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EB J:一種常見的口腔細菌或能通過改變機體腸道微生物組來促進...

2021-01-11 生物谷

2020年1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眾所周知,牙周病是機體代謝症候群發生的一種重要風險因素,而代謝症候群則是一組增加機體心臟病和糖尿病風險的疾病,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FASEB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東京醫科牙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誘發牙周病的細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的感染或會通過改變患者機體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從而促進機體骨骼肌代謝異常,而這或許就是代謝症候群發生的前兆。

長期以來,牙周細菌一直被認為會引發口腔內的炎症,同時還會系統性地增加炎性介質的水平。因此,牙周細菌的持續性感染或會增加患者的機體體重,並導致胰島素耐受性的增加(2型糖尿病發病的標誌)。胰島素的功能是幫助將血糖穿梭到各個組織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骨骼肌,機體所有葡糖糖的四分之一儲存都在骨骼肌中。研究者表示,胰島素耐受性在代謝症候群的發生上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代謝症候群是一組包括肥胖、脂質代謝改變、高血壓、高血糖和系統性炎症等在內的疾病;儘管骨骼肌在幫助降低機體血糖水平上扮演著關鍵角色,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牙周細菌感染和骨骼肌代謝功能之間的直接關聯。

圖片來源:Tokyo Medical and Dental University

文章第一作者Kazuki Watanabe博士表示,如今代謝症候群日漸成為發達國家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健康問題,我們的研究目標是調查牙周細菌感染如何導致骨骼肌代謝的改變,進而誘發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人員首先調查了代謝症候群患者血液中牙齦卟啉單胞菌的抗體滴度(antibody titers),結果發現,抗體滴度與患者胰島素耐受性增加之間存在正向關聯。相關研究結果表明,代謝症候群患者或許更易於經歷牙齦卟啉單胞菌的感染,從而就會在機體中誘發抵禦該菌的免疫反應。

為了理解臨床觀察結果背後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隨後轉向對動物模型進行研究,當其通過給予小鼠口服餵食含有牙齦卟啉單胞菌的高脂肪飲食(代謝症候群發生的先決條件)時,相比沒有接受該菌的小鼠相比,前者小鼠出現了胰島素耐受性增加的狀況,而且其骨骼肌中脂肪的浸潤水平也增加了,而葡萄糖的攝入量降低了。

那麼牙齦卟啉單胞菌如何促進宿主患上系統性炎症和代謝症候群呢?為了回答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重點對腸道微生物組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當小鼠被注射了牙齦卟啉單胞菌後,其機體腸道微生物組會發生明顯改變,同時還降低了其機體胰島素的敏感性。最後研究者表示,本文研究結果或許為闡明牙周細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的感染和機體代謝症候群及骨骼肌代謝異常之間的關聯提供了一種解釋,後期研究人員還將繼續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來闡明牙齦卟啉單胞菌誘發機體代謝症候群的更多細節信息。(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Kazuki Watanabe,Sayaka Katagiri,Hirokazu Takahashi, et al.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impairs glucose uptake in skeletal muscle associated with altering gut microbiota, The FASEB Journal (2020). DOI:10.1096/fj.202001158R

相關焦點

  • 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進展一覽
    研究者Fu說道,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腸道菌群或能通過在腫瘤內部定植來增強抗CD47療法的抗腫瘤效應,當給予特定的細菌或其工程化菌群就能作為一種有效的策略來調節多種抗腫瘤免疫療法的功效;本文研究貨位研究人員深入調查腫瘤內部細菌所產生的效應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同時也能幫助解釋為何癌症患者無法對免疫療法產生反應。
  • 腸道微生物組對機體心血管健康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這是今年3月份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ology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的標題,其靈感來源於一項研究,而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當給予老年小鼠廣譜抗生素用以抑制其機體中的微生物組時,其機體動脈的功能就會恢復地像年輕動物一樣,相關研究結果與其他研究人員所得到的結果相似,研究人員指出,腸道微生物組是一種非常有治療希望的靶點,其能幫助有效降低人類年齡相關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改變機體腸道微生物組真能逆轉乳糖不耐受?
    ,相反,其必須被乳糖酶破碎成兩種較小的糖類分子,正常情況下, 產生乳糖酶的基因LCT的活性會在嬰兒期後逐漸下降,然而最新研究表明,該基因活性的下降或許並不是因為遺傳代碼發生了改變,其DNA能被化學性地修飾以便乳糖酶基因的功能被關閉,這種修飾會影響基因的活性並讓DNA序列變得完整,其稱之為「表觀遺傳化修飾」,這種關閉乳糖酶基因的修飾作用並不會在乳糖耐受個體機體中發生,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深入闡明乳糖不耐受如何隨著年齡增長或腸道的損傷而發生的
  • 腸道微生物組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發現,艱難梭菌所產生的對甲酚會介導抵禦其它腸道菌群的一種適應性優勢,對小鼠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對甲酚能夠選擇性地靶向腸道中的特殊菌群,並且幹擾其生長,最終導致腸道菌群的明顯改變。此外,並不會產生對甲酚的艱難梭菌突變體在最初感染後或許其在腸道中的定植能力會發生下降,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對甲酚的產生會促進艱難梭菌的生存及其病理學表現。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本文研究還能幫助我們理解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如何與宿主建立持久和特殊的關係來維持機體健康。研究者Nathalie Juge表示,我們利用羅伊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作為模型來研究腸道微生物菌群如何適應宿主機體,羅伊氏乳桿菌是許多不同動物機體中最常見的一種腸道菌群。
  • 對機體腸道的連環出擊或會誘發多發性硬化症
    2020年11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微生物組在多發性硬化症發病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最近一篇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者Miyauchi等人表示,腸道微生物分子或能與增強Th17細胞的腸道微生物一起協同作用來惡化機體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特性。
  • Cell:母乳藉助腸道細菌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醫學院的Jeffrey Gordon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母乳中的一類關鍵成分促進嬰幼兒健康生長,以及腸道細菌之間如何相互作用促進這一過程。這提示著這些母乳寡糖可能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為了驗證是否是這種情形,研究人員根據他們同時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研究揭示腸道細菌是機體正常生長的重要調節者的結論,建立動物模型,從而允許他們對它們的飲食和腸道微生物組(microbiome)進行操縱。Gordon和他的團隊將從營養不良嬰兒糞便樣品中分離出的一群細菌菌株植入到小鼠或小豬的體內。
  • 特殊的腸道菌群如何代謝膽固醇從而影響宿主機體的整體...
    Host Cholesterol Level」的研究報告中,來自MIT博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聯合研究發現了一類特殊的腸道菌群,其或能代謝足夠的膽固醇來潛在影響人類機體的代謝狀況。研究者表示,相比沒有攜帶這些特殊腸道菌群的人群而言,攜帶這些腸道菌群的人群機體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較低,這一研究發現或許就能夠解釋為何有些人在飲食中攝入了較多膽固醇,然而這對其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卻影響甚微,這同時也提示,通過飲食、益生菌或其它療法來增強這些特殊菌群的水平或許有望未來作為一種有效的療法來幫助降低機體膽固醇水平。
  • 乳糖不耐受,改變機體腸道微生物組了解一下
    數據顯示全球大約三分之二的人群都會失去消化牛奶的能力,正如我們所知,斷奶後100%的非人類哺乳動物也會失去這種能力,進入成年期,持續消化乳糖(牛奶中的主要糖類)的能力是一種生物學異常表現。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能模擬人類腸道微生物組行為和作用機制的新系統
    人類腸道中生存著幾千種細菌,其中一些腸道菌群與人類疾病發生相關,而其它則對人類健康有著有益的影響,然而想要弄清楚每一種細菌扮演的確切角色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很多腸道菌群都無法利用人體組織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而對於那些無法在富含氧氣的環境中生存的物種而言,這種困難尤其明顯,如今,來自MIT的生物和機械工程師們通過研究設計了一種專門的裝置,其就能夠促進對氧氣不耐受的細菌在結腸內壁組織中繁殖,同時其存活天數也能長達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健康|細菌|植物|...
    核心功能的適應性健康的微生物組可能會進一步通過其隨時間變化表現出來。直白地說,一個健康相關的微生物群必須對外界或內部變化有一定程度的適應性。外界例如飲食或藥物等幹擾,內部變化例如年齡的改變。02 對健康微生物組的理解不斷發展早期的研究試圖通過培養和表徵菌的生理特性來確定正常的微生物群,主要在腸道中。這類研究最能突出在實驗室環境中生長良好的生物,例如大腸桿菌。
  • ...腸道細菌與哺乳動物宿主之間存在一種通用的溝通策略---一氧化氮
    圖片來自Cell,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1.037。這些研究人員追蹤了秀麗隱杆線蟲(一種常見的哺乳動物實驗室模型)體內的腸道細菌分泌的一氧化氮。腸道細菌分泌的一氧化氮結合到成千上萬的宿主蛋白上,從而完全改變了線蟲調節它的自身基因表達的能力。
  • PNAS:揭示腸道菌群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
    全球數百萬人都經歷著引發糖尿病的嚴重血糖問題,近日,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影響血清素從而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
  • 研究發現普通食物通過影響病毒來改變腸道細菌
    一組研究人員將食物作為一種藥物的概念推向了更近的一步。他們已經確定了一些改變我們微生物群的常見食品。在今天的科學中,食物和腸道細菌是兩個可以激發興趣和爭論的話題。
  • 口腔健康別忽視!大多數口腔細菌能在腸道安家
    理論上口腔細菌會隨著消化道一直遊移到腸道,那麼口腔細菌除了在口腔中起作用外還能影響到身體其他部位嗎? 近期由歐洲分子實驗室的科研人員發表在《eLife》上的一篇文章分析了五個不同國家的總計470名志願者的糞便和唾液樣本,分析口腔菌群與腸道菌群之間是否存在關聯。分析結果表明,絕大部分的口腔菌群不僅可以「遷移」到腸道中並且能夠定植其中,而這個細菌「遷移」的過程是連續的。
  • 口腔衛生不注意?一種常見細菌會通過血液「遊」到人體其他部位...
    一種常見細菌會通過血液「遊」到人體其他部位 引發結腸腫瘤等癌症  Evelyn Zhang • 2020-07-24 10:03:57 來源:前瞻網
  • 常見的降膽固醇藥物可能引發保護性腸道細菌的變化
    據外媒報導, 一項新發表的研究詳細說明了服用一種常見的降膽固醇藥物和更健康的腸道細菌之間的 「明確聯繫」。雖然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這一發現的全部含義,但該研究表明,對於腸道細菌不太健康的人來說,某些藥物可能是一種有用的預防治療方法,給他們帶來有益的促進,可能有助於減少或預防各種疾病。這項新研究來自哥德堡大學,研究人員調查了腸道細菌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潛在聯繫。科學家們研究了2000多名歐洲成年人的數據,並將含有較少有益腸道細菌的人標記為「Bact2」組別。
  • 原來是腸道微生物組帶來了...
    導言: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老年男性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歐美國家男性中,其發病率已超過肺癌佔第一位。在我國,受人口老齡化、飲食結構改變以及檢測水平提高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 新證據將腸道細菌改變與自閉症聯繫起來
    該研究揭示了改變腸道細菌種群可導致異常的微生物排毒和線粒體功能障礙的機制。該之間的連接 腸道細菌和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可說是微生物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領域之一。將他們的發現轉化為臨床療法所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微生物組研究人員,可能是腸道細菌種群的多樣性,其思維因人而異。簡而言之,雖然某些細菌物種通常被認為是「好」,而另一些細菌則被認為是「壞」,但微生物組療法並沒有一種千篇一律的解決方案。正是這種多樣性使得研究人員很難確切了解微生物組如何影響疾病。
  • 2017年度巨獻:腸道微生物組重磅級研究TOP20解讀
    能夠觸發炎症的免疫細胞與促進免疫耐受性的免疫細胞處於平衡,從而在不會讓敏感組織遭受損傷的情形下保 護人體。當這種平衡過於偏向炎症時,炎症性腸病就會產生。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腸道中攜帶一種特定細菌的小鼠體內發現一類促進耐受性的免疫細胞。再者,這種細菌需要色氨酸來觸發 這些免疫細胞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