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位溫籍院士風採展上與市民「見面」

2021-01-14 浙江在線

  


   昨天,參觀展覽的學生圍著中國科學院院士戴金星要求籤名。倪華初 攝

   溫州有多少位院士?這些院士又取得了哪些成就?「溫州為您驕傲——世界溫籍院士風採展」昨天在溫州科技館開展,該展為第二屆世溫會系列活動之一。市委副書記朱賢良出席並致辭,市領導錢成良、徐育斐、戴祝水及中科院院士戴金星等參加開展儀式。

   推薦閱讀

   賀卡上種植物,有創意!

   牽著駱駝乞討 路人唏噓不已

   溫州商人搶註「歐巴馬」商標(圖)

   舊車沒有年審 新車登記受限

   孕婦送女兒上學 過馬路慘遭不幸

   兩岸大三通 溫州多利好

   此次展出的溫籍院士共有32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4位,國外院士6位。現已知的32位溫籍院士中,10位院士已故。其餘22位院士中,年齡最輕的是54歲的美國工程院院士蔡亦鋼,年齡最大的是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的谷超豪,今年82歲。現已知的22位溫籍兩院院士中,6位院士已故,16位健在的院士中,居住在北京的有6位,在上海、江蘇、湖北、山東、河北和我省杭州的分別有1位、3位、2位、2位、1位、1位。他們研究所涉及的有理論物理、信號處理、數學、天然氣地質、天體力學、水利水電、生命科學等領域。

   在這些溫籍院士中,不乏「同門師徒」,如被稱為「東方第一幾何學家」的院士蘇步青,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傑出的數學人才,其中溫籍的就有著名院士谷超豪;也有「一門兩院士」的佳話,如溫籍聲學家張淑儀和他的三叔父——植物學家張肇騫,均為中科院院士。

   展覽通過對各院士的人物介紹、人生輝煌歷程和業績回顧以及人生感言總結,並配以工作、生活的圖片,來展現院士們的風採。同時,通過院士風採展的形式,來推動更多溫籍院士與溫州合作,繼續加大院士智力資源的引進力度,組織有問題需要解決和有項目需要尋求合作對象的典型企業,走出去找專家。

   據悉,「世界溫籍院士風採展」將於11月20日結束。該展由市委統戰部、市委人才領導小組辦公室、市科技局、世界溫州人聯誼總會聯合主辦,溫州日報報業集團、溫州科技館承辦。佔昭昭 吳敏

   32位溫籍院士全介紹

   姜立夫(1890一1978)

   溫州平陽人,我國數學界幾何學方面的權威,溫州最早的洋博士。他是現代數學在中國最早和最富有成效的播種人之一,被稱為中國現代數學祖師,培養出一批聞名中外的數學家。1948年9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鄭振鐸(1898-1958)

   出生在市區乘涼橋,曾在廣場路小學、溫二中、溫州中學就讀。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考古學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失事殉難。

   伍獻文(1900—1985)

   溫州瑞安市嶼頭村人,1918年畢業於瑞安中學。動物學家,魚類學家,線蟲學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研究魚類學和水生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肇騫(1900-1972)

   溫州市區人。植物學家,主要從事亞熱帶植物分類及生態研究。1920年,從浙江省立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畢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他精通英法德等多種語言,先後發現植物新種75個、新變種7個及新改名的植物13個。

   蘇步青(1902—2003)

   溫州平陽縣人。1919年6月,以優異的成績從溫州中學畢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夏鼐(1910-1985)

   溫州市區倉橋街人,曾就讀於溫州中學,考古學家。先後被中國、英國、德國、瑞典、美國、義大利等國科學院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選為院士及中國科學院的多部學部委員。

   徐賢修(1912-2002)

   溫州永嘉縣人。1929年,徐賢修考入溫州中學高中部。1979-1989年任臺灣「工業研究院」董事長,建議設立了臺灣新竹科學工業園,為臺灣科技和工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曾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項黼宸(1916-1990)

   溫州瑞安市人。專長分析數學,在富裡埃級數和泛函分析的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1970年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被譽為溫州十大數學家院士之一。

   楊忠道(1923-2005)

   溫州蒼南縣人。1968年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建立了拓撲學中的「楊忠道定理」,證明了代松(F.J.Dyson)猜測和最後解決了布拉希克(W.Blaschke)猜測等。他專長代數拓撲和拓撲變換群。

   谷超豪(1926— )

   1926年出生在溫州市區華蓋山麓的高盈裡,曾在甌江小學(現廣場路小學)、溫州二中、溫州中學讀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專長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和數學物理。

   伍榮生(1934— )

   溫州瑞安市人,1950年從瑞安中學畢業。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大氣波動力學的研究成果中,曾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在邊界層動力學中的研究成果中,曾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戴金星(1935— )

   1935年生於瑞安白門鄉,曾就讀溫州第九小學(現市區瓦市小學)、溫二中。是我國煤成氣理論的先驅和奠基人,我國天然氣地質科學的主要帶頭人,石油天然氣地質學和地球化學專家,被稱為「中國天然氣之父」。1995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項武忠(1935— )

   溫州樂清市人。1980年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89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先後任美國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數學教授,1982—1985年曾任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主任。

   陳式剛(1935— )

   溫州市區人,老家在市區永寧巷,他7歲進入康樂小學,13歲考入溫州中學。2001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物理學部院士。他是我國混沌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在映象混沌、符號動力學、混沌控制與同步等方面的研究都獲得了創造性成果。

   張淑儀(1935- )

   曾在龍灣永興鄉中心小學、溫州中學就讀。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她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光聲光譜儀、掃描光電顯微鏡和雷射掃描顯微鏡等一系列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

   孫義燧(1936— )

   溫州瑞安市人。1954年畢業於瑞安中學。1997年10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孫義燧教授在天文學方面所作的突出貢獻,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孫大業(1937— )

   溫州市區人,1955年從溫州二中畢業,細胞生物學家。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大業長期從事「植物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研究,撰寫國內第一本「細胞信號轉導」著作。

   姜伯駒(1937— )

   著名數學家姜立夫之子。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8年獲陳省身數學獎。2002年獲華羅庚數學獎。

   施立明(1939—1994)

   溫州樂清市人,1959年從溫州中學畢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5月因患癌症去世,年僅55歲。施立明畢生致力於真核細胞染色體結構與功能、細胞分類學和核型進化、減數分裂的細胞遺傳學、遺傳毒理學和輻射細胞遺傳學研究,並建立了第一個野生動物細胞庫。

   李啟虎(1939— )

   溫州市區人,廣場路小學和溫州中學讀書,水聲信號處理和聲納設計專家。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所長。

   鍾順時(1939- )

   溫州瑞安市人。1956年瑞安中學畢業。現為上海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博導,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專利2項,負責指導我國授予的第一批外籍博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方國洪(1939 — )

   溫州瑞安市人,海洋物理學家,我國海洋潮汐學主要開拓者。1956年畢業於瑞安中學。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克明(1939— )

   溫州樂清市黃華鎮人,1957年溫州中學畢業。作為負責人完成的「粒子與光電材料相互作用的應用基礎研究」獲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超然 (1940- )

   出生於市區虞師裡,曾在溫州四中、溫州中學就讀。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在高混凝土拱壩設計計算方法與準則、高拱壩洩洪消能等關鍵技術研究和成果應用上取得重大成果。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金振民(1941— )

   溫州龍灣區人。2005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以來從事構造地質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李邦河(1942- )

   溫州樂清仙溪鄉人,在雁蕩中學度過了初中時代,主要從事微分拓撲、低維拓撲的量子不變量、非標準分析和廣義函數等領域的研究。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蕭政(1943— )

   溫州市區人。1996年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現為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系教授,任國際權威經濟學期刊《計量經濟學》主編,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院士。

   徐遐生(1943- )

   1987年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0年獲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年獲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03年獲美國哲學學會院士。作為國際知名天文物理學家,有一顆小行星以其命名,叫做Frank Shu。

   葉公杼(1947— )

   溫州永嘉縣人。美國華裔生物物理學者,以完成鉀離子通道的分子選殖工作而最為知名。1996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8年,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大鵬(1950— )

   溫州永嘉縣人。他是一名科學家,持有中美日24項發明專利及5項新藥證書。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國中藥製藥學界第一位院士。他創辦的浙江康萊特藥業有限公司不僅是杭州最早民營企業之一,如今更發展成為民企500強。

   楊煥明(1952 -)

   溫州樂清市人。曾就讀於樂清中學,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EMBO(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成員,EAGLES(歐洲全球生命科學促進會)副主席,IGBC(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政府間倫理委員會)中國代表。

   蔡亦鋼(1954- )

   溫州市區人,1972年畢業於溫州實驗中學。2000年當選為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院士,成為我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內地旅美學者。其研究成果廣泛運用於航天技術、衛星通訊和磁懸浮等高端領域。

   資料來源:《世界溫籍院士風採錄》

   進入論壇討論(溫州話題)

  

  

  

相關焦點

  • 溫州又添一文化地標 23名溫籍院士風採在這裡呈現
    5月27日上午,隨著紅幕布被緩緩拉開,籌備了6年之久的溫籍院士風採園驚豔亮相,23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溫籍院士的雕塑,在這裡一一呈現。市委副書記、市長張耕出席開園儀式並為院士風採園揭幕。  院士園中的院士雕像。
  • 兩名溫籍科學家當選新院士
    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22日出爐,其中當選的浙江大學葉志鎮、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獻華均為溫籍科學家。葉志鎮來自蒼南藻溪,是浙江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導,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
  • 沈志勳的美國院士含金量有多高? 僅次於諾貝爾獎
    此前已有4位溫籍美國院士  據不完全數據顯示,美國國家科學院至今產生了近20名中國籍院士,著名的已故數學家華羅庚,就曾是其中的一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其實與溫州淵源頗深。翻開歷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名錄,你會發現,此前,就已有四位溫籍院士入列。
  • 四位溫籍學者新晉中科院院士 他們與家鄉有繞不開的情愫
    溫州網訊 溫州市民的微信朋友圈,昨天被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刷屏。在61位新當選的院士中,謝作偉、吳朝暉、滕錦光三名溫州籍學者成功上榜;新當選的16位外籍院士中,溫籍教授沈志勳在列。
  • 市委市政府向四名溫籍新當選中科院院士發賀信
    欣聞謝作偉、吳朝暉、滕錦光、沈志勳等4位溫籍科學家當選中科院院士,市委市政府11月29日向他們發去賀信,致以熱烈祝賀和崇高敬意。賀信中說,4位溫籍教授榮膺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僅是個人之榮光,亦是溫州之驕傲。
  • 上海院士風採館全新亮相
    11月17日,人們在上海院士風採館參觀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魏敦山設計的上海體育場模型。近日,全國首家以集中展示兩院院士風採為主題的專門展館——上海院士風採館,歷經升級改造後以全新面貌向公眾開放。上海院士風採館於2006年開館,全館展示面積達2000平方米。本次升級改造對館內部分空間進行了功能提升,以新穎的展陳方式與充實生動的科學內容向遊客、市民展示我國科研建設成果,也通過院士們豐富詳實的視頻講解、虛擬互動等方式拉近科學與大眾的距離。
  • 溫籍院士滕錦光履新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他認為理大位列全球百強大學,並在若干學術領域領先世界;因此,也一定有能力進一步發展其他強項,以期躋身全球的領導地位。理大會積極在全球各地招募頂尖人才,並不斷締造利於科研的環境。他會帶領團隊加強跨學科研究和與業界夥伴協作,特別是在由新科技發展帶動的新興領域,如人工智慧和機械人技術等,從而為香港、國家以至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 對話溫籍數學家季理真:數學與家鄉
    季理真一家人2007年12月17日,季理真(中)在第四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上獲頒晨興數學獎銀獎。  溫州網訊 南塘清水沿岸,「數學名人館」講述著數十位溫籍數學家的故事。館內收藏有「現代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題字「數學家之鄉」。這是溫州人的榮光,也是城市的金名片。
  • 著名溫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姜伯駒回溫考察
    頭髮花白,滿臉笑容,精神抖擻,略帶厚度的邊框眼鏡,已是耄耋之年的溫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姜伯駒先生昨日攜夫人徐川榮女士首次回到家鄉溫州。在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胡劍謹的陪同下,姜伯駒參觀溫州數學館。當天下午還造訪溫州大學,舉行「讓數學之美走人生活」院士論壇,與溫大師生、溫州市數學會的數學教師們交流座談。
  • 平江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展在平江縣檔案館開展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周杏 方巍)8月18日,平江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展在平江縣檔案館開展。展覽主題為「科技創新、引領未來」,展覽主要介紹平江籍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眾託、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中國工程院院士向錦武三位院士的光輝事跡。
  • 兩名溫籍科學家入選!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出爐
    溫州網訊  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22日出爐。今天,中科院公布64名新院士具體信息,根據統計,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新當選院士中有6名女性。
  • 今年我國已痛失32位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建設奠基人文伏波院士於2020年10月28日在武漢逝世,享年96歲。大師遠去,榮光永存。2020年共和國送別的兩院院士已達3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原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副主任、黨委副書記,原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文伏波,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28日在武漢逝世,享年96歲。
  • 溫籍院士滕錦光獲委任為香港理工大學下任校長
    滕錦光 來源香港理工大學官網3月26日,香港理工大學在其官網宣布,溫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滕錦光獲委任為香港理工大學下任校長,任期自2019年7月1日起生效。據了解,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在當天的會議上宣布了這一決定。當天,滕錦光教授還與該校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和暫任校長陳正豪教授一同會見教職員及學生代表,分享他對理大的願景及回應與會者的提問。香港理工大學方面透露,滕錦光表示未來將致力提升該校在香港乃至世界的學術聲譽和影響力,爭取在多個學術領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並且強化新興領域包括機械人和人工智慧等方面的教育和科研工作。
  • 對話溫籍數學家季理真:溫州發展科技,不妨從數學入手
    南塘清水沿岸,「數學名人館」講述著數十位溫籍數學家的故事。館內收藏有「現代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題字「數學家之鄉」。這是溫州人的榮光,也是城市的金名片。 中國現代數學發展史,從來少不了溫籍數學家群體的故事。為溫州帶來「數學家之鄉」美譽的溫籍數學家們,如今依舊活躍在世界各地。
  • 溫州成立「甌越院士之家」 請院士常回家看看
    「甌越院士之家」具體選址在七都金融科技文化中心1號館,場館門口處花團錦簇、綠植成蔭,沿著院路往裡走,一側牆壁上還懸掛有介紹溫籍院士的展板。新中國成立以來,溫州先後有27人當選「兩院」院士(學部委員)。目前活躍在科研戰線的有19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姜伯駒,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氣科學家伍榮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專家吳朝暉,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張超然等。
  • 兩日內送別兩位大師 今年已有32位兩院院士離去
    兩日內送別兩位大師,今年已有32位兩院院士離去12月14日、15日,中國科學界接連傳來兩條不幸消息。我國氣象衛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12月14日因病於上海去世,享年84歲。
  • 大會發言(一) | 展風採、促發展,大會現場群「音」薈萃
    大會發言(一) | 展風採、促發展,大會現場群「音」薈萃 2021-01-12 15: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名溫州人當選中國科學院新院士
    ,共有61人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謝作偉、吳朝暉、滕錦光3名溫籍科學家榜上有名。記者從溫州市科協了解到,在今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之前,共產生過23位溫籍兩院院士。從大氣科學到地質科學,從數學研究到材料物理,從細胞遺傳到基因組研究,溫籍院士在多個重要研究領域默默耕耘,取得重大成就。在之前的23人名單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0位,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
  • 院士分享智慧與感悟,寄語年輕人「見微知著」勇敢創新
    新民晚報訊(記者 孫雲)今天上午,位於黃興公園內的上海院士風採館可能是全市知識「濃度」最高的地點。更新重開的上海院士風採館迎來我國橋梁建築設計大家林元培、紅外物理學界巨擘褚君浩、海洋科學界泰鬥汪品先等三位院士,他們獲聘「楊浦區院士科普大使」,並在以「見微知著 擎天駕海」為主題的院士 Talk 秀活動中,分享他們的智慧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