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B:糖尿病發病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28 生物谷

 

 

糖尿病是21世紀全球發病率最高和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糖尿病會引發中風、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衰竭、失明、截肢等多種併發症,嚴重影響了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活水平。

糖尿病是由於機體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利用障礙,導致血糖長期高於標準值的一種代謝性疾病。胰島素由胰腺β細胞分泌,在維持機體血糖平衡中起著關鍵作用,當胰島素合成出現障礙將會引起血糖失衡,造成糖尿病。胰島素原是胰島素的前體,主要在胰腺β細胞內質網中合成,正確摺疊後,從內質網運輸到高爾基體上進行剪切,產生胰島素和C-肽。但是,有關胰島素原從內質網運輸到高爾基體的具體機制仍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恆研究組的前期研究表明,cTAGE5/MEA6在肝臟中參與調控大分子物質—極低密度脂蛋白,從內質網到高爾基體的運輸過程及分泌。通過構建cTAGE5在胰腺β細胞中特異性敲除的小鼠模型,研究人員發現cTAGE5基因敲除後,造成小鼠嚴重的糖尿病。小鼠血糖明顯升高,胰島素水平顯著下降,失去了對血糖的正常調節作用。進一步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cTAGE5與V-SNARE蛋白Sec22b之間存在相互作用,並且cTAGE5與Sec22b之間的相互作用在胰島素原運輸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cTAGE5可通過招募Sec22b,然後與Sec22b一起調控COPII囊泡釋放,從而調控胰島素原的運輸及胰島素的分泌(見圖)。該研究首次證實cTAGE5在小分子物質(胰島素)的分泌運輸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闡明了胰島素原囊泡運輸的分子機制,為開闢新的糖尿病診斷/治療途徑提供理論基礎。

11月13日,相關研究結果於在線發表在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項目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糖尿病相關研究進展
    Sci Adv:科學家在機體胰腺組織中發現危險的T細胞 或有望揭示1型糖尿病發病新機制!,這些改變的microRNA能夠可靠地幫助預測心臟病的發作,本文研究結果是一項非常關鍵的進展,即研究者發現microRNA或能作為一種可靠的早期標誌物來幫助檢測糖尿病患者是否會發生心臟病。
  • 合成氣選擇性製備乙醇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肖豐收和研究員王亮團隊合作,在合成氣一步法製備乙醇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乙醇是重要的化學品和燃料。通過合成氣高效並高選擇性地直接製備乙醇是目前能源研究領域的熱點。
  • JCB|張傳茂課題組在中心體複製起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0年12月22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傳茂教授實驗室在國際知名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Cell Biology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PLK4-phosphorylated NEDD1 facilitates cartwheel assembly and centriole biogenesis initiations」(https://rupress.org/jcb
  • 瓦爾登(Walden)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1-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其中,芬頓/類芬頓反應由於其可以原位產生大量•OH自由基並對汙染物具有較高礦化能力而被廣泛關注,然而,對非均相芬頓反應機理認識的不足一直制約著其發展。近兩年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王軍虎團隊致力於對非均相芬頓反應主要活性物種「Fe」的配位環境、價態、自旋態演變的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 JCB:華人學者發現蛋白質錯誤摺疊後處理的新機制
    研究表明,許多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理與錯誤摺疊蛋白質在細胞內的聚集體沉積有關。這些蛋白質聚集體可以通過微管上動力蛋白依賴的逆行性運輸形式傳送、聚集,最終形成aggresomes。最新的報導還指出,蛋白質聚集體能直接損傷泛素—蛋白酶體系統的功能,從而引起細胞的調控紊亂和細胞死亡。
  • 盤點2017年1型糖尿病研究新進展
    導語  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其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會錯誤攻擊並摧毀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從而導致胰島功能喪失並最終發展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發於青少年,因此也曾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小編整理了2017年1型糖尿病領域的一些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各位,一同學習。
  • 近視的最新研究進展-發病機理(Pathogenesis of Myopia)
    從距離觀察的高階像差(HOA)與來自橫斷面研究的屈光不正之間關係的證據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在近距離工作期間或之後,成人近視眼表現出角膜和全眼HOA的短暫增加,這表明近距離工作引起的視網膜圖像模糊在近視發展中具有潛在作用。對近視兒童的縱向研究也表明,具有較大正球差的眼睛顯示眼球生長較慢。
  • 2020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梳理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
    平均而言,糖尿病使中年人的預期壽命縮短4~10年,並獨立地增加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和癌症的死亡風險1.3~3倍。糖尿病是造成非外傷性腿腳截肢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別是在勞動年齡的人中。在此,小編針對糖尿病領域近期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1.PNAS:大多數人或許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 這到底是為何?
  •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院   發布者:管理員   日期:2015-01-05   今日/總瀏覽:1/3128
  •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智能節能機敏材料二氧化釩(VO2)具有對外界紅外線進行感知和調控的特性
  • 長春應化所在金屬C-H鍵活化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C-H鍵活化是近年來發展最迅速的研究領域之一。C-H的直接官能團化反應由於其具有突出的優點和巨大的挑戰性,一直以來是科學研究的熱點。從分子水平上研究金屬催活化C-H鍵的反應機理,有助於我們了解催化反應歷程,揭示催化劑結構與催化活性的關係,進而為新型、高效催化劑的研發提供理論指導,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 力學所等在頁巖氣藏氣水流動機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開展頁巖氣藏氣水流動機理研究,對頁巖氣藏的高效開發具有重要理論指導意義。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和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合作,在頁巖氣藏氣水流動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科研人員設計了頁巖水吸附解吸及滲吸裝置,研究了頁巖的水吸附解吸和滲吸特徵,揭示了頁巖水吸附解吸和滲吸機理,建立了頁巖水吸附擴散數值模型。
  • 燕山大學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燕山大學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田永君教授課題組溫斌教授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Dislocation behaviors in nanotwinned diamond」(納米孿晶金剛石位錯行為)為題於2018年9月21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Science Advances是Science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持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趙進才課題組在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及其機理方面進行了十幾年的系統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低濃度、高毒性、難降解有機汙染物是一類普遍存在、具有長期危害性的環境汙染物,用傳統方法很難處理。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研究人員在兒童模型小鼠中確定了1型糖尿病發病前的促炎脂質
    赴美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1型糖尿病,簡稱T1D,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體內的免疫細胞-;由炎性巨噬細胞引起;攻擊並破壞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細胞。 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試圖解開引發這種攻擊的信號。研究較少的一種信號形式是炎症性脂質。
  •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學院陳三鳳教授課題組在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固氮調控機制。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GlnR作為一種轉錄因子,同時正負調控固氮類芽孢桿菌中固氮基因的表達。有2個GlnR-binding sites分布於固氮基因簇(nifBHDKENXhesAnifV)啟動子上下遊。
  • 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無機催化研究組研究員葉生發團隊與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李位仁、馬克思-普朗克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教授Schnegg合作,在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氧化反應通常是放熱反應,具有很高的驅動力,但需要克服氧分子從自旋三重態轉換到自旋單重態產生的高動力學勢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