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這位中國基因工程的先驅默默離世,我們欠他一部傳記

2020-11-29 冰川思想庫

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的《中國生物工程》一書,專門寫到李載平之於中國生物工程的不可或缺:「在西方,眾所周知,李載平是把分子生物學引入中國的先驅者……」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潘真

編者按:

2018年5月30日,著名分子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載平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市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3歲。

公開資料顯示,李載平是我國基因工程和分子遺傳學的開拓者之一,研製了基因工程B肝疫苗,在國際上首先完成了B肝病毒(HBV)我國流行株adr亞型的基因組克隆和序列分析。

李載平生前還擔任過原國家生物工程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聯合國基因工程生物技術中心評審組成員、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不查不知道,網絡一搜索,還看到《福州晚報》有這樣一則消息:李載平的父母均為福州人,李載平曾祖母的家族「一門四院士」,包括一位兩院(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這樣的一位大科學家去世了,竟然在社會上沒有引起多少反響,實在是令人感到驚訝。

剛剛完成李載平院士傳記的作家、媒體人潘真,曾與李院士一次次面對面交談。今天,冰川思想庫推送潘真撰寫的這篇文章,就向外界展示了一位大科學家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潘真說,「採訪前做功課才發現,幾乎沒有一家媒體為這位中國DNA研究的拓荒者做過一篇人物專訪。為何對國家貢獻這麼大的科學家,在社會上卻如此默默無聞?我耿耿於懷,特別是看到某些報紙不顧自身定位,連篇累牘地報導演藝圈。這,成為我寫傳記的動力。」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潘真

去年春天,我應邀為李載平院士寫傳記。

李載平是著名的分子生物學家,中國基因工程和分子遺傳學的開拓者。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的《中國生物工程》 (Biotechnology in China)一書,專門寫到李載平之於中國生物工程的不可或缺:「在西方,眾所周知,李載平是把分子生物學引入中國的先驅者,他還促進了國際合作……」

▲《中國生物工程》一書專門寫到李載平及其領導的團隊

採訪前做功課才發現,幾乎沒有一家媒體為這位中國DNA研究的拓荒者做過一篇人物專訪。為何對國家貢獻這麼大的科學家,在社會上卻如此默默無聞?我耿耿於懷,特別是看到某些報紙不顧自身定位,連篇累牘地報導演藝圈。這,成為我寫傳記的動力。

1

對傳主的採訪,都在上海的中山醫院病房進行。纏綿病榻的李載平,第一眼看去只是比實際年齡顯年輕的普通長者;但當他戴上助聽器,講起DNA、B肝疫苗、人類基因組……這些沉浸其中一輩子的科學研究,他的雙眸就慢慢亮澤起來,配上富於磁性的聲音,讓人恍若身處科學殿堂。

真是隔行如隔山,初次聽說ΦX174噬菌體,我都不知怎樣記下來。而早在1958年,30歲出頭的李載平率課題組專攻分子生物學方向,正是以這種病毒為模型開始實驗,由放射生物學機理進入DNA損傷研究的。

那時候,他還只是中科院上海生理生化所二年級的研究生,因業務出挑,被破格提升為放射生物學研究室副主任。

在生化所,除了他,主任、副主任都是由老師輩的「海歸」擔任的。生化所在短短的幾年內,引進了酶學專家鄒承魯、蛋白質專家曹天欽、維生素專家張友端、核酸代謝專家王德寶、蛋白質化學專家鈕經義和微生物生化專家周光宇等一批思想敏銳、年輕有為、嶄露頭角的科學家。

這些「海歸」大多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研究領域在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所以,那個時期的生化所被暱稱為「小劍橋」。

▲1990年8月3日,李載平在實驗室(圖/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官網)

當時中國生化界的關注熱點,都在蛋白質酶、新陳代謝上;李載平卻獨闢蹊徑,選擇放射線對DNA分子損壞機理的研究。他發現了DNA的「隱藏破壞」。由此,科學家們第一次發現:外界環境不斷地威脅、破壞DNA,而DNA不斷地修復自身,正是這種微觀世界不易察覺的過程,保證了生命的延續!

這是中國最初的基因分子生物學研究,是當時最先進的「基因工程」……DNA的損傷和修復,後來成了生物學裡的一個重要領域。

2

穿越60年的時光隧道,李載平感念著「小劍橋」對自己的薰陶,特別感念當時的所長王應睞、導師曹天欽對自己的發現、鼓勵並給予施展才華的平臺。

那樣的青春年華,多美啊!我聽著回憶,卻為年輕科學家的未來擔憂。時代洪流滾滾而至,個人無論多麼有作為,裹挾之下,終究只是身不由己的一滴水而已。

長長的不堪回首的日子,在李載平的年表中,僅寥寥一句:「文革」開始後,被定為反動學術權威和「王芷涯、曹天欽反黨集團」骨幹分子,接受群眾批鬥。

單位裡,從香港回來的青年才俊備受屈辱後自殺,有同事想不通怎麼一夜之間出了這麼多「反革命」而想自殺,李載平本人也曾動過自殺的念頭……這些,我都是外圍採訪時聽說的。李載平不願再提起,他甚至建議不要寫「文革」。

▲1996年6月17日,李載平在實驗室工作(圖/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官網)

那些批鬥你們的人,不都是朝夕相處的同事麼?我跟他探討,為什麼普通人會全身心地投入迫害同類的運動?如果說「人之初,性本惡」,那麼「人性惡」的邊界在哪裡?蟄伏於人性幽暗地帶的惡,是怎樣被激發的?名人傳記若選擇性地忽略災難,真實性怎麼保證?後人又何從汲取教訓,避免悲劇重演呢?

「都過去了……」他淡淡地說,神色黯然。

3

我注意到一處黑色幽默——1972年,國際科學界的目光被美國的一個重大生物化學新聞吸引:保羅·伯格(Paul Berg,美國化學家、現代遺傳工程之父,獲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第一次進行了DNA重組,獲得含有編碼哺乳動物激素的基因菌株。而伯格的中國同行李載平,還在「五七幹校」養豬、插秧!

1973年某日,李載平突然接到通知,從上海奉賢農場回研究所報到,國家要派團參加日本化學會年會。泥腿子,這才意外回歸科研人員身份。

是的,我們荒廢科學研究的那些年,正值國際生物大分子學大發展時期。

1975年,李載平第一次隨團赴美,遍訪諾貝爾獎得主及最高水平的實驗室,參拜世界分子生物學的聖地——冷泉港。他強烈地意識到:人類已經跨入了一個基因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工程高科技的新時代。

▲1975年,李載平首次赴美,在洛杉磯賓館留影

基因工程對生物科學的影響太大太大,許許多多前人敢想而難以做到甚至不敢想、不敢做的事,藉助「基因工程」這個「法寶」異想天開都獲得了成功。如原來通過基因來調節蛋白質只是一些理論和想像,現在都可以動手做人的胰島素、人的生長激素了。這是一場真正的科學和技術的革命。「世界已經發展得這麼快了,我們怎麼可以還在原地等待呢?」即使過了40多年,講起當年所受的強刺激,他還是一臉的著急、不甘。

那一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對於光陰白白流逝,有切膚之痛。

4

李載平復出工作時50歲出頭,作為科學家,正當年富力強。他受命擔任生化所新成立的分子遺傳研究實驗室的主任,步入事業巔峰期。

分子遺傳研究實驗室草創之際,國際上的基因工程研究也還處於起步階段,李載平是中國最早進入這項研究的科學家。他擬定的眾多課題中,最突出的是B肝病毒研究。因為,B肝病毒的危害性最深、影響範圍也很大;而中國是B肝大國,這個課題能夠造福百姓。

研究基因,需要相應的技術手段。在發達國家,相關的公司應運而生,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新的試劑拿錢去買就是。可中國買不起,科研人員不得不自己做。靠著同事們齊心協力的熱情白手起家,李載平領銜的這個獨立實驗室,幾乎佔據了生化所的半壁江山。

▲1994年,李載平榮獲上海市科技功臣獎

在這個重要平臺上,他的團隊交出了一份份令世人矚目的成績單。那些成果,或是國家、上海的重點攻關項目,或贏得國際、國內的重量級獎項及美國、中國的專利,或應用於臨床。

5

業內有評論說,正是李載平高瞻遠矚,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及以後所做的許多基礎的、開創性的工作,引領了中國分子生物學學科的方向。

這樣的一位領軍人物,我們圈外人想當然,成為院士不是水到渠成的事麼?!

可當我問及評院士的細節,他並不配合,語焉不詳不說,還希望別寫這一節。

而同事、學生中,不乏為他打抱不平的:憑他個人和所帶團隊的這麼多成果,他早該是院士了。可他就是全心全意埋頭於業務,從來不搞政治(人事),不願意去爭名奪利,不願意像某些人那樣為評院士去四處「活動」。以至於申請中科院院士,居然敗北。

關鍵的障礙,當然是人!有的院士,投票的依據不是成果,而是人際關係——你又不是我一條線上的,我憑什麼投你票?!成果有什麼用?我偏不讓你進!也不排斥有人紅眼病發作,「羨慕嫉妒恨」引發造謠、詆毀。

無謂的人事紛爭,讓李載平覺得不值,他心疼時間啊,就不再申請。後來,經領導、同事、朋友的勸說,他才申請參評中國工程院院士,一舉通過。

▲上海生化與細胞所的院士牆 (圖/潘真 攝)

6

採訪過程中,最令我感動的是,「90後」傳主直到生命最後幾個月,依然是「微信控」,精神好的時候還在關心「這個世界會好嗎」。我們交流的話題,還是統一的生物學、生物工程的產業化、複製人的倫理困境、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與中國科技的出路……

一天,從微信公眾號上看到,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PD-1為治療腫瘤等的新藥,他馬上想起,以前,FDA一直是依據癌症的發病部位(如肺癌、乳腺癌)來批准治療方法的。這是第一次,基於腫瘤生物標誌物而不是腫瘤原始位置,批准一個新藥。

他給我作深入淺出的解釋:PD-1是與基因有關的藥。從原理上看,人體內有好多不同的基因,有的細胞這個基因不好那個基因不好,現在還不清楚,如果研究清楚了,治療手段就多了。而今,FDA批准PD-1為治療腫瘤等的新藥,卻告訴我們:這個基因不好,得治,這藥是抗體,讓它作為靶子,跟它結合,治它。「藥還可以是這樣的!這是醫學上一個新的概念的突破!其中有更深的道理,所以,特別引人注意。」為抗癌史上這個重要的首次,他欣慰不已。

▲李載平與夫人、兒子們

另一天,談到身體各種活動都離不開各種基因,他面帶成就感十足的微笑,道:「所以,我越來越覺得,自己做的這些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基因元件的結構功能研究,是我們永恆的追求。」

我想起來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他的眾多職務中有一個是——中科院「人類基因組」基礎性研究首席專家。

在光線明澈的病房裡,這樣議題前沿、節奏流暢的交談,常常使我忘了,我的傳主生於1925年。

相關焦點

  • 【老馬價值觀】網紅科學家 我們早就欠他一個粉絲
    原標題:【老馬價值觀】網紅科學家 我們早就欠他一個粉絲經濟之聲評論員 馬尚田他本是一「無名之輩」,現在卻名聲大振,成為「學術高人」;他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海外留學背景,也不在名牌大學執教,十年沒有發表論文,現在卻被稱為「網紅」。這位網紅如此之紅,連人民日報也為他點讚,說他學風優良。
  • 兩彈一星帷幕後的英雄,世界欠他一個諾貝爾獎,時代欠他一個勳章
    儘管趙忠堯和葉企孫都不是兩彈一星元勳,但這兩人對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的貢獻有目共睹。中國準備攻克原子彈難題的時候,趙忠堯就充當了先鋒官的角色,他是中國搞原子彈最有經驗的人,他曾經受邀參觀過美國原子彈爆炸試驗,並且他的研究方向也是核物理,最為重要的是趙忠堯在美國的相關實驗室有著深厚的人脈關係,能拿到第一手試驗資料。
  • 盤點50部經典的人物傳記電影,每一部都是一個傳奇!
    杜月笙在中國黑幫史上,地位不是香港的其他黑道人物所能相提並論,其傳奇經歷也堪稱黑道少有,麥當雄把這麼一個"黑道教父"級的人物提了出來,野心實在不小。  11、百年浮城   百年浮城,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一個叫黎華安、一個叫盧金泉,他們兩個是表兄弟。後來把他們的故事合成為現在的布華泉。故事橫跨50年,講述兩個漁民變成大班的奮鬥史。
  • 腫瘤免疫治療先驅陳列平 世界欠你一個諾貝爾
    不是說這兩位科學家實力不夠,而是我們對陳老師報了太多的期許。作為腫瘤免疫治療先驅的陳列平老師,終究還是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陳列平老師 陳老師平時為人低調,他發現了PD-1的配體,激活PD-1的分子—b7h1,這是陳老師的命名,一年後學術界一些人尤其是本庶佑和他的學生把b7h1又重新命名了一個名字就是PDL-1,使它融入到PD
  • 阿米爾·汗傳記中文版6月上市 除了《摔跤吧!爸爸》,他比我們知道...
    爸爸》之前,阿米爾·汗已經憑藉《我的個神啊》、《三傻大鬧寶萊塢》、《未知死亡》等片在中國收穫了大量粉絲,他的貼吧和微博粉絲帳號每天都有很高的活躍度。而在《摔跤吧!爸爸》上映後的兩個月間,他的中國粉絲群體瞬間壯大,似乎一夜之前,每個人都成了這位印度演員的狂熱粉絲,每天都有人找到阿米爾的中文版傳記《阿米爾•汗:我行我素》的編輯,表達對「米叔」的仰慕,並熱心對本書的編輯和營銷工作出謀劃策。
  • 盤點那些偉大優質的傳記電影,每一部都是一個傳奇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幾部優質的傳記電影,每一部都是精品。讓人不禁佩服的傳奇人生。1. 《末代皇帝》本片是由大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指導,尊龍、陳衝等主演的傳記類電影,於1987年上映,講述的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清朝皇帝溥儀的一生,從三歲登基開始的曲折人生路。
  • 「他是一個特別能給人正能量的人」——紀念我們的導師、中國
    2013年大年過半,四川大學新學期的上課鈴即將響起,然而在料峭春寒中,我們的導師徐僖先生卻永遠離開了。這位被譽為我國「塑料之父」的科學家,為祖國培養了無數高分子及化學人才的教育家,年逾九旬仍堅持工作,甚至在這次春節前直到除夕才給自己「放假」,春節期間也還在忙於處理工作信件。
  • 世界欠中國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是,世界欠中國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欠一個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觀測到正電子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教授曾經評論:「要不是他在30年代對正負電子湮滅發現做出的巨大貢獻,我們就不可能有正負電子對撞機,也就沒有今天的物理研究。」他就是趙忠堯。
  • 1998年一位老人去世,我們欠他一句感謝,物理界欠他一個諾貝爾獎
    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主任愛克斯朋說:「他在世界物理學家心中是實實在在的諾貝爾獎得主。」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也說:「他本來應該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國人!只是因為當時別人的錯誤把他的光榮埋沒了!」許多人認為世界欠他一個諾貝爾獎,國民欠他一句感謝。那麼,他究竟是誰?發現了什麼?為何最終沒有獲得諾獎?
  • 馬拉度納留下這句話後猝然離世,他為何能獲國葬級待遇?
    馬拉度納留下這句話後,猝然離世原本,11月25日只是尋常的一天。英媒報導稱,馬拉度納像往常一樣,在起床吃完早飯後,散了一會散步,之後因為感到疲勞就躺下休息。在休息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不太舒服」(Me siento mal)。在臨近中午時分,他的助力在試圖叫醒他時,才發現他已失去意識。之後,9輛救護車趕到,仍沒救回他。
  • 中國工程院院士鬱銘芳不幸離世!痛心,近期多位大師離我們遠去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鬱銘芳,因病於2020年4月12日在上海逝世。我國今年以來,已有多位國寶級的專家院士離我們而去!他在醫學界開創了多個首次!首創形狀記憶合金棒治療脊柱側彎;第一個研製成功國產CPM機;首先採用微波熱療治療骨腫瘤;在國內最先建立冷凍乾燥骨庫等,為我國我軍的醫療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石正麗:「川普欠我們一個道歉」
    「川普欠我們一個道歉。」這是石正麗的主張。7 月 24 日,《科學》發表了對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的專訪,也以「川普欠我們一個道歉「為標題。直到 7 月 15 日,她通過電子郵件回答了《科學》雜誌提出的 18 個問題。在這些答覆中,她反駁了新冠病毒自其實驗室逃逸的說法,稱在疫情發生之前,他們從未接觸或研究過這種病毒,也不知該病毒的存在。「 川普的說法危害並影響了我們的學術工作和個人生活。他欠我們一個道歉。」她還指出,其實驗室所有員工和學生都接受了新冠病毒檢測,均為陰性,這也反駁了其實驗室成員感染引發疫情的推測。
  • 93歲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載平逝世 是中國基因工程和分子遺傳學先驅
    中國基因工程領域重量級學者隕落。根據李載平院士治喪委員會的消息,李載平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定於2018年6月5日(周二)上午10時在上海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公開資料顯示,李載平是我國基因工程和分子遺傳學的開拓者,生前還擔任過原國家生物工程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聯合國基因工程生物技術中心評審組成員、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
  • 【傳記】霍金的私人回憶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書中霍金用特有的謙遜和幽默的文筆,傾談了他21歲時被診斷出ALS 病後面臨的挑戰了;追蹤他的思想家的生涯,他解釋早夭的前景如何迫使他取得一個又一個智慧的突破了;還論及了他的傑作——20世紀標誌性著作之一的《時間簡史》的本源。
  • 《索末菲傳》:不僅是一本科學家傳記,也是一部「大歷史」
    《阿諾爾德·索末菲傳:原子物理學家與文化信使》,[德]米夏埃爾·埃克特著,方在慶、何鈞/主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3月第一版,98.00元  在中國,學過高中物理的人似乎都知道「玻爾-索末菲原子模型
  • 中國最美機長離世……
    曾經,他的這席話,感動了無數人。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26日上午從南航確認了一件令人痛心的消息,被稱為「中國最美機長」的南航機長賀中平機長,12月25日下午突發心梗離世。六年前,賀中平因執飛一架廣東珠海飛往北京的飛機,遭遇發動機故障時成功迫降,被外界譽為「英雄機長」。
  • 世界上「智商最高」的4個人:3個已離世,剩下一個是中國血統
    對於他的名字每個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不論是從物理書上還是從作文素材中,我們都能找到他的身影,他陪伴著每一個學生一年又一年。基礎物理領域是一個枯燥並且看起來沒有大好的前途,和現在熱門的計算機、大數據沒法比,但抓不好基礎那所有理工學科都將倒塌。
  • 世界上「智商最高」的4個人:3個已離世,剩下一個是中國血統
    就比如接下來要聊到的這四位,小編覺得他們是世界上最高智商的幾個人,分別都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領域對一般人來說實在陌生但至關重要,可惜的是其中的3人已經逝世,剩下的這個人還是中國人的後裔,你知道他是誰嗎?先來說說前3個大咖,首先是愛因斯坦。
  • 世界欠他一個諾貝爾獎,物理學家趙忠堯
    說到諾貝爾獎大家都知道這個獎項不是一般人能拿到的,在諾貝爾獎項中我們中國人屈指可數,而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講一個故事就是關於我們中國的一名科學家的是故事,當時都說這個世界欠他一個諾貝爾獎,可見他是多麼厲害啊!
  • 非常時期十本必看傳記經典|中信4000+全球好書無需收藏,現在免費閱讀
    面臨突如其來的疫情,1月28日,我們發起了「中信出版4000+全球好書免費暢讀暢聽」活動,倡導用閱讀涵養精神,不懼未來。活動推出十多天以來獲得了讀者的廣泛好評,同時也引起了各個行業、企業的積極響應。阿信給大家帶來的是絕對值得一讀的人物傳記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