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齊鈺)2020年4月6日晚10:57,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發布官方消息:山東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我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張靜靜,在按規定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滿,即將返家休息時,突發心臟驟停,經醫院組織全院專家力量、動用全部可能手段全力救治無效,於2020年4月6日18時58分逝世。
張靜靜一手提著治癒患者送的雞蛋和一手拿著治癒患者送的畫。圖片來自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微信公號
4月7日凌晨0時,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向張靜靜同志表示深切哀悼,並向其家屬表示誠摯慰問。張靜靜同志在黃岡市抗疫期間,視患者如親人,用大愛守護生命,被患者喻為「暗夜裡的一束光」,展現了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奪走張靜靜的心臟驟停,哪些原因可以導致?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立祥在4月7日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談到,心臟驟停是急救中非常危急的情況,如得不到即刻及時地搶救復甦,4~6min後會造成腦和其他人體重要器官組織的不可逆的損害。
王立祥介紹,發生心臟驟停一般有三種原因:原發性、繼發性、精神性。原發性的心臟驟停或者猝死,主要是基於以往的一些心臟疾患而導致,如冠心病、心肌炎等等。繼發性的心臟驟停則不是由心臟疾患直接導致,而是由於其他疾患,譬如此次新冠肺炎就可能由於呼吸衰竭、缺氧等原因而導致心臟衰竭、心律失常、猝死等嚴重後果。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靜靜同仁以往無心臟疾病史,也無新冠感染史(隔離期滿,核酸檢測三次陰性)。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靜靜同仁連續奮戰抗疫一線身心已極度疲憊。」王立祥談到,現代醫學時代已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換,人們的社會屬性和社會角色決定了人的思想和心理的複雜性,語言、文字、社會環境、家庭以及附帶的各種條件刺激,帶之而來的情緒均能對人體心臟、呼吸產生影響,乃至引發精神性心臟驟停。
精神性心臟驟停也可以細分為三種類型:
1、 交感神經系統失衡情緒紊亂型心臟驟停
這種心臟驟停是指因為情緒(喜、怒、哀、思、悲、恐、驚)精神因素而引發的交感神經興奮與迷走神經抑制導致的心臟驟停。
其病理生理機制為:情緒因素一方面使交感神經興奮致,腎上腺素和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後者可以引起冠狀動脈痙攣、血鉀降低,導致心臟生物電活動紊亂,發生惡性心律失常——心室顫纖,從而引起心臟驟停;情緒因素的另一方面,可使抑制心臟活動的迷走神經張力增高,進而加速抑制心血管系統的活動導致心臟驟停。
2、 呼吸中樞調節異常情緒紊亂型心臟驟停
這種心臟驟停是指因為情緒(喜、怒、哀、思、悲、恐、驚)精神因素而導致呼吸中樞調節異常,引發呼吸性鹼中毒致心臟驟停。
其病理生理機制是:情緒因素作為誘因可造成人體過度通氣,使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降低,低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鹼中毒發生,使腦血管收縮、腦血流下降、腦缺氧,鹼中毒還可使血紅蛋白氧解離曲線左移,血紅蛋白氧的親和力大大增加,氧合血紅蛋白在組織中難於解離釋放而造成組織缺氧,嚴重者可致心臟驟停。比如臨床上常見的過度通氣綜合症,就是與情緒應急事件密切相關引發的呼吸中樞調節異常以呼吸困難為主的多系統症狀性疾病,多無明確的器質性心肺疾患病史,但都有社會精神心理因素為誘因。
3.心腦血管事件激發情緒紊亂型心臟驟停
此種心臟驟停是指因為情緒(喜、怒、哀、思、悲、恐、驚)精神因素激發原有心腦血管疾患而引發的心臟驟停。其病理生理機制是:情緒因素激發加重了原有的心肌結構異常、心電生理異常、血管形態異常改變,從而引起心臟驟停。
比如臨床上「章魚壺心肌病」,此病因發作時左心室心尖呈氣球樣,與傳統日本章魚魚簍的圓形底部和窄口相似而得名,又被稱作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心尖球形症候群(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近1/3的章魚壺心肌病患者會因為受到精神因素的影響(如悲傷、驚恐、焦慮、人際衝突、憤怒、挫折等)而發病。當這類患者情感失調時,會因病人心臟的交感神經受體在左心室基部與心尖部位的比例不一樣,當患者極度傷心、遭逢壓力應激、驚嚇或疼痛時,就會造成心尖未收縮,但心室基部強力收縮如氣球的情形。有些患者會發現多灶性的冠狀動脈痙攣或短暫的心肌灌注不良,甚至有部分誘發室顫而出現心臟驟停。
另外,對於冠心病及心腦血管異常(主動脈瘤、腦動脈瘤、主動脈夾層)基礎病的患者,其情緒失調等應激狀態時,兒茶酚胺分泌量明顯增加。兒茶酚胺除可引起惡性心律失常外,還可使血壓增高、微血管內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加,導致心腦血管惡性事件的發生,嚴重者可致心臟驟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