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季理真與楊振寧在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交談。
季理真一家人
2007年12月17日,季理真(中)在第四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上獲頒晨興數學獎銀獎。
溫州網訊 南塘清水沿岸,「數學名人館」講述著數十位溫籍數學家的故事。館內收藏有「現代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題字「數學家之鄉」。這是溫州人的榮光,也是城市的金名片。
中國現代數學發展史,從來少不了溫籍數學家群體的故事。為溫州帶來「數學家之鄉」美譽的溫籍數學家們,如今依舊活躍在世界各地。近日,知名溫籍數學家季理真(以下簡稱「季」)應邀通過網絡視頻對話,接受溫州日報報業集團副社長、溫州都市報總編輯金可生(以下簡稱「金」)的專訪,暢談他眼中的數學世界和家鄉情懷。
「溫籍數學家群體」現象值得深入研究
金:溫州被譽為「數學家之鄉」「數學家的搖籃」。你了解或接觸過的溫籍數學家都有哪些?
季:從歷史上看,當代數學家中比較有名的當屬蘇步青、谷超豪。當然,還有很多出類拔萃溫籍數學家,比如我在浙大的老師王興華也是溫州人,主攻計算數學;我的導師丘成桐教授,他的太太就是溫州人,曾在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工作,是一名物理學博士,祖籍瑞安;還有知名的數學家姜立夫、徐賢修、項黼宸、胡毓達、李銳夫、李秉彝、陸善鎮、陳大嶽,等等。
從上世紀40年代至今,舊時的「中央研究院」和現在的中科院數學院士中就有9位是溫州籍,數量之多、水平之高,在中國現代數學史上實屬罕見。在《中國現代數學家傳》中,溫州籍數學家的人數位居全國各地市前列。我還聽說,中國的第一份數學雜誌也出現在溫州(筆者註:雜誌名《算學報》,由蒼南人黃慶澄創辦)。我很好奇,不知是否有人做過深入的研究:為何溫州會出現如此之多的數學家?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溫籍數學家中很多還是兄弟檔、父子檔。比如項武忠、項武義兩兄弟,他們就是溫州人,一個之前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做過教授,另一個則是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姜立夫,中國數學界的元老之一,他的兒子姜伯駒是中國拓撲學的領頭人;蘇步青的弟子楊忠道,曾長期擔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數學教授,其子楊鼎目前在紐約大學當教授,也是相當有名的數學家,主攻分析數學;還有中科院院士李邦河,他的兒子李天軍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數學系任教,父子倆還曾合寫過文章。
我的大女兒也對數學情有獨鍾,目前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數學系博士學位。
金:你認為,溫州湧現出的數學家群體,在中國數學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
季:這很難評論。在中國數學界,之前很有名的是陳蘇派,即以陳建功和蘇步青兩人為代表,影響很大。他們都出自浙江大學,前者是首個留日理學博士,後者繼之。如今比較活躍的數學家,包括一些院士,相當一部分都是他倆的學生。蘇步青最有名的弟子無疑是谷超豪,還有楊忠道等溫籍數學家也都出自蘇步青門下。在他們身上都能清楚地看到陳蘇派的影子。
而陳建功的弟子也不少。我的老師王斯雷是知名的數學家,師從陳建功,算起來我還是陳建功的第三代弟子。
前段時間,我去了一趟廣州,為當地籌建的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的設計方案提建議。我打算在設計中加入有關數學的內容,包括20世紀許多偉大的數學家。到時候,參觀者可以先從人物的介紹過程中,慢慢了解世界數學的發展。
在廣州的時候,我去參觀黃埔軍校舊址,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細節:原來,當年以嚴格著稱的黃埔軍校招生考試,一共5門科目,竟要考4門數學,可見當時對數學的重視。
在一個時期裡,中國主要大學中曾有1/3左右的數學系主任是溫州人,比如廈門大學的張鳴鏞等。自從我到國外發展之後,接觸到的溫籍數學名家就更多了,他們中很多都是其所在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
金:在溫州出現「數學家群體」現象,你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季:經常有人會問我是哪裡人,當我說自己是溫州人之後,他們就會很好奇地問:「溫州人做生意很厲害,你為什麼研究數學?」我總是笑笑說,實際上溫州人做數學的也不少咧。
的確,「數學家群體」「數學家搖籃」等命題值得深入研究。溫籍數學家數量多、貢獻大,但這個群體被研究得還不夠。
溫州的發展一直抱著比較開放的心態,溫州人喜歡走南闖北,願意向外發展。上世紀初,溫州興起出國留學熱,在孫詒讓「一切西學皆從算學出」思想的影響下,很多人都選擇了數學作為專業。後來溫州的很多中小學校長,就由這些留學生擔任,因此水平很高。溫州也逐漸形成了重視數學教育的傳統和社會風尚。
對於很多數學家來說也是如此,「走出去」很重要。比如蘇步青,就是留學日本。我求學的時候,溫州的交通還很閉塞。記得剛到杭州讀大學的那會兒,光乘車就需要十幾個小時。
另一方面,也是傳承的關係。有了蘇老這樣的帶頭人,甚至追溯到姜老,自然而然地就會影響到本鄉人,所以就湧現了很多溫籍數學家。這就是榜樣的力量啊!
從歷史上看,溫州地處沿海,清末民初,現代數學從海外傳入中國,溫州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很多溫州青年選擇了這個學科,數學之花得以在溫州發芽生根。
還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溫州人會吃苦、肯用功,願意動腦子、比較靈活。而從大學、中學的課程設置上來看,數學相對其他科目的難度要大,但又不像物理等科目,用具較為簡單,只需「一支筆和一張紙」。一些求上進的學生往往會願意鑽研數學,這就很符合溫州人的性格特點。
一旦離開數學基礎現代科技將所剩無幾
金:就你所了解的數學,它在科學領域的基礎性作用究竟如何?
季:設想一下,假設沒有數學基礎,現代科技還剩多少?可以這麼說,假設把數學的訓練、方法和理論去掉,人們日常生活中很習慣的手機、電腦、高鐵、飛機等都不可能實現,包括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視頻電話。
為什麼這麼說?很簡單,視頻電話時我們為什麼能看到對方的圖像?圖像是如何傳輸的?圖像中人的動作如何實現快速傳輸?這就涉及到圖像處理,必須要用到數學中的傅立葉變換。
視頻通話中,通話人要說話。說話就有波動,這樣的信號傳輸就需要不同的三角函數的疊加,傳輸前需要先分解,再傳送,接收方最後重新疊加。看似簡單,但是問題是如何分解得又好又快,疊加得也又好又快,這就是數學問題。
了解世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含糊型的,比如哲學;另一種是精確的。一旦事物要求精確化描述,就離不開數學,精確化就要求必須數位化。
人們討論一件事,那是一回事,如果真的要做學問,需要精確化,就需要量化。這就是為什麼說數學的作用如此重要。
我曾經為楊振寧編過一本書,書名叫《楊振寧的科學世界:數學與物理的交融》。楊振寧學理論物理,為什麼學得比別人好,就是歸功於他的數學。之所以如今楊振寧在科學界能有如此大的影響,也是他在數學方面的建樹,他所研究的物理才在學界能有這麼大的影響。比如楊-Mills規範場論,楊-巴斯特方程,這些都是在世界上非常有用的。
我的老師丘成桐在物理上也做得很好。在哈佛大學,他除了是數學系教授之外,也是物理系的教授。所以,數學和物理很多時候是分不開的。
金:在當今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數學在哪些領域有更多應用和顯著作用?
季:從數學的應用來看,最新的數學理論研究是很難馬上起到顯著作用的。比如黎曼幾何,是黎曼在1854年提出的,而以此為基礎得以應用的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在1915年才提出的。兩者之間相隔了60多年。
實際上,現在人們生活中被廣泛應用的網銀、網購,以及各類安全系統,都大量用到數學。像傅立葉變換,屬調和分析學科範疇。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技術所用到的數學理論都是「舊」的。因此,我們很難期望最新的數學理論能馬上得以應用到各個方面。
目前數學界最高獎項是菲爾茲獎。從趨勢上看,最近菲爾茲獎的獲得者,並不僅僅是從事單一領域的工作,而往往是幾個熱門領域的交叉,或是幾個人聚集在一起的研究成果。
從就業上看,這幾年大數據、概率數據分析、數理統計等專業的就業相對更理想一些。舉個例子,我太太所在的福特汽車公司,現在他們企業非常願意招聘統計學方面的人才。如果一個人能拿到統計學的學位,學得還不錯的,一般找工作會比較容易。
不過,我們要把找工作和真正做學問分開討論。從科學發展來看,一些大學者的原創研究成果往往來自於大眾沒想到的地方。所以說做出原創的研究很難。
金:你在美國從事的是哪一方面的研究?
季:我研究的是群論,主要是群上的一些幾何分析,特別是Lie群及其相關理論,這屬於理論數學的範疇。
數學有許多領域,包括算數、代數、幾何、拓撲。Lie群幾乎與所有這些方面有關聯,是不同領域的結合。Lie群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現代物理離不開它。楊振寧所研究的領域就和它有關。
我經常開玩笑說,我所做的數學研究,是暫時沒有派上用場的。所以經常有人會覺得奇怪,一向以務實著稱的溫州人,為什麼會研究這麼「沒用」的數學?
其實,我走上數學的道路,最初是有兩個很原始的動機。我來自龍灣永興,當年農村生活條件差,我的理想是考上大學,離開農村,擁有居民戶口,每天能吃白米飯,因為我不喜歡吃番薯。
另外一點,我從小學起就暗戀一個女同學,她是我小學同學,而且初中同校,高中同班。為了引起她的注意,我刻苦讀書。
其實,在讀大學之前,我對讀書並不感興趣。中學時,除了英語之外,我的數學成績是各科中最差的。考大學時,我在體檢中被發現色弱,只能報考數學專業,最後被杭大數學專業錄取。
在老師的鼓勵下,我的成績在大學期間突飛猛進。之後,我的老師、杭大的數學系主任王斯雷邀請丘成桐來校,讓我得以見識到這位大師。又很幸運的是,王斯雷老師推薦我跟隨丘成桐赴美留學,前提是託福要考過關。
那年暑假,我沒有回溫州,而是向老師借了一間房間,在學校裡沒日沒夜地聽英語錄音帶,聽得昏頭昏腦,連路也走不動了,結果託福考了580分。就這樣,21歲的我到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我並不是一個功利的人,當時只是覺得很有意思,有出國的機會,走出去看一看,就欣然接受了。後來我才發覺,學數學很好,有機會接觸到很大的世界。
樹長大了自然會結果。我一直建議學生們在選擇專業時,要尊重自己的興趣,無論是什麼專業,學好了自然會有用。
溫州發展科技不妨從數學入手
金:數學是基礎學科,你作為數學家,接觸過不少其他領域的科學家吧!溫州的科技發展,要保持源源不斷的動力,你認為該怎麼做?
季:改革開放40多年裡,溫州積累了不少資產。改革開放前期,溫州的發展很好,現在到了依靠科技的時候。
每年我都會回到家鄉溫州看望年邁的父母。今年6月份我就回來過一次。去年我還特地去溫州的圖書館和博物館參觀。
我覺得,溫州的經濟發展比較成功,但高校建設應當引起重視。一座偉大的城市如果沒有相應偉大的高校,是很難持久發展的。
如果溫州要發展科技,不妨考慮優先發展數學,或許效果會較快,成本較低。世界上很多地方有類似的發展經驗,比如著名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就是從數學起步的。
都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不僅有利於城市發展,對個人也有好處。據說蘇步青先生晚年曾以解數學難題為樂,他的健康長壽或與此不無關係。
金:對於如今的數學教育,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季:數學家為什麼能夠成功?這一點,我經常有關注。個人覺得,最關鍵的一點是,如果只學老師教的東西,肯定是不夠的。
老師在課堂上教的內容一定要學好,你可能因此成為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但這遠遠不夠。不只是數學,對各行各業來說,都是如此。
現在一些家長都熱衷於送孩子去課外學習奧數。我的老師丘成桐就很反對奧數,奧數有時候反而誤人子弟。為什麼這麼說?中國奧數代表團在世界大賽中拿了不少金牌,但這些獲得金牌的人之中,又有多少成為知名的數學家?結果是令人失望的。
做任何研究,很重要一點就是需要原創性。然而奧數訓練人的並不是原創性,僅僅是解題技巧。我就曾見過一名學生,曾獲得全國物理競賽一等獎,到清華大學讀書後,卻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有一次,我向拿到過菲爾茲獎的越南數學家吳寶珠請教。他也曾拿到過兩次奧數金牌。我問他為什麼能夠成功。他說自己也經歷了艱難的轉型,而在轉型後再回去做奧數題,卻不太會做了。
我還建議,年輕人甚至是小學生,有機會可以多和大師接觸,或是看一些名人傳記。我的老師丘成桐就曾說過「開卷有益」,鼓勵學生多涉獵一些非專業領域內的知識,而不是只懂與專業有關的東西,這樣對開闊視野很有好處。
金:如何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季:我剛上大學的時候,數學成績並不好。記得習題課後,我的微積分學老師沈康身不光認真批改對錯,還經常在作業本上表揚我,這讓我備受鼓舞。於是我更加努力,學習也不斷進步。
在第一學年將近尾聲時,數學系學生會組織英語和數學比賽。我幸運地贏得了1980屆學生數學和英語競賽的第一名。接下來的兩年也都獲得數學競賽一等獎。由此可見,老師的鼓勵對於學生是多麼的重要。
在我看來,數學是豐富而美麗的。美在何處?就如同我們去旅遊,一覽無遺的風景就沒有驚喜,要不斷地發現,其味無窮,數學之美在於發現中。數學有許多的分支,但有一點是一致的,數學不單單是算,而是預測,是結構關係,可以滿足好奇心,與數學在一起其樂無窮。
所以我經常說,我是到了杭州讀大學才發現數學原來這麼美。我的老師曾經說,鑽研數學要走好四步:第一是要有眼光,要看準問題;第二是要有勇氣,不要害怕;第三是要堅持,有韌勁,因為好東西是不會輕易得到的;第四是要能講得出來,數學家有了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能夠表達出來。
在2007年獲得晨興數學獎時,我當時說,數學是我的初戀,做數學要有追女孩子的韌勁。我想,這四步同樣可以用在溫州將來的發展上。
在校園教學方面,我認為不應過多重視考試,往往太執著於解題技巧,或是熱衷於死記硬背,會損害學生的學習興趣。
和藝術領域不同,欣賞數學需要具備描述和理解問題的能力,看似容易,但準備的過程一點也不簡單,需要有學習的基礎和時間的沉澱。做研究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準備。
人物名片
1964年5月13日出生於龍灣區永興街道樂一村一個裁縫家庭,小學從當地永興二小畢業,初中畢業於海濱中學,1980年從永強中學考入杭州大學數學系,1984年獲杭州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85年赴美在丘成桐教授指導下研習數學。1987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91年在美國東北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95年至今任教於美國密西根大學數學系,從2002年開始兼任浙江大學數學科學研究中心高級教授。現任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浙江大學光彪特聘教授、美國數學協會KY FAN基金委員等職。曾獲第四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晨興數學獎銀獎,斯隆研究獎金、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數學科學博士後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西蒙斯獎等。
季理真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幾何、拓撲及數論這些主流數學的交叉學科。他在局部對稱空間的緊化、黎曼面的譜、跡公式等方面取得了國際一流的原始創新成就,並在國際一流數學雜誌上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他解決了Borel猜想、Siegel猜想等幾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國際著名猜想。他還對另外幾個著名的猜想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包括著名的Novikov猜想。他是該領域中傑出的青年數學家。他與美國科學院院士MacPherson教授合作的一篇論文由於其開創性的思想被美國數學評論雜誌選為「重點評論」的文章(中國大陸數學家近10多年來一共只有5篇文章被重點評論過)。出版和編輯60部著作。他還擔任《中國科學》雜誌數學部分的編輯。他和(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編輯出版《高等數學講義》《數學概覽》《數學和人文》《數學中的經典主題》等系列叢書。
各界評說
美國哈佛大學數學與物理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
我希望再次呼籲國家重視基礎科學和數學的發展。大家都知道,在普通家庭,父母在外工作維持家庭收支,吃穿住行都是每天必須要面臨解決的問題。然而有些長遠的投資,卻是每個中國家庭都會樂意去做的,這就是子女的教育。孩子們健康成長,他們的教育是每個家庭的基礎!但是我們都知道,這個投資至少要二十年後才有成果,但父母們卻都心甘情願去做。
應用科學和基礎科學的研究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不斷地投資在工業上,希望有快速的回報,來維持這個社會的需要。但是我們也在基本科學上保留了不少的經費投資,讓國家長治久安,而不長期依靠外力。因此,強大的基本科學基礎是必須的。
我記得我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做教授時,所長很驕傲地說我們在這裡研究的是無用之學!但是這些無用之學會成為社會的基石、國家的棟梁。
高研所第一任所長叫A. Flexner,他於1939年在Harpers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做《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描述了法拉第和麥克斯韋研究電磁學的原動力,完全是出於好奇心。緊接著,赫茲發現了電磁波。這些發現者們都無意於電磁的社會效益,但是他們的工作卻如此重要,不單單是在科學理論上有劃時代的貢獻,也影響了現代社會的文明。
溫州大學數理學院院長高利新:
過去技術限制,依據數學推理和推算所作的預見,往往要多年之後才能實現,故此數學帶來的效益容易被忽視。隨著現代信息和數學化技術發展,依據數學所作的創造設想已經達到可即時試驗、即時實施的地步,數學將成為重要的實用技術。華為公司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也曾公開表示:「其實我們真正的突破是數學,手機、系統設備是以數學為中心。」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曾有句名言:「高科技的本質是數學技術。」
老一輩溫籍數學家心繫家鄉,姜伯駒院士、李邦河院士、陳大嶽教授、季理真教授等一大批溫籍數學家都曾到溫大講座講學,蘇步青院士和谷超豪院士還分別擔任過溫州大學名譽校長和校長。溫州大學為傳承老一輩溫籍數學家的成就及嚴謹踏實、刻苦勤奮的鑽研精神,建立溫籍數學家長廊,並正在籌建蘇步青和谷超豪紀念館。
全國數學教育研究會理事、溫州數學會秘書長、溫州大學數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方均斌:
「在中國,浙江是數學大省,溫州是數學強市。」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曾這樣說。溫籍數學家之所以成為群體現象而聞名國內,與地域文化不無關係。
季教授的談話也給我們中小學老師提個醒:老師的鼓勵對於學生是多麼的重要!在與一些數學老師接觸過程中,有不少的老師只重視問題的解決,而對於諸如數學的發現與構建(特別是概念的形成)、數學脈絡的明確等都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很多學生覺得數學除了考試以外沒有什麼用。數學教學被解題教學所取代,數學教學的靈魂——數學的創造與構建、數學文化的傳播,被一些老師以考試不重要為由而活生生地拋棄。我想:如果我們堅持重視數學,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及提出問題,關注數學的創造,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溫州一定能將「數學家之鄉」這一美名繼續發揚光大。
來源:溫州都市報
記者 金可生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