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中國農業基因工程的女院士|農科前沿巾幗奮鬥志

2020-11-29 澎湃新聞

人物檔案

範雲六,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中國植物基因工程的開創者、國家農業基因工程學科帶頭人。

1930年出生於湖南, 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農業化學系,曾任國家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建立了我國農業系統第一個分子生物學研究機構,率先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於農作物遺傳改良,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為中國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祝願祖國繁榮昌盛!科技推動農業發展!」在新中國70周年慶典即將到來之際,89歲的範雲六院士在北京家中寫下了對祖國的深情祝福,並將題詞交給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藉此表達自己的心聲。

回首自己走過的數十年科研之路,這位耄耋老人滿是欣慰。

從微生物探索到分子遺傳研究,從在中國最早開展質粒分子生物學研究,到率先將基因工程技術應用於改良農作物研究,在國內最早獲得轉抗蟲基因的水稻和棉花,培育出全世界第一例具有輸出性狀的轉基因植酸酶玉米,開發出具有優越酶學性質的乳糖酶及其高效生產新途徑……範雲六將一生貢獻於中國的生物科技,致力於將分子生物學運用到農業領域,用基因技術推動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幾十年執著奮鬥,這位中國農業基因工程的開拓者,站在了世界農業科技革命的前沿,在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史上書寫了巾幗華章。

孜孜求學,

叩開分子生物科研之門

新中國成立那年,範雲六正就讀於武漢大學農業化學系。

在戰亂中度過少年時代的她,飽嘗山河破碎、家園淪陷、顛沛流離的苦痛。那段經歷讓範雲六深切地認識到,只有國家強盛了,人民才能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而選擇農業化學系,是她希望運用自己所學的科技知識,造福百姓,改變中國農業的落後面貌。

受老師陳華癸教授(後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影響,範雲六對微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數十年後,她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自述》裡這樣寫道:「這也是我致力探索微觀世界奧秘的開始和源動力。從根本上說,是我以後鍾情於分子生物學並為之奉獻了我全部精力和熱情的轉折點。」

新中國建設初期,百廢待舉,需要大量青年科技人才。1956年,範雲六被派往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深造,主修微生物學專業。在導師的指導下,她第一次從科學的深度探索了微生物與植物的相互關係,為以後從事農作物基因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礎。

4年後,範雲六學成歸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遺傳室工作,成為我國微生物學領域中最早從事分子遺傳研究的科學家之一。她笑言:「這是我科研生涯的真正開始。」

▲ 上世紀70年代,範雲六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時的工作照。(範雲六 供圖)

上世紀70年代初,基因工程在西方國家興起,受到科學界極大關注。範雲六敏銳地意識到其巨大的應用潛力,率先在國內開始質粒分子生物學研究。

1976年她發表了相關科研報告,3年後成功構建了我國第一個DNA體外重組質粒。這項研究成果的取得,也標誌著基因工程研究在中國正式誕生。

1980年,範雲六再一次走出國門,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西北大學醫學院做訪問學者,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兩年後她從美國歸來,將當時國際最前沿的基因工程科學技術帶回了中國。

那一年,範雲六已經52歲。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已吹遍中國大地,科技創新和應用被國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範雲六深感科技創新的緊迫和責任,在深思熟慮之後,她選擇將農業分子生物學作為新的研究方向。

「那時,分子生物學對我國農業來說還是一片空白,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新一輪的革命必須有賴於分子生物技術的有機結合才能實現。因此,我選擇了農業作為我事業新的起點。」回憶當年的決定,範雲六說出了自己投身農業生物科研的初心。

攻堅克難,

用基因技術提升農業競爭力

1984年,範雲六進入中國農業科學院,創建了我國農業領域第一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重點開展基因工程育種研究。

抗棉鈴蟲曾是世界性難題。由於長期使用化學農藥,棉鈴蟲已產生耐藥性,導致棉花大幅減產。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科研人員開始研發轉基因抗蟲棉。幾乎與他們同步,範雲六團隊也加快了抗蟲棉的研發步伐。1993年,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人工優化了天然Bt基因的密碼,並通過人工設計與人工合成建構了能在植物中高效表達的Bt基因,能有效毒殺棉鈴蟲。

上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育種單位利用範雲六團隊的研究成果陸續培育出了多個轉基因抗蟲棉品種。國產抗蟲棉能抗蟲又比較適合在本土種植,在與美國抗蟲棉競爭過程中逐步取得優勢,最終佔據了國內絕大部分抗蟲棉市場。國產轉基因抗蟲棉的研發,為中國棉花的穩產高產做出了重要貢獻,由此也被譽為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史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抗蟲棉研發成功後,範雲六又把玉米基因改造作為自己的重點科研課題,一幹就是12年。

玉米富含畜禽成長所需的磷,但由於動物缺乏植酸酶,玉米中的植物磷很難被吸收,只能在飼料中添加礦物磷,以致產生大量含磷的糞便,汙染環境。通過轉基因技術給玉米植入植酸酶,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

範雲六和她的團隊在從真菌裡克隆出植酸酶基因後,又經過反覆研究實驗,完成了轉植酸酶基因玉米的分子設計,並將該基因轉入玉米胚細胞,再經過育種,得到了含有植酸酶並能穩定遺傳的轉基因玉米純合系。

▲ 範雲六向國際合作夥伴介紹植酸酶玉米。攝於2004年。(範雲六 供圖)

2008年,該成果通過農業部的安全評審,第二年獲得轉基因生物安全生產許可證書。對這項利用轉基因技術為畜禽有效提供「綠色磷」的研究成果,有關專家認為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大大增強了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讓科學技術造福百姓,造福人類,是範雲六秉持的信念;將基礎研究和國家需要結合起來,對生產實踐做出貢獻,也是她始終強調的科研宗旨。在幾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她用這樣的信念和宗旨,帶領自己的團隊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

甘當人梯,

激勵後來者努力拼搏

培養青年科技人才,讓農業生物科研領域後繼有人,是範雲六的願望,也是她的一項重要工作。

幾十年裡,她先後指導、培養了一大批研究生,經常教誨自己的學生「要踏踏實實搞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一步一個腳印地做,科研來不得半點虛假」。

▲ 範雲六在指導博士生。攝於2000年(範雲六 供圖)

如今,她培養的學生大都活躍在國內外的生物科學領域,有的已成為領域內的著名專家,有的成長為科技管理專家。

「青年是希望所在,培養新人是老一代人的職責。」範雲六多次表示:「我願意將自己有用的知識留給青年一代,也願將我尚不知、但有一條通往可知的路指給青年一代。」

退休後,範雲六仍然關注農業科技的發展,心系青年人才的成長。2018年9月,範雲六先生致信中國農科院生物所,主動提出從本人的研發經費中撥付200萬元,作為人才獎勵基金,支持生物所青年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發展建設。

今年5月,首屆「範雲六院士青年科技創新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範雲六不顧89歲的高齡,親自到會為獲獎者頒獎,勉勵青年科技工作者努力拼搏,為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身為一名女性,範雲六從不認為自己與男科學家有什麼不同。她說:「我一旦認準的事情,就全力以赴,不怕苦不怕累,做就一定要做好。」她還說:「很多時候,最後獲得成功的,不一定是最有才華者,而往往是意志最堅定、最能堅持到底的人。」

「敬業執著,嚴謹探索,繼承開拓」,是範雲六親手書寫的12字治學座右銘,也是她一生的堅持和真實寫照,更是她留給後來者的精神財富。

歡迎轉發 點「在看」 轉載請聯繫授權

大家都在看

共和國的女兒|布茹瑪汗·毛勒朵:將祖國「刻」在心中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史玉根

編輯/侯曉然

相關焦點

  • 開拓中國農業基因工程的女院士
    攝於2004年·人物檔案·范雲六,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中國植物基因工程的開創者、國家農業基因工程學科帶頭人。1930年出生於湖南, 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農業化學系,曾任國家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 【農科智庫編譯】植物病理學家Pamela Ronald被提名為GCHERA世界農業獎得主
    (GCHERA)提名為2020年世界農業獎獲得者。2006年,她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植物科學家David Mackill發現了水稻耐澇基因,這促進了高產、耐澇水稻品種的發展,使南亞和東南亞的數百萬農民受益。Ronald建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食品和農業知識研究所的目的是為下一代科學家提供培訓、支持和工具,使他們成為有效的傳播者,並將科學合理的信息公之於眾。
  • 瞭望丨華中農業大學校長 李召虎:強農興農培養新農科人才
    ◇建設新農科,需要圍繞農業系統價值鏈、農業產業生態鏈、農業產品健康鏈,用現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農科,為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提供全域支撐◇華中農大目前已有生物學    截至目前,學校已培育20餘萬畢業生,包括新中國第一個農學博士、第一個果樹學博士,還有13位兩院院士,且在農業和生命科學等領域產出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成果。
  • ...如何培養強農興農的新農科人才?——專訪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建設新農科,需要圍繞農業系統價值鏈、農業產業生態鏈、農業產品健康鏈,用現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農科,為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提供全域支撐華中農大目前已有生物學、園藝學和作物學學科群、畜牧學、獸醫學、農林經濟管理5個學科(群)入選國家
  • 凝心聚力 共謀發展 我校召開「新農科」建設和學校發展願景戰略...
    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黨委書記姜沛民,校長孫其信,校領導張東軍、秦世成、王濤、龔元石、錢學軍、寧秋婭、辛賢,黨委常委李培景,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發、沈建忠、張福鎖等出席會議。當前,世界在變,社會在變,農業在變,高等農業教育也要因時而變、應勢而謀,在這一背景下學校未來發展如何推進「新農科」建設,如何滿足社會產業需求,引領與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 【農科智庫編譯】最新研究揭示額外基因對與生物鐘控制植物重要功能的關係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確定來自多個大陸育種項目的多個小麥品種的完整DNA序列,詳細說明在這個過程中哪些地方可以發現這些不同品種的重要基因,從而提高育種效率。這項研究隸屬「10+基因組計劃」(10+ Genome Project),涉及來自加拿大、瑞士、德國、日本、英國、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以色列、澳大利亞和美國等國的超過95名科學家。
  • 三瑞農科與袁隆平院士專家團隊開展研發合作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盛波)12日,新三板公司三瑞農科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加強向日葵優良品種選育工作,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點和研發瓶頸,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快速及高效發展,公司擬與袁隆平院士及其專家團隊就產學研合作機制建設及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立事項籤署《向日葵院士專家工作站合作協議書》(以下簡稱「《合作協議》
  •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
    研究生院是農學大師的講壇,吳孔明、方智遠、劉旭等「兩院」院士,堅持在教學一線執教育人。國家現代農業體系首席專家如金黎平、韓天富、李新海、肖世和、程式華等在這裡親自指導研究生和博士生。全院共有研究生導師2171人,其中博士生導師730人,導師隊伍中,兩院院士就有13人。
  • 中國農業大學7人入選!2020年全球 "高被引科學家"榜單重磅出爐!
    今年高被引名單共有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167位科學家入選,中國內地上榜人數繼續激增,從2019年的636人次(佔比10.2%)上升到今年的770人次(佔比12.1%)。其中,中國農業大學較去年的4位入選人數增加了3位,7位學者榜上有名。
  • 楊凌農科頂天立地 現代農業展翅騰飛
    現代農業展翅騰飛) 從四千多年前的教民稼穡到二十一世紀的農科示範,陝西楊凌,這個國人眼裡的農業聖地
  • 中國工程院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地理時空大數據、智能納米藥物、類腦智能晶片、可再生合成燃料……中國工程院18日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遴選出93個工程研究前沿與91個工程開發前沿,旨在把握全球工程科技趨勢,推動工程科技創新發展。
  • 【農科智庫編譯】禽流感病毒的進化對家禽構成威脅
    近期,作為H5N8及相關流感病毒全球聯盟成員的一支科研團隊,解析了2016/17年禽流感病毒,在流感季節關鍵階段以及不同禽類中的基因組成研究小組分析了在疫情爆發期間收集的病毒樣本的基因序列數據,以及它們的發源地,發源時間以及禽類的症狀細節。原文來源:愛丁堡大學編譯機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本文系獨家編譯報導,歡迎個人轉發;機構平臺轉載請註明「農科智庫」微/信/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與我們聯繫,發送「轉載」,等待回復。
  • 九大領域一百八十四項全球工程前沿發布
    據項目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寶峰介紹,這份報告承載著來自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行業協會等百餘家機構的上千名院士和專家的辛勞,圍繞機械與運載工程、信息與電子工程、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能源與礦業工程、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以及輕紡工程、農業、醫藥衛生、工程管理9個領域,遴選出年度工程研究前沿93項和工程開發前沿91項。
  •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2025年中國農業數字經濟規模預計可達1.26萬億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丁雅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趙春江16日說,目前中國的農業數字經濟規模是5778億元,預計到2025年能夠達到1.26萬億元。「我們要抓住數位技術帶來的機遇,快速發展農業數據中心,使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更大的優勢。」趙春江在2020多多農研科技峰會上說。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趙春江致辭2020多多農研科技峰會由中國農業大學、拼多多聯合主辦。本次大會揭曉了國內首屆AI草莓種植比賽——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比賽結果。
  • 三瑞農科400萬經費支持袁隆平團隊研發向日葵產業
    新京報訊(記者 歐陽曉娟)11月13日,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隆平高科」)發布公告稱,控股子公司三瑞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綠潔興農】綠色農藥、有機廢棄物生物轉化--中國科協發布12個領域60個「硬骨頭」重大科學問題和重大工程技術難題,來看都有哪些
    入選 了3個問題難題,重點集中在煤礦重特大災害智能報警,工程結構安全的長期智能監測預警技術,以及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協同運營技術。入選了8個問題難題,重點集中在基因調控、細胞命運決定、生物與環境關係,DNA存儲、意識讀取、基因信息結構解析機制等方面。
  • 【農科智庫編譯】美國研究項目推進表型領域標準化
    由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大學、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和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科學團隊,正在努力改變表型研究的現狀,其研究項目獲得了美國農業部國家糧食與農業研究所30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植物的表型因地區而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植物對環境變量的適應能力較強,如降雨和土壤成分。
  • 節水農業:向生物節水和工程節水要答案
    而超過 60% 的水資源都耗費在農業用水上。今年是《國家農業節水綱要(2012 — 2020 年)》實施的最後一年。回顧我國農業節水成效,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我國農業節水已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農業節水要向生物節水和工程節水要答案。農業節水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的重要方向。
  • 河南省出臺新農科建設大別山行動方案 提升涉農高校大學生專業技能
    為深化高等農林教育教學改革,加快推進河南省新農科建設,近日,省教育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聯合印發《河南省新農科建設大別山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紮根中原沃土,弘揚大別山精神,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生態文明建設和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建設,實施新農科建設八大行動。
  • 中國工程院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
    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記者杜希萌 李思默)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中國工程院18日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介紹184項全球工程研究前沿和開發前沿的技術方向。新冠病毒研究、疫苗和藥物研發等入選醫藥衛生前沿技術名單。工程前沿是工程科技未來方向的重要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