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x.Sci.:PFCs類化合物的免疫毒性及其作用的分子機制

2021-01-15 生物谷

全氟有機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PFCs)屬於一類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廣泛應用於民用和工業產品。PFCs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積性、毒性以及能長距離遷移的特性。目前,在世界各地採集的環境樣品、多種野生動物血清及組織樣品(包括北極圈的生物)和人類體內都已檢測到多種PFCs。PFCs在我國也已造成廣泛汙染,如我國部分省份人群血清全氟辛磺酸(PFOS)濃度明顯高於發達國家;在我國圈養大熊貓等多種瀕危動物血清中均檢出全氟辛酸(PFOA)和PFOS;在汙染區域的魚類體內檢出包括十碳全氟羧酸在內的7種PFCs。由於PFCs具有多種毒性,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受到普遍關注,因此,對PFCs研究已成為環境科學和生態毒理學研究領域的熱點課題之一。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戴家銀研究組發現全氟壬酸(PFNA,九碳鏈長的PFCs)的暴露可導致大鼠淋巴器官萎縮、影響淋巴細胞分泌細胞因子、刺激血清糖皮質激素(GC)水平增加,從而產生一定程度的免疫毒性。此外,胸腺細胞PPARα、PPARγ的表達上調,MAPK激酶(JNK及p38)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均顯著上調,抗凋亡基因Bcl2表達抑制,最終導致淋巴細胞大量產生凋亡。本研究初步揭示了PFCs類化合物的免疫毒性及其作用的分子機制。(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Toxicological Sciences 2009 108(2):367-376; doi:10.1093/toxsci/kfp019

Alterations of Cytokines and MAPK Signaling Pathways are Related to the Immunotoxic Effect of Perfluorononanoic Acid

Xuemei Fang*, Yixing Feng*, Zhimin Shi and Jiayin Dai*,1

*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China

Perfluorononanoate (PFNA), a perfluorinated alkyl acid containing nine carbon chains, has been detected in abiotic and biotic matrices worldwide. Although a few studies have reported toxic effects of PFNA, little information of the mechanism has been offered.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PFNA exposure on thymus and the related mechanisms were investigated. Male rats were orally dosed with 0, 1, 3, or 5 mg PFNA/kg/day for 14 day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body weight and thymus weight were observed in the rats receiving 3 or 5 mg PFNA/kg/day.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dose-dependent increases in thymocyte apoptosis. Rats receiving 3 or 5 mg PFNA/kg/day exhibited increased interleukin (IL)-1 and decreased IL-2 concentrations in sera, whereas elevated IL-4 and cortisol levels only occurred in the highest dose group.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indicated that expression o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lpha (PPAR-) was increased in the thymi of all dosed rats, and a similar trend occurred for PPAR- in the two highest dose groups. The mRNA levels of c-Jun NH2-terminal kinase (JNK), nuclear factor-kappa B, p65 subunit, and inhibitory protein IB were unchanged; however, increased and decreased mRNA levels of p38 kinase were found in rats exposed to 3 or 5 mg PFNA/kg/day, respectively. Decreased Bcl-2 mRNA levels were observed in rats receiving 5 mg PFNA/kg/da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rotein levels of phospho-JNK was found in all PFNA-treated rats. Phospho-p38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in 1 and 3 mg PFNA/kg/day groups, whereas phospho-IB remained consistent in all rats studied. Together, these data suggested that apart from the activation of PPARs, PFNA exposure in rats lead to the alteration of serum cytokines, which subsequently activate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s and potentially modulated the immune system. Additionally, increased serum cortisol and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Bcl-2 in thymus likely contributed to the PFNA-induced thymocyte apoptosis.

相關焦點

  • 無機砷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研究綜述在線發表
    導  讀該研究為水稻低砷積累種質創製與分子設計育種、低砷稻米安全生產技術集成應用等稻米安全品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無機砷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研究...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質遺傳改良創新團隊綜述了無機砷在水稻中的相關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為水稻低砷積累種質創製與分子設計育種、低砷稻米安全生產技術集成應用等稻米安全品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 鄧詣群教授團隊揭示嘔吐毒素細胞毒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生物蛋白質功能與調控重點實驗室鄧詣群教授團隊揭示了嘔吐毒素細胞毒性新機制。
  • Sci Adv:揭秘名為心磷脂的脂質化合物幫助產生細胞能量的分子機制
    2021年1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酵母進行研究,揭示了一種名為心磷脂(cardiolipin)的脂肪化合物幫助產生細胞能量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闡明影響人類機體代謝的疾病的發病機制,比如心臟病、糖尿病和巴斯綜合症等。
  • 一文讀懂:腫瘤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腫瘤的免疫反應是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過程,脫離機體免疫監控後腫瘤的惡行生物學行為將會進一步加快,從而促進腫瘤的增殖、侵襲和轉移,因此了解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對於腫瘤的治療尤其是免疫治療具有重要作用。
  • Sci Adv | 結核菌誘導焦亡免疫調控機制
    至今結核分枝桿菌導致慢性感染機制不明,細菌進化出多種機制既可以逃逸宿主免疫攻擊又可以啟動抗結核免疫反應以維持細菌慢性感染。因而目前急需深入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與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制和慢性感染機制,從而為研製新型疫苗和發掘新型抗結核藥物靶標奠定基礎。
  • Sci Signal:關鍵分子或能將血液凝固同機體先天性免疫防禦機制聯繫...
    能夠幫助機體抵禦炎症和感染的發生,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Science Signaling上,該研究幫助研究人員鑑別出了一系列在血液凝固過程中所產生的關鍵分子。Serhan博士表示,我們鑑別出了人類血液凝固過程中所合成的特殊因子,這些因子能夠產生免疫反應來保護宿主,本文研究同時也揭示了血液凝固和先天性宿主防禦機制之間的一種並未闡明的關聯;研究人員首次闡明了先天性免疫反應如何通過一種新型的介導子來同血液凝固拉上關係。
  • 從ICH M7談基因毒性雜質控制策略概述
    此外其他無致突變性的遺傳毒性物質通常有閾值機制,這類雜質以一定水平存在時通常不會對人類造成致癌風險。EMA,FDA和ICH相繼出臺了許多與基因毒性相關的指導原則。其中ICH M7明確根據風險/獲益,階段性TTC方法對遺傳毒性雜質進行控制,解決了FDA和EMA指南間分歧,更好的指導製藥企業遺傳毒性雜質的控制。
  • N-亞硝胺類基因毒性雜質毒性與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本文主要針對基因毒性雜質中的N-亞硝胺類化合物,介紹其毒理學研究進展以及食品、水體、菸草、藥品等不同基質中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包括毒理學作用機制、前處理方法、定量方法等,旨在為藥品基質中N-亞硝胺類化合物的檢測研究提供參考。
  • Chem Res Toxicol:瀋陽藥科大學硝基缺電子特性決定了呋喃妥因的肝細胞毒性
    硝基呋喃類藥物在多個國家是常用的抗生素和食品添加劑,其可能的致突變性和癌作用及其相應模稜兩可的機制受到廣泛關注。
  • 科學家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2017-04-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該研究報導了化療過程中所導致的腸道毒副作用與化療藥物誘導細胞釋放雙鏈DNA密切相關,腸道中大量的dsDNA激活了宿主免疫系統的AIM2炎症小體,進而引發了腸道炎症和損傷的分子機制。耿美玉、孫兵、丁健和黃敏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化療仍然是目前大多數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藥物的使用常常伴隨著嚴重的毒副作用。
  • 瀋陽生態所揭示超級抗原激活T細胞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
    瀋陽生態所揭示超級抗原激活T細胞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 2020-09-29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CD8+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充分激活,然而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腫瘤往往通過多種機制逃避CD8+ T細胞的識別和清除。
  • 專家點評NCB|癌症幹細胞的免疫逃逸獨特分子機制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療法(Immunoecheckpoint, IC,簡稱免疫療法)作為新的治療方法為癌症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1】;但免疫療法只在有限類型的癌症,諸如肺癌,黑色素腺瘤,腎癌顯示出好的療效,但很大一部分患者仍在免疫治療後復發【2】。因此探討包括免疫逃逸在內的抗藥性的基本機制是癌症治療亟待解決的根本問題。
  • 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作用和研究
    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cytotoxic T lymphocyte),又稱殺傷性T淋巴細胞,是正常人體細胞免疫的主要效應細胞,也是腫瘤免疫過繼療法主要效應細胞之一,專門分泌各種細胞因子參與免疫作用。對某些病毒、腫瘤細胞等抗原物質具有殺傷作用,與自然殺傷細胞構成機體抗病毒、抗腫瘤免疫的重要防線。
  • 聯合免疫療法優於單藥治療的分子機制
    聯合免疫療法優於單藥治療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0 11:24:01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Enfu Hui研究組發現,PD-L1:CD80順式異源二聚體在抑制程序性細胞死亡1(PD-
  • 【乾貨】毒理學數據查詢之TOXNET
    LactMed(Drugs and Lactation Database,藥物及哺乳資料庫)https://toxnet.nlm.nih.gov/newtoxnet/lactmed.htmLactMed收錄了哺乳其母親可能接觸到的1000多種藥物和其它化學品。
  • 從分子設計角度 看蒽環類藥物結構及毒性
    作者:強森蒽環類藥物,臨床上被廣泛用作抗腫瘤抗生素,是過去幾十年來研究較多且發展較快的一類抗癌藥物。這類結構由於構效較為清晰,也是藥物設計-合成人員非常熟悉的類別。隨著臨床數據的不斷積累,其具有統計意義的不良反應也成為了這類藥物的附屬特點。因此,了解蒽環類藥物的結構、機制、療效、毒性等概況是藥物設計合成人員日常知識儲備較好的方式。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我國科學家系統闡述水稻無機砷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撰寫評述性文章,題目為「Inorganic Arsenic Toxicity and Alleviation Strategies in Rice」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上,為水稻低砷積累的種質創製、分子育種以及低砷稻米安全生產技術的集成應用等稻米安全品質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 環境工程 |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
    結果表明:通過重金屬Fe、Cu、Cd、Cr、Hg、Ni、Pb等的刺激作用產生的活性氧,會對機體產生一系列毒性效應,如脂質過氧化、巰基蛋白消耗,與核蛋白、DNA反應,對生物大分子物質造成損傷。基於此,本文綜述了水體重金屬的汙染現狀,以及水體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效應及其機制,並展望了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生態毒性效應的未來研究重點和方向,可為重金屬的水質基準和風險評估研究提供重要理論依據。
  • 當「惡魔」小分子PFCs遇上賽默飛分析法寶TSQ Altis!
    PFOA、PFOS都屬於全氟化合物(PFCs),是一類具有特殊化學性質的人造化合物,具有鍵能很強的C-F鍵,其極大的穩定性導致該類化合物難以在環境介質中化學降解及生物降解,並且可在生物體內放大、富集。其以表面活性、熱穩定性、耐酸性以及疏水疏油性而廣泛應用於生產與生活中,如紡織品塗層、染色劑、泡沫滅火器、皮革等行業。2、PFOA、PFOS等PFCs化合物都有哪些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