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溫州博士協會最年長博士林多樑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沈志勳
溫州網訊 美國國家科學院近日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畢業於溫州二中、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的沈志勳赫然在列。但你是否知道,美國院士與中國院士有什麼不同?美國院士怎麼選出來的?到底有多少「含金量」?溫州人中到底有幾位「美國院士」?
僅次於諾貝爾獎的學術榮譽
全美溫州博士協會會長黃樂建博士接到晚報記者的越洋電話後,向記者推薦可向全美溫州博士協會最年長的博士林多樑請教。林多樑今年85歲,早在1961年就獲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美國生活了50多年,擔任博士生導師40年,曾擔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員、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物理系教授,2002年退休後,被授予榮譽教授。他在美國科學界交往廣泛,他在中美尚未建交的1973年回溫州探親,還是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楊振寧出高招促成的。
林多樑說,美國科學界最高水平的四大機構有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學院、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除自然基金會外,其他三院分別授予院士頭銜。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是美國僅次於諾貝爾獎的最高學術榮譽之一,意味著在學術界得到廣泛認可。
美國國家科學院於1863年成立,選舉院士流程的特點是,信息透明僅限於院士評委成員內,對外界嚴格保密,先由院士進行正式提名,將候選人材料送到科學院31個專業中的某一個專業委員會主席手裡,遴選後最終形成一份「優先名單」,在每年三月初提交給所有院士審閱並進行投票,投票結果經過統計整理製成圖表,在四月底年度大會的院務討論會上展示,與會的院士就「最終名單」進行表決,以得票最高的候選人當選院士。當選人往往蒙在鼓裡,他們甚至不知是誰推薦他,常常是在新增院士名單公布後,才知道自己當選了。
每年交200美元院士會費
林多樑說,和中國科學院不同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是一個「由傑出學者組成的非營利性協會」,沒有政府撥款。當選院士也不具有經濟和行政意義,更不會改變當選者的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
雖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含金量高,但在美國,它對應的詞「member」準確來說應該翻譯為會員。包括沈志勳在內的院士每年還須為自己的頭銜繳納每年200美元的會費。不僅如此,他們在為政府提供科學和相關技術服務時沒有辦公室,也不獲取個人報酬。假如3年不交會費,就轉為名譽退休院士,不再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不僅如此,院士也沒有任何特權。院士既不能更快晉升職稱,如果在學術上沒有新的發展,甚至不被相關單位續約,也得不到任何資助。
此外,沈志勳作為美國科學院院士,還承擔兩項義務、職責:首先,他們都應當為其所在領域的年輕科學家們做出表率;其次,他們有為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提供廣泛政策諮詢的責任,以增加美國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科學性。
此前已有4位溫籍美國院士
據不完全數據顯示,美國國家科學院至今產生了近20名中國籍院士,著名的已故數學家華羅庚,就曾是其中的一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其實與溫州淵源頗深。翻開歷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名錄,你會發現,此前,就已有四位溫籍院士入列。
1984年當選的溫州考古巨擘夏鼐,同時身兼英國學術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國國家科學院等七個國家最高學術機構頒發的榮譽稱號,被譽為「七國院士」。臺灣清華大學第二任校長徐遐生,祖籍永嘉楓林。他因為在密度波和恆星形成理論上有著卓越的貢獻,太空中的一顆小行星便以其Frank Shu的英文名字命名,他一人身兼三個「院士」稱號:1987年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2年獲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03年獲美國哲學學會院士。
而曾任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顧問的王兆凱,祖籍溫州甌海,這個世界著名水產工程學家於1995年進入美國國家科學院。而1996年當選的著名生物物理學家葉公杼更是難得一見的女院士。
當選後更關注的依然是科研
沈志勳當選後,一直留在他的研究室內。他通過朋友告訴記者:「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為其中一員,並沒給我帶來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上的什麼改變,我更關注的還是科研。」
他說:「很多人對斯坦福教授的理解,以為他們都開公司,賺很多錢,這是不對的。在這裡,每個教授都在挑戰科學和技術最高層次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很自然地出來很多東西,比如專利、技術,然後轉化成公司和財富。」
-國內院士有多少?溫籍兩院院士共23名
2008年,就曾有一個「溫州為您驕傲——世界溫籍院士風採展」在溫州科技館開展,作為第二屆世溫會系列活動之一。
那次展出的溫籍院士共有32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4位,國外院士6位。
去年,溫州科技館南草坪的「溫籍院士風採園」進行招標,認定溫籍兩院院士共23名,他們分別是北京大學姜伯駒、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戴金星、中科院李啟虎、中國科學院李邦河、北京應用物理和計算數學研究所陳式剛、河北師範大學孫大業、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楊煥明、浙江康萊特藥業有限公司李大鵬、國家海洋局方國洪、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張超然、南京大學張淑儀、南京大學伍榮生、南京大學孫義燧、中國地質大學金振民、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鄭曉靜以及原中科院張肇騫、原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原中科院夏鼐、原中科院施立明、原中科院鄭振鐸、原中科院伍獻文、原溫州大學校長谷超豪、原山東大學王克明等23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0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
據介紹,健在的溫籍院士有16位,年齡最小的是鄭曉靜,今年57歲;年齡最大的是伍榮生,今年82歲。他們的研究涉及信號處理、數學、天體力學等領域。
別以為這些院士離我們很遠,其實,溫籍院士雖然身在世界各地搞科研,卻牽掛著家鄉的發展,關心著家鄉的教育事業。2002年,10位溫籍院士就曾聯合倡議組建綜合性的新溫州大學,並最終圓了溫州人的共同夢想。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