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風採 | 曹鏞院士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集錦

2021-01-17 高分子科學前沿
曹鏞,1941年10月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皇家化學會會士、973計劃首席科學家、曾任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高分子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所所長,有機光電領域世界著名的科學家。1965年畢業於原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專業,化學學士。1979至1981年在日本東京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進修,1987年獲東京大學理學博士。1988年獲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1988年至1990年,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高分子及有機固體研究所資深研究員。1990年至1998年,任美國加州聖巴巴拉UNIAX公司資深研究員。1998年至今任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導電聚合物的結構與性能關係及發光材料與器件研究,例如驅動基板、發光器件集成等等。提出「對陰離子誘導加工性」的新概念,解決了導電高分子的高導電性與加工性不能同時並存的難題;首次成功地研製出可彎曲的大面積塑料片基發光二極體;在國際上首次表明在聚合物電致發光二極體中電螢光量子效率有可能25%的量子統計規則,推動了聚合物電致發光二極體的發展。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SCI主流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600餘篇,他引超過30000次。1988年獲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1988年及2010年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2009年獲廣東省科學進步獎一等獎、2014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01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5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值得一提的是,曹鏞院士在OLED、有機/聚合物太陽電池領域等領域取得一系列國際先進研究成果的同時,同時也致力於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領域在產業化應用,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有高度創新能力的科研型拔尖人才和應用型創新人才。下面,我們來關注一下國內有機/高分子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領域的開創者之一—曹鏞院士團隊在2019年的研究進展。粗略統計了一下,曹鏞院士及合作者在共發表了62篇文章。這些文章主要集中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鈣鈦礦電池/發光領域。按照Web of Sciences檢索結果為準,以下文章均為領域中的高被引論文 (8篇次)、領域中的熱點論文 (2篇次)。1.《Adv. Mater》效率12%以上,有序多尺度非富勒烯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中的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華南理工大學曹鏞院士彭小彬教授團隊、聯合華南師範大學輦理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劉烽教授香港城市大學的Alex K.-Y. Jen教授等人將兩個近紅外吸收分子成功地結合到非富勒烯基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NFSM-OSCs)中,實現了12.08%的非常高的功率轉換效率(PCE)。這是通過混合溶劑添加劑和溶劑蒸汽退火來實現的,主要工作是分別為ZnP-TBO和6TIC調整有序演化的結晶形態。這樣不僅可以提高ZnP-TBO和6TIC共混物的結晶度,而且可以形成多尺度形貌,增強電荷遷移率和電荷萃取。同時通過有效電荷離域減少了非填充複合。結果表明,器件性能顯著提高填充因子和短路電流。這些導致了一個非常可觀的PCE,這是目前為止,NFSM-OSCs和所有的小分子二元太陽能電池最高的報導。相關研究以「Over 12% Effciency Nonfullerene All-Small-Molecule 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Sequentially Evolved Multilength Scale Morphologies」為題目,發表在Adv. Mater上。全文連結:DOI: 10.1002/adma.201807842.2.《Energy Environ. Sci.》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通用的綠色溶劑,提高功率轉換效率到11%|領域中的高被引論文有機光伏技術的進步一直與對本體異質結(BHJ)微觀結構形態的深入理解緊密相關,這通常是由基於單一溶劑或溶劑混合物的塗覆配方控制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all-polymer solar cells, all-PSCs)進展相對緩慢,主要是由於其複雜的BHJ形態難以掌握,難以處理聚合物鏈的糾纏,其性能一般限制在8-10%。在這項工作中,華南理工大學曹鏞院士應磊教授黃飛教授聯合愛爾蘭根-紐倫堡大學李寧教授等人證明了通過使用基於環戊基甲基醚的綠色溶劑體系對BHJ形態進行操作,all-PSCs 的性能可以進一步發展到基準值11%。優越的墨水配方在四種不同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上的通用適用性得到了成功的驗證,顯示了將all-PSCs推向工業生產和商業化的巨大前景。相關研究以「A generic green solvent concept boosting 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all-polymer solar cells to 11%」為題目,發表在Energy Environ. Sci.上。全文連結:DOI: 10.1039/c8ee02863j3.《Joule》單結有機太陽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新紀錄突破15%|領域中的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有機太陽能電池是一種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的新型電子器件,評價其性能的主要參數是能量轉換效率。高效率有機太陽能電池仍然是目前研究的首要目標,也是其實現產業化的關鍵。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課題組將電子受體單元苯並三氮唑引入非富勒烯受體稠環的中心核,形成一種DAD稠環結構,他們通過引入具有高遷移率的缺電子單元苯並噻二唑來替代稠環中心的苯並三氮唑、用並噻吩取代稠環末端的噻吩來調控目標分子的電子遷移率和進一步增強和拓寬材料的吸收光譜。這樣得到的非富勒烯受體Y6具有較強的吸收和較窄的帶隙(1.33 eV)以及優異的電子遷移率,製備了能量轉換效率突破15%的單結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為已報導單結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世界最高紀錄。該論文通訊作者為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鄒應萍教授。合作者還包括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李永舫院士團隊(正向器件製備及表徵),華南理工大學曹鏞院士葉軒立教授團隊(反向器件製備及表徵)香港中文大學路新慧教授(薄膜形貌測試)拉瓦爾大學Mario Leclerc教授(分子計算)等。相關研究於2019年1月17日在Cell Press旗下的能源旗艦期刊《焦耳》(Joule)上發表,題為:Single-Junction Organic Solar Cell with over 15% Efficiency Using Fused-Ring Acceptor with Electron-Deficient Core。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19.01.0044.《Adv. Mater》雙界面協同作用助力高效CsPbI2Br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中的高被引論文華南理工大學曹鏞院士葉軒立教授薛啟帆副研究員團隊通過應用氨基官能化聚合物(PN4N)作為陰極界面層和不含摻雜劑的空穴傳輸聚合物(PDCBT)作為陽極界面層,製備了光穩定性能優異的的無機混合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VSC)。研究人員首先在陰極界面處形成界面偶極子降低SnO2的功函,而具有更深HOMO能級的PDCBT在陽極處提供了更好的能級匹配,導致PVSC開路電壓(Voc)的顯著增強。其次,PN4N層還可以調節表面潤溼性,促進高質量全無機鈣鈦礦薄膜的生長。理論和實驗結果均表明PN4N和PDCBT可以與鈣鈦礦晶體發生強烈地相互作用,有效地鈍化電子表面陷阱態並抑制CsPbI2Br薄膜的光誘導的滷化物分離。因此,優化的CsPbI2Br PVSC表現出降低的界面重組效率,效率超過16%,這是所有無機PVSC報導中的最高效率之一。雙界面改性的CsPbI2Br PVSC在連續1太陽等效照射下持續400小時,效率只下降了10%,具有優異的光穩定性。相關研究以「Dual Interfacial Design for Efficient CsPbI2Br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Improved Photostability」為題目,發表在Adv. Mater上。全文連結:DOI:10.1002/adma.2019011525.《Nat. Commun》效率超過5%的準二維藍色鈣鈦礦發光二極體的複合區域調製|領域中的高被引論文近年來,鈣鈦礦發光二極體的近紅外、紅、綠三色發射和20%以上的外部量子效率的研究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然而,藍發射的鈣鈦礦發光二極體的發展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它阻礙了基於鈣鈦礦發射材料的全彩顯示器和白光照明的進一步發展。在此,華南理工大學曹鏞院士葉軒立教授團隊首先通過成分和尺寸工程,利用阱密度降低和光致發光量子產率提高的優勢,製備了藍發射增強的準二維鈣鈦礦薄膜。其次,發現在PEDOT:PSS/鈣鈦礦雜化膜中鈣鈦礦晶體的垂直非均勻分布。通過調節複合帶的位置,激活大部分準2D鈣鈦礦晶體,從而證明是迄今最有效的藍色鈣鈦礦發光二極體,發射峰在480 nm,亮度3780  cd m−2,外部量子效率為5.7%。相關研究以「Modulation of recombination zone position for quasi-two-dimensional blue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efficiency exceeding 5%」為題目,發表在Nat. Commun上。DOI: 10.1038/s41467-019-09011-56.《AEM》基於新型高效寬帶隙非富勒烯受體且能量損失低的15%效率串聯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中的高被引論文串聯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是擴大光子響應範圍並抑制傳輸損耗和熱損耗的有效結構。在過去的幾年中,低能隙材料在長波長區域具有廣泛的吸收能力,用於後電池的開發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是,用於前電池的具有高短路電流密度(JSC)和開路電壓(VOC)的寬帶隙材料很少。在這項工作中,華南理工大學曹鏞院士黃飛教授張凱博士報導了一種新的氟取代的寬帶隙小分子非富勒烯受體TfIF-4FIC,其光學帶隙為1.61 eV。當選擇PBDB‐T‐2F作為供體時,該器件可提供0.98 V的極高VOC,17.6 mA cm-2的高JSC和13.1%的功率轉換效率。在如此寬的帶隙下,這是表現最佳的受體。更重要的是,這種組合的能量損失為0.63 eV。這些特性確保PBDB‐T‐2F:TfIF‐4FIC是製造串聯OSC的理想選擇。當使用PBDB‐T‐2F:TfIF‐4FIC和PTB7‐Th:PCDTBT:IEICO‐4F作為前排電池和後排電池構建串聯太陽能電池時,獲得的PCE為15%,這是迄今為止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已有報導最好的結果之一。相關研究以「15% Efficiency Tandem Organic Solar Cell Based on a Novel Highly Efficient Wide-Bandgap Nonfullerene Acceptor with Low Energy Loss」為題目,發表在Adv. Energy Mater.上。全文連結:DOI: 10.1002/aenm.201803657.7.《ACS Energy Lett.》具有雙載流子產生通道和低非輻射衰退複合損耗特徵的高效非富勒烯基聚合物太陽電池|領域中的高被引論文有效的電荷產生是在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OSC / PSC)中實現高功率轉換效率(PCE)的先決條件,這涉及光激發時光誘導的電子轉移和/或供體/受體界面之間的空穴轉移。這兩個過程中電荷的高收率通常都需要在供體和受體之間進行足夠的能量補償,以進行電荷分離,快速運輸和提取以收集電荷,並需要進行顯著的吸收互補以最大程度地獲取光子。在這裡,華南理工大學曹鏞院士吳宏濱教授何志才教授、聯合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高潮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梁永曄教授展示了一種高效的PSC,其具有由聚合物供體和兩個窄帶隙非富勒烯受體混合而成的高效雙光電流產生途徑,在具有單結器件結構的PSC中具有13.0%(驗證為12.5%)的出色PCE認證。這些材料系統的器件顯示出約0.22-0.24 V的非輻射複合損失,這是迄今為止實現的OSC的最小值之一,可與基於單晶矽或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的太陽能電池相媲美。這項研究突出表明,具有高產率和大大降低的電壓損耗的雙電荷產生途徑對於進一步提高OSC的PCE是必不可少的。相關研究以「High-Performance Fullerene-Free Polymer Solar Cells Featuring Efficient Photocurrent Generation from Dual Pathways and Low Nonradiative Recombination Loss」為題目,發表在ACS Energy Lett.上。doi.org/10.1021/acsenergylett.8b01824.8.《Adv. Energy Mater.》高效準雙層結構有機太陽電池|領域中的高被引論文有機太陽電池因具備柔性、材料來源廣以及可卷對卷印刷等優點,而獲得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近年來,隨著非富勒烯受體的開發,有機太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然而,目前所報導的高效有機太陽電池,絕大多數是基於本體異質結(BHJ)結構,亦即將電子給體材料和電子受體材料按一定比例進行共混。其光電轉換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活性層的形貌。而活性層形貌的調控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綜合給/受體比例、溶劑、添加劑、熱退火、溶劑退火等一系列優化方法。而且隨著器件面積的增大,形貌調控變得更具有挑戰性。這給大面積有機太陽電池的開發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鑑於此,華南理工大學曹鏞院士黃飛教授張凱博士通過分層沉積的方法,分別將給體材料和受體材料通過溶液加工依次沉積,成功獲得了高效的準雙層(Bilayer)結構有機太陽電池及其大面積器件。他們首先以富勒烯體系PffBT4T-2OD和PCBM為給/受體材料進行相關研究。結果表明,Bilayer器件表現出與BHJ器件相當的光伏性能,但Bilayer器件穩定性得到大幅提升。在連續光照條件下測試,其T80壽命達到了650小時(圖)。這一方面是因為bilayer結構中,給/受體相分離結構的進一步衍化得到了抑制;另一方面是給體材料在器件中充當了紫外光濾光層的作用,有效避免了穩定性相對較差的受體材料受紫外光的降解。更重要的是,Bilayer器件的光伏性能對加工條件的依賴性較小,當選用非滷素溶劑二甲苯進行加工時,Bilayer器件的效率(8.9%)明顯高於BHJ器件的效率(4.1%)。之後,他們選取非富勒烯體系PM6和IT-4F為給/受體材料,採用二甲苯作為溶劑,同樣獲得了效率高達12.9%的器件。並且,通過刮塗法還獲得了效率為11.4%的大面積Bilayer器件(1 cm2),這是目前光伏性能最好的大面積刮塗器件之一。相關研究以「High‐Performance Large‐Area Organic Solar Cells Enabled by Sequential Bilayer Processing via Nonhalogenated Solvents」為題目,發表在Adv. Energy Mater.上。全文連結:DOI: 10.1002/aenm.201802832.高分子科學前沿建立了「光電」等交流群,添加小編為好友(微信號:MaterialsFrontiers,請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邀請入群。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納米纖維素找北方世紀---

微信加群:

「高分子科學前沿」匯集了20萬高分子領域的專家學者、研究/研發人員。我們組建了80餘個綜合交流群(包括:教師群、企業高管群、碩士博士群、北美、歐洲等),專業交流群(塑料、橡塑彈性體、纖維、塗層黏合劑、油墨、凝膠、生物醫用高分子、高分子合成、膜材料、石墨烯、納米材料、表徵技術、車用高分子、發泡、聚醯亞胺、抗菌、仿生、腫瘤治療)。

添加主編為好友(微信號:MaterialsFrontiers,請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或長按二維碼添加小編為好友,邀請入群。

添加 小編  微信(務必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

邀請您入討論群

( 微信二維碼  掃碼添加)


我們的微博:高分子科學前沿歡迎和我們互動

我們的QQ交流群:451749996(務必備註:名字-單位-研究方向)

投稿 薦稿 合作:editor@polysci.cn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Small》刊發丁漢院士、吳志剛教授聯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編者按●近日,期刊《Small》(影響因子11.459)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丁漢院士與華中科技大學吳志剛教授聯合團隊關於液態金屬的最新研究成果,據悉,該成果對於構建生物智能系統和植物機器人具有重要意義8月23日,期刊《Small》(影響因子11.459)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丁漢院士與華中科技大學吳志剛教授聯合團隊關於液態金屬的最新研究成果:Hydroprinted Liquid‐Alloy‐Based Morphing
  • 黃維院士研究團隊成果精選
    1992年1月,黃維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並留校任教;1993年12月,赴新加坡做博士後研究;2006年6月,擔任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2012年7月,擔任南京工業大學校長;2017年6月,擔任西北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黃維院士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納米材料與技術和有機電子與器件等,為了大家了解他和研究團隊近年的科研成果,材料人做了一個匯總,方便大家閱讀。
  • 美國兩院院士鎖志剛教授團隊2020年研究成果集錦
    2008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9年5月,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研究集中於材料和結構的力學行為,包括由各種力驅動的斷裂,變形,極化和擴散。應用涉及微電子,軟材料,活性材料和鋰離子電池等。(鎖志剛教授課題組主頁:https://suo.seas.harvard.edu/)目前已發表論文458篇,被引超過4萬次,H指數116。
  • 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在沸石分子篩材料方面的突破性成果在《Science...
    3月11日,《Science》刊發了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在沸石分子篩材料方面的突破性成果,這是吉林大學化學領域研究成果首次在《Science》發表(Accelerated crystallization of zeolites via hydroxyl free radicals, Science, 2016, 351, 1188-1191
  • 香港大學袁國勇院士團隊2019年度成果集錦
    撰文:常熟理工李傑 校對:biomni 轉載留言即可 更多信息請關注 生命科學前沿 公眾號袁國勇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醫學微生物學專家。1956年12月30日出生於香港,籍貫廣東廣州,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大學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香港瑪麗醫院微生物學系主管、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首任主任,全國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袁國勇院士團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發傳染病病原體的鑑定及防控。他在2003 SARS冠狀病毒的發現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 陳學思院士課題組2019年研究成果集錦
    本文聯合納米人編輯部發布納米人編輯部對2019年國內外重要科研團隊的代表性成果進行了梳理,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學思研究員課題組。以下對陳學思院士課題組2019年部分研究工作進行介紹,供大家學習交流。內容按照以下四個部分進行介紹:(以通訊作者和0nline時間為主,如有疏漏,歡迎指正)1.
  • 溫州又添一文化地標 23名溫籍院士風採在這裡呈現
    為此,李院士表態,接下來將邀請醫學院士來溫,為溫州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指點迷津」。  2.溫州能發展好科技嗎?  環境+政策+人才=科研成果  「如果溫州在科技方面有好的政策,我也願意帶領團隊和項目回到溫州。」
  • 清華大學尤政院士團隊:智能微系統技術的研究成果與應用前景
    本期「國之重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壹智庫專訪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尤政院士領銜的智能微系統團隊,探究先進的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研究成果將會帶來什麼樣的應用前景。尤政院士犀利地指出,「中國的工業化時間比較短,儘管我們一直奮力追趕,但是與發達國家長期積累相比還是差距較大,尤其是在測試、計量等工業基礎方面。國際單位制實現量子化後,各行各業的測試計量標準都面臨著重新修訂,新的測量技術將應運而生,大家將重新回到了同一個起跑線上展開競爭。」
  • 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特刊以&39;加油&34;(A watertight plan to fuel the future)為題,重點報導了中科院院士鄒志剛帶領的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團隊在清潔能源制氫、氫能高效利用基礎研究及產業化進展。
  • 武漢大學院士團隊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遺傳》!
    4月13日,國際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發表了題為&34;的論文,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朱玉賢院士和美國農業部(USDA-ARS)John Z. Yu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朱玉賢團隊已畢業的黃蓋博士和武漢大學吳志國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 上海院士風採館全新亮相
    11月17日,人們在上海院士風採館參觀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魏敦山設計的上海體育場模型。近日,全國首家以集中展示兩院院士風採為主題的專門展館——上海院士風採館,歷經升級改造後以全新面貌向公眾開放。上海院士風採館於2006年開館,全館展示面積達2000平方米。本次升級改造對館內部分空間進行了功能提升,以新穎的展陳方式與充實生動的科學內容向遊客、市民展示我國科研建設成果,也通過院士們豐富詳實的視頻講解、虛擬互動等方式拉近科學與大眾的距離。
  • 袁亮院士團隊最新成果在Google Scholar Metrics全球TOP100期刊發表
    近日,由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袁亮院士領銜的工業粉塵防控與職業安全健康團隊在煤礦氣液兩相細水霧降塵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Effect of water-fog particle size on dust fall efficiency of mechanized excavation face in coal
  • 英國研究團隊Micro LED領域最新研究成果!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研究學者發表了其在
  • 32位溫籍院士風採展上與市民「見面」
    同時,通過院士風採展的形式,來推動更多溫籍院士與溫州合作,繼續加大院士智力資源的引進力度,組織有問題需要解決和有項目需要尋求合作對象的典型企業,走出去找專家。   據悉,「世界溫籍院士風採展」將於11月20日結束。該展由市委統戰部、市委人才領導小組辦公室、市科技局、世界溫州人聯誼總會聯合主辦,溫州日報報業集團、溫州科技館承辦。
  • 李蘭娟院士團隊發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兩種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
    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在武漢公布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李蘭娟院士說,根據初步測試,在體外細胞實驗中顯示:(1)阿比朵爾在10~30微摩爾濃度下,與藥物未處理的對照組比較,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達到60倍,並且顯著抑制病毒對細胞的病變效應。
  • 陳發虎院士發布「夏河人」研究最新進展 丹尼索瓦人或從夏河縣來
    陳發虎院士發布「夏河人」研究最新進展——丹尼索瓦人或從夏河縣來夏河縣丹尼索瓦人下頜骨化石每日甘肅網6月17日訊(蘭州晨報/掌上蘭州首席記者武永明)今年5月5日,本報以《蘭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16萬年前青藏高原就有人類活動》為題,報導了中科院院士陳發虎帶領的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通過對一塊殘缺不全的人類下頜骨化石的潛心研究
  • Bio-Road研發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上
    和其美Bio-Road生物醫用材料研發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 2020年包信和院士團隊七大代表性成果集錦
    包信和院士及其合作團隊長期專注於能源燃料轉換技術以期解決能源問題。包信和院士團隊近日綜述了其率先提出的「鎧甲催化劑」納米限域催化相關研究。並且在首創的氧化物分子篩複合材料催化煤基合成氣轉換技術基礎之上,近日又有新的進展。此外,包信和院士及其合作團隊還在單原子催化劑的製備,電催化HER,CO2RR等方向相繼發表重要研究工作。
  • 華科引力中心團隊研究成果編入高中教科書
    近日,有高中生向記者反映,剛剛收到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最新版普通高中教科書物理必修第二冊的課本裡,出現了這樣的文字:「我國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引力常量的測量中作出了突出貢獻,於2018年得到了當時最精確的引力常量G的值。」
  • 6位院士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討海洋監測領域的「現在」與「未來」
    2020年12月18日,來自國家氣象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的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及10多位嘉賓匯聚青島,以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水文氣象儀器分會主辦、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儀器儀表研究所承辦的「海洋環境交叉監測技術研討會」為契機,分享新成果,碰撞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