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上學年齡就上學,但事實上,他的神經系統早自出生前就已開始學習了,只不過在學校裡學的是規定的教材。其實孩子的大腦早已發展了學習這些的能力,例如如何閱讀或計算,這種學習能力中,有大部分是統合感覺訊息的能力。小孩出生時,大腦就已知道怎麼統合少數基本的觸覺、前庭感覺以及本體感受,所以新生兒會對刺激產生反應。前幾篇文章我們已經看過了人類神經系統的構造和功能,現在,我們要試著描述,當孩子的神經系統學習去發揮功能時,其內部的情形,沒有人能完全明了神經系統內學習是如何進行的,但是我們可以知道一些大概的情形。
信息的神經傳導路徑
我們身體中各個感覺器官或感受器接受機體內、外環境的各種刺激,將刺激轉變為神經衝動信息,這些信息借感覺神經傳入到中樞神經(脊髓和腦),產生感覺,然後由高級中樞發出神經衝動,經運動神經傳至效應器,對刺激做出應答反應,這個過程就是神經傳導,也叫『反射』膝跳反射是一種最為簡單的反射類型,它僅包含兩個神經元,感覺神經元(輸入)和運動神經元(輸出)。刺激膝蓋處大腿肌肉的感受器,在感覺神經元中引發了動作電位,動作電位上行到脊髓,脊髓中感覺神經元直接與運動神經元建立突觸聯繫。如果信號足夠強,就可以在運動神經元中引發動作電位,當這個動作電位傳遞到大腿肌肉,即可引起膝跳反射。
各種感受器能把作用於他們的各種適宜刺激,轉變成為相應的衝動傳入神經末梢,稱為發生器電位(generator potential),或者轉變為感受細胞的電反應,稱為感受器電位(receptor potential)。因此,可以把感受器看成是具有傳導作用的換能器(transducer),它能通過跨膜信號轉換,把物理、化學等能量形式的刺激轉變為跨膜電變化。發生器電位和感受器電位是一種過渡性慢電位,其幅度與外界刺激強度成比例,它不能作遠距離傳播而可以在局部實現時間性總和和空間性總和。如此,感受器電位和發生器電位的幅度、持續時間和波動方向,就反映了外界刺激的某些特徵。
所謂神經傳導就是動作電位沿神經纖維的順序發生。神經纖維某一點受到刺激,如果這個刺激的強度是足夠的,這個點對刺激的應答是極性發生變化:Na+流入,K+流出,原來是正電性的膜表面,現在變成了負電性。這就使它和它的左右鄰(正電性)之間都出現了電位差。於是左右鄰的膜也都發生透性變化,也都個上述過程一樣地發生動作電位。如此一步一步的連鎖反應而出現了動作電位的順序傳播,這就是神經衝動的傳導。
神經信息必須要經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神經元,才形成感覺經驗、運動反應或是一種思想。功能俞是複雜,涉及輸送信息的神經元就俞多。這些神經元均提供信息而增進個人的經驗與反應,所有人類的神經系統均以某些特定的方式發揮其功能,所以,我們大家以許多相類似的方式來認知以反應。我們怎麼知道各種感覺是什麼意思?該怎麼去做?為什麼我們之中有些人能得到某些特別的訊息,而其他人沒有?為什麼我們不會經歷到刺激我們神經系統的每件事情?是什麼使我們不會反應過度?
想像你用手指去碰觸滾燙的火炬,熱刺激了手指皮膚的觸覺接受器,產生了痛訊息,經由手上的感覺纖維,到了臂、肩,一直傳送到脊髓感覺纖維到脊髓終止,然後放出一種化學物質,進入神經接合處這化學物攜帶著電能,經過神經接合處,進入一群運動神經元這些運動神經元再把訊息傳回手臂、收和手指的筋肉這些運動神經元引起筋肉收縮,是你把手縮回,遠離火爐。
人一出生就具備各種感覺器官和初步感覺能力,由於實踐活動不同,某些感覺能力的發展水平也顯示差異。有經驗的品酒員,憑著酒的味道就可以判斷出酒的品質、品牌、廠家。而有經驗的倉庫保管員,蒙著眼睛靠手的觸摸便知道是什麼物品。盲人的觸覺和聽覺格外靈敏。所以說,人的感受性通過實踐訓練是可以發展的。
感覺只是憑感覺器官對環境中刺激的覺察,而知覺則是對感覺獲得訊息做進一步處理。比如通過感覺,我們知道某個物體的顏色、氣味、溫度等屬性,而知覺讓我們對某個事物有一個完整的映像,並做出判斷,如杯子、蘋果、桌子等。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知覺過程非常複雜,他依賴於許多大腦的感覺皮層和聯絡皮層的協同活動。如視知覺過程是由刺激引起的興奮傳導到視覺中樞時,產生於視覺皮層及其與附近的聽覺皮層、軀體感覺皮層交界處的聯合區,額葉皮層也參與視知覺的組織活動。這些部位如果受到損傷,會造成其知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