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ience:科學家闡明癌症藥物耐受性發生的分子奧秘

2020-12-02 生物谷

2018年7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i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塔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闡明了為何幫助治療轉移性黑素瘤的新型癌症療法無法總是在患者機體中發揮作用,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策略來預測哪些患者能因特定藥物的治療而獲益。

圖片來源:articlesweb.org

研究者表示,文章中我們發現了為何諸如納武單抗(nivolumab)和派姆單抗(pembrolizumab)等新型免疫檢查點抑制療法無法在很多癌症患者機體中發揮作用,2016年紐西蘭政府首次批准這兩種藥物用來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新型免疫療法藥物的開發或許預示著癌症治療的重大進展,當這些療法能夠有效治療某些黑色素瘤患者時,其卻對另外一部分癌症患者並沒有作用,而且大多數患者最後都會對免疫療法產生一定的耐藥性。

免疫檢查點機制的一個關鍵組分就是癌細胞表面一種被稱之為PD-L1的特殊蛋白,其能夠潛在接受或阻斷癌症免疫療法的效力。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表示,表觀遺傳學修飾(DNA修飾)並不能直接改變DNA的序列,但卻能夠改變細胞使用特殊基因的頻率,即特異性的DNA甲基化,從而就會影響癌細胞表面是否會表達PD-L1蛋白。研究者Chatterjee長期從事於癌症轉移的表觀遺傳學研究,他表示,黑色素瘤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但紐西蘭人群的發病率較高,因此我們就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

研究者Chris Jackson解釋道,生物標誌物能夠幫助我們有效鑑別出哪些患者能因特殊的癌症療法而獲益,目前並沒有可靠的生物標誌物幫助我們預測哪些黑色素瘤患者能因癌症免疫療法而獲益,而能夠結局該問題是目前很多臨床醫生迫切需要的。全球的研究人員都在尋找相應的免疫療法生物標誌物,而本文中研究人員所發現的表觀遺傳學標誌物或許就能夠帶來一定希望。

研究者表示,本文研究結果還需要在接受療法的黑色素瘤患者中進行測試來觀察是否這種新型測試手段能夠改善當前黑色素瘤患者的診斷與治療。研究者Chatterjee說道,表觀遺傳學療法或能在臨床中與免疫療法相結合來治療黑色素瘤患者,然後後期在這種組合型療法成為真正的治療手段之前,研究人員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臨床試驗。下一步研究人員將會開發出一種新型的DNA甲基化標誌物檢測盤,用來預測黑色素瘤患者對免疫療法產生反應的概率。

本文研究也能夠幫助研究人員有效選擇針對黑色素瘤患者最佳的治療手段,同時也能夠幫助尋找表觀遺傳學療法的新型靶點;目前並沒有足夠強大的生物標誌物能夠有效預測黑色素瘤患者對療法的反應率,同時研究人員也並不是很清楚黑色素瘤患者對免疫療法產生耐藥性背後存在的分子機制。DNA的甲基化就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機制,其在開啟/關閉基因表達上扮演者關鍵角色,同時還能夠幫助闡明細胞的具體功能,一般而言,DNA甲基化能夠沉默基因的表達,而且還與癌症發生直接相關。

最後研究者Chatterjee解釋道,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定證據表明,DNA甲基化能夠調節黑色素瘤患者機體中免疫檢查點PD-L1的組成型表達;此外,本文研究結果或許還能夠幫助研究人員深入理解黑色素瘤發生的機制,以及黑色素瘤對免疫療法產生耐藥性的分子機制。(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Aniruddha Chatterjee, Euan J. Rodger, Antonio Ahn,  et al. Marked Global DNA Hypomethy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onstitutive PD-L1 Expression in Melanoma. iScience, 2018; 4: 312 DOI: 10.1016/j.isci.2018.05.021

相關焦點

  • iScience:闡明前列腺癌轉移引發繼發性腫瘤的分子機制 或有望幫助...
    2020年9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i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于默奧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前列腺癌細胞移動和擴散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惡性前列腺癌的新型療法。
  • 癌細胞對療法產生耐受性分子機制 可能幫助開發新型抗癌療法
    ,其或能在癌症藥物療法治療時仍然保持腫瘤細胞的生長,相關研究結果或為科學家們開發新方法來阻斷癌細胞生長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大約在10年前,很多癌症研究人員主要聚焦於研究癌細胞的突變以及如何關閉這些突變,而這種專注以治療的形式得到了回報,研究人員開發的新型療法能從本質上關閉大約在一半皮膚癌中發生突變並調節腫瘤細胞生長的基因的表達,然而不幸的是,這種昂貴且艱苦的療法也有其局限性,僅有一半的癌症患者機體的腫瘤會消失1個月至1年時間,而存活下來的癌細胞則會促進癌症患者疾病復發,這種細胞對藥物會產生一定的耐受性。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腸癌模型 或有望揭示癌細胞如何對免疫療法藥物...
    2020年11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英國倫敦癌症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複雜的模型系統,其或能模擬最常見的腸癌,並能揭示腸癌是如何躲避免疫療法攻擊的;2020年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虛擬展示會上所展示的一項正在進行的研究的初步研究結果對科學家們闡明腸癌如何對藥物cibisatamab產生耐藥性提供了新的見解,該藥物是由羅氏製藥公司開發的一種新型的免疫療法藥物
  • 科學家終闡明乳腺癌藥物曲妥珠單抗的作用機制!
    2019年12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過去20年裡,儘管曲妥珠單抗能夠戲劇性地治療HER2陽性的乳腺癌患者,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其發揮作用背後涉及的精細化分子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CI Insight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杜克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小鼠模型追蹤了該藥物有效抑制腫瘤生長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發現有望幫助開發新方法來增強該藥物的活性並有效抑制癌細胞產生耐受性
  • 科學家成功追蹤癌症的表觀遺傳學進化機制
    2019年5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和紐約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合作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工具,其能成功追蹤到了癌症的分子進化機制,這種新型工具還能夠幫助理解癌症產生、在機體中擴散及對不同療法產生反應的分子機制
  • 中美科學家成功闡明薑黃素有效抑制癌症進展的分子機制
    2018年7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利用X射線晶體學及激酶抑制劑特異性分析技術成功揭示了薑黃素如何在原子水平下結合激酶雙特異性酪氨酸調節激酶
  • Science:揭示ABL激酶的動態構象變化,為開發新一代癌症靶向藥物...
    就像顯微鏡讓科學家們能夠窺視細胞內部一樣,NMR光譜儀讓人們能夠可視化觀察以前看不見的或者說無法檢測到的分子結構,而這些結構是無法用其他技術觀察到的。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結構生物學系主任Charalampos Babis Kalodimos博士說,「這是第一次捕捉到蛋白激酶如此短暫的構象,考慮到人類有超過500種激酶,這真正展示了還有很多未知領域需要探索。
  • Genes & Devel:深度闡明抑癌基因p53如何促進癌症發生?
    2018年11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Genes & Development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沃爾特與伊麗莎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抑癌關鍵基因p53的突變誘發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在癌症早期階段,突變的p53會攔截正常的p53蛋白,並且阻斷其扮演保護性的角色,因此,p53
  • Science子刊解讀!為何癌症免疫療法會被肝臟腫瘤特異性地抑制?
    比如,臨床醫生可能會注意到,當癌症開始從原發性位點開始轉移並在肝臟中形成次級腫瘤時,最初對於諸如檢查點抑制劑等免疫療法藥物反應良好的癌症患者就會對這些療法產生耐受性,檢查點抑制劑諸如能靶向作用PD-1的藥物等;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特殊的小鼠模型進行研究來闡明癌症患者對療法產生耐受性的分子機制。
  • Nature & NSMB:科學家闡明生物有機體中刺激作用傳輸的分子機制
    2015年8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和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上的兩篇研究論文中,來自蘇黎世大學等處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深入解析了生物體中刺激傳輸的分子機制
  • Nat Commun & eLife:科學家成功揭開細胞分裂的奧秘 並闡明特殊...
    2020年2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和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解開了細胞分類的奧秘,同時還闡明了特殊蛋白質水平的升高在癌症發病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 科學家怎樣利用冷凍電鏡技術闡明主要藥物靶點之間的相互作用?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對人體大型細胞通信網絡的兩大關鍵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了直觀性地研究,該研究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治療偏頭痛和癌症等一系列疾病的副作用較小的高效療法。
  • iScience:揭示利用大麻素來抑制結腸癌發生的分子機制
    2020年9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諸如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等炎性腸病(IBD)是由胃腸道過度的炎症所引發的,炎性腸病患者常常面臨著高風險的結直腸癌;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i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卡羅來納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基於Δ9-四氫大麻酚(THC)的療法或能抑制小鼠結腸癌的發生,THC是一種存在於大麻植物中的大麻素
  • 2019年11月15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三篇Science論文
    1.我國科學家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靈長類動物胚胎發育之謎doi:10.1126/science.aax7890; doi:10.1126/science.aaw5754; doi:10.1126/science.aaz6976原腸胚形成(gastrulation)是發育中的裡程碑事件,它涉及早期胚胎發生中出現的一系列複雜的分子、物理和能量重塑轉變
  • 中國農業大學團隊在抗菌藥物耐受性形成機制上取得重要進展
    闡明細菌耐藥性形成和進化機制將為合理用藥和新型抗菌藥物開發提供理論依據,是現在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以往研究主要集中於從細菌個體和種群水平揭示細菌耐藥性形成的分子機制。近年來,發現體外低水平抗菌藥物暴露會加速細菌耐受性演變,進而導致細菌耐藥性形成(Science 2017)。宿主體內的細菌也會產生耐藥性,如鼠傷寒沙門氏菌可自發將耐藥基因傳給腸道內定殖菌(Nature 2019)。
  • 科學家如何靶向幹細胞來治療多種人類癌症?
    發疾病復發和對療法產生耐受性的原因通常是由於白血病幹細胞的存在,其能再次開啟癌症,從而對療法產生耐受性,然而識別出這些白血病幹細胞對於科學家們而言是一大挑戰,因為目前並沒有特殊的標誌物來幫助檢測和分離這些幹細胞。
  • Nature:揭秘PARP酶修復癌細胞斷裂DNA雙鏈的分子機制 有望幫助開發...
    此外,本文研究也深入闡明了PARP激活和催化循環背後的分子機制,這對於後期科學家們理解癌細胞對抑制PARP的癌症藥物產生耐受性的分子機制。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研究者Mario Halic博士表示,我們希望PARP能結合DNA並修飾染色質來招募其它的DNA修復因子,但讓我們出乎意料的是,我們發現,PARP酶本身或許就能將兩條斷裂的DNA鏈的末端連接在一起;DNA會不斷被破壞和修復,這可能是自然發生的,也可能是因為暴露於DNA損傷的製劑中,比如一些治療癌症的化療藥物等,PARP是一個酶類家族
  • 科學家成功利用三種藥物組合療法來治療甲狀腺癌
    ,將一種基因靶向性藥物、癌症爆發病毒和移除免疫系統制動踏板的藥物相結合或能有望幫助對付甲狀腺癌。這種三重療法或能通過多管齊下的方式來攻擊癌症對單一藥物產生耐受性的能力,目前研究人員在小鼠身上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表達突變 基因BRAF的甲狀腺癌,該基因突變能驅動腫瘤中癌症的生長。
  • Science:科學家施魔法 從罕見植物中獲取抗癌藥物
    2015年9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成功地從常見的實驗室植物中獲得一種常見癌症藥物,而這種藥物之前只能從一種瀕危植物中提取,這項工作為這種抗腫瘤藥物的穩定供應提供了新的希望,也使得科學家們能夠對這種藥物進行進一步改造從而使其變得更加安全有效
  • 藥物機理最新研究盤點
    1.Neuron:科學家闡明青蒿素髮揮作用的分子機制儘管抗瘧疾藥青蒿素已經被廣泛使用了幾個世紀了,但是人們仍然並不清楚青蒿素髮揮作用的分子機制。在一項刊登在2019年2月20日的Neuron期刊上的研究中,來自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闡明了青蒿素髮揮作用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