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中國農業基因工程的女院士

2020-12-06 中國婦女報

上世紀70年代,範雲六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時的工作照。

範雲六在指導博士生。攝於2000年

範雲六向國際合作夥伴介紹植酸酶玉米。攝於2004年

·人物檔案·

範雲六,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中國植物基因工程的開創者、國家農業基因工程學科帶頭人。1930年出生於湖南, 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農業化學系,曾任國家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建立了我國農業系統第一個分子生物學研究機構,率先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於農作物遺傳改良,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為中國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史玉根

「祝願祖國繁榮昌盛!科技推動農業發展!」在新中國70周年慶典即將到來之際,89歲的範雲六院士在北京家中寫下了對祖國的深情祝福,並將題詞交給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藉此表達自己的心聲。

回首自己走過的數十年科研之路,這位耄耋老人滿是欣慰。

從微生物探索到分子遺傳研究,從在中國最早開展質粒分子生物學研究,到率先將基因工程技術應用於改良農作物研究,在國內最早獲得轉抗蟲基因的水稻和棉花,培育出全世界第一例具有輸出性狀的轉基因植酸酶玉米,開發出具有優越酶學性質的乳糖酶及其高效生產新途徑……範雲六將一生貢獻於中國的生物科技,致力於將分子生物學運用到農業領域,用基因技術推動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幾十年執著奮鬥,這位中國農業基因工程的開拓者,站在了世界農業科技革命的前沿,在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史上書寫了巾幗華章。

孜孜求學,叩開分子生物科研之門

新中國成立那年,範雲六正就讀於武漢大學農業化學系。

在戰亂中度過少年時代的她,飽嘗山河破碎、家園淪陷、顛沛流離的苦痛。那段經歷讓範雲六深切地認識到,只有國家強盛了,人民才能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而選擇農業化學系,是她希望運用自己所學的科技知識,造福百姓,改變中國農業的落後面貌。

受老師陳華癸教授(後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影響,範雲六對微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數十年後,她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自述》裡這樣寫道:「這也是我致力探索微觀世界奧秘的開始和源動力。從根本上說,是我以後鍾情於分子生物學並為之奉獻了我全部精力和熱情的轉折點。」

新中國建設初期,百廢待舉,需要大量青年科技人才。1956年,範雲六被派往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深造,主修微生物學專業。在導師的指導下,她第一次從科學的深度探索了微生物與植物的相互關係,為以後從事農作物基因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礎。

4年後,範雲六學成歸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遺傳室工作,成為我國微生物學領域中最早從事分子遺傳研究的科學家之一。她笑言:「這是我科研生涯的真正開始。」

上世紀70年代初,基因工程在西方國家興起,受到科學界極大關注。範雲六敏銳地意識到其巨大的應用潛力,率先在國內開始質粒分子生物學研究。1976年她發表了相關科研報告,3年後成功構建了我國第一個DNA體外重組質粒。這項研究成果的取得,也標誌著基因工程研究在中國正式誕生。

1980年,範雲六再一次走出國門,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西北大學醫學院做訪問學者,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兩年後她從美國歸來,將當時國際最前沿的基因工程科學技術帶回了中國。

那一年,範雲六已經52歲。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已吹遍中國大地,科技創新和應用被國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範雲六深感科技創新的緊迫和責任,在深思熟慮之後,她選擇將農業分子生物學作為新的研究方向。

「那時,分子生物學對我國農業來說還是一片空白,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新一輪的革命必須有賴於分子生物技術的有機結合才能實現。因此,我選擇了農業作為我事業新的起點。」回憶當年的決定,範雲六說出了自己投身農業生物科研的初心。

攻堅克難,用基因技術提升農業競爭力

1984年,範雲六進入中國農業科學院,創建了我國農業領域第一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重點開展基因工程育種研究。

抗棉鈴蟲曾是世界性難題。由於長期使用化學農藥,棉鈴蟲已產生耐藥性,導致棉花大幅減產。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科研人員開始研發轉基因抗蟲棉。幾乎與他們同步,範雲六團隊也加快了抗蟲棉的研發步伐。1993年,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人工優化了天然Bt基因的密碼,並通過人工設計與人工合成建構了能在植物中高效表達的Bt基因,能有效毒殺棉鈴蟲。

上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育種單位利用範雲六團隊的研究成果陸續培育出了多個轉基因抗蟲棉品種。國產抗蟲棉能抗蟲又比較適合在本土種植,在與美國抗蟲棉競爭過程中逐步取得優勢,最終佔據了國內絕大部分抗蟲棉市場。國產轉基因抗蟲棉的研發,為中國棉花的穩產高產做出了重要貢獻,由此也被譽為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史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抗蟲棉研發成功後,範雲六又把玉米基因改造作為自己的重點科研課題,一幹就是12年。

玉米富含畜禽成長所需的磷,但由於動物缺乏植酸酶,玉米中的植物磷很難被吸收,只能在飼料中添加礦物磷,以致產生大量含磷的糞便,汙染環境。通過轉基因技術給玉米植入植酸酶,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範雲六和她的團隊在從真菌裡克隆出植酸酶基因後,又經過反覆研究實驗,完成了轉植酸酶基因玉米的分子設計,並將該基因轉入玉米胚細胞,再經過育種,得到了含有植酸酶並能穩定遺傳的轉基因玉米純合系。

2008年,該成果通過農業部的安全評審,第二年獲得轉基因生物安全生產許可證書。對這項利用轉基因技術為畜禽有效提供「綠色磷」的研究成果,有關專家認為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大大增強了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讓科學技術造福百姓,造福人類,是範雲六秉持的信念;將基礎研究和國家需要結合起來,對生產實踐做出貢獻,也是她始終強調的科研宗旨。在幾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她用這樣的信念和宗旨,帶領自己的團隊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

甘當人梯,激勵後來者努力拼搏

培養青年科技人才,讓農業生物科研領域後繼有人,是範雲六的願望,也是她的一項重要工作。幾十年裡,她先後指導、培養了一大批研究生,經常教誨自己的學生「要踏踏實實搞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一步一個腳印地做,科研來不得半點虛假」。如今,她培養的學生大都活躍在國內外的生物科學領域,有的已成為領域內的著名專家,有的成長為科技管理專家。

「青年是希望所在,培養新人是老一代人的職責。」範雲六多次表示:「我願意將自己有用的知識留給青年一代,也願將我尚不知、但有一條通往可知的路指給青年一代。」

退休後,範雲六仍然關注農業科技的發展,心系青年人才的成長。2018年9月,範雲六先生致信中國農科院生物所,主動提出從本人的研發經費中撥付200萬元,作為人才獎勵基金,支持生物所青年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發展建設。

今年5月,首屆「範雲六院士青年科技創新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範雲六不顧89歲的高齡,親自到會為獲獎者頒獎,勉勵青年科技工作者努力拼搏,為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身為一名女性,範雲六從不認為自己與男科學家有什麼不同。她說:「我一旦認準的事情,就全力以赴,不怕苦不怕累,做就一定要做好。」她還說:「很多時候,最後獲得成功的,不一定是最有才華者,而往往是意志最堅定、最能堅持到底的人。」

「敬業執著,嚴謹探索,繼承開拓」,是範雲六親手書寫的12字治學座右銘,也是她一生的堅持和真實寫照,更是她留給後來者的精神財富。

相關焦點

  • 開拓中國農業基因工程的女院士|農科前沿巾幗奮鬥志
    人物檔案 範雲六,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中國植物基因工程的開創者、國家農業基因工程學科帶頭人。從微生物探索到分子遺傳研究,從在中國最早開展質粒分子生物學研究,到率先將基因工程技術應用於改良農作物研究,在國內最早獲得轉抗蟲基因的水稻和棉花,培育出全世界第一例具有輸出性狀的轉基因植酸酶玉米,開發出具有優越酶學性質的乳糖酶及其高效生產新途徑……範雲六將一生貢獻於中國的生物科技,致力於將分子生物學運用到農業領域,用基因技術推動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 93歲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載平逝世 是中國基因工程和分子遺傳學先驅
    中國基因工程領域重量級學者隕落。李載平 資料圖澎湃新聞記者從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方面獲悉,著名分子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載平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5月30日15時45分在上海市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3歲。
  • 華南農業大學再添一院士!將組建生物質工程研究院
    校長劉雅紅出席儀式並為陳勇院士頒發聘書。聘任儀式由副校長溫小波主持。陳勇院士受聘我校後將組建「華南農業大學生物質工程研究院」。陳勇院士表示,非常高興成為華南農業大學的一員。一直以來,自己與華南農業大學在農業能源與環境等領域都保持著緊密合作,即將組建的「華南農業大學生物質工程研究院」以熱帶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為特色,希望能在農村能源利用與農業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做出突破,積極服務鄉村振興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學校「爭創一流」建設貢獻力量。「今天,華農再增添一位院士,這是學校的大事、喜事。」
  • 中國工程院候選院士名單公布 李彥宏、王堅等上榜
    年 12 月農業昆蟲學、雜草學與鼠害學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院士提名02陳萬權1962 年 09 月植物病理學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中國科協03陳  志1955 年 03 月農業機械化工程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
  • 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
    志 1955年03月 農業機械化工程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 院士提名 04 程安春 1965年05月 預防獸醫學 四川農業大學 中國科協 05 鄧華鳳 1963年02
  • 節水農業:向生物節水和工程節水要答案
    而超過 60% 的水資源都耗費在農業用水上。今年是《國家農業節水綱要(2012 — 2020 年)》實施的最後一年。回顧我國農業節水成效,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我國農業節水已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農業節水要向生物節水和工程節水要答案。農業節水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的重要方向。
  • 中國農業大學這位院士,獲"一等獎"獎勵!
    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院士主持完成的&34;項目獲得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據悉,2019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共15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沈建忠,男,1963年3月出生,浙江桐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 吳常信,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
    世界家禽學會中國分會主席(1997-2009)  世界「遺傳學應用於畜牧生產大會」國際委員會委員(1994-2002)  中國馬業協會理事長(2002-2014)一、學習與工作經歷  195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畜牧系,留校任教。
  • 中國工程院 2019 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李彥宏在列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院士提名06董紅敏(女)1964年09月環境生態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中國科協07董雙林1956年05月水產養殖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協08番興明1963年03月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雲南省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協09高俊平1960年08月花卉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協10韓霽昌1966年12月農業水土工程陝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科學網—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共145 位,分學部按姓氏筆畫為序) 關於公布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 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
  • 武大首位女院士辭世,曾創「神話般的故事」
    她是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 張俐娜院士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院士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3月4位院士逝世:
  • 武大首位女院士辭世,曾創「神話般的故事」……
    訃告稱,遵照張俐娜院士生前意願,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她是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張俐娜院士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院士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她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 中國工程院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第四屆材料基因工程...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2020年10月21日至23日,由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主辦,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綿陽市人民政府、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聯合承辦的中國工程院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
  • 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新聞...
    > 金梅林(女) 1954年03月 預防獸醫學 華中農業大學 院士提名 6
  • 「十二五」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家畜病毒病基因工程疫苗...
    2013年1月19日,國家863計劃「十二五」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家畜病毒病基因工程疫苗創製」課題年度總結會議在上海舉辦。課題主持單位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以及課題參加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獸醫研究所、武漢中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參加了會議並進行了課題匯報;來自中國農科院科技局和中國農業大學的管理專家和技術專家參加了會議;科技部農村中心相關同志應邀出席本次會議並在會議上就課題管理發表意見。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武大首位女院士張俐娜逝世
    她是張俐娜,武漢大學首位、也是唯一女院士。10月17日晚8時,她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她離開後,湖北目前沒有了女院士。 生前,張俐娜曾多次接受採訪,她說得最多的是:「科研成果一定要轉化,要造福社會,造福人民;一個科學家首先應當愛自己的國家;每一次站在國際學術講臺上,我都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
  • 將網狀化學引入農業化學 孫大文院士團隊成果在頂級期刊發表
    文章首次圍繞網狀化學中兩個重要多孔材料MOFs和COFs,論證了將網狀化學作為一種易於使用的化學工具箱引入農業化學技術中的可能性。據悉,這也是近年來農業化學領域研究首次登上世界頂級化學綜合類期刊。  文章由華南理工大學現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孫大文院士作為通訊作者,孫大文院士和博士生黃倫傑作為共同第一作者,蒲洪彬副教授和馬驥博士後作為共同作者。
  • 【中國夢·踐行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耀光紮根研究:解碼雜交稻 育...
    ,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教授當選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這是華南農業大學培養的第12位院士。劉耀光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當選院士更是對自己的鞭策,要繼續努力探索,爭取科研新發現。 劉耀光是恢復高考後的首批大學生,他在華南農大開始大學生涯,在國外求學工作幾年後回到華南農大。多年來,他紮根植物育性發育的分子遺傳基礎和基因工程研究,相當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雜交水稻為何能在生產上成功利用雜種優勢背後的原因。 隨著劉耀光當選院士,華南農業大學「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開始流傳。
  • 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集微網消息,當地時間 2020 年 2 月 6 日,美國工程院公布了新增院士名單,其中,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建人、首席科學家鄧中翰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人工智慧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