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罕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或有望幫助闡明機體胰島素產生的...

2020-11-23 生物谷

2020年11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埃克塞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罕見類型的糖尿病進行研究揭示了胰島素產生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揭示為何嬰兒會患上一種罕見類型的糖尿病或能闡明一種新型的生物學通路,並幫助理解胰島素產生的原理,這或許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更多常見類型糖尿病的新型療法。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一組臨床特徵相同且在出生不久之後就患上糖尿病的嬰兒,其機體中均攜帶有YIPF5基因的遺傳改變,研究者將幹細胞研究與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相結合後進行研究發現,YIPF5基因對於細胞產生胰島素的功能非常重要。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這些遺傳改變如何導致細胞中壓力水平的升高,從而誘發細胞死亡的發生,此外本文研究中研究者還首次發現,YIPF5基因的功能對於神經元和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非常重要,但對於其它細胞的功能似乎可有可無。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本文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理解哪些細胞階段對於製造胰島素重要,而胰島素能夠幫助調節機體血糖水平並維持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細胞的功能,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療法來治療常見類型糖尿病的患者,目前糖尿病在全球影響著4.6億的健康。研究者Elisa De Franco說道,本文研究強調了基因發現對於理解生物學基本機制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現了一種對於胰島素產產生細胞和神經元細胞功能都非常重要的基因,同時還闡明了一種此前並不知道的生物學通路或許對於胰島素產生細胞非常重要,這對於後期更好地理解其它類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帶來了一定的幫助。

很多嬰兒在其6個月時會患上糖尿病,超過85%患者的發病或許是因為DNA的拼寫錯誤所致,即基因突變,而其中一些兒童還會存在其它影響其大腦健康的問題。為了闡明哪些基因對於產生胰島素的細胞非常重要,研究人員對世界各地出生後不久就患上糖尿病的大約190名患者機體的遺傳特性進行研究,利用最先進的遺傳學技術,研究者發現,6名嬰兒機體的臨床特徵極為相似,包括癲癇症和小頭症等,而且其機體中都攜帶著YIPF5基因的突變。

隨後研究人員在產生胰島素的細胞和幹細胞中使用最先進的技術來理解YIPF5基因如何在產生胰島素的細胞中發揮作用,研究結果表明,當YIPF5基因缺失或在患者機體中存在遺傳改變時,胰島素產生細胞就不會像正常情況那樣產生胰島素,為了應對這種故障,細胞就需要激活壓力機制,最終導致細胞死亡。研究者Miriam Cnop說道,幹細胞分化為胰島素產生細胞的能力或能幫助我們研究罕見形式的糖尿病和其它類型糖尿病患者機體中β細胞所發生的錯誤。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人員就能糾正幹細胞中患者的基因突變,從而更好地理解基因突變所產生的疾病效應,將基因編輯技術與幹細胞進行組合或能為科學家們研究疾病的發病機制提供更強大的新型工具,同時相關研究結果或許也能幫助科學家們更有效地診斷並治療糖尿病。本文研究結果還能為研究人員提供更多信息來闡明機體中β細胞如何製造胰島素以及當該過程發生錯誤時會出現什麼情況,深入理解罕見糖尿病發生的機制或能幫助開發新方法來治癒並預防相應疾病的發生。(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Toni I. Pollin,Simeon I. Taylor. YIPF5 mutations cause neonatal diabetes and microcephaly: progress for precision medicine and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JCI (2020) DOI:10.1172/JCI142364

【2】Understanding rare type of diabetes gives insights into mechanisms of insulin production

by University of Exeter

相關焦點

  • Sci Adv:揭秘名為心磷脂的脂質化合物幫助產生細胞能量的分子機制
    2021年1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酵母進行研究,揭示了一種名為心磷脂(cardiolipin)的脂肪化合物幫助產生細胞能量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闡明影響人類機體代謝的疾病的發病機制,比如心臟病、糖尿病和巴斯綜合症等。
  • 糖尿病相關研究進展
    Sci Adv:科學家在機體胰腺組織中發現危險的T細胞 或有望揭示1型糖尿病發病新機制!,這或許有望幫助研究者開發出能對胰腺進行局部治療的有效1型糖尿病療法。下一步研究人員計劃深入研究前胰島素原特異性的T細胞的行為機制,同時他們還將對胰島中可能攻擊或T細胞行為的其它蛋白進行深度研究。2. Cell Metab:有趣!
  • JCB:糖尿病發病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糖尿病是21世紀全球發病率最高和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糖尿病會引發中風、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衰竭、失明、截肢等多種併發症,嚴重影響了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活水平。糖尿病是由於機體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利用障礙,導致血糖長期高於標準值的一種代謝性疾病。胰島素由胰腺β細胞分泌,在維持機體血糖平衡中起著關鍵作用,當胰島素合成出現障礙將會引起血糖失衡,造成糖尿病。
  • Islets:科學家發現特殊基因可重新激活產胰島素β細胞表達
    2015年6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Islet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博裡漢姆揚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一種特殊基因或可幫助闡明糖尿病發病的根源;目前在全球範圍內高血糖影響著4億人的健康,為了深入研究這種特殊基因的功能,研究人員轉向了對患糖尿病的學生進行研究。
  • FASEB J:一種常見的口腔細菌或能通過改變機體腸道微生物組來促進...
    2020年1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眾所周知,牙周病是機體代謝症候群發生的一種重要風險因素,而代謝症候群則是一組增加機體心臟病和糖尿病風險的疾病,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FASEB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東京醫科牙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誘發牙周病的細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的感染或會通過改變患者機體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
  • 2020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梳理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
    文章中,研究者表示,胰島素的序列能被固定在產生損傷的邊緣,這是一種內在的易感性/脆弱性,而通過研究誘發兒童糖尿病的胰島素基因的罕見突變就能揭示這一點,本文中,研究人員利用了生物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將蛋白質化學和新興的進化醫學聯繫了起來。
  • PNAS:揭示腸道菌群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
    全球數百萬人都經歷著引發糖尿病的嚴重血糖問題,近日,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影響血清素從而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
  • FASEB J:科學家成功揭示促進機體糖尿病和老化發生的機制
    2020年2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FASEB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俄勒岡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無論通過高脂肪飲食或劇烈運動給小鼠施加多大壓力,小鼠機體細胞的線粒體都能夠適應並繼續保持其正常的功能;相關研究結果對於多種疾病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比如糖尿病、帕金森疾病和阿爾茲海默病
  • 當你感冒或患上諸如糖尿病等慢性病時 機體的DNA表達是如何被改變的?
    目前研究人員對其中所涉及的很多變化並不清楚,包括諸如感冒和較為複雜的慢性疾病如何影響機體基因的表達?這項研究中,Michael Snyder教授及其同事就通過研究闡明了其中所涉及的分子機制,此前研究人員嘗試追蹤機體在應對多種疾病時是如何在分子水平上發生改變的。
  • 空氣汙染或會引發糖尿病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9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Diabet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和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在所居住的地方暴露於空氣汙染中或會增加個體患胰島素耐受性的風險
  • 口服胰島素真的要來了!有望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
    口服胰島素真的要來了!有望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市場信息網   2018-07-03 17:11:56   來源: 醫藥資訊    評論:   近日,美國研究人員最新研發出一種胰島素口服膠囊,有望改善全球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使患者擺脫胰島素注射的痛苦,提高治療依從性。
  • 停用胰島素,逆轉1型糖尿病!NEJM罕見病例提示JAK抑制劑治療潛力
    17歲那年,他因出現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明顯升高,C肽(胰島素分泌水平的標誌物)偏低以及穀氨酸脫羧酶抗體(針對β細胞的抗體)陽性,而被確診為1型糖尿病。 由於這名患者表現出了多種自身免疫疾病,確診1型糖尿病9個月後,醫療團隊又決定為他進行基因組測序,以更深入分析致病原因。
  • 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突變的致病機制
    該研究發現SLC16A11基因編碼區的2型糖尿病易感突變會產生功能獲得性突變蛋白,導致肝臟脂滴不正常積累增多,進而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該研究結果對之前報導的認為此類易感突變導致蛋白功能缺失的研究結論提出了質疑。
  • iScience:闡明前列腺癌轉移引發繼發性腫瘤的分子機制 或有望幫助...
    2020年9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i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于默奧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前列腺癌細胞移動和擴散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惡性前列腺癌的新型療法。
  • 口服胰島素開啟中國臨床試驗,加快推動上市步伐,將造福億萬糖尿病...
    但是直到20世紀初,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才被科學實驗證實,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缺少一種胰腺產生的物質——insulin,即胰島素,所以其血糖長期高於正常值。  由於發病機制不同,糖尿病又可分為1型和2型,1型是自身無法產生胰島素或者無法產生足夠多的胰島素,屬於先天性自體免疫性疾病,大多在嬰兒及青少年時期發病;2型糖尿病是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正常或者沒有反應,本身胰臟沒有病理問題,但隨著時間推延,胰島素分泌可能變得不足;2型糖尿病又叫成人糖尿病,發病危險因素包括體重過重或缺乏運動。
  • 糖尿病研究新進展2018年3月1號
    Cell Rep:糖尿病新療法來啦!特殊的胰腺幹細胞有望再生胰腺β細胞對葡萄糖產生反應!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邁阿密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刺激人類胰腺中的祖細胞或能產生對葡萄糖響應的β細胞,相關研究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針對1型糖尿病的再生細胞療法。
  • 深入解讀腫瘤的發病機制及未來療法展望
    大規模高通量基因組學技術的興起就能幫助研究人員理解癌症相關的基因突變,比如從具有相對較低突變負擔的兒童腫瘤到存在數萬個點突變、缺失、插入或大量突變的先天性轉移性癌症,這些研究發現有望幫助研究者將癌細胞與正常細胞進行有效區分。
  • 搞不好所有現代人都得糖尿病!因為胰島素進化陷入了死胡同
    是否有一系列複雜的步驟施加了限制,使胰島素序列凍結在不可摺疊的懸崖上?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是否讓人類易受2型糖尿病這種文明大流行疾病的侵襲?科學家發現,胰島素遇到了一個進化的死胡同,限制了它適應肥胖的能力,從而使大多數人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
  • Science:重建機體的免疫耐受機制
    這種和平共處的作用就是所謂的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機制,但是當機體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時,比如患上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或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時,這種免疫耐受機制就會被打破。因此如何恢復機體內的免疫耐受就成了治療這些疾病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