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院院士鎖志剛教授團隊2020年研究成果集錦

2021-01-10 網易

  鎖志剛教授,1985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力學系,之後赴美留學, 1989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先後加入美國加州大學聖巴拉拉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任終身教授,2000年受聘於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2003年7月任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2008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9年5月,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研究集中於材料和結構的力學行為,包括由各種力驅動的斷裂,變形,極化和擴散。應用涉及微電子,軟材料,活性材料和鋰離子電池等。(鎖志剛教授課題組主頁:https://suo.seas.harvard.edu/)目前已發表論文458篇,被引超過4萬次,H指數116。(數據來源:scopus資料庫)


  2020年,鎖志剛教授在水凝膠材料及水凝膠離子電子學、離子彈性體、軟材料粘接力學、可拉伸彈性體及應用等領域進行了多項開創性研究,發表近20篇論文,包括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Materials Today;Nano Letters等,研究成果被同行廣泛關注和引用,本文主要簡介鎖志剛教授2020年頂刊工作,供大家學習交流。

  水凝膠材料及水凝膠離子電子學

  1. Materials Today:抗疲勞凝膠材料

  可拉伸材料(如彈性體、水凝膠、有機凝膠和離子凝膠)在組織修復、藥物輸送、機器人、離子電子、生物電子、合成生物學,以及可穿戴設備中都有廣泛應用。當這些材料承受負荷時,必須能抵抗裂紋的增長以防止材料失效,這種性能可以用單調載荷下的韌性Γ和循環載荷下的閾值Γth來衡量。大多數材料,如塑料、金屬、彈性體、水凝膠,多少都有些韌性,這些材料韌性好但易疲勞。因此這些韌性材料的閾值通常比韌性低一到兩個數量級,一個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天然橡膠,它的韌性一般超過10000 J/m 2,但閾值只有可憐的50 J/m 2。


  基於以上分析,哈佛大學鎖志剛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可以同時提高凝膠材料拉伸性和抗疲勞性的方法。他們將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纖維嵌入到更柔軟、可拉伸性更高的聚丙烯醯胺(PAAm)基體材料中,通過稀疏的共價鍵將兩者交聯在一起,合成了一種凝膠複合材料。發現單獨的PDMS纖維和PAAm凝膠的韌性只有365 J/m 2和1142 J/m 2,但是複合材料的韌性則高達4136 J/m2,而且材料循環30000次後裂紋不再繼續擴展,表現出優異的抗疲勞性。研究者認為這種方法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為高性能凝膠材料的開發打開了一扇大門(詳細報導: )。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9702119307606?via%3Dihub

  2. Advanced Materials:水凝膠-彈性體結合的離電發光纖維織物

  水凝膠離子電子學是使用水凝膠作為離子導體,並使用疏水性彈性體作為電介質的新興學科。在各種製造過程中將水凝膠和疏水性彈性體整合在一起,並具有牢固,可拉伸和透明的粘合力是水凝膠離子電子學最大挑戰


  哈佛大學鎖志剛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楊燦輝設計了一種多步浸塗工藝,以實現多種配置的水凝膠離子電子學器件。這樣做時,對疏水表面進行了底漆處理,使親水性前體潤溼,然後使不同層的聚合物與共價鍵互連。該工藝將水凝膠和疏水性彈性體結合在一起,具有很強的附著力,而又不會損害可拉伸性和透明度。該方法在水凝膠和疏水彈性體之間實現了牢固,可拉伸和透明的粘合。演示了離電發光纖維,織物和其他配置器件。所提出的方法為水凝膠離子電子學的廣泛應用鋪平了道路(詳細報導:)。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5545

  3. National Science Review綜述:功能性水凝膠塗層

  水凝膠是在水中溶脹的天然或合成聚合物網絡,可以機械,化學和電學方法與活組織相容。自從1960年發明水凝膠隱形眼鏡以來,一直在進行醫療用水凝膠的深入研究和開發。最近,已經在各種基材上實現了具有受控厚度和堅韌性的功能性水凝膠塗層。水凝膠塗覆的基材將水凝膠的優點(如潤滑性,生物相容性和抗生物結垢特性)與基材的優點(如剛度,韌性和強度)結合在一起。


  浙江大學楊衛院士團隊和哈佛大學鎖志剛院士團隊合作綜述了功能性水凝膠塗層的應用和功能;用具有強黏性的不同功能性水凝膠塗覆各種基材的方法,以及測試以評估功能性水凝膠塗層與基材之間的粘附性。並且給出了功能性水凝膠塗層的發展展望(詳細報導: )。


  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a254/5918005

  離子彈性體

  4. Science:根本上解決基於離子彈性體的器件的洩漏和蒸發問題

  可穿戴設備通常需要柔軟或柔韌,理想情況下,這些屬性應超出包括電子設備的包裝材料的範圍。軟離子導體已使可拉伸和透明的器件成為可能,但是此類器件中的液體往往會洩漏和蒸發


  哈佛大學的鎖志剛教授團隊和麻薩諸塞大學的Ryan C. Hayward教授團隊合作開發出利用離子雙層來矯正和切換離子電流的離子彈性體二極體、電晶體。團隊設計了兩種分別帶有陽離子和陰離子的聚電解質網絡,其締合的相反離子可以移動。將主鏈帶有相反離子的彈性體構建成離子雙層(IDL),它能夠在不發生電化學反應的情況下進行整流和「開-關」離子電流。締合的離子移動發生熵驅動損耗會產生離子異質結,其意義可類比PN結。傳統的PN結無法拉伸,而本徵可拉伸離子彈性體異質結則為可拉伸離子器件奠定了基礎(詳細報導: )。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9/773

  5. Advanced Materials:利用離子彈性體交叉點實現低壓且可逆的電粘附

  電粘附力是一種可以利用施加的電勢快速且可逆地控制的粘附力,從為觸覺、機器人技術等各種應用提供了希望。但是當前基於電子導體和絕緣介電層的電膠粘劑通常受到對幾千kV範圍內施加高壓的需求的限制,這不僅存在安全隱患,還需要與高壓兼容的專用電路元件,降低工作電壓的一種策略是減小電膠粘劑的電介質層厚度,因為標準的平行板電容器模型表明靜電力與電抗力成反比。介電電膠粘劑以前不可能在幾伏特的範圍內工作,但是代替介電層,帶電的大分子已顯示出在低得多的電勢下可逆粘附的巨大希望。但是僅限於在水中進行操作,到目前為止僅實現了兩個附著狀態(附著或分離)。在無液體的條件下在低電壓下實現電粘附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並將這種方法擴展到新的應用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Ryan C. Hayward教授和哈佛大學鎖志剛教授團隊展示了可在≈1V的電勢下基於離子彈性體異質結的新型的電膠粘劑。通過調節IDL兩端的電壓可逆控制兩種離子彈性體之間的附著力。在「反向偏壓」下,流動離子被拉離界面區域,導致IDL中積累了過多的固定電荷。這些薄的界面層中多餘的固定電荷所產生的電場會引起兩種離子彈性體之間的靜電粘附。在「正向偏壓」下,移動陽離子從聚陰離子域進入聚陽離子域,反之亦然。因此,界面表現為電阻性並且兩種離子彈性體之間的靜電粘附力消失了(詳細報導: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0600

  軟材料粘接力學

  6. Extreme Mechanics Letters:快速強韌拓撲粘接劑


  拓撲粘接是把兩個聚合物網絡(稱為被粘附體)強力連接在一起。哈佛大學鎖志剛教授團隊提出:首先將聚合物長鏈溶液被均勻塗抹在兩層待粘接的聚合物網絡中間,當這些聚合物長鏈擴散到這兩個聚合物網絡中,在受到特定的條件觸發後(如pH,溫度,離子,光等)交聯形成一層新的網絡。這層新的網絡與原本的兩層聚合物網絡形成拓撲纏結,從而產生強力粘接。本文提出的原理使得能夠配製拓撲膠粘劑,以適應通常需要特殊性能的各種應用和製造過程,例如生物相容性和按需分離,以及粘附時間,緩慢,快速和即時。對於給定的拓撲化學,可以獨立控制膠凝動力學。有足夠的機會配製拓撲粘合以實現非常規應用。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431620301188

  7. Extreme Mechanics Letters:可拉伸粘合表徵方法

  當將兩種可拉伸材料(例如水凝膠,彈性體和生物組織)粘合在一起時,界面應可拉伸,而不會限制變形和降低粘合力。在這裡,鎖志剛教授開發了表徵可拉伸粘合力的方法。通過拓撲粘合來實現此目的,使用聚丙烯醯胺水凝膠作為被粘物,使用殼聚糖作為縫線聚合物,並通過改變pH值作為觸發條件。以多種方式預拉伸拓撲化的水凝膠,並在水凝膠處於未拉伸或拉伸狀態時測量粘附能。當粘合能對預拉伸不敏感時,粘合能保持相似的水平時,就可以實現可拉伸粘合。


  本工作已經證明殼聚糖拓撲粘合劑對兩種水凝膠的拓撲粘附是可拉伸的。儘管水凝膠的變形歷史或狀態不同,但粘附能在所有情況下均保持在相似的水平。還提出了殼聚糖使可拉伸粘附的機制:殼聚糖層在拉伸狀態下斷裂成小島,但仍保持與水凝膠網絡的拓撲纏結,在拉伸狀態下具有很強的附著力。去除拉伸後,殼聚糖島返回其未變形狀態,仍與水凝膠網絡處於拓撲纏結狀態,因此在未拉伸狀態下仍保持強粘附力。這項研究突出了界面的可拉伸性,將其作為軟材料粘合的重要設計標準。表徵可拉伸粘合力的測試方法也可用於其他粘合系統,並且可能是研究界面流變學的潛在工具。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431620301644?via%3Dihub

  8.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用搭接剪切法測量軟材料粘合的強度和韌性


  軟材料的粘合通常以強度和韌性為特徵。然而,即使對於廣泛使用的測試方法,它們的適用性也經常受到質疑。在這裡,鎖志剛教授課題組結合實驗,理論和計算來研究搭接剪切。長期以來一直使用彎曲剪切來測量軟材料的粘合強度,實驗表明,只有當樣品薄且足夠短時,所測量的粘合強度才是恆定的。當樣品厚度超過分形粘合長度時,樣品的角會集中應力,並且粘合強度會隨著樣品厚度的增加而降低。當樣品長度超過剪切滯後長度時,背襯層會明顯變形,許多樣品不承受剪切應力,並且粘合強度隨樣品長度的增加而降低。此外,得到了與樣品厚度相比較長的裂紋能量釋放率的解析表達式。對於厚度大於分形粘合劑長度的樣品,粘合韌性是恆定的,與樣品長度無關。這些發現將指導表徵粘合強度和韌性的方法的發展。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509620302234?via%3Dihub

  可拉伸彈性體及應用

  9.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耐疲勞彈性體


  材料的抗裂紋擴展性的特徵在於單調載荷下的斷裂韌性和循環載荷下的疲勞閾值。工程彈性體的疲勞閾值通常被限制為~50 J /m 2,遠低於它們的韌性(10 3~10 5 ?J/m 2)。鎖志剛教授課題組報告了閾值超過500 J/m2的抗疲勞彈性體。這種彈性體是兩種彈性體的複合物:嵌入在軟彈性體基質中的硬彈性體晶格。硬和軟彈性體都可以彈性拉伸,並具有較小的滯後性。在複合材料的裂紋前沿,軟基質剪切力很大,從而消除了硬晶格中的應力。當複合材料中的裂紋擴展時,耗散的能量與晶格的特徵尺寸成比例。相反,當在均質的彈性體中出現裂紋時,耗散的能量隨聚合物網絡的篩孔尺寸成比例增加。耐疲勞彈性體為需要可拉伸材料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機會。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509619307781?via%3Dihub#fig0001

  10. Nano Letters:納米顆粒-彈性體複合材料助力可拉伸駐極體

  駐極體是一種將電荷「鎖」在材料內部長達數年、甚至上百年的介電材料,在耳機、話筒、靜電複印、輻射物測量、空氣淨化、壓力傳感等領域起著重要的作用。現有的人造駐極體多為無機物和含氟有機物,如二氧化矽、聚四氟乙烯(PTFE)等傳統固體介電材料,其可承受的變形往往很小。而隨著軟機器人、柔性電子器件等新興領域的迅速發展,基於大變形的柔性力-電耦合應用需求迅速擴展,可拉伸駐極體的需求也應運而生。傳統駐極體材料變形程度小,而具有大變形能力的介電彈性體材料卻難以長時間儲存電荷;如何實現兩者共存,即同時實現較長的電荷儲存時間和大變形能力,是實現可拉伸駐極體的核心問題


  哈佛大學鎖志剛教授團隊硬駐極體納米粒子固定在介電彈性體基質中,提出一種既能長期儲存電荷又能可伸縮的駐極體的通用方法。在駐極體中彈性體基質賦予其可伸縮性,極柱體粒子使其電荷儲存時間更長,解決了可伸縮的彈性體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難題。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0c01434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西安交通大學校友鎖志剛教授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日宣布了新近選出的65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和9位外籍院士。西安交通大學傑出校友、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鎖志剛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美國工程科學領域的最高學術榮譽,當選院士均是在工程科學研究、工程技術實踐和工程教育領域內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 大家風採 | 曹鏞院士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集錦
    1988年獲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1988年至1990年,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高分子及有機固體研究所資深研究員。1990年至1998年,任美國加州聖巴巴拉UNIAX公司資深研究員。1998年至今任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導電聚合物的結構與性能關係及發光材料與器件研究,例如驅動基板、發光器件集成等等。
  • 南農大周光宏教授榮膺國際食品科技界兩院院士
    中國江蘇網7月27日訊(通訊員唐長波 記者王宛璐)近日,美國食品科技年會及博覽會在芝加哥市展覽中心召開,會上舉行美國食品工程院新任院士頒獎儀式。新任院士中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光宏在列。南農大供圖  會上,美國食品工程院候任主席介紹了周光宏教授學術背景及在食品科技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業績,美國食品工程院主席Cindy Stewart女士為周光宏教授頒發了院士證書。本次當選的10名院士中7名來自美國,其餘3名分別來自中國、英國和智利。
  • H指數128,這位兩院院士代表作了解一下
    咱們來介紹下趙選賀老師的老師——國際材料力學大牛、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鎖志剛教授。Science 2020.DOI: 10.1126/science.aay8467在2017年的一篇Science,鎖志剛作為作者之一,開發了一種適用於各種潮溼表面的堅韌粘合劑。
  • 盤點2020年離我們而去的36位兩院院士
    截至2020年12月,我國有科學院院士813人、工程院院士903人,合計1716人。而這其中已經不包括2020年12月12日前,離我們遠去的36位院士。下面,讓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看看不同尋常的2020年,有哪些兩院院士仙逝,這是我們國家無比重大的損失,通哉惜哉!
  • 中國工程院新增67位院士 中科大教授田志剛當選
    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共選舉產生了67位新當選院士,其中,來自中科大的田志剛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醫療衛生學部的院士。    田志剛,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大醫學中心主任、免疫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2014年至今),國務院學位辦學科評議組專家、國家基金委醫學部諮詢委員會委員。
  • 邵陽五人新當選兩院院士
    2019年11月22日,同時從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傳來喜訊,有五名邵陽籍科學家當選為兩院院士,他們分別是中科院院士王赤、謝道昕、戴永久、戴宏傑(外籍院士),工程院院士劉少軍。
  • 劉靜研究員/江雷院士/王鑽開教授合作:提出一種柔性毫-微-納米多級剛毛結構,可實現液滴逆重力傳輸
    2020年7月20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劉靜研究員課題組聯合理化所劉靜教授團隊王磊博士在研究自然界蛾蜢觸鬚過程中發現在高溼度環境中,這種觸鬚可以將其表面凝結的水滴從底部驅動到頂端,實現了液滴的逆重力傳輸,如圖1所示。
  • 原來,2020年中國損失了25名「兩院院士」
    文丨快樂天使 審丨安瀾2020年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年,無論是國際上還是各國內部都不斷發生一些令人憂心忡忡事情,在這一年裡,中國「送別」的兩院院士也達到了25位。陳定昌享年83歲,因搶救無效逝世出生於上海的陳定昌是因搶救無效而逝世的,他生前曾在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就讀,後來致力於高精度的無人飛行器技術和探測與制導技術,此外陳定昌還研究了仿真技術
  • 重慶大學特聘教授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渝兩院...
    23日,記者從市科協和重慶大學了解到,依託重慶大學申報的特聘教授Michael Hood(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在渝兩院院士增加到16位。2019年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正式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依託重慶大學申報的特聘教授Michael Hood(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兩院院士評出2019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中新網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世界十大科技進展11日在北京揭曉,「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人類首次『看到』了黑洞」分別領銜2019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我們今年已痛失30位兩院院士
    據武漢大學官網介紹,張俐娜,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Cellulose》、《Journal of Biobased Materials and Bioenergy》和《高分子學報》等編委。
  • 從幼兒園教師到兩院院士 2020年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名單揭曉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9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在今天下午舉行的「教育,我們忠誠的事業——2020年上海市慶祝教師節」主題活動上,2020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師(教書育人楷模)名單揭曉。獲得這項榮譽稱號的教師中,既有在大學工作的兩院院士,也有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有23年教學經驗的上海市浦東新區南門幼兒園高級教師李潔,在角色遊戲、繪本教學兩方面形成了教育特色,在市、區乃至全國層面有一定的影響力。
  • 3年來,共和國已痛失102位兩院院士
    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院士逝世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
  • 原來,2020年中國損失了25名「兩院院士」
    文丨快樂天使 審丨安瀾2020年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年,無論是國際上還是各國內部都不斷發生一些令人憂心忡忡事情,在這一年裡,中國「送別」的兩院院士也達到了25位。陳定昌享年83歲,因搶救無效逝世出生於上海的陳定昌是因搶救無效而逝世的,他生前曾在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就讀,後來致力於高精度的無人飛行器技術和探測與制導技術,此外陳定昌還研究了仿真技術。在他的有生之年,不僅曾經多次取得過國家重大工程技術成果,還主持過一些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參加過的此類項目更是不計其數。
  • 2020年包信和院士團隊七大代表性成果集錦
    包信和院士及其合作團隊長期專注於能源燃料轉換技術以期解決能源問題。包信和院士團隊近日綜述了其率先提出的「鎧甲催化劑」納米限域催化相關研究。並且在首創的氧化物分子篩複合材料催化煤基合成氣轉換技術基礎之上,近日又有新的進展。此外,包信和院士及其合作團隊還在單原子催化劑的製備,電催化HER,CO2RR等方向相繼發表重要研究工作。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5名。
  • 華中大周軍教授團隊《Science》:揭示水系熱化學電池廣闊應用前景
    9月11日,《科學》(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發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Thermosensitive-crystallization boosted liquid thermocells for low-grade heat harvesting」。
  • 上海科技大學陳秀雄團隊成果入選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
    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工作者共同評選出的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20多年後終獲證」入選202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這則新聞報導了上海科技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創始所長陳秀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兵教授在國際知名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發表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工作成果。該文章率先證明了哈密爾頓-田猜想(Hamilton-Tian conjecture)和偏零階估計猜想(PartialC0-conjecture)。
  • 2015新增兩院院士名單公布 浙大4位在職教授入選
    浙江在線·教育新聞網12月07日訊(記者 吳俏婧)12月7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浙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羅民興、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楊樹鋒、建築工程學院教授陳雲敏3位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陳純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目前,浙大教師中共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