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zo蛋白的故事:觸覺、聽覺和本體感覺背後的觸感機制

2020-12-06 返樸

從掐痛到輕撫,科研人員正在逐漸揭開壓力敏感蛋白的面紗——正是依靠這些蛋白,細胞才能感知張力和壓力。

撰文 | Amber Dance

來源:Nature自然科研

女孩努力讓手臂和雙手保持穩定,但手指卻不自主地扭動。如果閉上眼睛,症狀會進一步惡化。她並非缺乏保持四肢穩定的力量——它們似乎全然不受她的控制。

在某些動物中,三個葉片狀蛋白質共同組成Piezo1通道,它主要幫助細胞感知觸摸。圖片來源:David S. Goodsell/RCSB PDB

Carsten Bnnemann清楚地記得2013年在加拿大卡爾加裡的一家醫院裡,對這名女孩進行的檢查。作為美國國家神經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的一名兒科神經病學家,他常常要出差會診令人費解的病例。但這次的病例,他也是頭一次見。

如果不睜眼看著自己的四肢,女孩似乎根本不知道它們在哪裡。她無法感知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而這是一種至關重要的能力,即本體感受(proprioception)。「這種情況究竟為何會發生,令人費解。」Bnnemann說。

他的團隊對這名女孩以及另一名症狀相似的女孩[1]做了基因測序,發現了一個名為「PIEZO2」的基因的突變。他們的運氣很不錯:就在幾年前,研究人員探究細胞感知觸摸的機制時,發現該基因編碼了一種壓敏蛋白[2]

Piezo2和相關蛋白Piezo1的發現,可以說是數十年來探尋觸感機制過程中的高光時刻了。Piezo屬於離子通道,即細胞膜上允許離子通過的通道,且這種離子通道恰好對細胞張力敏感。「關於細胞間的信號傳遞,我們已經了解了很多,主要涉及化學信號傳導。」加州斯克裡普斯研究中心的分子神經生物學家Ardem Patapoutian說,其研究團隊發現了Piezo。「我們現在逐漸意識到,機械感覺這種物理力也是一種信號傳導機制,只不過我們對此知之甚少。」

觸覺幾乎是所有組織和細胞正常運作的基礎,Patapoutian說。生物通過力了解周圍的世界,享受愛撫的同時規避痛苦刺激。機體細胞會感覺血液流動,感受空氣使肺部膨脹,感受胃和膀胱充盈。聽覺的基礎也是內耳中的細胞感知源自聲波的力。

在過去的十年中,對Piezo和其他機械敏感離子通道的研究蓬勃發展。過去三年中,僅圍繞Piezo就發表了300多篇論文。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位於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如何感知力並對其作出反應。科學家利用冷凍電鏡(cryo-EM),在揭示Piezo獨特的三葉結構方面取得了進展,但對其完整的機制仍一知半解。研究人員還發現,Piezo不僅僅參與了觸覺或本體感覺。例如,Piezo或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某些人群能夠抵抗瘧疾,甚至可能解釋為什麼太空人在太空會出現骨量丟失。研究人員已經開始考慮使用藥物(例如治療慢性疼痛的藥物),調節力敏蛋白。

機械敏感蛋白有助於感知體重對骨骼的壓力,但是如果沒有重力作用,它們的功能就會大大減弱。生活在太空中的太空人只能通過抗阻訓練,彌補這種情況。圖片來源:JSC/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知道細胞具有這種功能,但卻不了解背後的機制。」史丹福大學的感官生理學家Miriam Goodman說,「Piezo確實改變了這一點。」

飄忽的觸覺

長久以來,觸覺一直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其他感覺,比如視覺和味覺,都相對好理解,Patapoutian說:擊中眼睛的光子或滲透到鼻子和舌頭的化學物質激活了相應的受體;這些受體促使離子通道開放,正離子得以進入細胞;細胞去極化,將刺激轉換為大腦可接受並理解的電信號。

科學家推測:在觸覺、本體感覺和聽覺中,某種蛋白質可能既用作力傳感器,又充當離子通道,因為在聽覺中,信號發生速度很快——幾乎都在微秒間。但是這些聯合的感受器-通道蛋白究竟是什麼,我們仍不清楚——至少在哺乳動物中是如此。研究人員在細菌、果蠅和線蟲中發現了一些機械敏感通道。

因此,Patapoutian和他的同事Bertrand Coste制定了一個研究計劃。他們從一種小鼠細胞入手,這種細胞能夠將用移液管輕輕戳一下的微小力量,轉換成可測量的電流。然後,Coste敲除候選離子通道基因中的一個(每批細胞中敲除一個不同的基因),通過觀察哪批細胞突然失去了其觸覺敏感性,確定相關基因。起初,Coste非常自信,認為只要花上幾個月甚至幾周的時間就能成功。

然而實驗幾乎花了一年的時間。2009年年底,Coste終於有了發現——他用移液管戳了戳細胞,它們絲毫沒有反應。某個力敏通道一定已經被敲除了。

「那真是非常美好的一天。」目前在法國國家研究所(CNRS)工作的Coste回憶說。他和Patapoutian將這個小鼠基因命名為「Piezo1」,希臘語中是「壓力」的意思,他們很快又發現了Piezo2。後來,研究團隊發現Piezo2與小鼠感覺神經元和皮膚細胞的觸覺存在直接聯繫[3]

螺旋槳結構

看到這樣的研究結果,研究人員都驚呆了,Goodman回憶說,特別是因為Piezo蛋白竟然如此大,如此複雜。Piezo1由2500多個胺基酸組成,重達300 KD,它共穿越細胞膜38次,幾乎是破紀錄的存在。(作為對比參考,哺乳動物體內蛋白質通常包含近500個胺基酸。)

可惜,如此「龐然大物」卻妨礙了研究人員解答Piezo領域最熱門的問題:這種機械敏感通道如何感應力?它們如何打開和關閉?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生物物理學家Roderick MacKinnon說,揭示蛋白質結構,對回答這類問題有很大幫助。「只有看清它的結構,我們才能回答這些問題。」

要應付體積龐大、結構複雜的蛋白質,諸如X射線晶體學和核磁共振波譜儀之類的結構技術都只能說勉勉強強,清華大學的神經系統科學家肖百龍說。他之前曾在Patapoutian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幸運的是,2013年肖百龍組建自己的實驗室時,另一種能夠獲得高解析度結構圖像的技術出現了:冷凍電鏡技術。他的研究團隊利用該技術,在2015年第一次報導了Piezo1的結構[4]。此後,他的團隊、MacKinnon團隊和Patapoutian團隊又先後報導了若干高解析度版本。去年9月,肖百龍團隊進一步得到了Piezo2的結構圖,其大小和形狀與Piezo1類似。肖百龍團隊的Piezo2圖像是迄今為止,從三個葉片尾部角度拍攝的最清晰的結構圖,這三個葉片在不斷運動,因此很難抓拍到清晰的圖像[5]

所得的圖像非常驚豔。三個Piezo蛋白形成三聚體穿過細胞膜(詳見「壓力感受器」)。以中央孔為中心,三個蛋白盤旋向外,就像螺旋槳葉片那樣。它們向上向外彎曲,在細胞表面形成了一個深深的凹陷結構。

Patapoutian和肖百龍認為,當有機械力作用於細胞膜時,「葉片」結構會在細胞膜內側帶動「支撐杆」結構,從而使中央孔打開(參閱「通道開啟」)。而MacKinnon認為,Piezo的「葉片」結構讓細胞膜起褶的方式,或許暗示了一種不同的機制:無論推或拉,都將增加細胞膜張力,彎曲的通道可能會被拉平,從而打開。

這些假設目前還無法檢驗,因為研究人員迄今僅能研究被分離出來的Piezo蛋白,這些蛋白已經與細胞膜分離且處於閉合狀態。如果能拍攝Piezo在細胞膜中且處於打開狀態的圖片,應將有助於科研人員了解其秘密。「我們希望能夠在其自然狀態下進行觀察。」Patapoutian說。

不止一個實驗室正在嘗試拍攝處於打開狀態的Piezo通道的圖像。Patapoutian團隊採用的是一種Piezo1激活物,他們將其命名為Yoda1,來自《星球大戰》中綠色矮小、使用原力的絕地大師的名字。Patapoutian希望藉助Yoda1的刺激,拍攝Piezo1打開狀態的圖像。他還提出了另外一種方法——將Piezo插入「納米盤」,這種人造細胞膜可能有助於穩定通道的開放構象。同時,肖百龍團隊正在利用冷凍電子斷層掃描技術,該技術可以從不同的傾角對樣品進行成像,或有助於弄清楚天然或人造細胞膜上的Piezo通道結構。

痛覺過敏的痛點

除了結構學研究,從功能學角度出發,科研人員發現Piezo蛋白在體內有不止一種作用。

2014年,神經科學家Alex Chesler剛加入美國國家補充與整合衛生中心。受Coste的發現的啟發,他當時正在進行小鼠造模,敲除其體內的Piezo2,以探究該通道在觸覺中的作用。後來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郵件,來自和他在同一幢樓內工作的Bnnemann,內容正是關於那兩個缺乏本體感覺的女孩。

Chesler直奔樓上,去了Bnnemann的辦公室。他氣喘籲籲地說:「你不知道這是多寶貴的財富。」Chesler無法直接詢問敲除了Piezo2的小鼠,感覺或沒有感覺到什麼——但如果對象是人,那就不一樣了。

他和Bnnemann邀請這兩個女孩到Bethesda接受更全面的評估。兩個女孩的本體感覺缺失都可以得到代償,睜著眼睛,她們仍能夠走直線或觸摸指定物體。但一旦蒙住她們的眼睛,任務就變得很困難。同樣,在保持正常聽覺的情況下,她們能夠感受到音叉在皮膚上的振動;但如果戴上消噪耳機,她們就全然無法察覺振動了[1]

Patapoutian在小鼠中發現了相同的現象:如果控制肌肉和肌腱的神經缺乏Piezo2,這些小鼠的本體感覺就會出現缺失,動作也會不協調[6]。Patapoutian團隊還發現,Piezo2在異常性疼痛中的痛覺神經元中也有作用。異常性疼痛是一種特殊的痛覺類型,即使輕柔的撫摸也仿佛針刺。部分神經痛患者一直存在類似的痛覺過敏。

注射了辣椒素(辣椒中發現的辛辣分子)或神經損傷後的小鼠,一般會出現異常性疼痛,但敲除了Piezo2基因的小鼠則不會[7]。Chesler和Bnnemann報導稱,PIEZO2突變患者也會有類似的痛覺變化[8]

「慢性疼痛非常折磨人。」Swetha Murthy說,他在Patapoutian手下做博士後時,領導開展了一項異常性疼痛研究,「我認為對於這些神經疾病,我們可以開始尋找靶向Piezo2的藥物。」Patapoutian和Chesler都在尋找能夠在疼痛部位阻斷Piezo2活性,而又不幹擾其在身體別處作用的化合物。肖百龍說:「Piezo通道藥物背後的潛力非常巨大。」

需要感知觸覺的不僅僅是神經元細胞;幾乎每一個細胞都會受到某種力的作用。譬如紅細胞,它們必須發生形變,才能擠過細小的毛細血管。基因突變導致Piezo1過度激活,可能引起血細胞萎縮,並引起脫水性遺傳性紅細胞增多症(一種罕見病)患者發生貧血。

那些皺縮的紅細胞讓Patapoutian 想起了鐮狀細胞貧血。鐮狀細胞基因突變在非洲裔群體中非常常見,因為它可以抵禦瘧疾。Patapoutian想知道的是,PIEZO1突變是否也有類似功能。

如果有,那麼在非洲裔群體中,這種突變的發生率應該相對較高。資料庫檢索結果顯示Patapoutian是正確的:資料庫中有三分之一的非洲裔人群出現了一個特定的PIEZO1變體[9]。另一個研究團隊報告說,這種PIEZO1突變的攜帶者對嚴重瘧疾具有抵抗力[11]

根據肖百龍團隊的研究,Piezo1還參與了骨骼形成和維護。如果敲除小鼠成骨細胞(造骨細胞)中的Piezo1,小鼠會更瘦更小。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小鼠支撐體重的長骨相對輕薄乏力。

此外,被部分懸空的野生型小鼠(不必支撐自己的全部體重),其Piezo1的表達水平較低,骨量也相對較少[11]。肖百龍認為這種現象很與骨質疏鬆症患者非常類似,特別是那些長期臥床或在國際空間站工作的太空人。

機械力傳感器

「Piezo的發現對整個領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生物學家Kate Poole說,「但大家都很清楚,我們不能滿足於此。」

聽覺研究人員為尋找相關通道,已努力了整整四十年。「一路上走了不少彎路,」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神經科學家Jeffrey Holt說,「好在我們最終找到了正確的答案。」

這一關鍵通道蛋白被稱為「TMC1」。當Holt改變TMC1中部分胺基酸時,內耳細胞將機械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的能力也隨之改變了[12]。另一研究報告顯示,提純後的TMC1能夠在人工膜泡中構建機械敏感的離子通道[13]。但是,TMC1的結構仍是個謎,因為我們很難純化出足夠數量的TMC1,無法確保獲得高質量的冷凍電鏡圖像。

與此同時,Patapatoutian的團隊正在尋找其他新的通道。2018年,Patapatoutian、Murthy和斯克裡普斯研究中心的結構生物學家Andrew Ward報導了他們認為最大的機械激活通道家族。他們知道一組蛋白質能夠幫助植物感應滲透壓——OSCA蛋白——並認為它們或許可以更普遍地感知力。在人類腎臟細胞中,當Murthy牽拉細胞膜時,OSCA的確作出了反應[14]

OSCA通道與Piezo蛋白關係密切,可感受植物細胞中的滲透壓變化。圖片來源:Sebastian Jojoa-Cruz/Ward實驗室

研究人員還從既往的研究中,了解到OSCA蛋白與哺乳動物中的另一個蛋白家族——TMEM63蛋白關係密切。在小鼠、人類甚至果蠅中,當Murthy牽拉細胞膜時,TMEM63通道均會有所反應,因此OSCA和TMEM63蛋白構成了許多生物共同的力傳感器蛋白家族。

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生物物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Murthy說,我們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離子通道,無法完整解釋細胞的機械敏感性。一定還有未知的機械感受蛋白。

Patapoutian說,那些機械傳感蛋白的作用可能比我們想像的多得多,「我們所知道的不過是皮毛。」

參考文獻[1] Chesler, A. T. et al. N. Engl. J. Med. 375, 1355–1364 (2016).[2] Coste, B. et al. Science 330, 55–60 (2010).[3] Ranade, S. S. et al. Nature 516, 121–125 (2014).[4] Ge, J. et al. Nature 527, 64–69 (2015).[5] Wang, L. et al. Nature 573, 225–229 (2019).[6] Woo, S. H. et al. Nature Neurosci. 18, 1756–1762 (2015).[7] Murthy, S. E. et al. Sci. Transl. Med. 10, eaat9897 (2018).[8] Szczot, M. et al. Sci. Transl. Med. 10, eaat9892 (2018).[9] Ma, S. et al. Cell 173, 443–455 (2018).[10] Nguetse, C. N. et al. Preprint at bioRxiv https://doi.org/10.1101/691253 (2019).[11] Sun, W. et al. eLife 8, e47454 (2019).[12] Pan, B. et al. Neuron 99, 736–753 (2018).[13] Jia, Y. et al. Neuron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19.10.017 (2019).[14] Murthy, S. E. et al. eLife 7, e41844 (2018).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Nature自然科研」。原文以 The quest to decipher how the body’s cells sense touch為標題發表在2020年1月8日的《自然》新聞特寫上。

相關焦點

  • 人類本體感覺之謎
    「那種感覺就像是迷了路一樣,」薩娜告訴實驗人員。她眼睛閉著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身體在空間的位置。喪失本體感覺的人我們閉上眼睛後,對世界和身體位置的感知並不會消失。這種感覺叫做「本體感覺」,是一種對四肢位置和身體空間位置的意識。和其他感官(視覺、聽覺等)一樣,本體感覺也有助於我們的大腦導航。科學家有時稱其為「第六感」。
  • 虛擬實境中也可以有觸感
    ,身體的觸感受體細胞接收到這些波信號,從而產生觸感。視覺、聽覺和觸覺是生物體最基本、最重要的三種感官信息。對於視覺和聽覺,人們都已有統一的衡量標準,可是觸覺相對複雜得多。一隻犀牛的觸覺和人體的觸覺一樣嗎?怎樣量化觸覺?
  • 研究發現:虛擬實境中也可以有觸感
    視覺、聽覺和觸覺是生物體最基本、最重要的三種感官信息。對於視覺和聽覺,人們都已有統一的衡量標準,可是觸覺相對複雜得多。一隻犀牛的觸覺和人體的觸覺一樣嗎?怎樣量化觸覺?近期一份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研究,利用地震波的原理,開發了一套統一的觸感尺度系統,並與虛擬實境系統整合,令虛擬實境系統的發展推進了一大步。
  • 我們的感知——本體感覺
    本體感覺是指肌、腱、關節等運動器官本身在不同狀態(運動或靜止)時產生的感覺(如人在閉眼時能感知身體各部的位置)。因位置較深,又稱深部感覺。此外,在本體感覺傳導通路中,還傳導皮膚的精細觸覺(如辨別物體的紋理粗細等),主要涉及軀幹和四肢的本體感覺傳導通路。
  • 感覺統合和大腦各功能區的關係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感覺統合就是指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
  • 你是哪種學習類型的人 視覺聽覺還是觸覺?
    摘要:學生的學習類型大致分為三種,視覺學習型,聽覺學習型,觸覺學習型……     學生的學習類型大致分為三種,視覺學習型,聽覺學習型,觸覺學習型……  首先是視覺學習型的人,佔到人群總數的三分之一。
  • 前沿:清華學者提出細胞對機械力「感知」的精巧機制
    比如聽覺和觸覺,肺對擴張的感知,血管壁對血流的感知,許多生理過程都與機械力的感知有關。一些特化的細胞進化成為專門感知機械力的「終端」,比如內耳毛細胞、本體感覺神經元等等,它們通常對機械力非常敏感。不僅如此,大部分細胞都含有感知機械力的結構,這對於細胞遷移、擴增以及分化等功能都很重要。
  • 特別推薦Neuron|唐逸泉博士解析聽覺受體如何感受機械力刺激
    除了解讀這篇文章之外,唐逸泉博士還總結了五種感覺受體——視聽嗅味觸,尤其是聽覺受體背後的研究歷史。BioArt強烈推薦給廣大讀者!小史精彩紛呈,值得收藏品讀!— Thomas Aquinas 「Adoro te devote」 古希臘哲學家亞裡斯多德總結人類有五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並在他的哲學體系中,依此順序對五感進行高低等級排序,此順序也正好對應五種感覺器官在人體的高低位置,即從眼睛開始往下
  • 人造感覺神經:以類似於生物神經的方式發揮作用,實現「機器觸覺...
    圖 人造感覺神經系統 相對於聽覺、視覺而言,人類天生的觸覺更加複雜,觸覺感官的模擬十分困難,這種感官「集成」了上千種感受器來追蹤不同類型的壓力(比如柔軟而有力的觸摸),以及感受溫度和位置變化的能力。
  • 軟體機器人手指可以提供高精度的本體感覺和準確預測被抓取的物體
    打開APP 軟體機器人手指可以提供高精度的本體感覺和準確預測被抓取的物體 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 發表於 2020-06-12 16:53:15
  • 「感覺剝奪」實驗:我可以「摸」你嗎?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首先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實驗中給被試者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使其難以產生視覺;用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單調聲音限制其聽覺;手臂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限制其觸覺。
  • 科學家解析人類觸覺作用原理 竟和聽覺相似(圖)
    科學家發現人類觸覺作用原理和聽覺很相似點擊進入中國網海洋頻道>>http://ocean.china.com.cn在這個過程中,你用你的觸覺在腦海裡形成牆面的圖像,以便更好地猜測開關的位置。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助理教授斯利曼本斯麥艾(Sliman Bensmaia)和他的同事們近日研究發現,皮膚對振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這些振動產生相應的振幅,同時,神經把信息從受體傳入大腦。就像耳膜的振動頻率傳送聲音的信息一樣。
  • 視覺觸覺聽覺合一的「三位一體」的立體顯示器
    而聲鑷就是對多個聲源產生的聲波進行精密的計算模擬,從而使得聲波可以在空間中的某處產生一種類似「陷阱」的機制。微粒在「陷阱」中處於一種最穩定的狀態,一旦偏離原本位置,就會有與運動方向相反的恢復力使其恢復原位。而通過移動「陷阱」位置,便可以控制微粒發生相應的移動,從而使得立體顯示器中的畫面發生變化。
  • 科學美國人:新的虛擬實境觸感貼片可實現遠距離「觸摸」
    添加觸感可以使虛擬實境體驗更真實,John A.Rogers的團隊開發了輕巧靈活的觸感貼片,可將觸感直接傳遞給皮膚,兼具輕薄和節能特性。一個女人坐在電腦前,與她的小兒子視頻聊天,同時她輕輕地在另一個屏幕上輕拍了一個界面。作為響應,孩子背上的無線貼片以與母親手指相匹配的模式振動,從而使他「感覺」到她的真實的觸摸。
  • 科學美國人:新的虛擬實境觸感貼片可實現遠距離「觸摸」
    添加觸感可以使虛擬實境體驗更真實,John A.Rogers的團隊開發了輕巧靈活的觸感貼片,可將觸感直接傳遞給皮膚,兼具輕薄和節能特性。一個女人坐在電腦前,與她的小兒子視頻聊天,同時她輕輕地在另一個屏幕上輕拍了一個界面。
  • 松果體的作用機制_內聽覺——《童教》
    文 / 童教教育 曾冠茗本文已獲作者授權,轉載請聯繫作者一、松果體的作用機制---內聽覺我們前面說到松果體的內視覺作用機制這個觀點絕對讓很多人覺得非常新穎和驚訝。現在我還要告訴你另外一個驚人的觀點---松果體不單單是處理輸出視覺信號,它還處理輸出聽覺信號,是我們內在的聲音來源。就好像電視機不單有視覺畫面,還同步有聲音。它可以對視覺和聽覺信號進行解碼轉換最後輸出。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近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腦科學研究院朱景寧教授團隊在強迫症和焦慮症共病的神經機制和潛在改善靶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3,Nat Comm | 王曉東團隊揭示觸覺豐富促認知、抗焦慮的機制來源:BioArt近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王曉東團隊採用嶄新的觸覺豐富和早年應激小鼠模型,結合行為學、活動神經元標記、化學遺傳學、神經環路示蹤和深度學習等技術
  • 揭開聽覺受體謎團,上海專家確認聽覺轉導的離子通道基因編碼
    聽覺不僅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也是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問題之一。五種感官中,介導嗅覺、味覺、視覺、觸覺的受體基因早已被相繼確定,但是,聲音感知的核心——負責聽覺轉導的離子通道是由哪個基因編碼的,一直是個謎。閆致強教授與團隊學生。
  • 解密ASD觸覺反應過度機制 isoguvacine帶來治癒曙光
    美國作家塞林格(Salinger)的小說《破碎故事之心》裡,男孩在送不出的情書中對一見傾心的女孩這樣說。然而,除了單戀,還有一些原因阻止我們用觸碰傳達愛意。比如疾病。哪怕是指尖輕撫,哪怕是來自父母的擁抱,對於他們來說,感知到的是難以忍受的刺激。於是,他們會因為被觸碰而躲避、尖叫和失控。他們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醫學上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簡稱A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