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歲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載平逝世 是中國基因工程和分子遺傳學先驅

2020-12-03 中國搜索

中國基因工程領域重量級學者隕落。

李載平 資料圖

澎湃新聞記者從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方面獲悉,著名分子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載平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5月30日15時45分在上海市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3歲。

根據李載平院士治喪委員會的消息,李載平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定於2018年6月5日(周二)上午10時在上海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

公開資料顯示,李載平是我國基因工程和分子遺傳學的開拓者,生前還擔任過原國家生物工程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聯合國基因工程生物技術中心評審組成員、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

此外,李載平還是我國首個分子遺傳實驗室的創建者和學術帶頭人,並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載平194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在北京大學醫學院,北京醫學院生化教研組工作多年後,李載平於1956年考進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學研究所,師從曹天欽院士。

1958年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獨立後設立放射生物學研究室,李載平任放射生物學研究室副室主任和課題組長。1960年研究生畢業後,李載平任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副研究員,從此開創我國DNA分子生物學的研究。

李載平1977年晉升為正研究員,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載平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0餘篇,獲國家級、科學院級和國際級獎10餘項,曾獲國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美洲華人生物學家協會(SCBA)國泰獎(Cathy Award)1項,獲上海市科技功臣、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個人簡介

194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在北京大學醫學院,北京醫學院生化教研組工作多年後,於1956年考取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學研究所,師從曹天欽院士。1958年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獨立後設立放射生物學研究室,任放射生物學研究室副室主任和課題組長。1960年研究生畢業,任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副研究員,從此開創我國DNA分子生物學的研究。

曾任國家生物工程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聯合國國際基因工程生物技術中心(ICGEB)評審組成員、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國家863生物技術和國家973人口與健康專家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員,中國科學院美國科學院生物技術委員會成員,擔任國際ResearchinVirology雜誌和國內多種學報編委,1977年晉升為正研究員,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內外發表論文200餘篇,獲國家級、科學院級和國際級獎10餘項,曾獲國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美洲華人生物學家協會(SCBA)國泰獎(CathyAward)1項,獲上海市科技功臣、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研究方向

肝癌相關基因發現與功能

研究工作

李載平是我國分子生物學領域的開拓者。

他在1958年發現了DNA分子受Χ-射線的隱藏破壞作用。60年代初開始噬菌體ΦX174活性DNA的研究,發現了ΦX174小噬斑變異株。這些早年DNA方面的研究積累,為他對生物學奧秘的機制探索,及以後開展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理念。

改革開放之前,李載平有幸參加了當年僅有的幾個科學家代表團。1973年受邀參加日本化學會年會,考察了日本一流科研機構。1975年作為中國分子生物學代表團成員訪問美國最高水平的生化實驗室,包括MIT、冷泉港、哈佛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等國際一流研究機構和科研院校。當時基因工程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科技界最激動人心的科學進展。

70年代後期,改革開放之後,李載平被委任為國內第一個」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研究「的研究室主任,帶領課題組開展重組DNA和基因工程的研究。在國際上首先克隆成功了中國流行的B肝病毒adr亞型基因組DNA;用化學法進行DNA測序,克服了當時的困難條件,報導了padrI基因組的全順序分析,實現了我國在基因組克隆和DNA測序上零的突破;闡明了adr亞型內還有基因組的多態性,提出了可能有致病性不同的B肝病毒存在;80年代檢出了免疫逃避型HBV變異株;發現了B肝病毒基因表達調控的一個新元件——增強子II(ENⅡ);在B肝疫苗的研製方面,開創了重組B肝表面抗原痘苗系統,利用雞胚製備了B肝表面抗原,通過臨床驗證,取得了試生產文號並獲得美國專利。李載平帶領的研究組發現了蓖麻蠶染色質rRNA基因轉錄起始區的拓撲變構順序和核骨架結合順序(MAR);檢定了肝癌相關新功能基因fup1;發展了hEGF和hGM-CSF的分泌型、高表達大腸桿菌系統,產品都已獲生產藥證。他還開創了DNA酶切圖譜的檢測新方法——末端片段標記雜交法,既簡單,又快速。

在幾十年的工作中,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李載平為推動我國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快速發展,在國際交流中做了大量工作。與美國、歐洲、日本等國科學家建立了良好互動關係;在冷泉港實驗室作為訪問學者與諾貝爾獎獲得者JamesWatson等美國科學家建立密切聯繫;先後邀請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PierreTiollais教授、美國NIH哈莫教授和哈佛大學史託爾教授來華開辦短期專業學習班;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井川洋二教授等開展學術交流,為當年的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據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93歲著名分子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載平逝世
    中國基因工程領域重量級學者隕落。李載平 資料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方面獲悉,著名分子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載平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5月30日15時45分在上海市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3歲。
  • 一個多月前,這位中國基因工程的先驅默默離世,我們欠他一部傳記
    ,在上海市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3歲。公開資料顯示,李載平是我國基因工程和分子遺傳學的開拓者之一,研製了基因工程B肝疫苗,在國際上首先完成了B肝病毒(HBV)我國流行株adr亞型的基因組克隆和序列分析。李載平生前還擔任過原國家生物工程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聯合國基因工程生物技術中心評審組成員、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瓜育種專家侯鋒逝世,享年93歲
    新京報快訊 8日,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在其官微發布訃告:訃 告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名譽院長,我國著名的黃瓜育種專家侯鋒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1月7日17時10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3歲。
  • 侯鋒院士逝世 享年93歲
    光明日報天津11月8日電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名譽院長侯鋒同志,於2020年11月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天津逝世,享年93歲。侯鋒,1928年2月3日出生於山東平度,1950年至1954年就讀於北京農業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先後在天津市蔬菜研究所,天津市黃瓜研究所,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工作。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恆德逝世 享年98歲
    新京報快訊 據清華大學官方微博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教育家,我國核材料和金屬離子束表面改性研究的先驅者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李東英逝世:共和國今年已送別26位兩院院士
    據光明網9月22日報導,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2020年9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100歲。李東英,1920年生,北京市人,1948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原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高級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報導稱,李東英是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第一個把稀土應用到農業領域的人。
  • 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院士逝世享年100歲
    2008年11月1日7時18分,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現代遺傳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和社會活動家,民盟中央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原副校長談家楨教授,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0歲。    談家楨出生於浙江寧波,1930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燕京大學研究生畢業。
  •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寧津生病逝,今年已有10位院士逝世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6日訊 日前,武漢大學官網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
  • 院士蔣亦元逝世,中國今年已痛失9位院士,近2天3位大師離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農業大學教授蔣亦元,因病於2020年2月24日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2歲。蔣亦元,1928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他創造性地進行穀物割前脫粒收穫機的研究,並率先取得成功,推動了我國穀物收穫機的創新和發展;在機械設計相似理論與模型實驗方法方面,對傳統理論作了重大修改,使相似準則的應用更易推廣;推動農業工程教育體系改革,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感恩祖國,匯總2020年逝世的二十幾位院士所申請的專利
    2020年9月22日,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在京逝世,享年100歲。本文僅代表個人以匯總已逝院士所申請的專利以表緬懷之情!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2020年1月4日,蔣洪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 中國工程院院士、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逝世
    2020年1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因病在京逝世。李冠興,1940年1月14日出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66年研究生畢業。1982年至1984年,公派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冶金工程系訪問學者。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計算化學奠基人劉若莊逝世,今年已有29位院士離世
    劉若莊長期從事分子間相互作用、化學鍵和化學反應理論的研究,先後在氫鍵、配位場理論方法、有機導體和半導體理論計算、激發態勢能面和光化學反應機理探索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劉若莊創造性地將量子化學理論和計算方法應用於研究化學反應途徑和沿反應途徑的動態學問題,形成了達到國際水平的系統研究成果。
  • 中國計算化學奠基人劉若莊逝世,今年已有29位院士離世
    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 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 開拓中國農業基因工程的女院士
    攝於2004年·人物檔案·范雲六,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中國植物基因工程的開創者、國家農業基因工程學科帶頭人。1930年出生於湖南, 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農業化學系,曾任國家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逝世
    原標題:深切悼念丨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和教育家寧津生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
  • 中國工程院院士、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逝世
    2020年1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因病在京逝世。李冠興,1940年1月14日出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66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名譽總經理,核工業特種材料研究與開發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反應堆材料和燃料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
  • 他們倒下了,卻讓中國站起來了!紀念2020離開我們的國家脊梁
    李冠興院士1940年出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82年公派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留學,1984年拒絕美國挽留回國,從事核材料研究。擔任核工業特種材料研究與開發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反應堆材料和燃料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是我國核材料的先驅。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逝世,共和國今年已痛失30位院士
    10月17日晚間從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張俐娜於當晚8:00因病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逝世,享年80歲。張俐娜是共和國在2020年送別的第30位兩院院士——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 中科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共和國今年已痛失30位院士
    澎湃新聞10月17日晚間從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張俐娜於當晚8:00因病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逝世,享年80歲。張俐娜據武漢大學官網介紹,張俐娜,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
  • 3年來,共和國已痛失102位兩院院士
    、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藥學家周同惠,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5人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