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感覺神經:以類似於生物神經的方式發揮作用,實現「機器觸覺...

2020-12-01 電子發燒友

人造感覺神經:以類似於生物神經的方式發揮作用,實現「機器觸覺」的一大進步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6-29 07:17:00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努力將自身具備的全部感官「複製」到機器人身上,但是,對於機器而言,能實現一項感官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因此,迄今為止,機器仍然缺乏一些極其關鍵的能力,其中就包括人類精密而完善的觸覺。

圖 人造感覺神經系統

相對於聽覺、視覺而言,人類天生的觸覺更加複雜,觸覺感官的模擬十分困難,這種感官「集成」了上千種感受器來追蹤不同類型的壓力(比如柔軟而有力的觸摸),以及感受溫度和位置變化的能力。這些龐大的信息需要通過神經網絡傳送:神經信號通過局部神經簇傳到脊髓並最終傳到大腦。只有當信號足夠強時,信息才能在傳輸過程中成功連接起來。

圖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

最近,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首爾大學 Tae-Woo Lee 教授、南開大學徐文濤教授團隊宣布聯合研發出一種人造感覺神經(也可稱為人造傳入神經),能夠以類似於生物神經的方式發揮作用,感知觸摸過程並與其他神經溝通。論文發表在近日的《Science》上。

論文地址

根據論文,這種人造感覺神經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柔性和高靈敏度,可以探測不同方向的運動,甚至能識別盲文。此外,團隊設法將人造神經與生物體連接起來:把人造神經元的一個電極插入蟑螂腿的神經元後,來自人造神經元的信號能引起蟑螂腿部肌肉的收縮。

可以預想,這種人造觸覺神經在機器人手術、義肢感觸等領域都將有很好的應用前景,這對「機器觸覺」的實現也算是一項重大進展。

三大核心組件

生物傳入神經系統的觸覺產生機制是:壓力作用於生物體的機械型刺激感受器,引起其感受電位的改變,而這種改變會觸發神經元動作電位的產生。多個神經元動作電位通過神經元之間形成的突觸匯合,最終實現信息處理。

而此次的人造傳入神經系統則參考了生物的傳入神經系統,由三大核心組件構成:觸覺感受器、人造神經元和突觸電晶體。

圖 「金字塔結構」電阻式壓力傳感器,「金字塔結構」電阻式壓力傳感器的靈敏度和工作範圍與生物皮膚機械感受器的靈敏度和工作範圍相當

其中,觸覺感受器由一組壓力傳感器組成,連接到一個作為人造神經元的環形振蕩器上;一系列傳感器負責感知壓力信號,並由此產生相應的電壓變化;之後,環形振蕩器會將電壓變化轉變成電脈衝;最後,突觸電晶體將電脈衝輸出,從而形成完整的反射弧。

圖 柔性材料環形振蕩器

針對該人造感覺神經,文章的通訊作者之一、南開大學光電子薄膜器件與技術研究所教授徐文濤介紹道,這個系統還處於初步階段,從實驗室到工業化的過程中仍存在很多挑戰,在三個組成部分中都會有所涉及。

圖 人造突觸電晶體

「對於傳感器來講,在這項工作中我們嘗試了模擬 SA-I 觸覺神經(一種邊緣、質地相關觸覺感知的重要傳入神經)。人體皮膚通過多種傳感器的集成來感受不同程度的外界刺激,因此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需要更加複雜的壓力傳感集成。柔性電路部分相對複雜,需要較好的工藝過程控制,」他說,「突觸器件則具有很大的挑戰。其性能調控要求對材料的選擇和器件的結構等方面都有較多經驗、需要很多的嘗試,其大規模集成等也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三管齊下:感受方向、傳遞信息、識別盲文

2015 年,《Science》曾經刊出過鮑哲南團隊的一項人造皮膚成果。當時,團隊製造的人造皮膚已經可以響應壓力變化,並向神經細胞發送信號,因此更接近人皮膚觸覺的真實機制。

而這一次的人造感覺系統能夠幫助人造皮膚實現更接近生物體的觸覺,正如上文所提,該感覺系統已經能夠感受方向、傳遞信息和識別盲文。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機器人也可以有觸覺?這個神經網絡讓假肢都能有反射丨Science
    「在搞深度神經網絡之類的……」「呀,學醫了呀,真有出息!」「……」-_-||雖然我們平常說的深度神經網絡跟長在動物身體裡的神經沒有半毛錢關係,但是已經有科學家已經搞出了「真·人工神經網絡」——有觸覺,能觸發反應的那一種。
  • 生物電子-具有交叉模式整合和識別的生物啟發式多感覺神經網絡
    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在人類多感覺神經網絡中的集成和交互作用促進了高級認知功能,例如跨模態集成,識別和想像力,以準確評估和全面理解多模態世界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
    對於模擬用於神經形態計算應用的神經元活動的憶阻或人工突觸設備的開發,人們倍感興趣。儘管已經有許多關於在剛性基板上實現人工突觸電晶體的報導,但是使用柔性器件有可能實現更廣泛的應用。此外,研究人員已經展示了一種柔性神經電子皮膚及其周圍神經,其中柔性鐵電駐極體納米發生器(FENG)用作感覺機械感受器,可產生由人工突觸處理和傳遞的動作電位。
  • 神經擬態晶片可讓機器人擁有觸感,感知比人類快1000倍
    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利用英特爾神經擬態晶片Loihi開發了一種人造皮膚,能夠讓機器人以比人類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的速度檢測觸覺,還可以比眨眼快10倍的速度識別物體的形狀、質地和硬度。他們的研究發表在新近一期的《機器人技術:科學與系統》雜誌上。人類擁有觸覺,可以感知粗糙、柔軟等不同表面之間的細微差異。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應用
    本文要點:一種模仿生物的感覺電子皮膚系統,通過柔性SWCNT人工突觸電晶體實現生物突觸的神經功能成果簡介 生物突觸中突觸重量。我們的神經電子皮膚緊密地模仿了實際人類皮膚的行為,並且可以即時檢測到力刺激,並提供類似於生物突觸的行為,將刺激信號傳遞到下一個階段。圖文導讀 圖1.(a)與生物人工皮膚(下部)相比,生物皮膚,其周圍神經和突觸(上部)的示意圖。
  • 神經擬態晶片可讓機器人擁有觸感,感知比人類快1000倍,智能時代
    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利用英特爾神經擬態晶片Loihi開發了一種人造皮膚,能夠讓機器人以比人類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的速度檢測觸覺,還可以比眨眼快10倍的速度識別物體的形狀、質地和硬度。他們的研究發表在新近一期的《機器人技術:科學與系統》雜誌上。
  • 家有兒郎必收藏,七年級生物下冊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解題指導
    反射是指動物或人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能對刺激做出反應是生物的基本特徵,而只有具有神經系統的動物和人才有反射現象,植物和單細胞的草履蟲,不具有神經系統,所做出的反應屬於應激性,食物誤入氣管引起咳嗽是通過神經系統完成的反射。
  • 外媒盤點五角大樓實驗室成果:人造血液、有觸覺的假肢
    該計劃負責人賈斯廷·桑切斯指出,這項計劃主要致力於開發神經假體,用於填補受損大腦區域的空白。植入體有助於形成新的大腦記憶,並促進對現有記憶的儲存。神經假體在大腦中的作用通過電子刺激,但對於它的有效性尚存疑問。DARPA的另一個用來治療創傷後壓力的計劃被稱為「新興療法的系統神經技術」。在不到1年的時間裡,DARPA已經開發出了樣品和一個微縮硬體。最初的臨床試驗在7名患者身上展開。
  • 一周極客科技盤點 | 讓截肢者重獲觸覺的神經義肢技術;人造流星雨...
    這個假肢稱為神經義肢,手指和手的行動受使用者的神經衝動控制。研究人員發現,增加機械假肢的使用觸感可以減少人產生「幻痛」的感覺,這是許多截肢者都有過的不愉快的體驗。通過增加感官反饋,截肢者可以更清楚地體驗自己行動的過程。「Luke」假肢手臂通過在肢體殘端對殘留神經採用表面電刺激的反饋方式,讓使用者可以通過電信號獲得直接的觸覺神經反饋,輕鬆地控制假肢。
  • 神經系統的運作——信息的神經傳導路徑
    其實孩子的大腦早已發展了學習這些的能力,例如如何閱讀或計算,這種學習能力中,有大部分是統合感覺訊息的能力。小孩出生時,大腦就已知道怎麼統合少數基本的觸覺、前庭感覺以及本體感受,所以新生兒會對刺激產生反應。前幾篇文章我們已經看過了人類神經系統的構造和功能,現在,我們要試著描述,當孩子的神經系統學習去發揮功能時,其內部的情形,沒有人能完全明了神經系統內學習是如何進行的,但是我們可以知道一些大概的情形。
  •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和生物大腦有什麼區別 神經網絡將如何發展
    創建思維機器的夢想激發了AI領域的許多創新,並且最近推動了深度學習的興起,深度學習AI算法大致模擬了大腦的學習功能。為什麼無監督學習是不夠的「可以想像,無監督學習,利用比尚未發現的算法更強大的算法,可以在建立感官表現和駕駛行為方面發揮作用。但是,即使是這樣一種假設的無監督學習算法也不是全部。
  • 新型AI「光指」能看見力的大小,無盲點定位觸覺,精度近人類手指
    機器人在視覺和聽覺方面已經處在不斷進化的階段,但是對於觸覺、嗅覺和味覺,它們幾乎「一無所知」。如果之後要和機器人做朋友,我們當然不希望在和它們握手或者擁抱的時候被擠壓骨折。聰明的機器人需要觸覺。人類皮膚能感知觸覺、痛覺、熱覺等多種感覺,其中觸覺感知最為重要。
  • Science:發現神經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2017年9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發育的一個意料之外的來源。這一發現為構建神經系統提供新的認識。他們證實神經膠質細胞(glia),即一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支持細胞的非神經元細胞,實際上在大腦的神經細胞發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手碰到物體就有感覺,神經傳導速度也是光速嗎?不同神經速度不同
    當我們的手指接觸到某個物體時,立即就會有關於這個物體的感覺出現,這是由於我們手部的神經接觸到某個物體之後,將關於它的觸覺反射到大腦的感覺,那麼人的神經傳導速度有多快呢?這種感覺就像即時產生的一樣,是不是像秒速30萬公裡的光速和傳導電流速度一樣快呢?
  • Nature Commun:社交狀態調控觸覺感受的神經機制
    )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A neural circuit encoding mating states tunes defensive behavior in Drosophila」的研究長文(doi:10.1038/s41467-020-17771-8),報導了關於動物觸覺感受被不同社交狀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
  • 科學家使用多巴胺無縫連接人工神經元和生物神經元
    僅僅 5 年時間,神經形態裝置或者大腦啟發計算裝置已經顯得很古怪了。那什麼是當前的寵兒?這就要說到人工 - 生物混合計算了,而人工 - 生物混合計算是將人造計算機晶片和生物神經元無縫結合到半活電路中。
  • 文獻精讀 | 皮質中間神經元功能異常介導感覺過敏
    最近有研究發現,GAGB能神經元缺陷與ASD小鼠模型的多感覺整合障礙有關。然而,皮質GABA能神經元功能障礙與ASD感覺異常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尚未明確。SHANK3基因家族編碼突觸後蛋白,在興奮性突觸的形成、樹突棘發育和穀氨酸受體功能維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已有許多研究證明SHANK單基因突變即可導致ASD的發生。
  • 用對的神經信號調製對的神經可以提高自愈力
    來自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託馬斯·亨伯格(Thomas Heimburg)博士和德國多特蒙德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ortmund)的生物物理學家馬提亞·施耐德(Matthias
  • IBM首個人造神經元幕後,神經形態計算系統向人造大腦突破
    生物神經細胞在傳導神經興奮信號時,會經過神經遞質,也即一層液態的神經薄膜,這層神經薄膜在接收到信號時,不會立即釋放,而是當能量積蓄到一定程度後,才會向外發射信號。這個信號沿軸突傳導,被其他神經元接收。IBM 研究人員用一小滴鍺銻碲合金液作為神經薄膜的替代品。實驗中,研究人員將人工神經元接通後,輸入一系列電脈衝信號,從而使材料發生一系列相變,最終使人工神經元發射信號。
  • 神經形態晶片可以幫助人進行大腦的逆向工程
    這項研究基於模擬生物神經元特性的神經形態微晶片的開發,被認為是在了解人腦如何處理信息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並打開了通往快速、極低功耗的電子系統的大門,這些系統可以實時吸收感覺輸入並執行用戶定義的任務。其神經網絡的不斷適應和自組織在其功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神經形態工程成立於20世紀80年代末,是神經科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和其他一些領域的跨學科綜合體,它首先試圖了解大腦如何操縱信息,然後在計算機晶片上複製同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