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亮院士團隊最新成果在Google Scholar Metrics全球TOP100期刊發表

2020-12-06 安徽理工大學新聞網

    近日,由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袁亮院士領銜的工業粉塵防控與職業安全健康團隊在煤礦氣液兩相細水霧降塵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Effect of water-fog particle size on dust fall efficiency of mechanized excavation face in coal mines》在Google Scholar Metrics(GSM)全球TOP100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GSM全球排名第66位,中科院SCI期刊分區「環境科學與生態學」1區TOP期刊)發表。

    研究團隊聚焦對人體危害巨大的呼吸性粉塵防治,開發了新型氣液兩相細水霧噴嘴,實現噴霧粒徑D50<10μm,基於此搭建了大型物理模擬試驗平臺,實驗發現在一定範圍內細水霧顆粒的D50越小,對呼吸性粉塵的降塵效果越好,不同粒徑細水霧降塵效果與塵霧接觸初後期關聯很大。研究成果揭示了碰撞捕集和凝聚捕集兩種細水霧降塵的主要作用區間,為氣液兩相細水霧降塵現場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是Elsevier旗下環境科學類國際著名期刊,是Google Scholar Metrics全球TOP100期刊(第66名),是中科院SCI期刊分區「環境科學與生態學」1區TOP期刊。根據Elsevier2018年CiteScore評分,該期刊在「泛環境科學類」(General Environmental Science)國際期刊中位於學科前4%。

    能源與安全學院房雪明博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袁亮院士和江丙友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874009、51504008)、中國工程院諮詢研究項目(2019-ZCQ-8)、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創新項目(SHGF-16-14)等項目資助。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0.120146

 

 

(撰稿、核稿:能源學院 江丙友、常聚才 編輯、審稿:宣傳部 夏雅鳳、阮進華)

相關焦點

  • John Roger Speakman入選全球排名前2%科學家榜單
    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發布了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的最新排名。在全球前2%的科學家中,現任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能量代謝與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John Roger Speakman在世界排名第1774位,以世界總排名的前0.025%入選榜單。
  • 食源性致病菌與真菌毒素防控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最新成果
    食源性致病菌與真菌毒素防控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最新成果 時間:2020-09-15 來源: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食源性致病菌與真菌毒素防控團隊的最新學術論文
  • 短短半年時間,湖南這個教授團隊在4個頂級期刊發表最新成果!
    & Interfaces)等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1月,劉平樂教授團隊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連續發表了2篇論文。&34;發表在《應用催化B》(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為14.229),第一作者是熊偉副教授,通訊作者是劉平樂教授。
  • scholar包檢索期刊影響因子(2018年最新版本)
    在《一個要復活的R包和一個404的網站》一文中第一次介紹了scholar包,它可以應用於《自動抓取論文的引用數據》,雖然數據源來自於Google Scholar,國內用戶可能訪問不了,但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功能,所有人都是可以用的,它允許我們檢索期刊的影響因子,在《scholar包支持檢索期刊影響因子》一文中第一次介紹了這個功能,當時是2016年的影響因子(2017年發布),現在數據已經更新至
  • 袁亮院士主持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申報研討會
    項目申報合作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周福寶一行6人出席會議;項目申報合作單位山東大學副校長李術才院士等5人在山東參加視頻會議和討論。會議由校長袁亮院士主持。    袁亮指出,長期以來,學校和中國礦業大學、山東大學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
  • 歐洲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金雙根來校講學
    5月31日上午,應學校自然科學處和測繪學院邀請,歐洲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遙感與測繪學院院長金雙根教授在國家重點實驗室1號報告廳作了題為《智能測繪遙感技術最新進展與應用前景》的報告。    報告會前,校長袁亮院士在行政樓1121會議室會見了金雙根一行。
  • 快速發表、全球發行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學術期刊
    快速發表、全球發行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學術期刊
  • 李言榮院士團隊在《Science》發表原創成果 首次在高溫超導中發現量子金屬態
    川報觀察記者 李寰11月14日,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發了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最新研究論文
  • 將網狀化學引入農業化學 孫大文院士團隊成果在頂級期刊發表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發表了由孫大文院士團隊撰寫的文章「Introducing reticular chemistry into agrochemistry」。據悉,這也是近年來農業化學領域研究首次登上世界頂級化學綜合類期刊。  文章由華南理工大學現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孫大文院士作為通訊作者,孫大文院士和博士生黃倫傑作為共同第一作者,蒲洪彬副教授和馬驥博士後作為共同作者。
  • 《Small》刊發丁漢院士、吳志剛教授聯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編者按●近日,期刊《Small》(影響因子11.459)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丁漢院士與華中科技大學吳志剛教授聯合團隊關於液態金屬的最新研究成果,據悉,該成果對於構建生物智能系統和植物機器人具有重要意義8月23日,期刊《Small》(影響因子11.459)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丁漢院士與華中科技大學吳志剛教授聯合團隊關於液態金屬的最新研究成果:Hydroprinted Liquid‐Alloy‐Based Morphing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熊盛武 袁景凌)近日,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袁曉輝教授團隊與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劉寶輝教授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團隊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James Weller教授團隊協作,以該校為通訊單位在國際遺傳學頂級期刊《Nature
  • 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特刊以&39;加油&34;(A watertight plan to fuel the future)為題,重點報導了中科院院士鄒志剛帶領的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團隊在清潔能源制氫、氫能高效利用基礎研究及產業化進展。
  • 曾虹燕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催化與環境領域頂級學術期刊
    該工作近期發表在國際催化與環境領域頂級學術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SCI一區,影響因子: 11.698)。該研究為曾虹燕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之一,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湖南省研究生創新基金、湘潭大學大學生創新性項目和環境友好與資源高效利用化工新技術湖南省高校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支持。
  • 河北大學康樂院士團隊研究透了,研究成果在權威期刊《自然》發表
    河北大學康樂院士團隊,經過科研攻關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成功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8月1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康樂領導的研究團隊分析了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出一種能讓群居型蝗蟲發出特異性氣味的化合物4VA,它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
  • 國際頂級期刊《JCO》發表廣州醫生團隊8年研究成果
    吳一龍教授(左四)、張緒超所長(左三)等項目牽頭團隊負責人合影。大洋網訊 6月15日,在國際頂級期刊《JCO》發表的一篇權威醫學文獻給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新希望。吳一龍教授回憶,8年前全世界沒人做,到現在成果發表,他們依然是「全球唯一」。因為這樣的臨床研究,每個病例都牽涉肺內科、肺外科、放療科等,光是協調就成了大問題;更麻煩的是病例層層篩選挑戰性大。
  • 作為科研人,為什麼一定要發表「單一作者」論文?
    科學創造是在個體大腦中進行的,其他人的思想以及其它信息必須經過個體大腦的「加工處理」,才能形成科學創新成果。現實科研環境越來越不利於靜下心來深度思考:考核層層加碼,胡蘿蔔加大棒,很容易隨波逐流。如果只是發表多作者論文,就很容易麻痺自己。做學問是良心活,不能自欺欺人。通過發表「單一作者」論文,可以讓自己保持清醒與活力。
  • 南大一附院馮珍教授團隊在NNR雜誌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近日,南大一附院康復醫學科馮珍教授團隊在全球神經康復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NNR雜誌(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發表重要研究成果《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ttenuates Early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y Regulating
  • 《科學》期刊發表海大團隊文章《全球最瀕危靈長類恢復希望》
    《科學》期刊發表海大團隊文章《全球最瀕危靈長類恢復希望》海南日報海口7月7日訊 (記者陳蔚林 通訊員李布明)日前,海南大學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恢復創新團隊與英國倫敦動物學會動物研究所、IUCN靈長類小猿專家組(SSA)合作成果《Recovery hopes for the world’s rarest primate(全球最瀕危靈長類恢復希望
  •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子刊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研成果
    8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學研究成果「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