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溫籍數學家季理真:數學與家鄉

2020-11-25 溫州新聞網

2016年,季理真與楊振寧在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交談。

季理真一家人

2007年12月17日,季理真(中)在第四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上獲頒晨興數學獎銀獎。

  溫州網訊 南塘清水沿岸,「數學名人館」講述著數十位溫籍數學家的故事。館內收藏有「現代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題字「數學家之鄉」。這是溫州人的榮光,也是城市的金名片。

  中國現代數學發展史,從來少不了溫籍數學家群體的故事。為溫州帶來「數學家之鄉」美譽的溫籍數學家們,如今依舊活躍在世界各地。近日,知名溫籍數學家季理真(以下簡稱「季」)應邀通過網絡視頻對話,接受溫州日報報業集團副社長、溫州都市報總編輯金可生(以下簡稱「金」)的專訪,暢談他眼中的數學世界和家鄉情懷。

  「溫籍數學家群體」現象值得深入研究

  金:溫州被譽為「數學家之鄉」「數學家的搖籃」。你了解或接觸過的溫籍數學家都有哪些?

  季:從歷史上看,當代數學家中比較有名的當屬蘇步青、谷超豪。當然,還有很多出類拔萃溫籍數學家,比如我在浙大的老師王興華也是溫州人,主攻計算數學;我的導師丘成桐教授,他的太太就是溫州人,曾在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工作,是一名物理學博士,祖籍瑞安;還有知名的數學家姜立夫、徐賢修、項黼宸、胡毓達、李銳夫、李秉彝、陸善鎮、陳大嶽,等等。

  從上世紀40年代至今,舊時的「中央研究院」和現在的中科院數學院士中就有9位是溫州籍,數量之多、水平之高,在中國現代數學史上實屬罕見。在《中國現代數學家傳》中,溫州籍數學家的人數位居全國各地市前列。我還聽說,中國的第一份數學雜誌也出現在溫州(筆者註:雜誌名《算學報》,由蒼南人黃慶澄創辦)。我很好奇,不知是否有人做過深入的研究:為何溫州會出現如此之多的數學家?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溫籍數學家中很多還是兄弟檔、父子檔。比如項武忠、項武義兩兄弟,他們就是溫州人,一個之前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做過教授,另一個則是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姜立夫,中國數學界的元老之一,他的兒子姜伯駒是中國拓撲學的領頭人;蘇步青的弟子楊忠道,曾長期擔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數學教授,其子楊鼎目前在紐約大學當教授,也是相當有名的數學家,主攻分析數學;還有中科院院士李邦河,他的兒子李天軍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數學系任教,父子倆還曾合寫過文章。

  我的大女兒也對數學情有獨鍾,目前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數學系博士學位。

  金:你認為,溫州湧現出的數學家群體,在中國數學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

  季:這很難評論。在中國數學界,之前很有名的是陳蘇派,即以陳建功和蘇步青兩人為代表,影響很大。他們都出自浙江大學,前者是首個留日理學博士,後者繼之。如今比較活躍的數學家,包括一些院士,相當一部分都是他倆的學生。蘇步青最有名的弟子無疑是谷超豪,還有楊忠道等溫籍數學家也都出自蘇步青門下。在他們身上都能清楚地看到陳蘇派的影子。

  而陳建功的弟子也不少。我的老師王斯雷是知名的數學家,師從陳建功,算起來我還是陳建功的第三代弟子。

  前段時間,我去了一趟廣州,為當地籌建的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的設計方案提建議。我打算在設計中加入有關數學的內容,包括20世紀許多偉大的數學家。到時候,參觀者可以先從人物的介紹過程中,慢慢了解世界數學的發展。

  在廣州的時候,我去參觀黃埔軍校舊址,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細節:原來,當年以嚴格著稱的黃埔軍校招生考試,一共5門科目,竟要考4門數學,可見當時對數學的重視。

  在一個時期裡,中國主要大學中曾有1/3左右的數學系主任是溫州人,比如廈門大學的張鳴鏞等。自從我到國外發展之後,接觸到的溫籍數學名家就更多了,他們中很多都是其所在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

  金:在溫州出現「數學家群體」現象,你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季:經常有人會問我是哪裡人,當我說自己是溫州人之後,他們就會很好奇地問:「溫州人做生意很厲害,你為什麼研究數學?」我總是笑笑說,實際上溫州人做數學的也不少咧。

  的確,「數學家群體」「數學家搖籃」等命題值得深入研究。溫籍數學家數量多、貢獻大,但這個群體被研究得還不夠。

  溫州的發展一直抱著比較開放的心態,溫州人喜歡走南闖北,願意向外發展。上世紀初,溫州興起出國留學熱,在孫詒讓「一切西學皆從算學出」思想的影響下,很多人都選擇了數學作為專業。後來溫州的很多中小學校長,就由這些留學生擔任,因此水平很高。溫州也逐漸形成了重視數學教育的傳統和社會風尚。

  對於很多數學家來說也是如此,「走出去」很重要。比如蘇步青,就是留學日本。我求學的時候,溫州的交通還很閉塞。記得剛到杭州讀大學的那會兒,光乘車就需要十幾個小時。

  另一方面,也是傳承的關係。有了蘇老這樣的帶頭人,甚至追溯到姜老,自然而然地就會影響到本鄉人,所以就湧現了很多溫籍數學家。這就是榜樣的力量啊!

  從歷史上看,溫州地處沿海,清末民初,現代數學從海外傳入中國,溫州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很多溫州青年選擇了這個學科,數學之花得以在溫州發芽生根。

  還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溫州人會吃苦、肯用功,願意動腦子、比較靈活。而從大學、中學的課程設置上來看,數學相對其他科目的難度要大,但又不像物理等科目,用具較為簡單,只需「一支筆和一張紙」。一些求上進的學生往往會願意鑽研數學,這就很符合溫州人的性格特點。

  一旦離開數學基礎現代科技將所剩無幾

  金:就你所了解的數學,它在科學領域的基礎性作用究竟如何?

  季:設想一下,假設沒有數學基礎,現代科技還剩多少?可以這麼說,假設把數學的訓練、方法和理論去掉,人們日常生活中很習慣的手機、電腦、高鐵、飛機等都不可能實現,包括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視頻電話。

  為什麼這麼說?很簡單,視頻電話時我們為什麼能看到對方的圖像?圖像是如何傳輸的?圖像中人的動作如何實現快速傳輸?這就涉及到圖像處理,必須要用到數學中的傅立葉變換。

  視頻通話中,通話人要說話。說話就有波動,這樣的信號傳輸就需要不同的三角函數的疊加,傳輸前需要先分解,再傳送,接收方最後重新疊加。看似簡單,但是問題是如何分解得又好又快,疊加得也又好又快,這就是數學問題。

  了解世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含糊型的,比如哲學;另一種是精確的。一旦事物要求精確化描述,就離不開數學,精確化就要求必須數位化。

  人們討論一件事,那是一回事,如果真的要做學問,需要精確化,就需要量化。這就是為什麼說數學的作用如此重要。

  我曾經為楊振寧編過一本書,書名叫《楊振寧的科學世界:數學與物理的交融》。楊振寧學理論物理,為什麼學得比別人好,就是歸功於他的數學。之所以如今楊振寧在科學界能有如此大的影響,也是他在數學方面的建樹,他所研究的物理才在學界能有這麼大的影響。比如楊-Mills規範場論,楊-巴斯特方程,這些都是在世界上非常有用的。

  我的老師丘成桐在物理上也做得很好。在哈佛大學,他除了是數學系教授之外,也是物理系的教授。所以,數學和物理很多時候是分不開的。

  金:在當今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數學在哪些領域有更多應用和顯著作用?

  季:從數學的應用來看,最新的數學理論研究是很難馬上起到顯著作用的。比如黎曼幾何,是黎曼在1854年提出的,而以此為基礎得以應用的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在1915年才提出的。兩者之間相隔了60多年。

  實際上,現在人們生活中被廣泛應用的網銀、網購,以及各類安全系統,都大量用到數學。像傅立葉變換,屬調和分析學科範疇。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技術所用到的數學理論都是「舊」的。因此,我們很難期望最新的數學理論能馬上得以應用到各個方面。

  目前數學界最高獎項是菲爾茲獎。從趨勢上看,最近菲爾茲獎的獲得者,並不僅僅是從事單一領域的工作,而往往是幾個熱門領域的交叉,或是幾個人聚集在一起的研究成果。

  從就業上看,這幾年大數據、概率數據分析、數理統計等專業的就業相對更理想一些。舉個例子,我太太所在的福特汽車公司,現在他們企業非常願意招聘統計學方面的人才。如果一個人能拿到統計學的學位,學得還不錯的,一般找工作會比較容易。

  不過,我們要把找工作和真正做學問分開討論。從科學發展來看,一些大學者的原創研究成果往往來自於大眾沒想到的地方。所以說做出原創的研究很難。

  金:你在美國從事的是哪一方面的研究?

  季:我研究的是群論,主要是群上的一些幾何分析,特別是Lie群及其相關理論,這屬於理論數學的範疇。

  數學有許多領域,包括算數、代數、幾何、拓撲。Lie群幾乎與所有這些方面有關聯,是不同領域的結合。Lie群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現代物理離不開它。楊振寧所研究的領域就和它有關。

  我經常開玩笑說,我所做的數學研究,是暫時沒有派上用場的。所以經常有人會覺得奇怪,一向以務實著稱的溫州人,為什麼會研究這麼「沒用」的數學?

  其實,我走上數學的道路,最初是有兩個很原始的動機。我來自龍灣永興,當年農村生活條件差,我的理想是考上大學,離開農村,擁有居民戶口,每天能吃白米飯,因為我不喜歡吃番薯。

  另外一點,我從小學起就暗戀一個女同學,她是我小學同學,而且初中同校,高中同班。為了引起她的注意,我刻苦讀書。

  其實,在讀大學之前,我對讀書並不感興趣。中學時,除了英語之外,我的數學成績是各科中最差的。考大學時,我在體檢中被發現色弱,只能報考數學專業,最後被杭大數學專業錄取。

  在老師的鼓勵下,我的成績在大學期間突飛猛進。之後,我的老師、杭大的數學系主任王斯雷邀請丘成桐來校,讓我得以見識到這位大師。又很幸運的是,王斯雷老師推薦我跟隨丘成桐赴美留學,前提是託福要考過關。

  那年暑假,我沒有回溫州,而是向老師借了一間房間,在學校裡沒日沒夜地聽英語錄音帶,聽得昏頭昏腦,連路也走不動了,結果託福考了580分。就這樣,21歲的我到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我並不是一個功利的人,當時只是覺得很有意思,有出國的機會,走出去看一看,就欣然接受了。後來我才發覺,學數學很好,有機會接觸到很大的世界。

  樹長大了自然會結果。我一直建議學生們在選擇專業時,要尊重自己的興趣,無論是什麼專業,學好了自然會有用。

  溫州發展科技不妨從數學入手

  金:數學是基礎學科,你作為數學家,接觸過不少其他領域的科學家吧!溫州的科技發展,要保持源源不斷的動力,你認為該怎麼做?

  季:改革開放40多年裡,溫州積累了不少資產。改革開放前期,溫州的發展很好,現在到了依靠科技的時候。

  每年我都會回到家鄉溫州看望年邁的父母。今年6月份我就回來過一次。去年我還特地去溫州的圖書館和博物館參觀。

  我覺得,溫州的經濟發展比較成功,但高校建設應當引起重視。一座偉大的城市如果沒有相應偉大的高校,是很難持久發展的。

  如果溫州要發展科技,不妨考慮優先發展數學,或許效果會較快,成本較低。世界上很多地方有類似的發展經驗,比如著名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就是從數學起步的。

  都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不僅有利於城市發展,對個人也有好處。據說蘇步青先生晚年曾以解數學難題為樂,他的健康長壽或與此不無關係。

  金:對於如今的數學教育,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季:數學家為什麼能夠成功?這一點,我經常有關注。個人覺得,最關鍵的一點是,如果只學老師教的東西,肯定是不夠的。

  老師在課堂上教的內容一定要學好,你可能因此成為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但這遠遠不夠。不只是數學,對各行各業來說,都是如此。

  現在一些家長都熱衷於送孩子去課外學習奧數。我的老師丘成桐就很反對奧數,奧數有時候反而誤人子弟。為什麼這麼說?中國奧數代表團在世界大賽中拿了不少金牌,但這些獲得金牌的人之中,又有多少成為知名的數學家?結果是令人失望的。

  做任何研究,很重要一點就是需要原創性。然而奧數訓練人的並不是原創性,僅僅是解題技巧。我就曾見過一名學生,曾獲得全國物理競賽一等獎,到清華大學讀書後,卻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有一次,我向拿到過菲爾茲獎的越南數學家吳寶珠請教。他也曾拿到過兩次奧數金牌。我問他為什麼能夠成功。他說自己也經歷了艱難的轉型,而在轉型後再回去做奧數題,卻不太會做了。

  我還建議,年輕人甚至是小學生,有機會可以多和大師接觸,或是看一些名人傳記。我的老師丘成桐就曾說過「開卷有益」,鼓勵學生多涉獵一些非專業領域內的知識,而不是只懂與專業有關的東西,這樣對開闊視野很有好處。

  金:如何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季:我剛上大學的時候,數學成績並不好。記得習題課後,我的微積分學老師沈康身不光認真批改對錯,還經常在作業本上表揚我,這讓我備受鼓舞。於是我更加努力,學習也不斷進步。

  在第一學年將近尾聲時,數學系學生會組織英語和數學比賽。我幸運地贏得了1980屆學生數學和英語競賽的第一名。接下來的兩年也都獲得數學競賽一等獎。由此可見,老師的鼓勵對於學生是多麼的重要。

  在我看來,數學是豐富而美麗的。美在何處?就如同我們去旅遊,一覽無遺的風景就沒有驚喜,要不斷地發現,其味無窮,數學之美在於發現中。數學有許多的分支,但有一點是一致的,數學不單單是算,而是預測,是結構關係,可以滿足好奇心,與數學在一起其樂無窮。

  所以我經常說,我是到了杭州讀大學才發現數學原來這麼美。我的老師曾經說,鑽研數學要走好四步:第一是要有眼光,要看準問題;第二是要有勇氣,不要害怕;第三是要堅持,有韌勁,因為好東西是不會輕易得到的;第四是要能講得出來,數學家有了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能夠表達出來。

  在2007年獲得晨興數學獎時,我當時說,數學是我的初戀,做數學要有追女孩子的韌勁。我想,這四步同樣可以用在溫州將來的發展上。

  在校園教學方面,我認為不應過多重視考試,往往太執著於解題技巧,或是熱衷於死記硬背,會損害學生的學習興趣。

  和藝術領域不同,欣賞數學需要具備描述和理解問題的能力,看似容易,但準備的過程一點也不簡單,需要有學習的基礎和時間的沉澱。做研究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準備。

  人物名片

  1964年5月13日出生於龍灣區永興街道樂一村一個裁縫家庭,小學從當地永興二小畢業,初中畢業於海濱中學,1980年從永強中學考入杭州大學數學系,1984年獲杭州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85年赴美在丘成桐教授指導下研習數學。1987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91年在美國東北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95年至今任教於美國密西根大學數學系,從2002年開始兼任浙江大學數學科學研究中心高級教授。現任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浙江大學光彪特聘教授、美國數學協會KY FAN基金委員等職。曾獲第四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晨興數學獎銀獎,斯隆研究獎金、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數學科學博士後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西蒙斯獎等。

  季理真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幾何、拓撲及數論這些主流數學的交叉學科。他在局部對稱空間的緊化、黎曼面的譜、跡公式等方面取得了國際一流的原始創新成就,並在國際一流數學雜誌上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他解決了Borel猜想、Siegel猜想等幾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國際著名猜想。他還對另外幾個著名的猜想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包括著名的Novikov猜想。他是該領域中傑出的青年數學家。他與美國科學院院士MacPherson教授合作的一篇論文由於其開創性的思想被美國數學評論雜誌選為「重點評論」的文章(中國大陸數學家近10多年來一共只有5篇文章被重點評論過)。出版和編輯60部著作。他還擔任《中國科學》雜誌數學部分的編輯。他和(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編輯出版《高等數學講義》《數學概覽》《數學和人文》《數學中的經典主題》等系列叢書。

  各界評說

  美國哈佛大學數學與物理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

  我希望再次呼籲國家重視基礎科學和數學的發展。大家都知道,在普通家庭,父母在外工作維持家庭收支,吃穿住行都是每天必須要面臨解決的問題。然而有些長遠的投資,卻是每個中國家庭都會樂意去做的,這就是子女的教育。孩子們健康成長,他們的教育是每個家庭的基礎!但是我們都知道,這個投資至少要二十年後才有成果,但父母們卻都心甘情願去做。

  應用科學和基礎科學的研究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不斷地投資在工業上,希望有快速的回報,來維持這個社會的需要。但是我們也在基本科學上保留了不少的經費投資,讓國家長治久安,而不長期依靠外力。因此,強大的基本科學基礎是必須的。

  我記得我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做教授時,所長很驕傲地說我們在這裡研究的是無用之學!但是這些無用之學會成為社會的基石、國家的棟梁。

  高研所第一任所長叫A. Flexner,他於1939年在Harpers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做《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描述了法拉第和麥克斯韋研究電磁學的原動力,完全是出於好奇心。緊接著,赫茲發現了電磁波。這些發現者們都無意於電磁的社會效益,但是他們的工作卻如此重要,不單單是在科學理論上有劃時代的貢獻,也影響了現代社會的文明。

  溫州大學數理學院院長高利新:

  過去技術限制,依據數學推理和推算所作的預見,往往要多年之後才能實現,故此數學帶來的效益容易被忽視。隨著現代信息和數學化技術發展,依據數學所作的創造設想已經達到可即時試驗、即時實施的地步,數學將成為重要的實用技術。華為公司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也曾公開表示:「其實我們真正的突破是數學,手機、系統設備是以數學為中心。」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曾有句名言:「高科技的本質是數學技術。」

  老一輩溫籍數學家心繫家鄉,姜伯駒院士、李邦河院士、陳大嶽教授、季理真教授等一大批溫籍數學家都曾到溫大講座講學,蘇步青院士和谷超豪院士還分別擔任過溫州大學名譽校長和校長。溫州大學為傳承老一輩溫籍數學家的成就及嚴謹踏實、刻苦勤奮的鑽研精神,建立溫籍數學家長廊,並正在籌建蘇步青和谷超豪紀念館。

  全國數學教育研究會理事、溫州數學會秘書長、溫州大學數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方均斌:

  「在中國,浙江是數學大省,溫州是數學強市。」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曾這樣說。溫籍數學家之所以成為群體現象而聞名國內,與地域文化不無關係。

  季教授的談話也給我們中小學老師提個醒:老師的鼓勵對於學生是多麼的重要!在與一些數學老師接觸過程中,有不少的老師只重視問題的解決,而對於諸如數學的發現與構建(特別是概念的形成)、數學脈絡的明確等都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很多學生覺得數學除了考試以外沒有什麼用。數學教學被解題教學所取代,數學教學的靈魂——數學的創造與構建、數學文化的傳播,被一些老師以考試不重要為由而活生生地拋棄。我想:如果我們堅持重視數學,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及提出問題,關注數學的創造,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溫州一定能將「數學家之鄉」這一美名繼續發揚光大。

  來源:溫州都市報

  記者 金可生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焦點

  • 對話溫籍數學家季理真:溫州發展科技,不妨從數學入手
    南塘清水沿岸,「數學名人館」講述著數十位溫籍數學家的故事。館內收藏有「現代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題字「數學家之鄉」。這是溫州人的榮光,也是城市的金名片。 中國現代數學發展史,從來少不了溫籍數學家群體的故事。為溫州帶來「數學家之鄉」美譽的溫籍數學家們,如今依舊活躍在世界各地。
  • 溫州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師範)專業:在數學家之鄉邂逅未來卓越教師
    數學與應用數學(師範)專業是溫州大學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專業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溫州師範學院創辦的數學教育專業。1988年溫州師範學院恢復數學教育本科專業,2004年開始招收應用數學碩士研究生,2007年開始招收數學課程教學論碩士研究生,2015年開始招收學科教學(數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18年獲得數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 數學與家鄉——訪溫籍數學家季理真 | 曾經,中國主要大學的數學系主任1/3是溫州人
    自20世紀初以來,秀美雄奇的甌越山水孕育了一大批令世人矚目的數學家。他們心懷祖國,潛心數學研究,創立中國學派;他們情牽桑梓,為地方經濟、文化的繁榮貢獻力量;他們心系教育,為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獻計獻策、親力親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他們以師生、父子、兄弟等為紐帶,形成了新型知識群體,演繹了中國數學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被稱為「溫籍數學家群體」,溫州因此被譽為「數學家之鄉」。
  • 著名溫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姜伯駒回溫考察
    頭髮花白,滿臉笑容,精神抖擻,略帶厚度的邊框眼鏡,已是耄耋之年的溫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姜伯駒先生昨日攜夫人徐川榮女士首次回到家鄉溫州。在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胡劍謹的陪同下,姜伯駒參觀溫州數學館。當天下午還造訪溫州大學,舉行「讓數學之美走人生活」院士論壇,與溫大師生、溫州市數學會的數學教師們交流座談。
  • 數學名人館:探秘「數學家之鄉」的地域基因
    原標題:數學名人館:探秘「數學家之鄉」的地域基因   到溫州的「城市客廳」南塘街走走,再到邊上的白鹿洲公園逛逛,已經成為不少溫州市民的周末好項目。在這裡,你還可以到一座老宅裡「數星星」。
  • 兩名溫籍科學家當選新院士
    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22日出爐,其中當選的浙江大學葉志鎮、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獻華均為溫籍科學家。葉志鎮來自蒼南藻溪,是浙江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導,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
  • 32位溫籍院士風採展上與市民「見面」
    現已知的32位溫籍院士中,10位院士已故。其餘22位院士中,年齡最輕的是54歲的美國工程院院士蔡亦鋼,年齡最大的是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的谷超豪,今年82歲。現已知的22位溫籍兩院院士中,6位院士已故,16位健在的院士中,居住在北京的有6位,在上海、江蘇、湖北、山東、河北和我省杭州的分別有1位、3位、2位、2位、1位、1位。
  • 溫州又添一文化地標 23名溫籍院士風採在這裡呈現
    5月27日上午,隨著紅幕布被緩緩拉開,籌備了6年之久的溫籍院士風採園驚豔亮相,23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溫籍院士的雕塑,在這裡一一呈現。市委副書記、市長張耕出席開園儀式並為院士風採園揭幕。  院士園中的院士雕像。
  • 四位溫籍學者新晉中科院院士 他們與家鄉有繞不開的情愫
    在61位新當選的院士中,謝作偉、吳朝暉、滕錦光三名溫州籍學者成功上榜;新當選的16位外籍院士中,溫籍教授沈志勳在列。  記者經過多方採訪了解到,除沈志勳外,其他三人擁有不少的共同點:他們年少時都曾在溫州讀書;他們的大學都在浙大度過,他們的至親好友大多仍居住在溫州……他們雖然工作在外,卻時刻不忘家鄉的建設發展;小編跟您聊聊溫籍院士與家鄉這些不得不說的事。
  • 旅美溫籍夫婦的溫州故事 最治癒的還是家鄉餛飩
    1月7日下午,題為《執手相攜 亦商亦文——溫籍旅美醫療保健大咖的文化情懷》的第37期世界溫州人鄉賢講壇在世界溫州人家園舉行,溫籍旅美華人王儉美和潘平微夫婦與大家分享了他們的精彩故事和經歷。潘平微則對家鄉溫州的餛飩情有獨鍾,離開溫州多年後,也吃過很多其它地方的大餛飩,但就是找不到家鄉的這種感覺。最近,回到家鄉,她對其它「大餐」不感興趣,又惦記著家鄉的餛飩了。
  • 創造力是中國學生的"短板" 專訪著名數學家丘成桐
    袁徵攝   據《東方教育時報》報導8月17日,天下著大雨,但上海圖書館的西門外人頭攢動,他們正等待著享譽全球的華裔數學家、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數學界最高獎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作為2011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活動的一部分,丘成桐將與大家分享「我的數學人生」。在講座開始前,丘成桐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 第四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頒發晨興數學獎
    12月17日,第四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在浙江杭州舉行。大會頒發了2007年晨興數學獎和晨興應用數學獎,其金獎獲得者分別為澳洲國立大學數學及應用中心教授汪徐家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金融系Frederick L.Moore講座教授及統計學系教授範劍青。 晨興數學獎表彰45歲以下、在基礎數學和應用數學上有傑出成就的華人數學家,在每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上頒發。
  • 市委市政府向四名溫籍新當選中科院院士發賀信
    欣聞謝作偉、吳朝暉、滕錦光、沈志勳等4位溫籍科學家當選中科院院士,市委市政府11月29日向他們發去賀信,致以熱烈祝賀和崇高敬意。賀信中說,4位溫籍教授榮膺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僅是個人之榮光,亦是溫州之驕傲。
  • 知名數學家點讚阿里全球數學競賽:起了一個很好的頭
    圖為阿里巴巴達摩院宣布發起全球數學競賽後,現場的一場「數學家的早餐會」。 供圖 攝中新網杭州9月19日電 (趙小燕)高考數學考過「1分」罕見成績的馬雲,18日在杭州被著名數學家點名表揚了。18日,阿里巴巴達摩院宣布將在全球範圍內發起一場數學比賽,通過官網報名參賽後,48小時內尋得最優解的20名答題者將獲得百萬獎學金,同時還將得到頂尖數學家周期性的指導機會。這項比賽旨在推動全社會看到基礎科學尤其是數學的價值,吸引更多資源參與到數學科學的研究和數學人才的培養中。
  • 數學手抄報: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故事
    勉強上完小學,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但仍貪玩,字又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時倒時滿認真地畫來畫去,但像塗鴉一般,所以上初中時的華羅庚仍不被老師喜歡的學生而且還常常挨戒尺。  金壇中學的一位名叫王維克的教員卻獨有慧眼,他研究了華羅庚塗鴉的本子才發現這許多塗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
  • 數學家的故事(2)- 數學鬼才佩雷爾曼
    以上是俄羅斯數學家米哈伊爾·格羅莫夫(Mikhail Gromov)的一個比方。現實中的格裡戈裡·佩雷爾曼(Grigoriy Perelman)並不是一名地理學家,而是一名數學家。他在數學上所做出的工作的重要性完全不亞於上面的這個比方——他建造了一套漂亮的證明來確認「龐加萊猜想」的正確性。
  • 數學家論數學——數學的本質
    切比雪夫 使數學脫離實際需要,就好比把母牛關起來不讓她接觸公牛. 這是切比雪夫批評那些輕視數學應用的數學家時說出的一句非常經典的話. 18世紀的數學家曾對未來的數學感到茫然,1781年拉格朗日給達朗貝爾的信頗有代表性:「在我看來,似乎(數學的)礦井已經挖掘得很深了,除非發現新的礦脈,否則遲早勢必放棄它.」然而數學在新世紀裡的確發現了新的礦脈,產生了一大批新的分支.不僅如此,數學組織與刊物迅猛發展,數學家人數急劇增長,數學思想日新月異,數學應用日益廣泛.數學「不斷地用它扎在思維和自然中的深根獲取營養
  • 溫籍院士滕錦光履新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對於如何讓學有所成的溫籍人才回歸溫州、助力溫州發展,滕錦光說:目前,溫州面臨產業轉型,對人才的需求很大。溫州需要具有溫州特色的人才政策來吸引人才,政府除了要提供生活方面的便利外,一定要建設好聚集人才的平臺,比如大學和研究院等,讓回到家鄉的人才有用武之地。
  • 汪詰對話張壽武:好的數學家,像獨行俠一樣做研究
    為此,騰訊新聞知識官、職業科普作家汪詰,特約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張壽武教授,在線共話2020未來科學大獎之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對話未來科學大獎科委張壽武:好的數學家,像獨行俠一樣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