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袁國勇院士團隊2019年度成果集錦

2021-01-11 前沿科學與文化

撰文:常熟理工李傑 校對:biomni

轉載留言即可 更多信息請關注 生命科學前沿 公眾號

袁國勇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醫學微生物學專家。1956年12月30日出生於香港,籍貫廣東廣州,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大學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香港瑪麗醫院微生物學系主管、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首任主任,全國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

袁國勇院士團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發傳染病病原體的鑑定及防控。他在2003 SARS冠狀病毒的發現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還帶領團隊發現了新型人類冠狀病毒HKU1,蝙蝠SRAR冠狀病毒,蝙蝠冠狀病毒HKU2-24、香港海鷗型菌及其他許多以香港或中國命名的細菌。

在此,我們簡要回顧了2019年袁國勇院士團隊在四個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病毒篩查病毒傳播抗病毒及疫苗病毒作用機制一、病毒篩查

1、Viruses:中華菊頭蝠中又發現新型α冠狀病毒

儘管蝙蝠越來越被人們認為是冠狀病毒流行的一個重要來源,但蝙蝠冠狀病毒的多樣性和爆發潛力仍有待充分了解。研究人員在中國採集了1779個蝙蝠樣本,在其中5個品種的32個樣本中檢測到了多種冠狀病毒。在香港地區的中華菊頭蝠和貴州省的褐扁顱蝠身上分別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HKU32 (Rs-BatCoV HKU32)和HKU33 (Tr-BatCoV HKU33)。

基因組分析顯示,Rs-BatCoV HKU32與來自多種蝙蝠科(蝙蝠科、狐蝠科、菊頭蝠科等)的BatCoV HKU10病毒密切相關,而Tr-BatCoV HKU33與僅來自蝙蝠科的相似病毒BtNv-αCoV密切相關。

在同一個香港郊野公園的小蹄蝠中也檢測到Rs-BatCoV HKU32與BatCoV HKU10存在密切相關性,表明這些病毒可能有感染地理位置相近但遺傳關係較遠蝙蝠種群的傾向,並隨後產生遺傳變異。

此外,Rs-BatCoV HKU32病毒中存在SARSr-CoV ORF7a樣蛋白,表明該蛋白與SARS-CoV(也來自中華菊頭蝠,是冠狀病毒流行的已知傳染源)共同進化起源。因此,應探索新發Rs-BatCoV HKU32病毒的爆發潛力。

參考文獻:Novel Bat Alphacoronaviruses in Southern China Support Chinese Horseshoe Bats as an Important Reservoir for Potential Novel Coronaviruses.

2、Viruses:在中國刺蝟上鑑定出一種新型β冠狀病毒

雖然單峰駱駝是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流行的直接動物源,但在蝙蝠和刺蝟中也發現了與MERS冠狀病毒(MERS-CoV)相關的病毒。為了闡明與MERS-CoV相關病毒的進化及其跨物種傳播途徑,研究人員在中國採集了不同哺乳動物的樣本。

隨後從兩隻刺蝟身上發現了與MERS-CoV相關的一種新型冠狀病毒HKU31 (Ea-HedCoV HKU31)。基因組分析表明該病毒屬於β冠狀病毒Merbecovirus亞屬下的一個種,與德國刺蝟的Erinaceus冠狀病毒親緣關係最密切,二者基因組序列一致性為79.6%。與Merbecovirus亞屬的其他成員相比,Ea-HedCoV HKU31擁有獨特的非結構蛋白和推測的ORF1ab蛋白切割位點。

系統進化分析表明Ea-HedCoV HKU31和β冠狀病毒Erinaceus/VMC/DEU/2012在刺突蛋白基因區域與來自非洲蝙蝠的NeoCoV和BatCoV PREDICT病毒密切相關,這表明後者可能是刺蝟和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預測的HKU31受體結合域(RBD,含有12個胺基酸)僅一個胺基酸可以與MERS-CoV受體人二肽基肽酶4 (hDPP4)結合。與MERS-CoV和 Ty-BatCoV HKU4相比,HKU31-RBD-hDPP4結合界面的模擬結構表明HKU31-RBD不太可能與hDPP4結合。

該發現支持刺蝟是Merbecovirus病毒的重要宿主,並有證據表明它們與來自蝙蝠的病毒發生了重組。有必要對蝙蝠、刺蝟和相關動物進一步研究,有助於了解MERS-CoV相關病毒的進化情況。

參考文獻: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Betacoronavirus (Merbecovirus) in Amur Hedgehogs from China.

二、病毒傳播

1、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8年香港發生因捐贈器官導致HEV-4肝炎病毒感染

戊型肝炎病毒基因4型(HEV-4)是我國急性肝炎的一個新興病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對HEV-4感染出現的臨床特徵和自然病程的了解遠遠少於HEV-3型。

該文章報告了一起一名死亡的器官捐贈者將HEV-4傳播5名移植受者的事件。雖然供體患有病毒血症,但HEV抗體IgM和IgG呈血清陰性,肝功能指標也在正常範圍內。在移植後平均52天,5例器官接受者均患上肝炎;其中接受肝移植的患者病情嚴重並伴有進行性門靜脈高壓症。受者除了免疫抑制降低,所有發生HEV-4感染的均進展為持續性肝炎。

其中4例患者接受利巴韋林(一種抗病毒藥物)治療,在2個月後症狀出現緩解。該研究突顯了器官捐獻在HEV傳播中的角色,提供了人們感染HEV-4後疾病進展的數據,並指出免疫低下患者發生基因3型和4型HEV感染的不同。

參考文獻:Donor-Derived Genotype 4 Hepatitis E Virus Infection, Hong Kong, China, 2018.

三、抗病毒及疫苗

1、Nature Communications:SREBP依賴的脂質體重編程是一個新的潛在廣譜抗病毒靶點

病毒是專性的細胞內微生物,需要利用宿主代謝「機器」來滿足自身生物合成需求,使得這些宿主途徑成為潛在的治療靶點。通過探尋脂質庫,研究人員發現AM580(一種維甲酸衍生物和RAR-α激動劑),可以高效地中斷包括中東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在內的多種病毒的生命周期。

通過連結化學的方法,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SREBP)過表達可以與AM580相互作用,這是AM580其發揮廣譜抗病毒的原因。進一步的研究指出SREBP存在多個水解過程和SREBP介導的脂質生物合成途徑,包括下遊病毒蛋白的棕櫚醯化和雙膜囊泡的形成,這些過程都是病毒複製不可缺少的。

總體而言,該研究確定了一個與人類病毒感染廣泛相關的基礎脂質轉活事件,並提出SREBP可作為開發廣譜抗病毒策略的一個潛在靶點。

參考文獻:SREBP-dependent lipidomic reprogramming as a broad-spectrum antiviral target.

2、mBio:一種優化減毒流感活疫苗的策略

目前的季節性流感疫苗效力難以持續,免疫原性較低,不能為人類提供持久的免疫和交叉保護,更無法對抗抗原漂移的流感病毒株。因此,需要更有效的流感疫苗,既能誘導體液免疫,又能誘導T細胞免疫。而流感病毒的非結構蛋白NS1是病毒的關鍵毒力元件,在病毒複製中發揮多種作用,是病毒感染過程中調節宿主免疫應答的關鍵因子。

因此,NS1蛋白缺失(DelNS1,即削弱NS1蛋白功能)將是一個更安全高效,更廣泛的免疫原性減毒活流感病毒(LAIV)疫苗。然而,DelNS1病毒很難在常規疫苗生產系統中複製,這阻礙了DelNS1-LAIV疫苗在人類中的應用。而該研究開發了兩種基因組主幹骨架DelNS1的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珠,其中包含新的適應性突變以支持DelNS1-LAIV病毒複製。這些DelNS1-LAIV在體外人源細胞中高度減毒,在小鼠中非致病性,而且在疫苗生產細胞中複製良好。給小鼠進行一次DelNS1-LAIV疫苗接種足以為其提供強大的保護力,使其免受同源病毒的致命性攻擊。同時也為小鼠提供了持久的交叉保護,使其免受異型或與抗原相關性較遠的流感病毒的侵害。

機制研究表明,DelNS1-LAIV可誘導交叉中和抗體以及CD8 +和CD4 + T細胞免疫。更重要的是,在DelNS1-LAIV基礎上再表達其他的抗原可用於增強特異性抗流感免疫力。產生非致病性且在疫苗生產系統中能複製的DelNS1病毒是生產高免疫原性LAIV疫苗的一個重要策略,將對季節性流感和新發流感發揮廣泛性的交叉免疫。

參考文獻:Generation of DelNS1 Influenza Viruses: a Strategy for Optimizing Live Attenuated Influenza Vaccines.

四、病毒作用機制

1、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首次揭示H7N9病毒感染中存在缺損性幹擾RNA

流感缺損性幹擾(DI)顆粒是一種無複製能力的病毒,其基因組中存在大量的內部缺失。重要遺傳信息的丟失會導致病毒無法完成複製,而這可以通過感染具有完整基因組的輔助病毒得到挽救。

儘管有報導稱季節性流感H1N1感染後存在DI顆粒,但尚不清楚DI顆粒是否存在於感染禽流感比如H7N9的人體。在此,我們發現在H7N9感染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普遍存在DI-RNAs。

該研究首次應用單分子實時(SMRT)測序和長讀長測序分析,發現H7N9患者標本及支氣管上皮細胞中存在多種DI-RNA。在幾種大量表達的DI-RNA類型中,在斷點區和被刪除區的另一側都發現了長的重疊序列。流行性感冒DI-RNA被認為是一種單一性的大的內部缺失的缺陷病毒RNA。受益於SMRT測序的長讀長特性,在一半的H7N9 DI-RNA種類中發現了兩個和三個內部缺失。

此外,我們還在感染亞致死劑量H7N9病毒的小鼠中檢測了不同時間點DI-RNAs的表達情況。有趣的是,在感染後的第2天DI-RNAs就大量表達。綜上,該研究揭示了H7N9感染的患者、細胞和動物中存在多樣性和特徵性的DI-RNAs。因此,進一步探究DI-RNA的大量產生,將為了解H7N9病毒複製和致病機制提供重要的啟示。

參考文獻:SMRT sequencing revealed the divers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fective interfering RNAs in influenza A (H7N9) virus infection

相關焦點

  • ...中國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稱其團隊已初步研發出...
    文 / 夏洛特2020-01-29 02:05:58來源:FX168 【香港學者初步研製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後續試驗仍需數月】1月28日,中國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稱其團隊已初步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新疫苗基於團隊曾研發的針對流感病毒的噴鼻式疫苗
  • 袁國勇:香港正研發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抗擊新型肺炎)袁國勇:香港正研發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中新社香港1月29日電 (記者 張曉曦)中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29日表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正在研發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但疫苗需要進行動物實驗,何時可用在人身上還未知
  • 專訪袁國勇院士解讀全球首例新冠二次感染:對疫苗有何影響?
    來源:澎湃新聞專訪袁國勇院士解讀全球首例新冠二次感染:對疫苗有何影響?8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席教授袁國勇(Yuen Kwok-yung)及其團隊一項最新研究被《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接收,將於近期發表。
  • 袁國勇:料香港秋冬將爆發第四波疫情,是否可信?
    看點 1 袁國勇:香港料秋冬出現第四波疫情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今早在港臺節目中表示,預計新型肺炎疫情在秋冬會再次惡化,會迎來第四波疫情,認為可以參考這波疫情提供的線索,改善防疫措施。
  • 港大袁國勇團隊:戴口罩有效減少新冠病毒傳播
    港大袁國勇團隊:戴口罩有效減少新冠病毒傳播  Emma Chou • 2020-05-18 15:54:59 來源:前瞻網 E4050G0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20-01-11 2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家風採 | 曹鏞院士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集錦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皇家化學會會士、973計劃首席科學家、曾任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高分子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所所長,有機光電領域世界著名的科學家。1965年畢業於原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專業,化學學士。1979至1981年在日本東京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進修,1987年獲東京大學理學博士。
  • 香港大學 110 歲生日快樂!
    1910年3月16日,盧嘉爵士為港大埋下第一塊基石,香港大學在這一天落地生根,3月16日也被定為香港大學奠基日(Foundation Day)。  百年滄桑洗禮,香港大學不斷前進。  疫情發生後,香港特區政府隨即為抗疫工作設立由四名醫學權威組成的專家顧問團,其中三位專家均來自港大醫學院,分別是港大醫學院院長、世衛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聯席總監梁卓偉教授;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袁國勇教授及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福田敬二教授。
  • 香港專家袁國勇視察沙田祿泉樓:或出現超級傳播者
    (抗擊新冠肺炎)香港專家袁國勇視察沙田祿泉樓:或出現超級傳播者中新社香港6月2日電 (記者 韓星童)日前,香港沙田瀝源邨祿泉樓一對夫婦確診新冠肺炎後,同棟大廈再有4人於6月1日初步確診。香港特區政府專家顧問團成員、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於2日凌晨赴祿泉樓視察後會見記者,他指出該棟大廈或已出現超級傳播者,全部住戶須儘快提交深喉唾液樣本進行病毒檢測。5月31日,一對住在沙田瀝源邨祿泉樓的夫婦確診,34歲的太太在嘉裡物流中心貨倉工作。6月1日,該名女患者的兩名同事、一名接觸過她的救護員確診,同日晚間,祿泉樓再有4人初步確診。
  • 將科學、民意全部政治化 袁國勇「研究成果」再受質疑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及其團隊,發表就新冠肺炎抗體進行的研究,結果遭到質疑。據香港星島日報網13日報導,袁國勇及其團隊稱,在452名湖北返港的無症狀香港居民中,發現17人(佔3.8%)具有抗體,而香港居民的抗體陽性率應低於0.05%,即大部分香港居民及湖北返港人士仍沒有抗體,對該病毒未具有免疫力。該團隊以此估算湖北省5900萬人口中可能有220萬人曾感染新冠病毒;在流行病暴發期間,估計湖北省有97%曾受感染的患者因沒有明顯病徵而從未確診。
  • 香港專家袁國勇和黃絲徒弟撰文直呼「武漢肺炎」:中國人陋習劣根是...
    帶你認識一個真實的香港昨天全世界網友還在怒懟美國總統川普的不靠譜言論,今天,橙子君就被一篇港媒的評論文章刷新了三觀…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篇文章的第二作者還是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奇文共賞——袁國勇何許人?內地的小夥伴可能不熟悉,但是在香港卻是家喻戶曉。他1981年於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於1987年開始在瑪麗醫院進行微生物學研究,直到1989年才進入香港大學微生物系工作。他是首位確認SARS是由冠狀病毒,而不是其他的衣原體或其他病因形成的專家,被譽為「抗SARS英雄」。
  • 香港大學教授袁國勇:一般醫護人員使用第一級別外科口罩已足夠
    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傑1月30日,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一般醫護人員使用第一級別外科口罩已非常足夠。當日,袁國勇與醫院管理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會見傳媒,講解公立醫院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外科口罩的標準和應用。
  • 全球首例新冠二次感染論文上線,袁國勇:二次感染可能被低估
    此前,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席教授袁國勇(Yuen Kwok-yung)及其團隊於8月24日披露,香港一名33歲男子二度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這是迄今為止全球範圍內首次被證實二度感染的COVID-19確診病例。
  • 蘭州大學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美國雜誌Science News評選的2019...
    繼近日榮登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學術帶頭人陳發虎院士領銜、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再次入選Science News雜誌評選的2019年年度十大新聞,排名第五。
  • 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揭曉 杜江峰院士等十人上榜
    根據「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的評選標準,當選者應於2019年在基礎研究領域做出過重大創新貢獻,獲得過重大榮譽;在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方面取得過傑出成就;在科技傳播、科學普及領域做出重要貢獻、有獨特表現;推動所在企業創新行業生態,引領市場應用,並受到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 香港大學發現有效對抗流感病毒的新方法
    新華社香港6月15日電(記者 張雅詩)香港大學15日宣布,該校微生物學專家利用病毒基因和蛋白研發出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的藥物。 據港大微生物學研究團隊介紹,目前抗流感病毒的藥物效果有限,而且容易產生耐藥性。
  •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程黎明教授團隊獲2019年度...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程黎明教授團隊獲2019年度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2019-12-27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香港大學造「肺」 用來預測新流感病毒監控傳播
    原標題:香港大學造「肺」 用來預測新流感病毒監控傳播 袁國勇(前)及周婕(左)與研究團隊成員,成功利用成體幹細胞培養成熟的呼吸道類器官,研究有助預測新發流感病毒對人類的感染性  中新網6月12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大學首次利用成體幹細胞,培養成熟的呼吸道類器官,具備人體肺部主要細胞,接近人的肺部,且存活時間長達一年多,可以用來預測新流感病毒對人類是否帶有感染性,從而監控病毒傳播,避免爆發。  據悉,現行的流感病毒檢測方法,受制於培植的幹細胞存活時間短、小鼠實驗不適用於人體等問題。
  • 港大教授袁國勇:新型肺炎總體情況仍可控 香港防禦已多走一步
    【解說】1月21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在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或正進入第三波傳染,即在家庭和醫院內傳染。但目前情況總體可控,香港須做足防禦措施,避免出現類似"非典"的情況。  【解說】袁國勇早前曾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專家組成員身份到訪武漢,觀察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並檢視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