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了無數醫護人員的N95口罩,來自華裔科學家和一位學生共同發明

2021-01-20 大數據文摘

大數據文摘出品

編譯:大萌、牛婉楊

在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的這幾個月,N95口罩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硬通貨。關於要不要戴口罩,全球的態度從最初的「堅決不戴」,也變成了「不得不戴」。

N95口罩保護了無數民眾和醫護人員。但是,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它的發明者之一是一位美國的華裔科學家,田納西大學的退休教授Peter Tsai(蔡秉燚)。

在Peter Tsai發明N95口罩的時候,他還遇到了一位「黃金搭檔」劉朝宇。二人志趣相同,一拍即合,一起攻克了「在常溫常壓下電離空氣」這一難題。

N95口罩之父:Peter Tsai、劉朝宇

Peter Tsai來自田納西州大學,是無紡布領域的世界知名專家。

華裔科學家Peter Tsai當時正在田納西大學紡織系任教。當時,他從同事Roth教授那裡得知,他的博士生劉朝宇在等離子體方面頗有研究,於是盛情邀請劉朝宇合作。

二人在田納西大學實驗室合影(左:Peter Tsai;右:劉朝宇)

二人有著相同的科研志趣,合作十分順利,共同解決了「在常溫常壓下電離空氣」這一難題。

劉朝宇稱,「我們都知道『靜電吸附』的現象,但怎麼把它用到紡織物上面,提升吸附效率,這對我們兩人都是一個新的考驗和嘗試!」

當時,實驗裡的實驗條件並不是很充分。劉朝宇便親自動手搭建了部分實驗儀器,一心一意為科研。

1993-1994年,他們在「穩態輝光放電等離子體」(Steady-state,Glow Discharge Plasma)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並共同申請了數個美國專利。正可謂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啊。

劉朝宇的專利證書

Tsai一直都在研究外科口罩和N95呼吸機內的過濾織物,並致力於完善它們,目前已花了30多年時間開發新的無紡布、超細纖維織物技術。

在過濾織物這方面,Tsai主要專攻兩大領域:靜電充電和熔噴工藝。其中,靜電充電是指將永久電荷嵌入纖維中以形成駐極體,從而通過靜電吸引提高過濾效率;熔噴工藝是一種無紡布製造工藝,通過在高速空氣下分散聚合樹脂來將超細纖維製造成無紡布。

他的研究不僅提升並擴大了無紡布的過濾效率和應用領域,還徹底地革新了靜電充電和熔噴工藝兩大領域。

Tsai與田納西大學研究基金會的合作超過了25年。在1995年,他獲得了5項美國專利,其中一項是無紡布電暈充電技術——N95口罩的核心技術。

Tsai的創新方法是利用電場將中性空氣電離,產生離子和電子,再通過電場和電磁感應給無紡布充電。在不增加空氣阻力的情況下使用這項創新方法,充電的無紡布過濾空氣中粒子的效率是未充電無紡布的十倍。

劉朝宇和Peter Tsai二人為N95口罩的誕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除了口罩,Tsai的技術在過去30年中還應用到了其它的領域,例如HVAC過濾器和醫用口罩。僅在過去的六個月中,田納西大學研究基金會就將他的最新技術非專有授權給了四家公司。

從左至右:Tsai和他的同事,James Murphy, Shuan Stahl以及Jack Wyrick在TANDEC大樓前(攝於2007年)。

就在去年,Tsai發明了一個通過摩擦給織物進行靜電充電的新方法。新技術使用極純淨的水浸透無紡布,然後用高壓真空將其抽出。這一過程稱為水力摩擦生電,通過產生摩擦將電荷高效地傳遞到織物上,而無需重複進行。通過該種方法處理得到的無紡布過濾效率比未處理的高20倍。

N95口罩也不是萬能的

N95型口罩是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認證的9種顆粒物防護口罩中的一種。N95不是特定的產品名稱,而是一種標準。N95型口罩就是對物理直徑0.075m±0.020m的顆粒的過濾效率達到95%以上的口罩。

N95口罩使用與外科口罩類似的過濾材料,但比普通口罩有更多的層,與臉部更加緊密貼合,以阻擋大部分微粒。

Peter Tsai在解釋他的無紡布過濾技術是如何工作的

Peter Tsai發明了大多數醫用口罩和N95呼吸器內部的過濾材料,並致力於完善它們。他花了30多年的時間開發新的無紡布,超細纖維織物技術。

Tsai表示,醫用口罩由三層組成:外層面紗、一層無紡布過濾布和一層內層面紗。兩個面紗保護過濾織物免受磨損。

這種耐用的濾布是由數百萬微纖維層層疊加而成的。這些微纖維已被永久靜電充電。

「充電後,這種材料一層相當於十層,」Tsai表示,「沒有充電的話,就需要使用十倍的材料,這樣透氣性會降低十倍。」

不過,Tsai也說道,並不是所有口罩都是用來過濾致病病原體的。「N」代表口罩是用來捕捉非油性微粒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它適用於所有情況。

為了表彰Peter在商業化過程中的積極貢獻,他被授予了2006年B. Otto和Kathleen Wheeley的技術轉讓卓越獎(B. Otto and Kathleen Wheeley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Technology Transfer)。Wheeley 獎是田納西大學研究基金會的最高榮譽獎項,專門授予給將大學基礎研究成功應用在商業領域的田納西大學研究人員。

Tsai在2006年獲得Wheeley獎

田納西大學研究基金會的副主席Maha Krishnamurthy表示,「Peter證明了田納西大學的研究人員能夠通過建立和保持有價值的工業合作來將創新產品推向市場,並產生重大影響。我們感謝他對研究的奉獻以及在產品商業化過程中所付出的熱情和精力。」

同時致力於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的Peter因此喪失了很多機會,因為他需要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實驗室。他孜孜不倦的努力對於全球人民來說肯定沒有白費:據估計全球有超過十億人使用過Peter的技術來保護或改善他們的健康。而在這次疫情匯中,Peter的口罩拯救了無數人免受病毒侵害。

相關報導:

https://utrf.tennessee.edu/ut-researchers-nonwoven-fabrics-protect-the-health-of-more-than-a-billion-peopl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https://www.knoxnews.com/story/news/2020/03/11/coronavirus-masks-n-95-respirators-faq/4978243002/

https://news.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76023

相關焦點

  • 保護無數醫護人員的N95口罩發明功臣竟是華裔科學家——蔡秉燚
    在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的這幾個月,口罩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硬通貨。我們都知道N95口罩保護了無數民眾和醫護人員。
  • 華人之光,發明N95華裔科學家再次出山,江湖還是他的!
    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N95口罩保護了全球無數前線醫護與民眾,發明這款技術的華裔科學家蔡秉燚(Peter Tsai)老驥伏櫪,毅然告別退休生活,再次研發出安全消毒口罩的方法,協助解決口罩荒。68歲的蔡秉燚1981年從臺灣來到美國,主攻紡織製造和工程學,在堪薩斯州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曾經任教田納西大學,至今擁有12項過濾技術專利。1995年他發明N95口罩使用的靜電熔噴布,讓布料帶上靜電後,大大提升了口罩過濾細菌與病毒的能力,這項技術也因此得到專利。
  • 國際觀察丨救命無數的N95口罩誰發明的?兩名科學家,其中之一是成都人
    在新冠疫情大暴發、病毒肆虐全球的2020年,N95口罩成了家喻戶曉的「硬通貨」。關於健康的人外出時該不該佩戴口罩,歐美國家經歷了從「不必戴」到「不得不戴」的態度轉變。疫情之下,N95口罩保護了無數普通人和醫護人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拯救人類於新冠疫情的N95口罩發明者之一劉朝宇,不僅是地道四川人,還曾就讀於電子科技大學。
  • 他發明了N95口罩,疫情期間卻將收到的N95口罩捐獻給醫護人員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口罩在全球各地炙手可熱,尤其N95口罩更為保障醫護人員的安全發揮重要作用。但近日N95口罩核心技術發明者蔡秉燚先生接受採訪時卻將N95口罩的發明稱為」一個非常平凡的發明」,老人家淡泊謙遜的品德比起口罩的發明更讓人肅然起敬。
  • 救命無數的N95口罩 關鍵材料發明者之一是成都人
    疫情之下,它保護了無數醫務人員和普通人。但是絕大部分人不知道,它的發明者之一是一位美國華裔科學家——田納西大學的退休教授田秉燚。25年前,田秉燚在田納西大學的實驗室攻堅N95口罩的關鍵技術,他的身旁站著一位「黃金搭檔」,時任田納西大學等離子體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劉朝宇。
  • 封面獨家丨救命無數的N95口罩 關鍵材料發明者之一是成都人
    劉朝宇和蔡秉燚封面新聞記者 何方迪N95口罩因95%的顆粒過濾效率,在這場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成為了救命「硬通貨」。疫情之下,它保護了無數醫務人員和普通人。但是絕大部分人不知道,它的發明者之一是一位美國華裔科學家——田納西大學的退休教授蔡秉燚。
  • 專訪「N95濾材之父」蔡秉燚:30年前的兩大創新,如何保護無數人
    出於科學家的嚴謹,蔡秉燚(讀yì)在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第一件事就是澄清坊間關於他的誤傳。「我不是 N95 口罩之父」,他說,「準確來說,我沒有發明 N95 口罩,而是發明了 N95 口罩過濾層加靜電的技術」。正是該技術,決定著人類和病毒之間多了一層更堅固的屏障,就像這次疫情之中,新冠病毒能夠被一個個薄薄的口罩所阻擋。
  • 扭轉種族歧視,美國華人捐物資給醫護協助抗疫
    醫護人員缺口罩 拉斯維加斯華人獻愛心拉斯維加斯華人在得知本地醫護人員防護用品幾近耗盡時,多個社團及群組積極籌組募款,購買防護口罩、手套等用品,捐贈給醫院、警局,充分展現華人關愛醫護人員及警察人員安全。這項舉措,不但獲得受捐醫院、警局同仁的感動,也引起主流媒體的重視與報導,對於提升華人形象,取得積極與肯定作用。
  • 救人無數的N95口罩,發明者竟是一位臺灣人
    美商3M拒絕美國政府強制購買N95口罩引發喧然大波,也讓N95口罩受重視,不織布公會今天在官網資訊分享,談談N95口罩的發明人,來自於臺灣的美國工程師蔡秉燚(Peter Tsai)。N95口罩裡的N代表not resistant to oil,也就是不防油,但是在過濾效果極佳,95就是至少能過濾掉95%的流感病毒、灰塵、花粉、霧霾、以及煙塵等微小顆粒物;為何可以過濾掉病毒細菌與粉塵,答案在於口罩中間層的靜電熔噴布。
  • 救命的N95,口罩巨頭3M的中國往事
    儘管不像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間這麼強調 N95 作為首選,但當時也有個別媒體報導了世衛組織推薦 N95 規格口罩的觀點,並用 3M 公司的產品作為範例。當時的佩戴方法圖解,大多也用 3M 8210 這款來示範。另外,新聞節目中的醫護人員也在佩戴 3M 的口罩和防護服。N95 從 2011 年左右再一次進入大眾視野。
  • N95型口罩核心技術發明人蔡秉燚:求知若渴,博士班狂修500個學分
    新冠疫情讓口罩成為全球戰備物資,尤其N95口罩更是各國醫護人員保命關鍵。
  • N95口罩技術發明者再入江湖 「願拯救1億人,也不會拿1億美金」
    在疫情下,口罩是醫護人員不可或缺的防護裝備。發明N95口罩核心技術的美籍華人蔡秉燚,正在研究重用口罩的方法,期望紓緩口罩供應不足的問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口罩供不應求,多國醫護人員亦面對醫療物資短缺問題。
  • 澳研究:N95口罩對女性和亞洲人的適配度較低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徐小涵澳大利亞研究人員15日發布報告稱,以N95口罩為代表的醫用防護口罩對不同人群的適配程度並不一致。相對來說,N95口罩更適合男性和白人,而對女性和亞洲人的適配程度較低。
  • 牽掛馳援湖北的寧波醫護人員,寧波包了架飛機,緊急籌調一批物資...
    寧波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俞曹平介紹,這些物資主要來自各醫療衛生單位的組織,還有愛心人士的捐贈。記者在現場看到,寧波市第一醫院組織了一百零二箱的物資運送到現場。寧波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姜建帥告訴記者,除了一些前方最緊缺的防護用品,還有前方急需的一些生活物資。主要包括,300件羽絨衣,還有一批膠鞋,電熱毯,還有就是兩大箱的鹹鴨蛋和榨菜等。
  • 作為一線醫護人員的親屬,除了含淚,你還可以這樣做
    得到消息後,李爸爸忍不住給李慧撥通了視頻電話,一度哽咽,但是他交代女兒,「有些事總要有人去做,保護自己,堅守崗位,等你回家」,簡短的囑咐負載著如山父愛。無數心中牽掛著醫護人員的親屬都一樣,儘管心中有淚,但對親人的支持是撐起疲倦身軀最大的動力。
  • 「KN95」,這個珠寶首飾所做成的口罩,成為時代符號打動無數人!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國人民的正常生活都隨之打亂,甚至讓所有的學生都在家裡線上學習。在這危急和關鍵時刻,是那些醫護人員逆行而上,在拯救患者的生命。記得有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哪有什麼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了……」多少人都被這句話感動得熱淚盈眶。我們的醫護人員衝在第一線,保護著我們的生命安全線。其實每一個行業都在儘自己的所能來做一些事情,珠寶行業也是一樣的,需要做一些事讓人們永遠的記住這個徹底改變我們平常生活的日子。
  • 研究人員欲打造可重複充電使用的N95口罩
    COVID-19 疫病的全球大流行,導致 N95 口罩一貨難求。不過以色列理工學院和印度塔塔基礎研究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提出了一種可重複充電使用的新型 N95 口罩。據悉,通過機械過濾(微纖維基質捕獲顆粒物)和靜電過濾(顆粒物被吸引到帶有靜電荷的表面),傳統 N95 口罩存在效用隨佩戴時間而遞減的短板。
  •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明「超級木材」 可取代鋼材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明「超級木材」 可取代鋼材
  • 滬公益機構共同採購稀缺物資支援本市一線醫護人員
    上海玉佛禪寺、上海覺群文教基金會此番聯合了上海市公共關係協會、上海慈愛公益基金會、上海十方文教基金會、波克公益基金會、東海慈慧公益基金會,共同出資從海外渠道購買到了抗擊疫情稀缺的醫療物資,並通過上海市疫情防控辦公室、市衛健委、普陀區人民政府和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向申城多家醫院捐贈了這批物資。
  • 因為新冠,科學家們想了千奇百怪的發明:珍珠口罩,黃金口罩……
    為了預防新冠,科學家們想了千奇百怪的發明:NASA的防新冠項鍊、西伯利亞的殺死細菌的自潔口罩、防疫腰帶、衛生紙限量出紙器、日本人的遊泳時可預防新冠病毒的口罩……今天,日本的珍珠口罩又雙一次刷新了人們對口罩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