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教授袁國勇:一般醫護人員使用第一級別外科口罩已足夠

2021-01-11 騰訊網

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傑

1月30日,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一般醫護人員使用第一級別外科口罩已非常足夠。

當日,袁國勇與醫院管理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會見傳媒,講解公立醫院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外科口罩的標準和應用。

對於有醫護人員擔心現時醫管局提供的外科口罩防護力未必足夠,袁國勇指他到病房也是佩戴第一級別外科口罩,如醫護人員要用上第二或第三級別的口罩,倒不如佩戴N95口罩,甚至使用面罩。

他說,感染控制主任監察非常嚴謹,盡力令醫護人員不受感染。因具有處理SARS的經驗,香港所有指引合乎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標準。

賴偉文表示,現時採購的外科口罩雖屬第一級別,但細菌過濾效率測試結果高於99.9%,顆粒過濾效率達99.7%,壓力差為2.9,阻擋體液滲透力達80毫米汞柱。若論細菌過濾效率和顆粒過濾效率,其實已達第二、第三級別。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港大袁國勇團隊:戴口罩有效減少新冠病毒傳播
    港大袁國勇團隊:戴口罩有效減少新冠病毒傳播  Emma Chou • 2020-05-18 15:54:59 來源:前瞻網 E4050G0
  • 袁國勇:香港正研發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抗擊新型肺炎)袁國勇:香港正研發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中新社香港1月29日電 (記者 張曉曦)中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29日表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正在研發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但疫苗需要進行動物實驗,何時可用在人身上還未知
  • 香港專家袁國勇解釋為何肺炎案例突然增加:快速測試廣泛應用,確診...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講座教授袁國勇在2月21日說,香港至今仍未有確診個案,已是「守得幾穩」(守得很穩)。袁國勇本身也是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日前到武漢了解情況後返港。  袁國勇提到,如果在急症或傳染病病房,醫護人員一定要做足感染控制,提高警覺。在其他專科病房,病人處於有關病毒的潛伏期而沒有發燒,醫護人員未必警覺。他舉例,老人感染「非典」後未必發燒,但「非典」或新型冠狀病毒的徵狀之一是全身無力。
  • 港大教授袁國勇:新型肺炎總體情況仍可控 香港防禦已多走一步
    【解說】1月21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在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或正進入第三波傳染,即在家庭和醫院內傳染。但目前情況總體可控,香港須做足防禦措施,避免出現類似"非典"的情況。  【解說】袁國勇早前曾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專家組成員身份到訪武漢,觀察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並檢視防控措施。
  • ...中國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稱其團隊已初步研發出...
    文 / 夏洛特2020-01-29 02:05:58來源:FX168 【香港學者初步研製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後續試驗仍需數月】1月28日,中國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稱其團隊已初步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新疫苗基於團隊曾研發的針對流感病毒的噴鼻式疫苗
  • 他發明了N95口罩,疫情期間卻將收到的N95口罩捐獻給醫護人員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口罩在全球各地炙手可熱,尤其N95口罩更為保障醫護人員的安全發揮重要作用。但近日N95口罩核心技術發明者蔡秉燚先生接受採訪時卻將N95口罩的發明稱為」一個非常平凡的發明」,老人家淡泊謙遜的品德比起口罩的發明更讓人肅然起敬。
  • 袁國勇:料香港秋冬將爆發第四波疫情,是否可信?
    香港今日(8月29日)新增18宗確診個案,其中2宗屬輸入個案,分別在巴基斯坦及菲律賓抵港。 在本地個案中,11宗與其他個案有關,另外有5宗不明源頭個案,包括2名退休人士、印籍外傭與傭主同住,以及一名工程人員。
  • 港大傳染病專家袁國勇:已研發出新型肺炎病毒疫苗種子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1月29日在電臺節目表示, 他的研究團隊已經成功分離冠狀病毒的病毒株,目前已經研發出相關疫苗的種子。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1月29日在電臺節目表示, 他的研究團隊已經成功分離冠狀病毒的病毒株,目前已經研發出相關疫苗的種子。
  • 那個要等英美疫苗的袁教授,才是香港的「致命病毒」
    香港近日再有多個場所出現群組感染個案,加上臨近冬季,外界憂慮新一波疫情即將暴發。特區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10月11日在電臺節目上表示,若香港不針對高危控制點採取措施,預料冬天隨時會有過萬人感染,導致逾千人死亡。
  • 港大教授袁國勇:必須阻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進入第三波傳染
    中新社香港1月21日電 (記者 韓星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早前在武漢觀察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後返港,他於21日記者會上透露,本次疫情現時可能進入第三波傳染,即在家庭和醫院內傳播,因此必須以足夠防禦措施阻止疫情傳播進入第三波。
  • 又有香港富豪確診!袁國勇:一些有錢人很自私
    各人在會面全程均有佩戴口罩。為審慎起見,他們均已接受病毒檢測。 繼副局長和政助的檢測結果呈陰性後,局方今日表示,薛永恆的檢測結果也呈陰性。 霍建寧不單是李嘉誠的左膀右臂,也是香港著名的「打工皇帝」,年薪超過1億港元,多年來都是香港上市公司當中薪酬最高、繳稅最高的行政人員。
  • 袁國勇:未有足夠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去年在義大利傳播
    【財新網】(駐香港記者 文思敏)從首例新冠患者在武漢確診至今已近一年,但新冠病毒的源頭仍未明晰。近期有研究稱,新冠病毒可能2019年9月已經在義大利開始傳播,香港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則認為,上述研究引用的抗體數據可能存在假陽性,未有足夠證據證明義大利為新冠源頭。
  • 港專家袁國勇:兩三年後,7成人有了免疫力,疫情就能過去了……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日(3月15日)表示,香港抗疫面對兩大問題
  • 香港大學 110 歲生日快樂!
    1910年3月16日,盧嘉爵士為港大埋下第一塊基石,香港大學在這一天落地生根,3月16日也被定為香港大學奠基日(Foundation Day)。  百年滄桑洗禮,香港大學不斷前進。港大在 2020 年 QS 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第25 位 ,香港第 1 位。在最新QS 學科排名中,港大有30 個學科進入全球前 50 強,9個學科打入世界前 20 強。  更重要的是,大學有大愛。一直以來,港大都以教學、科研及服務發揮其影響力,與大眾攜手並肩,砥礪奮進。  過去幾個月港大科研人員,一直奮鬥在抗疫前線,應邀加入專家小組。
  • 香港專家袁國勇和黃絲徒弟撰文直呼「武漢肺炎」:中國人陋習劣根是...
    帶你認識一個真實的香港昨天全世界網友還在怒懟美國總統川普的不靠譜言論,今天,橙子君就被一篇港媒的評論文章刷新了三觀…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篇文章的第二作者還是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奇文共賞——袁國勇何許人?內地的小夥伴可能不熟悉,但是在香港卻是家喻戶曉。他1981年於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於1987年開始在瑪麗醫院進行微生物學研究,直到1989年才進入香港大學微生物系工作。他是首位確認SARS是由冠狀病毒,而不是其他的衣原體或其他病因形成的專家,被譽為「抗SARS英雄」。
  • 醫用口罩有幾種款式都有哪些作用?醫用口罩類型及其使用場景科普
    在今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醫療器械檢驗所工程師嶽衛華就醫用口罩的類型及其使用場景進行了科普。嶽衛華介紹,醫用口罩分三種,第一種是一次性醫用口罩,結構是長方形的,主要使用於普通診療環境或人口密度低的場景中;第二種是醫用外科口罩,結構與一次性醫用口罩相似,有防血防液的功能,主要是醫護人員在有創操作環境中佩戴的;第三種是防護級別較高的醫用防護口罩,是在隔離病房、隔離重症監護、發熱門診特殊區域,由醫護人員佩戴使用。
  • 保護了無數醫護人員的N95口罩,來自華裔科學家和一位學生共同發明
    大數據文摘出品編譯:大萌、牛婉楊在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的這幾個月,N95口罩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硬通貨。關於要不要戴口罩,全球的態度從最初的「堅決不戴」,也變成了「不得不戴」。N95口罩保護了無數民眾和醫護人員。但是,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它的發明者之一是一位美國的華裔科學家,田納西大學的退休教授Peter Tsai(蔡秉燚)。
  • 辛辛那提大學:絲綢口罩防護性能良好,可替代普通外科口罩
    出品 | 搜狐健康作者 | 周亦川編輯 | 袁月Medicalxpress網站報導,在美國仍難以解決個人防護設備短缺難題的條件下,辛辛那提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小蟲子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難題:由蠶絲製成的絲綢口罩舒適、透氣、防潮,是N95口罩和普通外科口罩之外的一種理想選擇。
  • 香港專家袁國勇視察沙田祿泉樓:或出現超級傳播者
    (抗擊新冠肺炎)香港專家袁國勇視察沙田祿泉樓:或出現超級傳播者中新社香港6月2日電 (記者 韓星童)日前,香港沙田瀝源邨祿泉樓一對夫婦確診新冠肺炎後,同棟大廈再有4人於6月1日初步確診。香港特區政府專家顧問團成員、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於2日凌晨赴祿泉樓視察後會見記者,他指出該棟大廈或已出現超級傳播者,全部住戶須儘快提交深喉唾液樣本進行病毒檢測。5月31日,一對住在沙田瀝源邨祿泉樓的夫婦確診,34歲的太太在嘉裡物流中心貨倉工作。6月1日,該名女患者的兩名同事、一名接觸過她的救護員確診,同日晚間,祿泉樓再有4人初步確診。
  • 深圳8所大學+超20家實驗室終於出手!又一大批科研成果、重大項目...
    >  身處抗疫一線、不間斷作戰的醫護人員長期佩戴防護設備和使用消毒液會導致面部和手部皮膚受損,增加感染風險。深圳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吳奕光博士在了解情況後,第一時間向湖北省相關醫院捐贈了兩批共數千支(瓶)由其團隊自主研發的新型創面修護及防護產品,用科技力量為一線醫護人員送去關懷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