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演化簡史

2021-01-10 網易

  你不一定要點藍字關注我的

  

  撰文 | 東華君 (南昌大學神經科學博士生)

  編輯 | Gloria

  無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演化,總體上也與其他器官系統的演化一樣,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圖1)。

  根據生物演化的規律,在形成神經系統之前,必須要有神經細胞的出現,而在特異的神經細胞出現之前,也需要相應的神經肽的出現。

  

  圖1. 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演化。a.網狀神經系統(水螅-腔腸動物門);b. 梯狀神經系統(渦蟲-扁形動物門);c. 鏈狀神經系統(蚯蚓-環節動物門); d. 鏈狀神經系統(螃蟹-節肢動物門);e. 頭足類的神經系統(軟體動物);f.海星的神經系統(棘皮動物門)。

  1 神經肽的出現

  單細胞原生動物中具有多種神經肽存在,它們可以對外界的刺激做出應激反應,但沒有神經胞器,更沒有神經系統。

  2
神經細胞的出現

  海綿動物已經有兩種類型的神經元存在,一種是紡錘細胞,另一種是多極神經元。然而神經元之間並無突觸性聯繫,也沒有接受感覺和支配運動的機能。這與海綿動物營固著的生活有關 。另外,在海綿體中膠層裡有芒狀細胞,有些學者認為它具有神經傳導的功能。

  3
神經系統的演化

  神經系統的演化有幾個標誌性的事件:

  神經元的神經纖維交織而成神經網。

  神經元胞體聚集在一起形成神經節。

  動物體前部的幾個神經節融合在一起形成「腦」。

  3.1 網狀神經系統

  最早出現神經系統的無脊椎動物是腔腸動物。其神經系統是由神經元疏鬆地組織起來的一種網狀構造,即沒有神經中樞,神經的傳導為多向傳導的網狀神經系統。

  

   圖2. 腔腸動物中的網狀神經系統。左圖就是網狀神經系統的示意圖;右圖就是其中神經細胞的存在形式了。

  其神經元其本上是纖維較短的雙極神經元和多極神經元,另外還有一些來自感覺細胞的纖維,主要以電突觸相聯繫,遍布於全身各處,沒有中樞和周圍之分。

  由於神經細胞是分散於身體各處的,神經衝動在神經網上的傳導是多方向的,即沒有方向性,只要身體某部受到的刺激夠強,就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即會引起全身的反應。

  3.2 梯狀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的進化方向是從分散到集中。在無脊椎動物中,隨著體型從輻射對稱到兩側對稱的進化,神經系統也逐步集中而成兩側對稱的神經系統。扁形動物出現了最原始的中樞神經系統。

  

  圖3. 渦蟲和它們的梯狀神經系統。看,人家已經開始有「腦子」了。

  渦蟲的神經系統中,已有很多神經細胞集中而成身體腹面的2條神經索和頭部的「腦」。這個腦,只是形態學的腦,並沒有真正的腦的功能,只是一個傳送信息的中轉站。渦蟲的神經系統其實還保留著網狀的特性,細胞分散,並以突觸相連。

  在扁形動物中,神經系統的中樞整合險和協調性機構已經形成, 並沿著向中集中的方向進一步發展。表現為縱向的神經索和橫向的連接神經減少,使中樞內的通路縮短,加強腦神經節與感覺器官的聯繫。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機能的能動性,保證了複雜性行為的實現。

  3.3 鏈狀神經系統

  後生動物的神經系統的演化是按兩種主要趨勢進行的:一種趨勢是神經元聚集為有方向性的束,並出現單根縱行的主束;另一種趨勢是腦的演化。

  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的神經系統已發展為鏈狀神經系統。鏈狀神經系統可分為中樞和外圍2個部分,腦和腹神經索屬中樞系統,從腦和各神經節伸到身體各部的神經屬外圍系統。

  

  圖4. 沙蠶(左,環節動物)和某昆蟲(右,節肢動物)的鏈狀神經系統

  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具鏈狀神經系統。由腦神經節、圍咽神經節和1條腹神經索組成。其特點是,神經細胞集中成神經節,神經纖維聚集成束。 如蚯蚓的每一體節腹面均有一神經節,前後神經節以縱走神經相連,形成鏈狀的腹神經索。位於身體腹面的腹神經索在身體前端止於食管下神經節,以圍咽神經走向身體背面,連到腦神經節上。

  節肢動物的神經系統比環節動物更集中。如昆蟲,頭部最前面的3對神經節癒合而為腦,腦以圍食道神經與頭部腹面的食道下神經節相連。食道下神經節與胸部和腹部神經節共同組成腹神經索。

  3.4 頭足類(軟體動物)的神經系統

  

  圖5. 烏賊的神經系統。嗯,已經很高級了,特別是附帶的兩隻大眼睛!

  從軟體動物的高等種類開始, 神經系統出現了中樞部分和外周部分的分化,中樞部分是由幾對神經細胞體聚集組成的神經節和彼此之間的聯絡神經纖維共同組成。神經細胞已初步分化出樹突和軸突。

  高等軟體動物的神經節主要有四對:腦神經節一對,位於食道背側,發出神經到頭部和身體的前端,司感覺;足神經節一對,位於足的前部, 發出神經至足部,司足的運動和感覺;側神經節一對,發出神經至外套膜和鰓;髒神經節一對,發出神經至消化管和其它內勝器官。通常,這些神經節有集中到一處的傾向, 這使神經系統在集中化中更前進一步。

  軟體動物的神經系統以頭足類較為發達。腦由腦神經節、側髒神經節和足神經節組成,外面圍有軟骨加以保護。各神經節發出到身體各處的神經形成了外周系統。因此,軟體動物為無脊椎動物中最高等的類型。

  參考文獻

  劉凌雲,鄭光美 (2009). 普通動物學 .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讚賞專用通道

  往期推薦:

  挨餓的長徵路上,大腦是如何挺過來的?

  捲尾猴也會按勞分配

  

  

  腦人言|聊聊腦科學

  微信:ibrain-talk

  小密圈:46334922

  QQ群:63871088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脊椎動物」是怎麼在寒武紀海洋中崛起,並且成為海洋霸主的?
    在近代生物的演化中「脊椎」的出現至關重要,現代動物學中,可以簡單地把生物分為兩種「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並且我們普遍認為,「脊椎動物比無脊椎動物更加高等」。這是因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上有巨大的差距,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是由網狀神經系統進化而來,但是這些網狀神經系統最初是為了適應「輻射對稱」生物的身體,而生物演化的趨勢卻是兩側對稱,在隨後的演化中,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逐漸落伍,無法滿足智力的發展和身體運動能力的提升,而脊椎動物卻圍繞脊椎塑造出了龐大的
  •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23:18:06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張素)在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1日表示,下一步將回答孟氏中生鰻是否寄生等問題,還將對化石與現生的七鰓鰻進行比較,繼續探討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
  • 《生命簡史》: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探究生命演化的奧妙,不僅與科學研究有關,更和人文情懷有關,因為這些年來生態環境變遷,和人類的生存現狀緊密相連。回望自然的歷史,本質上就是呼籲今天的人們愛護地球家園、保護生態環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生命簡史》這本重要的科普著作,都能帶來無比寶貴的思想啟迪。
  • 談談脊椎動物的黎明
    有頜魚類如何讓整個動物界紛紛謝罪,脊椎動物為啥能水陸兩開花,龍獸合拍的三億年爭霸戰又是怎麼回事,人類又如何一步步讓大家知道了什麼叫國際物種,不過在這一切的故事之前我卻得先講述一些別的事情,雖然我很喜歡用類似王朝更迭的口吻來描述動物的演化,但是嚴格來說這種類比並不太恰當,任何生物的演化都是一個非常混純的體系,在一般情況下一切生命每時每刻都在產生著無數的基因突變,這些基因突變經過一定的積累
  • 中國科學家發現脊椎動物起源演化的"第一步"
    東方網3月1日消息:據新華網報導,脊椎動物起源演化的「第一步」究竟是什麼?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這就是始見於中國雲南澄江化石庫地層最底部的古蟲類和雲南蟲類。這一成果將脊椎動物實證起源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步。2月28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舒德乾等人與英、日等國學者合作完成的這一重要成果。
  • 地殼演化簡史的第一篇:太古代——地球最初的狀態
    我們的地球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旅程才演化成現在的模樣。每一段旅程都留下了獨特的痕跡,那麼生活在新時期的我們,怎麼去了解地球呢?那必須要知道地殼演化簡史,要去了解每一個年代的過程和特徵。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地質年代的概念:它主要表示地殼演化的時間和順序的概念,一般有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之分。但我們一般在表示地殼演變簡史的時候,都用的是相對年代。下面的表格就是地殼演變簡史簡表。從表中可以看到,地球最早的一段時間是太古代,這是地球最開始的模樣,最初的狀態。所以我們的地殼演變史的第一篇來介紹它的主要特徵。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文昌魚
    但是,其身體前端沒有脊椎動物樣的眼睛、鼻子和耳朵等感覺器,也沒有明顯分化的腦,因而沒有脊椎動物樣的頭部,屬於無頭類(acraniate);加之文昌魚又缺乏魚類所具有的脊椎,因此,文昌魚不是真正的「魚」。其實,它是介於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之間的過渡型動物,是最原始的脊索動物,有時被冠以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無脊椎脊索動物」(invertebrate chordate)。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國...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中國新聞網 張素 語音播報   在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12月1日表示,下一步將回答孟氏中生鰻是否寄生等問題,還將對化石與現生的七鰓鰻進行比較,繼續探討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
  • 動物求生存常有適應演化 脊椎動物也會噬己嬰
    動物求生存的行為,常有能量適應的演化,臺灣生態科學家發現的全球首例脊椎動物噬己嬰行為是為一例。   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黃文山研究員耗時六年,在蘭嶼發現了全球第一例陸生脊椎動物噬己蛋的行為,此一脊椎動物行為的重大發現,去年十一月份刊登在《行為生態學》國際期刊的首篇。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 文昌魚
    其實,它是介於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之間的過渡型動物,是最原始的脊索動物,有時被冠以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無脊椎脊索動物」(invertebrate chordate)。 圖1-1 文昌魚形態a. 青島文昌魚照片;b.
  • 中國志留紀古魚新發現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與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阿爾伯格聯合團隊在脊椎動物頜演化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這一關鍵突破「掃除了我們在脊椎動物頜演化認識上一個大的盲區」,《科學》雜誌在同期的「觀點」欄目(Perspective)中專門配發了古脊椎動物學會主席
  • 世界上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
    浩瀚的海洋孕育了各種神秘的生物,而章魚作為世界上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具有超過一般動物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被稱為「海洋裡的靈長類動物」。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了解章魚吧。首先章魚並不是魚,它是從頭足綱軟體動物中進化而來的,是章魚科26屬252種海洋軟體動物的通稱。
  • 脊椎動物都具有意識嗎?
    他們認為意識具有非常古老的起源,很可能所有的脊椎動物以及一部分無脊椎動物都具備一定程度的意識,因此起源的時間應該上推到寒武紀,或者說5.2億年前。通過類似實驗,科學家們發現基本所有的脊椎動物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情感意識」。而且有趣的是,如果把這個實驗延伸到無脊椎動物裡面,還可以發現某些無脊椎動物(比如章魚,果蠅等)也有一定的「情感意識」,雖然它們不能體現上面提到的比較高級的「失望」情緒。因此,從對「情感意識」的研究似乎顯示著意識具有非常古老的起源。相對「情感意識」而言,開展行為學實驗來證明動物是否具備「外感意識」則比較困難。
  • 一「石」一乾坤——走進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
    在最重要的25個問題中,多個關乎生命演化。「可唯獨缺了『從魚到人』這條演化主線的問題。」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主任朱敏說。「人之由來」是永恆的天問。
  • 廈門大學團隊揭示「刺蝟基因」的階梯式演化
    北京時間2020年7月13日晚23時,《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廈門大學研究人員闡明了脊椎動物祖先——文昌魚神經系統分化的關鍵步驟,並找到其與脊椎動物在分化中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
  • 無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有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
  • 地殼演化簡史第5篇:新生代——人類開始出現的時代
    地殼演化史所有的內容就全部介紹完了,希望大家能對地質學基礎和地殼演化有一定的了解。往期精彩文章:地殼演化簡史第4篇:中生代——恐龍的鼎盛期和爬行動物的時代地殼演化簡史第3篇:古生代——歷史上重要的造煤時期
  • 神經系統能控制體內的微生物?
    基爾大學(Kiel University)的一個細胞和發育生物學課題組,首次以淡水水螅(Hydra)為例,證明神經系統上的神經元能直接與腸道中的細菌相互交流,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免疫系統的作用機制。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這樣的假設:在演化開始時,神經系統不僅接管感覺和運動功能,而且還負責與微生物交流。
  • 科學家揭示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亞基因組演化的動態歷史
    多倍化現象在脊椎動物中極為罕見;多倍體脊椎動物在多倍化發生和其後的二倍化進程中可能經歷基因組休克效應。但對於相關演化遺傳機制是什麼、機制是否相同等問題,存在不同假說和許多尚待澄清的問題(PNAS 2016及其他文獻)。
  • 人是最聰明的有脊椎動物,那麼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是什麼?
    人類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有脊椎動物,那麼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是什麼呢?答案是:真蛸(xiāo),章魚的一種。當然了,即使它們擁有和人類一樣的神經元數量,可能也不會演化出高等智慧和文明,這是因為生物的演化本來就沒有方向。除了記憶和學習能力之外,真蛸還可以編輯自己的基因,而我們人類直到現在才掌握基因編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