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袁國勇院士解讀全球首例新冠二次感染:對疫苗有何影響?

2021-01-11 新浪財經

來源:澎湃新聞

專訪袁國勇院士解讀全球首例新冠二次感染:對疫苗有何影響?

8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席教授袁國勇(Yuen Kwok-yung)及其團隊一項最新研究被《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接收,將於近期發表。該研究披露了香港一名33歲男子二度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的案例,該患者系香港第564號個案,為香港居民,曾於3月底確診新冠肺炎,4月中旬康復出院,並於8月前往英國、西班牙,返港後在香港國際機場進行了例行篩查,8月15日被檢測出再次對SARS-CoV-2呈陽性。

這例迄今為止全球範圍內首次被證實二度感染的COVID-19確診病例意味著什麼?研究團隊如何判斷該患者為二次感染、新冠防控思路是否需要重新考量、尚在臨床研究的疫苗是否還能帶來希望?8月25日,袁國勇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專訪時作出了詳細回復。

袁國勇首先提及的是,全基因組分析顯示,該名患者第一次和第二次的SARS-CoV-2毒株屬於不同的分支/譜系,它們之間有24個核苷酸差異,這說明第二次檢測到的毒株與第一次檢測到的毒株完全不同。而患者住院隔離後的多項臨床指標表明,第二次感染是真正的急性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袁國勇強調,先前有研究顯示,新冠輕症病例的抗體水平較低,在幾個月內可以降至更低水平,「所以4-5個月後出現再次感染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而另一個現實情況是,此次疫情中大部分新冠患者為輕症感染者。他認為,一般來說,症狀和炎症越嚴重,免疫反應持續的時間就越長。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聲音認為,這項研究結果給新冠疫苗帶來了重擊。但袁國勇強調,事實上,該患者在第二次感染期間迅速產生抗體並降低了病毒載量。「因此,輕度COVID-19患者康復仍可能需要接種疫苗,這部分群體仍然需要佩戴口罩、遵守手部衛生和保持社交距離。」

袁國勇認為,兩劑接種法將是獲得可靠免疫的正確方法。「但是,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後的免疫反應有多持久?這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以下是澎湃新聞記者與袁國勇教授的問答實錄:

目前已知的信息是該名33歲男性患者兩次感染的病毒測序結果不一致,是否可更詳細介紹你判斷為二次感染的依據?

袁國勇:

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是二次感染而不是所謂的「復陽」,即長時間的排毒。

第一、全基因組分析顯示,第一次和第二次的SARS-CoV-2毒株屬於不同的分支/譜系,它們之間有24個核苷酸差異,這說明第二次檢測到的毒株與第一次檢測到的毒株完全不同。

第二、病人的血液炎症標誌物升高(C反應蛋白),病毒載量相對較高隨後逐漸下降,住院隔離的第5天,患者血清從沒有抗體到檢測到SARS-CoV-2抗體,表明這是一個真正的急性感染。

第三、第一次感染和第二次感染之間有142天的間隔。以往的研究表明,大多數患者在症狀出現一個月後就無法檢測到病毒RNA。此前有報導過超過一個月的長時間排毒的案例,但很少。據我所知,在一份報告中,一名孕婦在首次檢測呈陽性後長達104天仍有病毒。

第四、這名患者最近去過歐洲,那裡自2020年7月下旬以來又出現新冠肺炎病例。第二次感染期間獲得的病毒基因組與歐洲7月和8月採集的毒株在系統發育學上密切相關。

有其他學者認為,這或許是一例個案?在你的研究中,該患者免疫系統或其他方面有什麼特殊性嗎?

袁國勇:

患者為33歲健康個體,無基礎疾病。他的血細胞計數、肝腎功能正常。

此前對其他冠狀病毒的研究認為,康復患者的免疫力或可持續更久,你對這一問題如何看待?

袁國勇:

在免疫持續時間方面的研究數量仍然不夠。但一般來說,症狀和炎症越嚴重,免疫反應持續的時間就越長。

對目前的疫情防控和疫苗研發來說,你認為這項研究結果帶來一些什麼樣的思考?

袁國勇:

兩劑接種法是鞏固免疫的正確方法。事實上,該患者在第二次感染期間迅速產生抗體並降低了病毒載量。但這個病例表明,再次感染確實可能發生。因此,輕度COVID-19患者康復仍可能需要接種疫苗,這部分群體仍然需要佩戴口罩、遵守手部衛生和保持社交距離。

此外,袁國勇院士還列出此次疫情中值得注意8個要點:

1、這次疫情中有很多輕症;

2、總的來說,50%的病例可能是輕度的;

3、先前的報告顯示,輕症病例的抗體水平較低,在幾個月內可以降至更低水平。

4、所以4-5個月後出現再次感染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

5、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來了解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

6、但患者在醫院隔離後5天內產生了抗體並降低病毒載量,這表明首次感染引發的免疫系統可能會迅速反應以清除病毒感染;

7、兩劑疫苗接種是獲得可靠免疫的正確方法。

8、但是,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後的免疫反應有多持久?這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相關焦點

  • 全球首例新冠二次感染論文上線,袁國勇:二次感染可能被低估
    全球首例新冠二次感染被證實後,引發全球高度關注。當地時間8月25日,國際權威期刊《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刊發相關論文,披露了更多細節。此前,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席教授袁國勇(Yuen Kwok-yung)及其團隊於8月24日披露,香港一名33歲男子二度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這是迄今為止全球範圍內首次被證實二度感染的COVID-19確診病例。
  • 研究發現:新冠二次感染症狀可能會更嚴重
    新華社北京10月19日新媒體專電 據法新社巴黎10月12日報導,一項發表在英國《柳葉刀·傳染病》雜誌上的研究報告記錄了美國——當前疫情最嚴重的國家——首例經過證實的新冠二次感染病例,表明感染過這種病毒也許並不能保證未來能夠免疫。這名患者是內華達州一名25歲的男子,他在48天之內先後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兩種不同變體。
  • 香港一新冠肺炎康復者二次感染細節 詳細情況曝光
    香港一新冠肺炎康復者二次感染細節 詳細情況曝光  8月25日,香港大學研究團隊有關「全球首例新冠肺炎康復患者二次感染」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25日下午,研究團隊成員、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杜啟泓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證實,該團隊日前通過次世代高通量基因測序法,發現一名年輕患者首次和二次感染的新冠病毒毒株基因排序明顯不同,由此證實了全球第一宗人類重複感染新冠肺炎的個案。
  • 全球爆出多例新冠患者二次感染,別慌!權威專家在線解讀
    8月15日,香港某男子被爆成全球首例二次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案例,消息一出,全球譁然! 至此,該患者被判定為全球首例康復後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 全球2300多萬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僅有此一例為康復後二次感染,並不常見。重要的是該案例對免疫反應意味著什麼,目前有很多研究正在跟蹤測量人體中的抗體水平,來了解天然免疫保護能夠持續的時間。
  • 新冠二次感染「重症患者」首現美國!專家:對疫苗研發是警示信號
    仍是單一發現;提示重複感染風險,嚴重性無法預測 繼中國香港、比利時和荷蘭後,美國最新報告一例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病例,並稱之為「世界首例二次感染致重症患者」。
  • 獨家專訪袁國勇:不要迴避真實,一定要面對真相
    在談及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時,袁國勇稱,一個疫苗需要很多資金、很多時間、很多精力。像SARS病毒,出現六個月之後就消失了。如果病毒不在了的話,從商業角度說,資金就很難再繼續下去。這個是所有新髮型傳染病要面臨的問題,也是這個行業很大的問題。而且即使疫苗研發出來,有沒有能力在兩三年內生產這麼多的疫苗給全中國所有人民,這點是存疑的。
  • 柳葉刀:美25歲男子新冠二次感染症狀加重,感染不必然免疫
    柳葉刀:美25歲男子新冠二次感染症狀加重,感染不必然免疫 澎湃新聞記者 李季 2020-10-14 12:41 來源:
  • 港大微生物系教授袁國勇:新冠病毒全球只有0.1%人口有抗體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香港大學微生物系講座教授袁國勇3月9日在電視節目上表示,新冠病毒疫情不會在短期內完結,因全球多地已出現越來越多完全無法截斷的傳播鏈,即使採用圍堵策略處理疫情,病毒也不會完全消失,要直至大部分人受感染,獲得天然免疫抗體後,疫情才會開始紓緩。
  • ...警惕「疫苗民族主義」——深度專訪全球著名華人科學家何大一
    「是有些政府,而不是科學家,成天抱著民族主義的說辭」,這是全球著名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教授本周接受我專訪時的明確表態。他說:「我相信,世界上絕大多數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希望自己的疫苗研究成果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分享!」何大一教授(David Ho)曾因發明「雞尾酒療法」,在人類應對愛滋病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拯救了眾多生命。
  • 疫苗是關鍵!鍾南山最新研判:再感染是可能的,抗體水平變化是主因
    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轉眼迎來秋冬季,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仍然牽動著大眾的視線
  • 香港大學袁國勇院士團隊2019年度成果集錦
    撰文:常熟理工李傑 校對:biomni 轉載留言即可 更多信息請關注 生命科學前沿 公眾號袁國勇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醫學微生物學專家。1956年12月30日出生於香港,籍貫廣東廣州,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大學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香港瑪麗醫院微生物學系主管、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首任主任,全國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袁國勇院士團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發傳染病病原體的鑑定及防控。他在2003 SARS冠狀病毒的發現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 成功疫苗明年可期 警惕「疫苗民族主義」——深度專訪全球著名華人科學家何大一
    「是有些政府,而不是科學家,成天抱著民族主義的說辭」,這是全球著名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教授本周接受我專訪時的明確表態。他說:「我相信,世界上絕大多數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希望自己的疫苗研究成果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分享!」何大一教授(David Ho)曾因發明「雞尾酒療法」,在人類應對愛滋病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拯救了眾多生命。
  • 港大教授袁國勇:湖北220萬人或曾感染新冠,97%無明顯症狀未確診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研究顯示,最先爆發新冠病毒的中國湖北省,大約220萬人曾經感染了新冠病毒。這個數字是官方累計確診數據的31倍。這一數據意味著湖北省大約97%曾經感染的患者因無明顯症狀而從未確診。根據香港多家媒體報導,港大微生物學袁國勇教授率領的團隊,對從湖北返港無症狀的452名感染者進行檢測,發現其中17人即3.8%有新冠病毒抗體,這一比例遠遠高於經核算檢測確診的患者。袁國勇團隊據此推算,在湖北5900萬人口中,在疫情爆發期間,可能有220萬人曾經感染了新冠病毒。根據官方公布的截至6月9日的統計,湖北確診感染人數為68135人。
  • ...主任高福:新冠疫苗九月或可以緊急使用!近期他還回應了這些爭議
    高福說:「你要確保你正在開發的疫苗是安全和有效的,否則你能把也許有用的疫苗用在人身上嗎?你不想用「也許」這個詞,你能確保它是安全的、有效的,真能其作用的。在我看來,中國在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的前沿,或許到九月份我們能有一種在緊急情況下使用的疫苗。比如,如果疫情再次大規模暴發,仍處於第二或第三階臨床試驗的疫苗可以用於特殊群體:例如醫療工作者。
  • ...新冠疫情的「救命稻草」?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哥大教授何大一
    就抗愛滋病病毒藥物對新冠病毒的療效及疫苗開發問題,本周哥倫比亞大學Clyde 』56 and Helen Wu醫學講席教授、「雞尾酒療法」創始人何大一博士接受了中國日報的專訪。何大一博士稱,儘管嘗試抗愛滋病病毒藥物或可以解燃眉之急,但從長遠來看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才能使問題得到根治。
  • 新冠疫苗和抗體藥物研究有何進展?專訪清華醫學院教授張林琦
    新冠疫苗和抗體藥物研究有何進展?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03:01)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4月7日消息,新冠疫苗和抗體藥物研究有哪些新進展
  • 新冠康復者再次感染 靠疫苗終結病毒只是幻想?
    據中新社香港8月24日消息,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自歐洲返回香港後,其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再次呈陽性。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該患者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屬全球首例。消息一出,不少人再次「心驚驚」。為什麼會再次感染?在研發的疫苗還是否有效?
  • 山東發現首例新冠變異毒株感染確診患者,與英國變異株序列高度同源!
    該病例為山東省第一例輸入的新冠病毒VUI-202012/01突變體感染病例。資料圖,劉平 攝山東省發現首例變異株對當前疫情防控有何影響?公眾應如何應對?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領域首席專家、主任醫師雷傑,病毒性傳染病防制所所長寇增強進行了詳細解讀。Q:山東省變異株病例是什麼情況?
  • 全球首例!世界最大動物園中大猩猩感染新冠病毒
    雖然全球多國已經開始接種新冠病毒疫苗,但疫情仍不容樂觀,聖地牙哥動物園的數隻大猩猩也未能倖免於難。據外媒報導,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在周一表示,園內至少有兩隻大猩猩感染了新冠病毒,這是目前已知首例自然傳染給類人猿的病例。
  • 《科學》深度報導:新冠二次感染,我們現在了解多少?
    重複感染,意味著人體對新冠病毒產生的免疫力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減弱,這不僅與人們面臨的風險有關,還涉及到未來疫苗對人體的保護期限。頂尖學術期刊《科學》近日發表深度報導,梳理了目前科學家對新冠重複感染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