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之光,發明N95華裔科學家再次出山,江湖還是他的!

2021-01-10 正商參閱

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N95口罩保護了全球無數前線醫護與民眾,發明這款技術的華裔科學家蔡秉燚(Peter Tsai)老驥伏櫪,毅然告別退休生活,再次研發出安全消毒口罩的方法,協助解決口罩荒。

68歲的蔡秉燚1981年從臺灣來到美國,主攻紡織製造和工程學,在堪薩斯州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曾經任教田納西大學,至今擁有12項過濾技術專利。

1995年他發明N95口罩使用的靜電熔噴布,讓布料帶上靜電後,大大提升了口罩過濾細菌與病毒的能力,這項技術也因此得到專利。

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N95口罩雖有良效,但供應極其短缺,本來已經退休兩年的蔡秉燚,3月起收到國家實驗室、民間企業和醫療界的大量電話,請求他重出江湖,設法提高N95口罩的生產速度,或者找出消毒方法,讓醫護人員能夠重複使用口罩。

與家人居住在田納西州諾克斯威爾(Knoxville)的蔡秉燚臨危受命,在田州成立臨時實驗室,為了測試不同的消毒方法,幾乎每日工作接近20小時。

而且這一次任務沒有任何報酬,自己也毫不介意。為了保持口罩的過濾功能,同時控制消毒成本,蔡秉燚嘗試了煮沸、熱蒸、烘烤、陽光下長時間暴曬等各種方法,最後在4月發表研究報告,證實乾熱消毒法效果最好,使用者可用158度的高溫,把N95口罩消毒60分鐘。

該研究結果獲得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支持。蔡秉燚再接再勵,研究以其他物質替代靜電熔噴布,以便民眾能自製口罩,經過連串嘗試後發現,汽車去油汙紙巾(car shop towels)可以發揮作用。

而在加快口罩生產速度方面,能源部旗下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曾聯絡蔡秉燚,他參與研究後,實驗室在短短數周內就達到目標,新技術每小時可生產9000個口罩所需的物料。

現在有關技術已分享給相關廠商。

橡樹嶺實驗室的負責人西奧多(Merlin Theodore)盛讚,蔡秉燚無私地分享知識,而且隨時提供幫忙,但一直拒收報酬。對於自己能在疫情出一分力,他表示這是他人生中的美好回憶。

而這樣無私的科學家是華人的驕傲,更值得所有人的尊重。

來自華人生活網

相關焦點

  • 保護無數醫護人員的N95口罩發明功臣竟是華裔科學家——蔡秉燚
    但是,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它的發明者之一是一位美國的華裔科學家,田納西大學的退休教授Peter Tsai(蔡秉燚)。(蔡秉燚與發明物口罩——圖片來源於網絡)Peter Tsai來自田納西州大學,是無紡布領域的世界知名專家在材料方面涉獵廣泛,在熔噴不織布方面,他不斷嘗試優化熔噴工藝推動其發展,時至今日,人們可以直接利用一套成熟的方法,在高壓、高熱空氣下將聚合物牽伸成超細纖維。華裔科學家Peter Tsai當時正在田納西大學紡織系任教。
  • 美FBI僱華人舉報華裔科學家,76人被判刑、驅逐出境!華裔神經科學家...
    一份關於美國正在掀起的科研排華清查黑名單,最近突然在美國華裔科研界流傳,這使仍處在疫情威脅中的許多華裔科學家人心浮動。5月11日,著名華人生物學家、前美國埃默裡大學終身教授李曉江被指控參與外國的人才項目未如實披露個人稅收,因而被判重罪,緩刑一年。
  • 港媒:美國政府打壓華人科學家是愚蠢之舉
    據香港《南華早報》6月13日報導,華人科學家是美國技術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但由於對他們可能從事「間諜」活動的擔憂,這一群體在美國正面臨越來越嚴格的審查。有美國專家認為「川普政府打壓美國華裔人才的政策是愚蠢的」。
  • 華人之光!盤點醫療領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華裔院士,及他們所引領的...
    動脈網尋找近年來出現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名單中的致力於醫療的華裔身影,看看他們在學術界引領著怎樣的風潮。2018年華裔NAS院士中醫療領域的科學家一覽美國科學院(以下簡稱NAS)成立於1863年,由當時的美國總統林肯授權創建,是一家由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私立機構,致力於為美國聯邦政府提供科學技術方面的諮詢和建議。
  • 保護了無數醫護人員的N95口罩,來自華裔科學家和一位學生共同發明
    但是,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它的發明者之一是一位美國的華裔科學家,田納西大學的退休教授Peter Tsai(蔡秉燚)。在Peter Tsai發明N95口罩的時候,他還遇到了一位「黃金搭檔」劉朝宇。二人志趣相同,一拍即合,一起攻克了「在常溫常壓下電離空氣」這一難題。
  • 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頒給女性 美法加科學家同獲殊榮
    他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了用雷射操縱微粒的工作,這導致1986年光鑷的發明。他還開創了光學俘獲過程,最終用於操縱原子、分子和生物細胞。他發現光的輻射可以分解為光學梯度和散射力。 他被許多人認為是光鑷研究領域之父。阿什金獲得了美國光學學會(OSA),美國物理學會(APS)和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的高度評價。
  • 歷屆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獲得者
    歷屆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獲得者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用以獎勵那些為全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截至現在已經有9位華裔科學家拿過諾貝爾獎,現盤點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個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長期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取得了許多傑出成就,作出了具有裡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 華人江湖丨探險泰國無人島神秘海底洞穴
    作為《華人江湖》的獨家合作新媒體,我們將給大家帶來《華人江湖》獨家背後的故事及主人公介紹系列! 節目第一期江湖密令之險,我們抵達泰國後首先拜訪的便是「泰華一姐」郭蕊女士,她向我們推薦了十一位江湖密令中的第一位——「普吉朱亞文」。
  • 華裔科學家發明「超級木材」可替代合金
    馬裡蘭大學華裔科學家胡良兵領導的研究團隊,發明一種超級木材,比一般木材強度增加12倍。
  • 美國10大華裔科學家:他們是黃皮膚的美國人,卻不再是中國人
    高琨高琨先後在臺灣省和香港居住過,在1950年之後他赴英國學習。高琨是物理天才。從1957年開始,高錕即從事光導纖維在通訊領域運用的研究。後來他成為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他還兼任了香港中文大學,培養了很多科技人才。2009年,高錕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作出突破性成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川普提名華裔女性趙小蘭為交通部長 美國華人:她是我們的楷模!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胡慧敏)當地時間周二晚,各大美國媒體報導稱,美國當選總統川普已經確定提名前勞工部長、華裔女性趙小蘭為新任美國交通部長,預計正式聲明將於11月30日下午宣布。如若趙小蘭接受提名,這將意味著她二次入閣。曾經作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進入內閣的華裔女性,趙小蘭又一次創造了歷史。美國華人對於這一消息感到十分振奮。
  • 美國開始大清洗,數位哈佛華人科學家被辭退,遭殃的還是美國
    之前,美國甚至針對華人科學家們進行了一場「大清洗」,光哈佛大學研究所就有將近40多名華裔科學家被研究機構清除出來。這些科學家們的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美國只因為他們的出身就開除了他們,這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然而,這場「大清洗」還沒有結束。在今年「弗洛伊德被虐殺案」後,這場「大清洗」達到了高潮。
  •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明「超級木材」 可取代鋼材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明「超級木材」 可取代鋼材
  • 華裔科學家參與隱身試驗 實現物體可見光下隱身
    華裔科學家參與美國重大科學突破:首次實現三維物體在可見光下隱身  本報特約撰稿 池晴佳  披上隱身衣,瞬間便可隱匿行蹤,哈利•波特的魔幻本領有望藉助現代科技而成為現實。隱身衣看似只是科幻小說裡的離奇情節,事實上離我們並不遙遠。
  • 國際觀察丨救命無數的N95口罩誰發明的?兩名科學家,其中之一是成都人
    劉朝宇手拿美國專利證書(左)和田納西大學頒發的獲獎證書(圖據電子科技大學網站)盛情相邀兩位「華人面孔」首次攜手近日,N95口罩關鍵材料的發明人之一、華裔科學家蔡秉燚(Peter Tsai)應邀在美國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市《新聞哨兵報》上介紹口罩的使用方法以及N95口罩的「前世今生」。
  • 投稿被拒,華裔科學家諾貝爾成果被搶發,科研如此艱難
    2019年9月24日,Ernst Bamberg、Karl Deisseroth、Gero MiesenbÖck,三人因在光遺傳學領域的貢獻而榮獲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引文桂冠獎」,再次引發大家對光遺傳學是否會獲得諾貝爾獎的猜測。然而,最先開創光遺傳學的華裔科學家潘卓華卻依然籍籍無名——他沒有輸在實驗室,卻輸在殘酷的科研競速賽上。
  • 3位獲諾貝爾獎提名的微電子器件華裔科學家
    許多微電子專家為半導體器件的發明和應用做出了傑出貢獻。在這些微電子專家和學者中,華人科學家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介紹3位微電子器件領域的著名華裔科學家——施敏、薩支唐和鄧青雲在半導體器件的發明和應用以及育人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
  • 一名在美頂級華裔科學家歸國
    2002年,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系聘請他為終身教授。至今為止,他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發表論文300多篇,3次獲得計算機視覺領域最高獎項「馬爾獎」,是華人AI領域的頂級學者。
  • 盤點近年來被美國「針對」的華裔科學家
    我國以驚人的速度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體,並大有趕超美國之勢。正因為如此,美國深深感到了危機,通過外交、貿易戰、技術封鎖等手段企圖掣肘與打壓中國的快速崛起,同時開始阻止兩國的正常科技交流,更有甚者針對與我國進行科技交流的科學家,尤其是華裔的科學家。今天,小Q就給大家來回顧下近年來被美國針對、調查甚至是逮捕的華裔科學家。
  • 追憶華裔諾獎得主錢永健:學術研究無國界之分
    他是當今生命科學集大成的科學家,幾乎囊括所有生命科學領域大獎,也是唯一一位華人沃爾夫獎和諾貝爾獎「雙得主」。  讓錢永健獲得諾獎的綠色螢光蛋白(GFP),是一種最早發現自水母身上的發光蛋白,如今已經被廣泛使用於標誌和指示生物體內的細胞活動。  綠色螢光蛋白被喻為生物化學中的「北鬥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