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怎樣利用冷凍電鏡技術闡明主要藥物靶點之間的相互作用?

2020-11-24 健康一線視頻網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對人體大型細胞通信網絡的兩大關鍵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了直觀性地研究,該研究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治療偏頭痛和癌症等一系列疾病的副作用較小的高效療法。

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了一種新型的原子解析度成像技術揭示了,名為視紫紅質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能綁定到抑制性的G蛋白上,從而就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種藍圖,來設計高精準性的選擇性藥物。研究者H. Eric Xu博士說道,闡明這種複合物的結構有望開啟分析GPCR故事缺失的一章,從而就能揭示這兩種分子是如何以一種精細化地方式相互作用的。

生物學中的一切都是基於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因此關於兩種分子的結構如何發揮作用,我們知道的越多,我們就越能掌握更多信息去改善並且開發副作用較小的藥物。如今研究人員的發現也基於使用了一種名為冷凍電鏡(cryo-EM)的革命性技術,該技術能幫助科學家們更加清晰地觀察他們難以想像的分子。Sriram Subramaniam博士說道,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獲得重要藥物靶點的結構信息,比如多種狀態下的GPCRs,這就說明如今研究人員可以利用這些方法用來發現新藥物了。

但嵌入細胞膜中時,GPCRs就能夠扮演細胞和其周圍環境之間的導線,同G蛋白和其它信號分子(比如抑制蛋白類)相互作用,傳遞來自細胞中的信號,從而調節機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包括生長、免疫反應和感官知覺。當與GPCRs連接起來後,抑制性G蛋白就能夠調節次級化學信號的產生,從而對全身產生效應,比如與大腦和腸道中的血清素受體相互作用來幫助調節機體的情緒和食慾;與大腦中的多巴胺受體相互作用,從而控制機體的獎懲反應和隨意運動等。

這種與G蛋白和抑制蛋白類的廣泛相互作用,以及隨時能夠移動到細胞外部,就使得GPCRs能夠作為研究人員開發多種新型療法的潛在靶點,目前市場上有30%以上的藥物都是通過與GPCRs相互作用來發揮作用的。研究者Yanyong Kang博士指出,我們的研究發現能夠幫助我們設計出新一代的藥物,這項研究中我們首次闡明了GPCR抑制性G蛋白複合體的特殊結構,而且我們相信這種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有效描述難以可見的GPCRs的結構。

研究人員所開發的3D成像技術揭示了,位於抑制性G蛋白末端的特殊螺旋能夠扮演一種結構標記,從而幫助像視網膜紫質樣的GPCRs在抑制性G蛋白和另外一種激動型G蛋白之間進行分化。2015年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就首次描述了視網膜紫質和抑制蛋白複合體的結構;隨後2017年刊登在Cell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Xu就和其同事進一步分析了視網膜紫質和抑制蛋白複合體的結構,同時還闡明了一系列磷酸化編碼或能指導GPCR-抑制蛋白複合體的組裝。

利用傳統的x射線晶體學技術很難對GPCRs可視化,截止到目前為止,在超過800個GPCRs中研究人員僅確定了40個GPCRs的結構,其中就包括研究者Xu發現的視網膜紫質和抑制蛋白複合體。為了進一步確定GPCRs的結構,研究人員利用了高強度的冷凍電鏡技術對類似GPCRs等分子進行了可視化的分析,後期研究人員還將利用這種技術進行更高解析度分析,包括多個臨床相關的配體蛋白複合體的結構等。

參考資料:

【1】Cryo-EM reveals interaction between major drug targets

【2】Effects of a major drug target regulated through molecular 「codes」

【3】Structural biology: Arresting developments in receptor signalling

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14637

【4】Cryo-EM structure of human rhodopsin bound to an inhibitory G protein

Nature doi:10.1038/s41586-018-0215-y

相關焦點

  • 前瞻·共贏‖水木未來第二屆冷凍電鏡與藥物創新發現論壇
    · 在生物大分子領域,水木未來冷凍電鏡平臺可以高效鑑定抗體表位,解析度達到3.4A,在全球範圍內領先。· 在小分子藥物領域,觀測蛋白質與藥物結合前後及結合過程中的構象變化,為研發提供豐富的信息,可以快速精準破解藥物潛在作用靶點結構,徹底改變新藥研發的盲曬模式; 解析度達到2.3A。
  • 水木未來第二屆冷凍電鏡與藥物創新發現論壇在京召開
    全球在研藥物數量激增、藥物研發領域活躍的同時,也出現了熱門靶點扎堆、同質化產品競爭激烈等問題。藥物研發的挑戰與機遇在哪裡?前沿技術如何快速賦能產業?近日,第二屆水木未來冷凍電鏡與藥物發現論壇在北京舉行,會議圍繞新藥研發的機遇與挑戰,匯聚行業專家,就新技術在創新藥領域應用場景及新機會深入探討。
  • Nature綜述丨冷凍電鏡在藥物發現中的應用前景
    由於能提供直接的證據,所以往往在篩藥初期,可以對藥物設計提供可靠的靶點,為小分子藥物指明方向;在後期,直接提供結構生物學的證據,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結構生物學的三大方法對藥物設計均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也各自有各自的優缺點。
  • 冷凍電鏡技術如何革新生物學
    然而,完整的病毒結構、結構蛋白在病毒上的原位全長結構、分布規律、拷貝數及與其他結構蛋白的相互關係仍然是迷霧。2020年8月至9月間,英國劍橋大學、德國馬克斯 普朗克研究所、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相繼解析了新冠病毒原位結構,讓大家清楚看到真實的病毒形象。我們課題組藉助冷凍電鏡技術,在透射新冠病毒的結構和解析解析度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在推進冷凍電鏡技術革新的同時,也協同促進結構病毒學的發展。
  • 美科學家創建首個新冠病毒門鑰匙3D結構圖:疫苗藥物開發關鍵靶點
    利用冷凍電鏡(Cryo-EM)技術,在收集並處理了3207張顯微照片之後,研究人員以3.5埃的解析度重構了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三聚體的3D結構。註:「埃」(符號)是計量光波長度和分子直徑的單位,一個「埃」是0.1納米。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 未來篇 | 冷凍電鏡,能否「飛入尋常百姓家」?
    GABAA受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左)揭示了組胺分子是如何結合在蛋白口袋裡面的(右)(圖源:Sjors Scheres)GABA受體是許多藥物的作用靶點,這是迄今為止最清晰的GABA受體結構。2014年,人們解析了GABA受體的首個晶體結構,但是解析度不高。
  • 36氪首發 | 將冷凍電鏡技術應用於新藥發現,「水木未來」獲數千萬...
    據水木未來聯合創始人兼CEO郭春龍博士介紹,本輪融資主要將用於夯實技術基礎。 水木未來成立於2017 年底,總部位於中國北京,專注於運用突破技術大幅提升新藥研發速度和高難靶點成藥性。 郭春龍指出,創立以來,水木未來已建成以300kV冷凍電鏡(行業頂配)為核心的商用結構解析平臺,依託清華大學和自主研發的革命性結構解析方法學與基於結構和計算的藥物發現技術,構建了新一代藥物發現平臺,面向全球研發藥企和機構提供新藥靶點驗證、化合物庫篩選、候選化合物發現,以及治療性抗體研發等綜合性技術服務,以彌補傳統藥物研發方式下,靶點結構未知
  • 聚焦冷凍電鏡+人工智慧,「埃空間」要讓新藥研發更「簡單」
    作為重要的結構生物學研究方法,冷凍電鏡是目前最先進、發展最快的蛋白結構解析技術,它能獲得核酸、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進而闡釋其功能機制,即了解疾病產生的原理以及在人體內作用的機制,而這也是新藥研發的前提條件。
  • 解析度的突破,冷凍電鏡會取代晶體學嗎?
    撰文 | Leon責編 | 雪月核糖體是多肽合成的場所,科學家們常將其作為模型研究RNA結構和RNA-蛋白相互作用。核糖體也是許多小分子藥物如抗生素的作用靶點。已有的核糖體晶體結構的解析度不高(約3 Å),阻礙了相關藥物的研發進展。
  • 冷凍電鏡:新時代蛋白質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利器
    文/許文青 叢 堯 王 權冷凍電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cryo-EM)技術是將生物大分子在毫秒時間尺度內快速冷凍在玻璃態的冰中,應用低溫透射電子顯微鏡收集生物大分子的二維投影,並利用三維重構的方法得到大分子三維精細結構的生物物理學技術。
  • 劃時代的冷凍電鏡技術--中國數字科技館
    弗蘭克在1981年完成了一種算法,利用計算機識別圖像把相同蛋白質的不同影子收集起來,並且將輪廓相似的圖像進行分類對比,通過分析不同的重複模式將圖片擬合成更加清晰的2D圖像。在此基礎上,通過數學方法,在同一種蛋白質的不同2D圖像之間建立聯繫,以此為基礎擬合出3D結構圖像,他的圖形擬合程序被認為是冷凍電鏡發展的基礎。此外,他對細菌和真核生物的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也做出重要貢獻。
  • 冷凍電鏡技術揭示生物分子細節(科技大觀)
    光學顯微鏡主要是利用光通過透明介質的折射原理,對光進行聚焦,從而實現圖像的放大。目前,我們可以利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胞運動和細胞分裂等單個細胞狀態。上世紀30年代,德國科學家恩斯特·魯斯卡發現電子在磁場下可以發生聚焦的效應,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透射電子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問世,使我們可以觀察更為精彩的微觀世界。
  • 程亦凡在Cell發文介紹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
    除此之外,獲得藥物靶標的分子結構也是藥物開發的標準程序,人們可以在此基礎上設計和優化治療性的化合物。   不久以前,單顆粒冷凍電鏡(cryo-EM)還不是大多數結構生物學家們的第一選擇。2013年以前,蛋白資料庫(PDB)中的絕大多數分子結構還是X射線晶體衍射獲得的。而現在,單顆粒冷凍電鏡已經成為了X射線晶體衍射的有力競爭者,不僅在解析度上能夠與之匹敵,還適用於難以結晶的大分子。
  • 超級計算機、冷凍電鏡、人工智慧……如何運用高科技攻克病毒?
    而在分離完毒株之後,則要用冷凍電鏡病毒顆粒結構解析工作,從而為開發疫苗奠定了基礎。冷凍電鏡就是一種結構生物學技術,它和 X 射線晶體學、核磁共振是結構生物學的三大支撐技術。它的發展基於三大思路,1.樣品冷凍(保持蛋白溶液態結構);2.冷凍成像(獲取二維投影圖像);3.三維重構(從二維圖像通過計算得到三維密度圖)。
  • 冷凍電鏡+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近兩年,小編發現,除了「魔剪」CRISPR,冷凍電鏡也是這些期刊的「常客」。中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而清華大學無疑是這一領域的「領軍者」之一。「冷凍電鏡+清華大學=CNS」這個公式雖有點誇張,但也不是毫無根據。
  • 顏寧團隊利用單粒子冷凍顯微鏡成功揭示嵌入到脂質體中的膜蛋白的...
    ,深入研究蛋白質的結構就能讓科學家們更好地掌握其作用機制,由於當前技術無法對離子通道蛋白和膜轉運蛋白進行高解析度成像,以至於科學家們並不清楚這兩種蛋白的具體結構。近年來,在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cryogenic electron microscopy)技術的幫助下,科學家們就開始慢慢解決多種膜蛋白的成像問題了;近日,一篇發表在PNAS雜誌上題為「Cryo-EM analysis of a membrane protein embedded in the liposome」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普林斯頓大學顏寧課題組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就利用
  • 冷凍電鏡在膜蛋白結構研究中的應用、優勢與展望——訪荷蘭...
    而冷凍電鏡技術(cryo-EM)正是可以幫助我們解讀蛋白質等重要細胞機制的結構生物學。近期,國外媒體採訪了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 結構生物學系高解析度cryo-EM負責人Cristina Paulino(助理教授),請其介紹了cryo-EM在其團隊研究膜蛋白結構和功能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 程亦凡談冷凍電鏡技術發展——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副教授...
    畢竟雖然冷凍電鏡和X射線晶體學、核磁共振被稱作結構生物學研究的三大利器,但不得不承認冷凍電鏡是三者當中最弱的一種技術手段,在現在已解析的一千多種膜蛋白結構當中,90%以上都採用的是X射線晶體學方法,而核磁共振在小分子量的蛋白結構解析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崔屹《ACS Nano》綜述:教你玩轉「冷凍電鏡」
    在鋰離子電池中,Li負極與Cu集流體之間的界面特別重要,Li在充電時直接電化學沉積在Cu上,鋰和銅之間較大的晶格失配會導致大的機械應力,從而影響鋰金屬的成核和生長,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可以直接觀察活性材料與集流體之間的原子界面,得到電池循環過程中界面的變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