目前認為與遺傳、免疫異常、性激素及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由遺傳素質與環境交互作用引起,屬於多個易感基因參與的複雜疾病。該病多累及青壯年(尤其多見於育齡期婦女),患者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適應力均面臨很大壓力,男女構成比為1:9。
  • 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藥物簡介
    系統性紅斑狼瘡簡介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自身免疫介導的,以免疫性炎症為突出表現的瀰漫性結締組織病,好發於生育年齡女性。血清中出現以抗核抗體為代表的多種自身抗體和多系統受累是SLE的兩個主要臨床特徵。
  • 中國學者率先闡明SLE發病相關分子遺傳學機制
    沈南團隊研究闡明了在狼瘡發病關鍵通路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相關分子遺傳學機制。仁濟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1月9日電 (記者 陳靜)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多發於女性,能夠造成多個器官受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者危及生命。但是該病的病因不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癒手段。
  • 研究揭示臨床前神經血管障礙機制
    研究揭示臨床前神經血管障礙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1 18:36:18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大學Costantino Iadecola和Laibaik Park研究組合作取得新進展。
  • 紅斑狼瘡早期症狀有哪些?
    核心提示:紅斑狼瘡早期症狀有哪些?紅斑狼瘡是育齡期女性容易患上的一種系統性疾病,紅斑狼瘡出現給患者的健康和外貌都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及時治療紅斑狼瘡對每個患者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下面來介紹下紅斑狼瘡的早期症狀。   紅斑狼瘡早期症狀有哪些?
  • 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研究
    本文就MSCs與SLE發病的相關性、生物學特徵、免疫調節作用及幹細胞移植治療SLE的現狀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MSCs與SLE發病的相關性SLE是一種多器官、多系統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見於15~40歲的女性,臨床上除有皮膚表現外,還有器官受累,以腎臟為主,臨床出現腎損傷表現者佔45%~85%。
  • 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診療指南告訴你,激素得這樣用 | 指南時間
    原創 黃新民 醫學界風溼與腎病頻道 收錄於話題#指南時間14個2020中國SLE診療指南是結合中國SLE患者發病、臨床表現和臨床轉歸發布的最全面指南,具有中國特色,指南對SLE激素應用做了較全面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