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團隊揭示「刺蝟基因」的階梯式演化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脊椎動物器官結構的複雜程度,可謂現存生物之最,其中樞神經系統的起源與進化一直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命題。

北京時間2020年7月13日晚23時,《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廈門大學研究人員闡明了脊椎動物祖先——文昌魚神經系統分化的關鍵步驟,並找到其與脊椎動物在分化中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

而這一切,都與一種名叫「刺蝟」的基因密切相關。

解謎神經發育,在文昌魚中尋蹤「刺蝟」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李光告訴《中國科學報》,刺蝟基因(Hedgehog,簡稱Hh)廣泛存在於昆蟲、哺乳動物等不同類群動物中,並在這些動物胚胎的多個器官或組織的發生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Hh基因最早在果蠅身上發現,因其突變體呈球狀、表面布滿剛毛,形似刺蝟,所以被稱為『刺蝟基因』」,李光表示,在脊椎動物中,Hh蛋白由脊索和神經管基板細胞合成分泌,並以此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形成濃度梯度,影響周圍組織或神經管等器官細胞的分化。

為了探明Hh基因在文昌魚神經系統發育中的作用,李光與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義權等人建立了文昌魚Hh等基因的突變體,與牛津大學動物學系教授Sebastian M. Shimeld展開合作。

研究團隊發現,在脊索動物進化過程中,Hh基因參與神經管形成的功能是「分步式」產生的。

Hh基因參與脊索動物神經演化模式圖。(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進化》)

首先,在脊索動物祖先中,Hh基因開始在脊索和神經管腹側表達,參與部分運動神經元的發生,接著,在脊椎動物進化早期,Hh基因進一步參與更多與神經發育相關的轉錄子調控,並促成它們形成相互抑制的作用關係,進而參與到不同神經元前體細胞的分化中。

「儘管Hh基因可在文昌魚脊索和神經管腹側表達,但它只參與了文昌魚神經管腹側部分運動神經元和Err基因陽性神經元的發育調控。而且在文昌魚胚胎中,神經管背腹不同區域的轉錄子間缺乏明顯的相互抑制。我們認為,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李光表示。

模型難得,早期脊椎動物進化仍有謎題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研究中用到的文昌魚Hh突變體模型乃世界首例。

「果蠅、線蟲是目前研究最為深入的無脊椎動物模型,但其神經系統和脊椎動物差別較大」,李光表示,此類動物尚未形成神經管,而神經管是高度聚集的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基於它們的研究成果對探索脊椎動物神經系統起源來說,可提供的信息相對有限。

文昌魚是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關鍵過度類群,其背神經管等器官構造與脊椎動物非常相似,是公認的研究脊椎動物起源、胚胎發育等的理想模型。但長期以來研究方法都較為單一。

Hh基因信號通路示意圖,以及Hh和Ptch基因突變對文昌魚胚胎神經管發育基因的影響。(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進化》)

「近20年來,我們課題組一直致力於文昌魚模式動物化建設」,李光告訴《中國科學報》,課題組目前已在室內實現文昌魚的全年可控繁育,並建立了包括基因敲除、敲入等在內的基因功能研究方法。

未來,課題組還將繼續探究脊椎動物起源之謎。

李光表示,在文昌魚中,Hh基因的表達模式與脊椎動物的Shh基因相似,「但文昌魚胚胎中Hh只調控腹側運動神經元前體發育的相關基因,無法調控神經管中間及背部神經元前體發育的相關基因,這說明在脊椎動物進化早期,中間及背部神經管區域發育相關基因的上遊轉錄調控元件可能發生了重要變化。」這也是課題組未來著重要闡明的問題。

作者:小柯生命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0-1248-9

相關焦點

  • ...功能的階梯式演化,為解讀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起源提供了重要...
    作者|nagashi 來源|BioWorld(ID:ibioworld)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擁有現生生物中最為複雜的中樞神經系統,揭示其如何起源一直是進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命題。
  • 「刺蝟基因」解鎖脊椎動物分化差異
    而這一切,都與一種名叫「刺蝟」的基因密切相關。   在文昌魚中尋蹤「刺蝟」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李光告訴《中國科學報》,刺蝟基因(Hedgehog,簡稱Hh)廣泛存在於昆蟲、哺乳動物等不同類群動物中,並在其胚胎的多個器官或組織的發生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 科學網—「刺蝟基因」解鎖脊椎動物分化差異
    而這一切,都與一種名叫「刺蝟」的基因密切相關。 在文昌魚中尋蹤「刺蝟」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李光告訴《中國科學報》,刺蝟基因(Hedgehog,簡稱Hh)廣泛存在於昆蟲、哺乳動物等不同類群動物中,並在其胚胎的多個器官或組織的發生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 張亞平院士團隊揭示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亞基因組演化的動態歷史
    在張亞平院士領導下,雲南大學省部共建雲南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羅靜教授、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呂雪梅研究員、湖南師範大學劉少軍院士、南京農業大學陳增建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阮珏研究員和廈門大學徐鵬教授等帶領的團隊聯合攻關,以鯉亞科魚類基因組為研究對象,對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基因組的亞基因組演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吉林大學:研究成果揭示恐龍演化特徵
    吉林大學科研團隊近期發現恐龍牙釉質波紋構造的最早記錄。這一研究成果對認識恐龍的演化及其牙齒與恐龍食性、生活環境的關係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指示意義。 研究人員採集了大量的長春龍頜骨及牙齒標本,製作了骨組織學薄片,從顯微解剖結構特徵層面,觀察到了長春龍牙齒替換齒的產生、發育,使用齒的磨蝕到最後脫落被替換的完整過程,獲得了該型原始鳥腳類恐龍牙齒演化的詳細數據。
  • 科學家揭示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亞基因組演化的動態歷史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亞平的領導下,雲南大學省部共建雲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羅靜,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呂雪梅,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劉少軍,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陳增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阮珏和廈門大學教授徐鵬等組成的團隊聯合攻關,以鯉亞科魚類基因組為研究對象,對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基因組的亞基因組演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進一步揭示基因組多樣性演化...
    研究團隊發表了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了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
  • 基因測序揭示虎鯨社會結構演化特徵
    科技日報北京6月5日電 (記者王小龍)瑞典一個研究小組通過對50隻虎鯨的研究,發現了它們在行為和社會結構演化上的特點在一些地方,虎鯨已經演化出了能適應特定飲食內容和狩獵策略的群體,這些群體被稱為生態型。但一直以來並不清楚,遺傳影響和生態學影響在產生這一結果的過程中各佔多大比例。在新研究中,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安得烈·富特和他的研究團隊對北太平洋和南極地區5個不同生態型的50隻虎鯨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研究人員認為,虎鯨群體是在過去20萬年中輻射到了全球。
  • 動物所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
  • 西北大學團隊與國外研究人員一道揭示靈長類動物演化過程
    西北大學團隊與國外研究人員一道揭示靈長類動物演化過程 時間:2020-09-15 07:50:06  來源:西安日報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8期:龍頭地位穩固!華大基因上半年營收逾...
    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遺傳聯繫獲揭示近日,《人類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科學家團隊關於距今11000年左右的中國南方地區貴州清水苑大洞人和廣西隆林人線粒體全基因組的研究成果。基因技術幫珊瑚礁免受全球變暖影響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基因測序可以揭示造礁珊瑚在進化上的差異,有朝一日能幫助科學家確定哪些種類能適應溫暖的海洋。7月17日,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它為了解珊瑚的基因過程提供了一個窗口,這些基因使一些珊瑚能夠抵抗劇烈的氣候變化。
  • ...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
    【前沿進展】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2020-11-20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
    Nature Comm | 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揭示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長期以來,關於西藏半野生小麥的分類地位、起源演化一直存在爭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填補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
  • 鵝掌楸演化「密碼」被破譯
    該研究首次完成了木蘭類物種中國鵝掌楸的基因組組裝,從全基因組水平解析了被子植物的系統演化,確定了木蘭類植物在被子植物中的演化地位。  木蘭類植物是核心被子植物中較早演化出來的一支,其基因組信息對於理解被子植物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長期以來,學術界關於木蘭類植物、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之間的演化關係,爭論不休。
  • 香港大學袁國勇院士團隊2019年度成果集錦
    1956年12月30日出生於香港,籍貫廣東廣州,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大學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香港瑪麗醫院微生物學系主管、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首任主任,全國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袁國勇院士團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發傳染病病原體的鑑定及防控。他在2003 SARS冠狀病毒的發現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 重慶大學李正國團隊揭示番茄果實成熟轉錄調控新機制
    The Plant Journal 重慶大學李正國團隊揭示番茄果實成熟轉錄調控新機制責編 | 奕梵通過對番茄果實成熟突變體的研究,現已鑑定出了多個調控果實成熟的基因。乙烯作為一種重要的植物激素,在呼吸躍變型果實(番茄、蘋果、香蕉等)的成熟過程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目前報導較多的果實成熟調控基因多為正調控因子,且很多基因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基因丟失可能會使生命演化得更加複雜
    然而,它們缺少某些在形成特定解剖結構時必不可少的基因,也缺少許多其他動物中廣泛保留的基因。「這就是我挫折的開始,」卡內斯特羅說道。他是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的遺傳學、微生物學和統計學教授,也是該校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課題組負責人。他的團隊未能在住囊蟲的基因組中找到某些本該存在的基因;在動物界中,這些基因非常保守(不變異)。
  • 廈門大學陳理想團隊:徑位置與徑動量—光子的徑向新自由度
    最近,廈門大學陳理想團隊利用光場調控技術,首次實驗揭示了自發參量下轉換雙光子的徑位置和徑動量所具有的新EPR量子關聯。該工作表明,除了角位置與角動量,光子的徑位置與徑動量這一對共軛自由度可望在光學微操控、量子信息處理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