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思院士課題組2019年研究成果集錦

2020-08-29 奇物論

本文聯合納米人編輯部發布

納米人編輯部對2019年國內外重要科研團隊的代表性成果進行了梳理,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學思研究員課題組

陳學思研究員從要從事高分子化學與物理領域的研究,尤其是在手性聚合化學領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研究思想,提出了「分子內多核協同」催化與「生物可降解導電高分子」等概念。具體研究領域包括高分子基因載體、藥物緩釋、電活性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設計與合成、智能高分子水凝膠的製備,及其在藥物控制釋放與組織工程中的應用。

以下對陳學思院士課題組2019年部分研究工作進行介紹,供大家學習交流。內容按照以下四個部分進行介紹:(以通訊作者和0nline時間為主,如有疏漏,歡迎指正)

1. 藥物緩釋

2. 骨組織工程

3. 聚乳酸材料產業化

4. 生物降解醫用高分子材料

一、藥物緩釋

1. Nano. Today:如何增強納米藥物的腫瘤滲透

由於具有多種優勢,納米藥物在臨床上被廣泛用於增強化療的療效,但往往效果一般。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腫瘤微環境的特異性,如血供不足、腫瘤細胞和細胞外基質密度高和間質液壓力增高等。近年來,許多研究報導了一些可以提高納米藥物在腫瘤內穿透效果的策略,包括調節腫瘤微環境和優化納米顆粒的性能等等,但這些策略也都有著各自的局限性。

近年來,隨著腫瘤穿透肽介導的細胞外轉運等策略的出現,多功能可轉變的納米顆粒已成為具有優越的腫瘤穿透能力的新一代納米藥物。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陳學思研究員新加坡生物工程與納米科技研究院Su SeongLee研究員合作對納米藥物的最新發展趨勢和具有的局限性進行了綜述,並對提高其在腫瘤內穿透性的策略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和展望。

JianxunDing, Jinjin Chen, Liqian Gao, Su Seong Lee, Xuesi Chen. et al. Engineered nanomedicines with enhanced tumor penetration. Nano Today. 201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48013219303470

推薦圖解綜述:https://mp.weixin.qq.com/s/RqLGPVfBMdBAQhKZYAnQdw

2. Materials Today Nano:利用生物材料進行癌症免疫治療:靶向模式識別受體

固有免疫是機體應對外來病原生物入侵的最初防衛手段,表達在固有免疫細胞表面或胞內的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是介導固有免疫應答的重要分子。利用多種天然或合成的小分子、核酸或蛋白類免疫激動劑靶向PRRs能夠有效激活固有免疫應答,並進一步促進抗腫瘤免疫響應。但是,PRR激動劑的使用必須謹慎控制,否則會出現致命的毒副作用。

基於生物材料的納米製劑、凝膠及可植入支架等能夠通過緩控釋方式顯著降低PRR激動劑的毒副作用,同時增強PRR激動劑的免疫激活效果,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有鑑於此,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陳學思研究員團隊介紹了靶向PRRs來激活抗腫瘤免疫的基本概念,並總結了基於生物材料的不同形式的PRRs激動劑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最新進展。

SongW, Das M, Xu Y, Si X, Zhang Y, Tang Z, Chen X. Leveraging Biomaterial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Targeting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Materials Today Nano, 2019.

https://doi.org/10.1016/j.mtnano.2019.100029

推薦閱讀:http://www.nanoer.net/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32&id=8332

3. Adv. Mater.: CA4納米藥物選擇性增強低氧水平以治療實體瘤

缺氧激活的前藥(HAPs)能選擇性殺死缺氧細胞,並將從腫瘤缺氧問題轉變為選擇性治療的優勢。然而,由於II期臨床試驗的進一步研究表明,由於治療的腫瘤內的缺氧不足,HAPs在大多數臨床試驗中均不成功。於此,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陳學思研究員和湯朝暉研究員等人提出了一種將HAPs與血管阻斷劑(VDA)納米藥物聯合應用於實體瘤治療的新策略。

製備了一種有效的聚(L-穀氨酸)-甲氧基聚乙二醇/康布汀他汀A4(CA4-NPs)的VDA納米藥物,它可以選擇性增強腫瘤缺氧並增強的典型HAP替拉帕明(TPZ)治療轉移性4T1乳腺腫瘤。結合TPZ和CA4-NPs治療後,在4T1異種移植小鼠中觀察到腫瘤完全縮小(初始腫瘤體積為180 mm3),而且在初始體積為500 mm3的具有挑戰性的大腫瘤中觀察到明顯的腫瘤縮小和抗轉移作用。該研究強調了將HAPs和VDA納米藥物結合應用於實體腫瘤治療的潛力。

Yang, S., Tang, Z., Hu, C., Zhang, D., Shen, N., Yu, H., Chen, X., Adv. Mater. 2019, 31, 1805955.

https://doi.org/10.1002/adma.201805955

4. Adv. Mater.被腫瘤微環境激活的、納米酶介導的納米反應器用於腫瘤診療

可被腫瘤微環境激活的納米診療試劑往往具有很高的特異性和敏感度。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陳學思研究員、田華雨研究員等人開發了一種可被激活的、納米酶介導的、負載有ABTS的納米反應器ABTS@MIL-100/聚乙烯吡咯烷酮(AMP NRs),並將其用於成像指導的腫瘤聯合治療。

該AMP NRs可以通過納米酶介導的兩步過程被腫瘤微環境特異性地激活,從而產生光聲成像和光熱治療(PTT)的功能。此外, AMP NRs也可以對腫瘤微環境內高水平的H2O2做出響應並產生羥基自由基,並且可以破壞細胞內的穀胱甘肽(GSH)來進一步增強AMP NRs的化學動力學治療效果。由於AMP NRs會被腫瘤微環境特異性地激活,因此它對正常組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這一研究也為開發有納米酶參與的納米反應器以實現智能高效的癌症診療應用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Feng Liu, Huayu Tian, Xuesi Chen. et al. A Tumor-Microenvironment-Activated Nanozyme-Mediated Theranostic Nanoreactor for Imaging-Guided Combined Tumor Therapy. Advanced Materials. 2019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2885

5. Adv. Mater.納米藥物誘導的MMP9擴增以促進阿黴素前藥在腫瘤的選擇性釋放

開發可被腫瘤相關酶激活的前藥能夠有效提高化療藥物的選擇性。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陳學思研究員、湯朝暉研究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顧臻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種利用康普瑞汀納米藥物(CA4-NPs)和可被基質金屬蛋白酶9 (MMP9)激活的阿黴素前藥(MMP9-DOX-NPs)的協同策略。

CA4是一種典型的血管阻斷劑,可選擇性地破壞未成熟的腫瘤血管,從而加重腫瘤乏氧狀態。在CA4-NPs治療後,腫瘤中MMP9的表達可提高5.6倍,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原位4T1乳腺腺癌小鼠模型中MMP9-DOX-NPs的腫瘤選擇性藥物釋放(3.7倍),進而可以顯著增強抗腫瘤效果,並降低對全身的毒副作用。

Jian Jiang, Zhaohui Tang, Zhen Gu, Xuesi Chen. et al. Combretastatin A4 Nanodrug-Induced MMP9 Amplification Boosts Tumor-Selective Release of Doxorubicin Prodrug. Advanced Materials. 2019

DOI: 10.1002/adma.201904278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4278

6. Nano Lett.:康普瑞汀A4納米粒子聯合乏氧敏感的咪喹莫特應用癌症治療

血管阻斷劑(VDAs)在癌症治療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然而,VDAs除了具有使腫瘤血管塌陷的作用外還會激活宿主的免疫反應,從而顯著削弱其抗癌作用。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陳學思研究員、湯朝暉研究員和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陳京濤教授等人開發了一種VDA納米藥物CA4-NPs,它可誘導未成熟的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s)在瘤內的浸潤,從而抑制抗癌免疫。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實驗將CA4-NPs與乏氧敏感的咪喹莫特(hs-IMQ)相聯合,它可在CA4-NPs誘導的硝基還原酶(NTR)的催化作用下被選擇性地激活為咪喹莫特(IMQ)。結果表明,hs-IMQ和CA4-NPs聯合後可使腫瘤中的活性IMQ濃度提高6.3倍,並改變腫瘤微環境使其從免疫抑制狀態變為免疫激活狀態。通過CA4-NPs和hs-IMQ聯合治療可協同抑制4T1荷瘤小鼠的腫瘤生長和轉移。這一工作也為利用瘤內pDCs來逆轉VDA治療引起的免疫抑制提供了新的方法,並為將VDAs與TLR激動劑聯合使用以觸發原位的免疫激活和增強抗癌效果提供了機制基礎。

Na Shen, Jingtao Chen, Zhaohui Tang, Xuesi Chen. et al. Combretastatin A4 Nanoparticles Combined with Hypoxia-Sensitive Imiquimod: A New Paradigm for the Modulation of Host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during Cancer Treatment. Nano Letters. 2019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9b03214

7. Biomaterials:多肽-地塞米松複合物對腫瘤促炎作用的微環境調節與結直腸癌治療

腫瘤被稱為「無法癒合的傷口」。腫瘤促進炎症在腫瘤的發生、發展、轉移以及化療抵抗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減少腫瘤促進性炎症可能是腫瘤微環境靶向治療的一個關鍵方面。地塞米松(DEX)是一種治療多種炎症疾病的商業藥物,能有效抑制炎症物質的釋放。然而,作為一種皮質類固醇藥物,直接使用DEX會導致許多嚴重的副作用。有鑑於此,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陳學思研究員課題組合成了一種氧化還原和pH雙敏感的多肽DEX結合物(L-SS-DEX),與游離DEX相比,L-SS-DEX顯著增加了小鼠結直腸癌模型(CT26)中DEX的腫瘤堆積。

重要的是,在相同劑量(10mg/kg)下,L–SS–DEX比游離DEX顯示出更高的抗腫瘤活性:L-SS-DEX治療組的腫瘤抑制率為86%,而游離DEX治療組為49%。對腫瘤組織的進一步分析顯示,與對照組相比,L-SS-DEX治療後環氧合酶-2(COX-2)和α-平滑肌肌動蛋白(α-SMA)顯著降低。此外,L-SS-DEX治療後CT26腫瘤的免疫抑制微環境得到有效緩解,其特點是CD8+ T細胞浸潤增加,M1/M2巨噬細胞比例增加,調節性T細胞(Tregs)和髓源性抑制細胞(MDSCs)明顯減少。以上結果表明,抗炎藥在適當的給藥條件下,對腫瘤微環境有很大的調節作用,並能產生顯著的抑瘤作用。由於臨床上大量使用抗炎藥,該研究結果可能為腫瘤治療提供更好的選擇。

Sheng Ma, Wantong Song, Yudi Xu, et al. Neutralizingtumor-promoting inflammation with polypeptide-dexamethasone conjugate formicroenvironment modulation and colorectal cancer therapy. Biomaterials, 201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19307756

推薦閱讀:https://mp.weixin.qq.com/s/g9v1u0LkywJERLfFwPbPfA

二、組織工程

8. Prog. Polym. Sci.:電紡高分子生物材料

靜電紡絲技術為製備具有微/納米纖維的基體提供了一種多用途的技術。靜電紡絲製備的非織造聚合物材料具有極高的表面體積比、複雜的多孔結構、良好的孔連通性和多種纖維形態。這些顯著特徵賦予電紡基質廣泛的理想性能,以滿足先進生物醫學應用的要求,如藥物庫、組織工程支架、傷口癒合、傳感器、增強、吸聲和過濾。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陳學思研究員、丁建勳、化學所肖海華以及福州大學張進等人綜述了近年來電紡聚合物基質及其作為生物材料的研究進展和潛在發展。

Ding J, Zhang J, Li J, Li D, Xiao C, Xiao H, et al. Electrospun polymer biomaterials.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2019;90:1-34.

https://doi.org/10.1016/j.progpolymsci.2019.01.002

9. Biomaterials: 局部表達骨誘導因子的電活性複合支架協同電刺激骨修復

組織工程是修復大規模骨缺損的一種有前景的策略,其中支架和生長因子是影響骨再生功效的兩個關鍵問題。遺憾的是,生長因子在支架中穩定性差,限制了其廣泛應用。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陳學思研究員和丁建勳副研究員等人通過在非病毒人工重組質粒載體(pSTAR)中加入hBMP-4基因片段,形成pSTAR-hBMP-4質粒(phBMP-4),實現了人骨形態發生蛋白-4(hBMP-4)在強力黴素(Dox)存在下的嚴格控制表達。

此外,通過將聚(L-乳酸)-苯胺五聚體-聚(L-乳酸)(PLA-AP)與聚(乳酸-乙醇酸)/羥基磷灰石(PLGA/HA)的三嵌段共聚物結合生成的電活性組織工程支架,可獲得phBMP-4的控釋。這種PLGA/HA/PLA-AP/phBMP-4複合支架在電刺激下具有基因釋放和Dox調控基因表達的協同作用,在兔橈骨缺損模型中具有提高細胞增殖能力、增強體外成骨分化和體內有效骨癒合的作用。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提出的PLGA/HA/PLA-AP/phBMP-4智能支架為多功能材料在骨組織工程中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驗基礎。

Cui, L., et al. (2019). "Electroactive composite scaffold with locally expressed osteoinductive factor for synergistic bone repair upo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Biomaterials: 119617.

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19.119617

三、聚乳酸材料產業化

10. Macromolecules:丙交酯、環氧化物和酸酐催化三元聚合一步合成二嵌段聚酯

嵌段聚合物為設計具有增強功能和性能的材料提供了無與倫比的機會。因此,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陳學思研究員、龐烜研究員等人報導了一種二嵌段聚酯的合成策略,即通過使用二元催化劑橋接丙交酯開環聚合(LA)和環氧化物與酸酐的開環共聚這兩個不同的反應。具體地說,在LA、環氧氯丙烷(ECH)和苯酐(PA)的三元共聚反應中,光譜分析表明,這一過程首先是由ECH/PA共聚,然後再與LA均聚,形成二嵌段聚酯。

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在PA存在下,ECH/PA的偶聯反應比LA的均聚反應更為有利,同時由於競爭勢壘和熱力學優先性,也可能將LA摻入ECH-PA序列中。計算還發現,如實驗觀察到的,LA均聚發生在消耗PA後,以獲得二嵌段聚酯。此外,通過引入不同的單體,二嵌段聚酯結構可以得到擴展和改性。

Yanchuan Zhou, Chenyang Hu, Tianhui Zhang, Xiaowei Xu, et al. One-Pot Synthesis of Diblock Polyesters by Catalytic Terpolymerization of Lactide, Epoxides, and Anhydrides. Macromolecules 2019 52 (9), 3462-3470

https://doi.org/10.1021/acs.macromol.9b00001

四、生物降解醫用高分子材料

11. Polym. Degrad. Stabil.:簡單降解法促進多孔聚乳酸微球的細胞生長

聚乳酸(PLA)微球被廣泛用於組織工程領域。然而,由於在微球表面缺乏親水性和細胞識別位,因此在PLA微球上的細胞粘附和增殖受到限制。用於修飾PLA微球的當前方法既複雜又昂貴。氨解和水解是兩種簡單且經濟的降解方法。但是,到目前為止,很少有研究使用氨解或水解直接修飾PLA微球並改變微球上的細胞生長行為。於此,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陳學思研究員和北京化工大學甘志華教授等人通過氨解和水解被用來修飾多孔PLA微球的表面。

表面改性後,PLA微球顯示出微孔結構。細胞培養實驗表明,改性成功地使多孔聚乳酸微球表面更利於細胞結合和生長。微球表面孔隙率,極性基團,親水性和粗糙度的增加有利於細胞的附著和增殖。研究表明,氨解和水解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可用於多孔聚乳酸微球的改性,促進其細胞生長。

Shi X, Cui L, Sun H, Jiang N, Heng L, Zhuang X, et al. Promoting cell growth on porous PLA microspheres through simple degradation methods.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2019;161:319-25.

https://doi.org/10.1016/j.polymdegradstab.2019.01.003

此外,陳學思研究員課題組2019年還有其他相關的研究成果,由於內容較多,在此不一一列出,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前往課題組官網或者相關資料庫進行學習:

http://ecomaterials.ciac.cas.cn/kydw/yjy/201104/t20110402_3107137.html

陳學思院士簡介

陳學思,研究員,2004年以來分別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吉林省高級專家、長春市特等勞動模範,2013年入選科技部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和萬人計劃。2016年入選國際生物材料與工程聯合會會士。任學術期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Advanced Therapeutic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編委或顧問編委。 發表SCI學術論文700餘篇,SCI他引2萬餘次,授權專利260餘項。

投稿、諮詢、加群、意見反饋請加微信:18965940058

相關焦點

  • 周歡萍課題組2019年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重要成果集錦!
    周歡萍課題組致力於低成本/高效率太陽能電池(如鈣鈦礦)的材料設計
  • 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揭曉 杜江峰院士等十人上榜
    中新網北京1月16日電 (記者 杜燕)「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結果正式揭曉,杜江峰、賀賢土、王小雲、陳學思、肖國青、馬衍偉、陳徵、陳天石、彭壽、唐文斌10人當選。  根據「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的評選標準,當選者應於2019年在基礎研究領域做出過重大創新貢獻,獲得過重大榮譽;在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方面取得過傑出成就;在科技傳播、科學普及領域做出重要貢獻、有獨特表現;推動所在企業創新行業生態,引領市場應用,並受到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 名人堂:新晉院士陳學思 SCI他引2W+ 授權專利260餘項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陳學思,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學委會副主任,2019年新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大家風採 | 曹鏞院士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集錦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皇家化學會會士、973計劃首席科學家、曾任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高分子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所所長,有機光電領域世界著名的科學家。1965年畢業於原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專業,化學學士。1979至1981年在日本東京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進修,1987年獲東京大學理學博士。
  • 美國兩院院士鎖志剛教授團隊2020年研究成果集錦
    鎖志剛教授,1985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力學系,之後赴美留學, 1989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先後加入美國加州大學聖巴拉拉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任終身教授,2000年受聘於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2003年7月任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2008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生物學院陳文新院士課題組根瘤菌研究新成果在ISMEJ發表
    生物學院 供圖本網訊 8月11日,微生物學頂級刊物之一The ISME Journal (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5年影響因子 11.630) 在線發表了生物學院陳文新院士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daptive evolution of rhizobial symbiotic compatibility mediated by co-evolved insertion sequences」。
  • 陳學思院士《Natl. Sci. Rev.》快速獲得高模量1%固含可降解凝膠
    【科研摘要】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所院士陳學思教授團隊首次報導了N-親核試劑(醯肼,伯胺和氨氧基)與鄰苯二甲醛(OPA)之間的縮合反應以形成水凝膠(固含量低至1%)。將含有OPA的四臂聚乙二醇(4aPEG)與各種以N-親核試劑封端的4aPEG混合時,形成的水凝膠具有超快的成膠速率,高模量和極低的臨界凝膠化濃度(CGC)。
  • 香港大學袁國勇院士團隊2019年度成果集錦
    撰文:常熟理工李傑 校對:biomni 轉載留言即可 更多信息請關注 生命科學前沿 公眾號袁國勇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醫學微生物學專家。1956年12月30日出生於香港,籍貫廣東廣州,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大學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香港瑪麗醫院微生物學系主管、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首任主任,全國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袁國勇院士團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發傳染病病原體的鑑定及防控。他在2003 SARS冠狀病毒的發現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 浙江大學李曉明課題組近兩年成果盤點
    近兩年,李曉明教授課題組成果頗豐,連續發表了2篇Neuron,1篇Nature Medicine,1篇 Nature Neuroscience 和1篇 elife等高水平的論文,在嗎啡成癮、抑鬱症、恐懼記憶和疼痛治療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的公告
    人民網北京11月22日電 據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消息,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予公布。
  • 光致發光材料–黃維院士、Chihaya Adachi、楊朝龍,潘梅課題組成果...
    黃維院士課題組 亞單元互鎖實現聚合物中長壽命的有機室溫磷光的研究 長壽命的室溫磷光(LRTP)是一種在有機電子和光子學中引人注目的光學現象。
  • 楊會穎教授專訪及研究成果集錦
    2010年加入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任教,於2011年在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工作一年。現任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美國材料學會,美國工程學會,新加坡物理學會,材料學會會員。她曾榮獲多項國際科技獎項,其中包括2010年獲新加坡歐萊雅女性國家科學家獎,2013年獲新加坡傑出青年工程成就獎,2013年獲陳嘉庚青年發明家獎,2014年獲美國工程學會傑出青年獎,2018年獲新加坡物理學會納米科技獎。
  • 朱健康院士miRNA研究成果刊登國際期刊
    朱健康院士miRNA研究成果刊登國際期刊 來源:生物通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08   今日/總瀏覽:1/2620
  • 新科院士施劍林課題組優秀工作集錦!
    施劍林院士課題組主要開展介孔和其他無機納米結構與材料的設計、可控合成及其在能源/環境催化和生物醫學領域應用的基礎研究。.: 非層狀鎂低溫剝離成二維晶體 自2004年石墨烯出現以來,二維(2D)材料的研究呈井噴式增長。範德華本體前體的物理剝離是製備其2D晶體的經典技術,其採用弱層間相互作用和共價面內鍵合之間的顯著差異。結構維度的轉變將改變其原始電子結構,並導致光學,磁學,電學,催化等方面的一些獨特屬性的出現,為基礎科學的研究帶來了顯著的價值。
  • 黃維院士研究團隊成果精選
    【人物簡介】黃維,男,漢族,1963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有機電子學與柔性電子學的主要奠基者 ,西北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中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 2020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益民院士課題組招聘博士後公告
    2020江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益民院士課題組招聘博士後公告已公布,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現將其公布如下:   2020江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益民院士課題組招聘博士後公告   一、課題組簡介   課題組長期以來圍繞飛機
  • 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The plant journal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我國著名的植物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家,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啟發院士,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Shizhong Xu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張啟發院士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水稻基因組研究,旨在通過植物基因組分析、重要基因的分離克隆、雜種優勢的遺傳和分子基礎、作物品種資源的分子評估及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水稻改良。
  • 中國塑協降解塑料專委會2019年年會在京召開
    2019年12月19日,由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主辦的中國塑協降解塑料專委會2019年年會暨生物基材料與降解塑料技術和應用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塑協理事長朱文瑋,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王玉忠,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學思,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教授朱美芳,國家發改委環資司主任科員樓鵬康,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資源環境處副調研員李景平
  • 周濟院士帶領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課題組調研鵬城實驗室
    &nbsp&nbsp&nbsp&nbsp深圳新聞網2019年4月25日訊 (記者 吳英敏)4月24日上午,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周濟院士帶領「廣東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組一行蒞臨鵬城實驗室調研指導。
  • 連發2篇《Science》,柔性電子女神,鮑哲南院士2020年成果集錦
    2017年,她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鮑哲南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功能有機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有機電子器件的設計與製造、有機電子器件的應用開發等。這些研究方向具有多學科交叉性,涉及的概念和專業知識包括化學,化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和工程,物理,和電氣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