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率先闡明SLE發病相關分子遺傳學機制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沈南團隊研究闡明了在狼瘡發病關鍵通路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相關分子遺傳學機制。仁濟醫院供圖

中新網上海1月9日電 (記者 陳靜)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多發於女性,能夠造成多個器官受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者危及生命。但是該病的病因不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癒手段。

記者9日獲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病學研究所沈南教授團隊率先將SLE自身免疫性疾病風險遺傳變異與病因聯繫起來,闡明了在狼瘡發病關鍵通路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相關分子遺傳學機制,為治療提供了新方向和靶點。他們的研究展示了篩選功能性疾病易感位點和功能性調控元件的策略。

大量研究表明,遺傳和環境因素與SLE發病密切相關,比如,在SLE患病人群中,同卵雙胞胎的發病概率遠遠大於異卵雙胞胎。沈南教授表示,對決定遺傳的基因組功能進行研究將有助於揭示SLE的發病機制,開發新的預防和治療手段。

據了解,沈南研究團隊一直聚焦遺傳和SLE的相關研究。近年來,利用傳統的一代測序和先進的二代測序以及外顯子測序等手段,研究人員發現了多個與SLE相關的疾病易感基因和位點,相關研究證實了SLE的遺傳易感性,並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證實和廣泛關注。

沈南接受採訪時直言,只有確定功能性的遺傳易感位點,解析其中的分子機制,才能為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思路。相關研究也一直是遺傳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據悉,在人類基因組中,非編碼序列佔據99%。增強子作為非編碼序列的一部分,決定了基因能在哪一種細胞中表達以及細胞分化的命運。遺傳發現的狼瘡遺傳易感位點大多位於非編碼區,而且位於增強子區域。

研究人員綜合利用遺傳學等多組學技術確定具有潛在調節功能的疾病易感位點,發現了相關增強子精細調控狼瘡致病基因的表達等。他們的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據透露,這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人類遺傳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上海市重點醫學中心建設項目的支持。(完)

相關焦點

  • 痤瘡分子遺傳學研究進展
    它的發病機制複雜,受多因素影響.包括荷爾蒙的分泌、角質細胞功能異常、痤瘡丙酸桿菌的定植等。       近些年來,人們通過大量的臨床調查、家族及雙胞胎研究表明個人遺傳背景對痤瘡的發病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雖然近些年來人們對痤瘡易感基因進行了研究,但對影響該疾病發病的確切基因人們仍然知之甚少,現將最近幾年痤瘡分子遺傳學研究進行綜述,以便通過對痤瘡易感基因的了解有助於痤瘡的防治。
  • ...深入理解罕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或有望幫助闡明機體胰島素產生的...
    2020年11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埃克塞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罕見類型的糖尿病進行研究揭示了胰島素產生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揭示為何嬰兒會患上一種罕見類型的糖尿病或能闡明一種新型的生物學通路,並幫助理解胰島素產生的原理
  • 研究發現泛素信號調控哺乳動物青春期發育起始表觀遺傳學機制以及...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 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胡榮貴研究組、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李亦學研究組與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研究院高山課題組合作的題為
  • 為表觀遺傳學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智慧
    上述工作全面地闡明了PP2A結構與功能的關係,並揭示了PP2A在多種生理過程和病理過程中發揮功能的分子機制。在美國工作期間,徐彥輝同志始終不忘報效祖國,積極參與華人在美國的愛國活動。於2007年春季就回國求職,最終確定回到復旦大學組建獨立的課題組。
  • 表觀遺傳學:後基因組時代的領舞者
    儘管表觀遺傳學研究已有一段時間,但真正受到廣泛重視並取得進展還是近十年的事,特別是在2000年以後,表觀遺傳學研究已成為當今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    歐盟早在1998年就啟動了解析人類DNA甲基化譜式的研究計劃「表觀基因組學計劃」,以及旨在闡明基因的表觀遺傳譜式建立和維持機制的「基因組的表觀遺傳可塑性」研究計劃。
  • Dev Cell:科學家闡明人類胚胎原生殖細胞發育的分子機制
    文章中研究者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其能夠產生「酷似」原生殖細胞的細胞,這樣研究者就能夠在表觀遺傳學水平下詳細研究並且對比小鼠和人類細胞中的差異了。表觀遺傳能夠反映DNA的可逆改變,而DNA的可逆改變並不會影響DNA的序列但卻會改變基因被讀取的機制,這種特殊的表觀遺傳模式能夠在特性的細胞身份中進行標記,同時表觀遺傳的控制也非常重要,因為其能夠決定為何機體會製造出不同的細胞,比如從肝細胞轉化為皮膚細胞,其就包含有相同的表觀遺傳指令。
  • 科學家成功追蹤癌症的表觀遺傳學進化機制
    2019年5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和紐約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合作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工具,其能成功追蹤到了癌症的分子進化機制,這種新型工具還能夠幫助理解癌症產生、在機體中擴散及對不同療法產生反應的分子機制
  • iScience:科學家闡明癌症藥物耐受性發生的分子奧秘
    2018年7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i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塔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闡明了為何幫助治療轉移性黑素瘤的新型癌症療法無法總是在患者機體中發揮作用,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策略來預測哪些患者能因特定藥物的治療而獲益。
  • PNAS:揭示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精確分子機制
    2020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分子機制,DNA製造RNA進而製造蛋白質是分子生物學中的一項基本原理,基因表達的過程會以多種方式被嚴格調控
  • 93歲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載平逝世 是中國基因工程和分子遺傳學先驅
    中國基因工程領域重量級學者隕落。公開資料顯示,李載平是我國基因工程和分子遺傳學的開拓者,生前還擔任過原國家生物工程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聯合國基因工程生物技術中心評審組成員、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此外,李載平還是我國首個分子遺傳實驗室的創建者和學術帶頭人,並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 遺傳所管敏鑫教授入選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2018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採用上海軟科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開發的方法和標準,基於客觀引用數據對中國研究者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進行系統的分析而得出結果。愛思唯爾的Scopus資料庫為該榜單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持和技術實現。
  • 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
    針對以上情況,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張曉輝教授帶領團隊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開展「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研究,項目組歷時11年,對危重出血性疾病進行深入研究,建立了多項危重出血性疾病關鍵治療技術,推廣到全國超過 90 家血液中心應用,在實施與應用推廣過程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 研究闡明PTEN信號通路分子機制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美國桑福德-伯納姆醫學研究所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首次證實重要腫瘤抑制蛋白PTEN通過SUMO1修飾介導其膜結合調控了腫瘤的形成,並據此闡明了經典
  • 同濟大學賈鑫明教授等報導CARD9基因變異引發ABPA的發病機制
    ABPA 發病的分子機制。迄今為止,ABPA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該研究系統的闡明了CARD9基因多樣性變異導致ABPA發病的分子機制,從而將為ABPA的治療提供新靶點和治療策略。,林欣課題組一直研究CARD家族分子介導的NF-κB激活對免疫細胞活化的影響及機制。
  • 與腦膠質瘤發病相關的風險因素研究進展
    1.可能與腦膠質瘤發病相關的基因突變 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不同類別腦膠質瘤組織的分子遺傳學改變也不盡相同。目前認為,異檸檬酸脫氫酶(IDH)突變、p53基因突變、O6-甲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MGMT)啟動子甲基化、染色體1p/19p共缺失、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擴增可能與腦膠質瘤的發病相關。這類分子標記物測定費用昂貴,且目前主要用於腦膠質瘤患者的療效及預後判斷,若能隨技術發展進行常規測序,則對腦膠質瘤的預防有重要意義。
  • 李君課題組發文揭示B肝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發病新機制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種在慢性肝病基礎上出現的急性肝功能惡化,伴隨肝臟和肝外器官衰竭的高病死率複雜症候群,內科綜合治療的短期病死率高達50-90%,其關鍵原因是發病機制不清。歐洲肝衰竭研究聯盟(EF-CLIF)研究發現系統性炎症反應是酒精肝、C肝等人群ACLF發病的關鍵機制,但我國B肝人群ACLF(HBV-ACLF)的發病機制至今沒有系統闡明。
  • 第一章 概論--一、醫學遺傳學研究的對象和範圍
    而分子遺傳學(molecular genetics)是生化遺傳學的發展和繼續;分子細胞遺傳學(molecular cytogenetics)則是細胞遺傳學與分子遺傳學結合的產物。它們互相補充,甚至正融為一體,使人們能從基因水平提示各種遺傳病的本質,從而不斷完善基因診斷、預防以至治療遺傳病的措施。
  • Cancer Cell:劉江等揭示腎癌發病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學與信息重點實驗室劉江課題組與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腎癌發病機制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在低氧的生理條件下,核蛋白SPOP(speckle-type POZ protein) 的過表達和錯誤定位是引發腎癌產生的核心因素。
  • 我國魚類免疫、抗病毒相關基因鑑定闡明分子機理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最近在魚類抗病毒和免疫的分子研究上取得突破:分離、鑑定了一批參與魚類抗病毒和免疫反應的基因,尤其是魚類幹擾素系統基因。該研究成果對進一步闡明魚類抗病毒免疫的分子機制,以至推動魚類抗病毒藥物的研製和抗病毒育種技術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魚類病毒性疾病是至今無法解決的世界性難題。
  • 破解生物學領域百年未解之難題 學者孫作東闡明細胞生物電現象
    這些觀點涉及到的問題,是生命科學共同體必須面對且無法迴避的一個現實問題,不但與人類重大疾病的發病原因、治療原則與方法密切相關,而且還可能深刻地影響到生命科學領域科研人員今後的科研方向。 作者也再次表達了他對生命科學未來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