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Adv:揭秘名為心磷脂的脂質化合物幫助產生細胞能量的分子機制

2021-01-12 生物谷

2021年1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酵母進行研究,揭示了一種名為心磷脂(cardiolipin)的脂肪化合物幫助產生細胞能量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闡明影響人類機體代謝的疾病的發病機制,比如心臟病、糖尿病和巴斯綜合症等。

圖片來源:Nanami Senoo, Steven Claypool Laboratory, Johns Hopkins Medicine

心磷脂在幾乎每個機體細胞中都存在,其位於組成線粒體的細胞膜的迷宮中,被認為能幫助線粒體製造ATP,而ATP是一種能誘發細胞代謝的特殊分子;如今研究人員發現心磷脂或許還參與了多種機體代謝和免疫疾病的發生,包括因對脂質分子的異常免疫反應所引起的血凝障礙等。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揭示了心磷脂如何穩定線粒體膜中其它結構。

研究者Steven Claypool教授說道,線粒體膜是機體中最繁忙的結構之一,其富含脂質和蛋白質,能為機體的細胞提供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在線粒體膜的基質中有一種名為Aac2的重要轉運蛋白,其能將ATP的基本組成部分運動到線粒體中,隨後將被激活的ATP分子移出細胞;此前研究結果表明,心磷脂在幫助Aac2轉運蛋白方面扮演著重要作用,然而研究人員對該過程的具體細節知之甚少。研究者發現,心磷脂能夠結合Aac2上的上區域從而幫助其保持正確的形狀來轉運ATP,被改造缺乏心磷脂的酵母細胞或許並不能像攜帶豐富心磷脂水平的酵母細胞那樣有效地產生細胞能量。

當研究人員深入分析蛋白質與線粒體膜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時,他們發現,Aac2與其餘ATP生產鏈(即呼吸超級複合體,respiratory supercomplexes)之間的關係或許依賴於心磷脂的存在。研究者推測,線粒體膜中心磷脂-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或能作為一種簡化能量產生的方法而不斷進化。這是通過將Aac2與供應ATP物質的呼吸超級複合體連接起來,或通過利用心磷脂來保護膜蛋白不被擠壓而發生的。

總而言之,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心磷脂結構或產生的改變或與疾病的發生直接相關;研究人員後期還需要深入研究在疾病發生(心磷脂的代謝或許參與其中)時心磷脂的結構和產生機制。最後研究者Claypool表示,目前我們正在開發信心工具來分析線粒體膜中的脂質,從而更加深入地研究蛋白質-心磷脂之間的相互作用。(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N. Senoo,S. Kandasamy,O. B. Ogunbona, et al. Cardiolipin, conformation, and respiratory complex-dependent oligomerization of the major mitochondrial ADP/ATP carrier in yeast, Science Advances (2020). DOI:10.1126/sciadv.abb0780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17   今日/總瀏覽:1/2831
  • 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新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營養所尹慧勇研究組發現線粒體特有的磷脂—心磷脂調節肝細胞癌(HCC)凋亡的新機制。
  • 一種脂質分子可調控T細胞免疫
    Pearce團隊發現,CD8+T細胞免疫需要心磷脂的動態合成。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12月2日出版的《細胞—代謝》雜誌上。研究人員表示,在激活後,CD8+T細胞從靜止狀態轉變為高活性代謝狀態,線粒體中的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OXPHOS)均增加,從而不斷適應細胞的代謝需求。在此階段,線粒體產生驅動T細胞分化所需的信號,例如活性氧(ROS)或代謝產物。
  • 浙大團隊發現腫瘤細胞特異性脂質合成代謝機制,成果登《自然》
    在正常的細胞中,脂質合成的「工廠」採取高效的「按需生產」原則:即只有細胞感受到脂質濃度不足時,工廠才「開工」;一旦脂質濃度恢復正常,工廠便「停產」。然而,在腫瘤細胞中,脂質合成的「工廠」始終加班加點的「生產」:即使細胞內脂質濃度是正常的,脂質代謝仍處於高度活躍,並促進腫瘤的快速增殖。因此,研究腫瘤細胞有別於正常細胞脂質代謝的分子機制,成為腫瘤研究領域當前的核心問題之一。
  • Tox.Sci.:PFCs類化合物的免疫毒性及其作用的分子機制
    由於PFCs具有多種毒性,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受到普遍關注,因此,對PFCs研究已成為環境科學和生態毒理學研究領域的熱點課題之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戴家銀研究組發現全氟壬酸(PFNA,九碳鏈長的PFCs)的暴露可導致大鼠淋巴器官萎縮、影響淋巴細胞分泌細胞因子、刺激血清糖皮質激素(GC)水平增加,從而產生一定程度的免疫毒性。
  • Cell Rep:新的脂質信號靶點可能改善T細胞免疫治療
    receptor gamma,PPARγ)調節脂質代謝,為T細胞提供能量。兩組科學家合作研究了鞘氨醇激酶1 (sphingosine kinase 1,SphK1)產生的脂質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S1P)在調節T細胞分化中的作用。他們的研究結果於近日發表在《Cell Reports》上。研究結果顯示,T細胞中SphK1的缺失以及由此導致的S1P水平下降,促進了Tcm表型的維持,並抑制了它們向Treg分化。
  • 分子能量機器,揭示了細胞膜的能量產生機制!
    分子能量機器,揭示了細胞膜的能量產生機制!Paul Scherrer Institute PSI的科學家利用瑞士光源SLS記錄了一個正在運行的分子能量機器,從而揭示了細胞膜的能量產生機制。為此開發了一種新研究方法,可以使細胞過程的分析比以前有效得多,現在已經在《科學》上發表了其研究成果。在所有生物中,蛋白質結構變化負責許多生物化學控制的功能,例如細胞膜的能量產生。
  • Cell:揭秘機體細胞對壓力產生反應的分子機制!
    2020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細胞經常會暴露在可能危及生命的壓力環境中,比如高溫或毒素,幸運的是,我們機體的細胞是一種擁有強大反應程序的壓力管理「大師」,其會停止生長並產生壓力保護性因子,同時還會形成壓力顆粒等大型結構。
  • 細胞代謝-脂質過氧化(丙二醛) 分析試劑盒解決方案
    細胞代謝中的化學反應可以歸納為代謝途徑,通過一系列酶的作用將一種化學物質轉化為另一種化學物質。酶對於細胞代謝反應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酶可以通過一個熱力學上易於發生的反應來驅動另一個難以進行的反應,使之變得可行;例如,利用ATP的水解所產生的能量來驅動其他化學反應。
  • 易凡團隊揭示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近年來的研究提示,在高血糖之外還存在其他關鍵機制主導或協同參與了糖尿病腎病的進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肥胖相關性腎病、糖尿病腎病和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FSGS)等慢性蛋白尿性腎病常見的獨立危險因素,提出脂代謝穩態失衡是導致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的主要機制。
  • Science:新藥研發突破技術——sci-Plex!
    細胞形狀改變分析來初步判斷被篩化合物是否值得進一步研究。這種粗略的檢測通常忽略了微妙的基因表達或細胞狀態的變化,限制了研究者對候選藥物作用機制、異質性反應等信息的深入了解。,可分析和定量響應成千上萬種不同化合物的單細胞的基因表達,了解單個細胞在受到不同化合物作用時會發生什麼,揭示藥物對細胞所起的作用。
  • 細胞凋亡調節的分子機制與抗癌先導物的篩選項目獲獎
    由動物所陳佺研究員主持的「細胞凋亡調節的分子機制與抗癌先導物的篩選」中科院創新方向性項目的研究目標包括:深入研究細胞凋亡與能量代謝的網絡調節機理,闡明線粒體解偶聯蛋白UCP2在調控細胞凋亡和能量代謝中的關鍵作用;研究Bcl-2家族蛋白成員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與線粒體大分子離子通道的重要成員VDAC的相互作用,以期進一步揭示細胞凋亡的調控模式;分析篩選出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誘導細胞凋亡的作用機制和分子靶點
  • 脂質分子可提高RNA幹擾技術效率
    RNA幹擾是一種自然發生的細胞核中遺傳信息向細胞內蛋白生產機制傳遞時受到幹擾的現象。自1998年發現該現象以來,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利用它來關閉人體中的基因,特別是那些失效的能導致癌症等疾病的基因。RNA幹擾法成功的關鍵是尋找到一種安全且有效地傳遞RNA短片段(short strands of RNA)的途徑,這些RNA短片段能夠綁定並摧毀攜帶細胞核指令的信使RNA(mRNA)。
  • 癌細胞對療法產生耐受性分子機制 可能幫助開發新型抗癌療法
    研究者推測,尋找差異的邏輯位置就在於在BRAF基因被抑制期間和抑制後細胞所接受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利用代謝組學和機器學習手段來對細胞進行分類,研究人員就發現,耐藥性細胞的能量來源主要圍繞氧化還原平衡和NOX5,NOX5是一種特殊酶類,其在對療法產生耐受性的黑色素瘤中水平會升高。
  • FEBS Lett:蛋白ABCB1扭曲和擠壓使癌症產生耐藥性
    2020年12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1986年,日本細胞生物化學者Kazumitsu Ueda發現,一種名為ABCB1的蛋白可以將多種化療藥物從一些癌細胞中轉運出去,使得它們對治療產生抵抗性。在過去的35年裡,它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一直是個謎。
  • Sci Signal:關鍵分子或能將血液凝固同機體先天性免疫防禦機制聯繫...
    能夠幫助機體抵禦炎症和感染的發生,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Science Signaling上,該研究幫助研究人員鑑別出了一系列在血液凝固過程中所產生的關鍵分子。Serhan博士表示,我們鑑別出了人類血液凝固過程中所合成的特殊因子,這些因子能夠產生免疫反應來保護宿主,本文研究同時也揭示了血液凝固和先天性宿主防禦機制之間的一種並未闡明的關聯;研究人員首次闡明了先天性免疫反應如何通過一種新型的介導子來同血液凝固拉上關係。
  • 揭示機體產生記憶B細胞並維持長效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
    ,機體對感染再次產生反應的能力需要一種名為Bach2的蛋白,Bach2能調節特殊的基因的表達,而這些特殊基因則能指導活化的B細胞在選擇條件下轉變成為記憶B細胞。相比之下,機體中的漿細胞的數量就要多很多,其能通過產生抗體來在最初感染過程中保護機體,儘管其也能在體內存活很長時間,這項研究中,研究者Kurosaki及其同事重點分析了激活生發中心B細胞(germinal center B cells)轉化為記憶B細胞、漿細胞的分子機制。
  • 脂質或在帕金森疾病發生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Brekk指出,這項研究中我們揭示了帕金森疾病中不同類型腦細胞之間脂質的協同使用、儲存和運輸的重要性,同時我們還闡明了平衡細胞脂質,尤其是中性脂質的分子機制,目前科學家們在理解神經變性疾病中脂質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
  • 分子時鐘或會影響機體免疫細胞的反應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相同類型的細胞在對刺激產生反應時或許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Signaling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明,細胞表現出的這些不同反應或許是由細胞群內部的分子時鐘不同步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