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因工程領域重量級學者隕落。
李載平 資料圖
澎湃新聞記者從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方面獲悉,著名分子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載平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5月30日15時45分在上海市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3歲。
根據李載平院士治喪委員會的消息,李載平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定於2018年6月5日(周二)上午10時在上海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
公開資料顯示,李載平是我國基因工程和分子遺傳學的開拓者,生前還擔任過原國家生物工程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聯合國基因工程生物技術中心評審組成員、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
此外,李載平還是我國首個分子遺傳實驗室的創建者和學術帶頭人,並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載平194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在北京大學醫學院,北京醫學院生化教研組工作多年後,李載平於1956年考進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學研究所,師從曹天欽院士。
1958年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獨立後設立放射生物學研究室,李載平任放射生物學研究室副室主任和課題組長。1960年研究生畢業後,李載平任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副研究員,從此開創我國DNA分子生物學的研究。
李載平1977年晉升為正研究員,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載平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0餘篇,獲國家級、科學院級和國際級獎10餘項,曾獲國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美洲華人生物學家協會(SCBA)國泰獎(Cathy Award)1項,獲上海市科技功臣、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個人簡介
194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在北京大學醫學院,北京醫學院生化教研組工作多年後,於1956年考取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學研究所,師從曹天欽院士。1958年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獨立後設立放射生物學研究室,任放射生物學研究室副室主任和課題組長。1960年研究生畢業,任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副研究員,從此開創我國DNA分子生物學的研究。
曾任國家生物工程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聯合國國際基因工程生物技術中心(ICGEB)評審組成員、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國家863生物技術和國家973人口與健康專家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員,中國科學院美國科學院生物技術委員會成員,擔任國際ResearchinVirology雜誌和國內多種學報編委,1977年晉升為正研究員,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內外發表論文200餘篇,獲國家級、科學院級和國際級獎10餘項,曾獲國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美洲華人生物學家協會(SCBA)國泰獎(CathyAward)1項,獲上海市科技功臣、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研究方向
肝癌相關基因發現與功能
研究工作
李載平是我國分子生物學領域的開拓者。
他在1958年發現了DNA分子受Χ-射線的隱藏破壞作用。60年代初開始噬菌體ΦX174活性DNA的研究,發現了ΦX174小噬斑變異株。這些早年DNA方面的研究積累,為他對生物學奧秘的機制探索,及以後開展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理念。
改革開放之前,李載平有幸參加了當年僅有的幾個科學家代表團。1973年受邀參加日本化學會年會,考察了日本一流科研機構。1975年作為中國分子生物學代表團成員訪問美國最高水平的生化實驗室,包括MIT、冷泉港、哈佛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等國際一流研究機構和科研院校。當時基因工程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科技界最激動人心的科學進展。
70年代後期,改革開放之後,李載平被委任為國內第一個」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研究「的研究室主任,帶領課題組開展重組DNA和基因工程的研究。在國際上首先克隆成功了中國流行的B肝病毒adr亞型基因組DNA;用化學法進行DNA測序,克服了當時的困難條件,報導了padrI基因組的全順序分析,實現了我國在基因組克隆和DNA測序上零的突破;闡明了adr亞型內還有基因組的多態性,提出了可能有致病性不同的B肝病毒存在;80年代檢出了免疫逃避型HBV變異株;發現了B肝病毒基因表達調控的一個新元件——增強子II(ENⅡ);在B肝疫苗的研製方面,開創了重組B肝表面抗原痘苗系統,利用雞胚製備了B肝表面抗原,通過臨床驗證,取得了試生產文號並獲得美國專利。李載平帶領的研究組發現了蓖麻蠶染色質rRNA基因轉錄起始區的拓撲變構順序和核骨架結合順序(MAR);檢定了肝癌相關新功能基因fup1;發展了hEGF和hGM-CSF的分泌型、高表達大腸桿菌系統,產品都已獲生產藥證。他還開創了DNA酶切圖譜的檢測新方法——末端片段標記雜交法,既簡單,又快速。
在幾十年的工作中,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李載平為推動我國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快速發展,在國際交流中做了大量工作。與美國、歐洲、日本等國科學家建立了良好互動關係;在冷泉港實驗室作為訪問學者與諾貝爾獎獲得者JamesWatson等美國科學家建立密切聯繫;先後邀請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PierreTiollais教授、美國NIH哈莫教授和哈佛大學史託爾教授來華開辦短期專業學習班;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井川洋二教授等開展學術交流,為當年的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據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