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無數的N95口罩 關鍵材料發明者之一是成都人

2021-01-10 四川在線

劉朝宇和蔡秉燚

封面新聞記者 何方迪

N95口罩因95%的顆粒過濾效率,在這場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成為了救命「硬通貨」。疫情之下,它保護了無數醫務人員和普通人。但是絕大部分人不知道,它的發明者之一是一位美國華裔科學家——田納西大學的退休教授田秉燚。

25年前,田秉燚在田納西大學的實驗室攻堅N95口罩的關鍵技術,他的身旁站著一位「黃金搭檔」,時任田納西大學等離子體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劉朝宇。

在實驗室,兩位「華人面孔」攜手同行,並肩作戰,共同解決了電離問題和離子「儲存」在無紡布上的關鍵技術,並申請了數個美國專利。鮮為人知的是,這位N95口罩關鍵材料的發明者之一劉朝宇,不僅是地道的四川成都人,還曾就讀於電子科技大學。4月12日晚,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劉朝宇,圍繞N95口罩誕生的「前生今世」與劉朝宇的蓉城情懷以及在美帶領華人抗擊疫情,進行了一次越洋對話。

田納西大學頒發給劉朝宇的獎牌

攻克關鍵技術

N95口罩誕生記

如果不是劉朝宇的同學杜成安發來一段N95口罩發明人的信息,他可能至今都不知道,N95口罩誕生,竟然有它的一份功勞。

信息中提到的發明人正是當年劉朝宇的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老師蔡秉燚,劉朝宇清楚的記得,在這項研究的早期階段,他們一起工作,提交了至少一個或多個美國專利。

「我一看這個信息,哎呀,這裡面有我的一份啊。」劉朝宇發出了驚嘆,記憶的大門也隨之打開。

劉朝宇的美國專利

30年前,劉朝宇從電子科技大學原物理電子學院碩士畢業後,赴美國田納西大學攻讀工學博士學位。當時,年輕的華裔科學家蔡秉燚正在田納西大學紡織系任教。他從劉朝宇的導師羅斯(Roth)教授處得知劉朝宇在等離子體方面頗有研究,就盛情邀請劉朝宇合作。

蔡秉燚有一個科研項目,是為美國3M公司(明尼蘇達礦務及製造業公司)研製空調及口罩的過濾材料。如何提升過濾效率,是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我們都知道『靜電吸附』的現象,但怎麼把它用到紡織物上面,提升吸附效率,這對我們兩人都是一個新的考驗和嘗試!」劉朝宇說。

要利用「靜電吸附」現象需要解決兩個重要問題:其一是要在常溫常壓下電離空氣;其二是要把電離後的等離子體「長期儲存」到無紡布等織物上。其中,前者是由劉朝宇主要完成的。

1995年,他們在「穩態輝光放電等離子體」(Steady-state,Glow Discharge Plasma)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並共同申請了數個美國專利。1995年,田納西大學科技中心對劉朝宇作為主要完成人所做的「常壓輝光放電等離子體處理高分子材料的方法和裝置」等兩項專利給予了表彰獎勵。

解決電離問題之後,劉朝宇和蔡秉燚還想辦法解決了讓離子「儲存」在無紡布上的關鍵技術。

他們所開創的這項技術,通過與3M公司的合作,成功地應用到了空調過濾系統,大大提高了過濾效率,也為此後製造過濾效率更高的N95口罩奠定了基礎。「十分欣慰,我20多前的科研工作和專利為N95口罩做出了成電(電子科技大學)貢獻。」劉朝宇說。

劉朝宇和母親

他的蓉城情懷

「回去和大家一塊兒吃火鍋」

畢業後,劉朝宇離開了田納西大學,主要致力於研究和開發數字移動終端,移動醫療,網絡安全,智慧校園和大數據醫療應用。因此,把「穩態輝光放電等離子體」遷移到口罩上的產業化應用工作,主要是蔡秉燚等完成的。劉朝宇特別強調,自己只是主要參與人員之一。「主要功勞是我的老師蔡秉燚以及其他同事們。」

時光鬥轉星移,劉朝宇也從當初的普通科技工作者,成為美國維吉尼亞州紐波特紐斯市美中友好協會主席。儘管身份職業在轉變,但不變的是大洋彼岸,那一抹始終牽絆的蓉城裡的人和事。家鄉不僅有父母兄弟朋友,還有社區公交、小區保安、門口的小餐館,點點滴滴,沉澱著劉朝宇內心深處的情懷記憶。

和千千萬萬在外工作的人一樣,劉朝宇每年春節一定會回到成都,陪父母過一個完整的春節。今年的春節註定和以往不同,雖然受國內疫情影響,劉朝宇還是買好了回國的機票,作出決定回國過年:「父母年紀大了,他們盼著我回去過年。」

1月24日(大年三十)一早,劉朝宇回到家鄉成都,眼前的一切,讓他感慨。「和父母出去買東西,哪怕一個小商店,防疫措施都很完備。」不僅如此,劉朝宇父母每日出行必坐的社區公交1010,大年三十仍在正常運行,並且車內消毒齊全。

唯一的遺憾就是,因為時間過短,劉朝宇千裡迢迢背過來的給朋友以及朋友孩子們的禮物,沒有機會送出去,至今仍存放在父母家中。「我希望疫情儘快過去,回到成都,把春節準備的禮物送給朋友們和他們的孩子,和大家一塊兒吃火鍋!」

回到美國後的劉朝宇,把在過年時成都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所見所聞,一五一十的分享給了當地一所高中,就在分享完後的第二天,隨著美國疫情擴撒,這所學校便關閉了。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劉朝宇一直抱有此理念。「過去,我是普通科技工作者,後來從事科技開發及商務交流,希望能為兩國之間的民間了解,多做一些事,讓兩國普通民眾和孩子們交朋友,加深友誼。」

疫情之下 為留學生提供服務

如今,美國疫情正在蔓延,截至到目前,劉朝宇所在的維吉尼亞州已有確診病例5000餘例。

目前他正在積極組織華人華僑開展防疫抗疫工作。劉朝宇告訴記者,相當一部分華人奮戰在抗疫的各個領域,總能看到他們的影子。

「華人從醫的比例較高,包括我的朋友杜成安教授,他是藥學教授,他們很多人都在一線,向他們致敬。」

劉朝宇充分發揮美中友好協會主席的角色,和各方人士溝通,在華人社區組織募捐,支持抗疫活動。眼下,因為學校關閉,許多華人默默無聞接納了許多小留學生到家裡來。

最近,劉朝宇和同事正在做一項工作,可能幫助上百萬受影響的留學生,讓他們儘量不耽誤學業。「我們爭取發揮紐帶作用,和祖國的高校合作,看能不能走出一條新路子。」

劉朝宇在美國的生活也牽動著國內很多朋友的心,許多人建議他回國避避,他婉拒了,並表示「現在自己正居家隔離,一切都很好,謝謝大家的好意」。

他期待著有一天帶著美國朋友到中國來,划龍舟、學太極、看看成都的農貿市場等等。

採訪的最後,劉朝宇稱:「十分高興我25年前的工作為N95口罩的效力提升作出了貢獻,感謝朋友們的支持,更感謝我的導師Roth和同事好友Peter(蔡秉燚)給了我研究這個課題的機會。希望疫情儘快結束,和口罩再見,自由的呼吸。」

相關焦點

  • 封面獨家丨救命無數的N95口罩 關鍵材料發明者之一是成都人
    劉朝宇和蔡秉燚封面新聞記者 何方迪N95口罩因95%的顆粒過濾效率,在這場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成為了救命「硬通貨」。疫情之下,它保護了無數醫務人員和普通人。但是絕大部分人不知道,它的發明者之一是一位美國華裔科學家——田納西大學的退休教授蔡秉燚。
  • 國際觀察丨救命無數的N95口罩誰發明的?兩名科學家,其中之一是成都人
    在新冠疫情大暴發、病毒肆虐全球的2020年,N95口罩成了家喻戶曉的「硬通貨」。關於健康的人外出時該不該佩戴口罩,歐美國家經歷了從「不必戴」到「不得不戴」的態度轉變。疫情之下,N95口罩保護了無數普通人和醫護人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拯救人類於新冠疫情的N95口罩發明者之一劉朝宇,不僅是地道四川人,還曾就讀於電子科技大學。
  • 他發明了N95口罩,疫情期間卻將收到的N95口罩捐獻給醫護人員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口罩在全球各地炙手可熱,尤其N95口罩更為保障醫護人員的安全發揮重要作用。但近日N95口罩核心技術發明者蔡秉燚先生接受採訪時卻將N95口罩的發明稱為」一個非常平凡的發明」,老人家淡泊謙遜的品德比起口罩的發明更讓人肅然起敬。
  • 救人無數的N95口罩,發明者竟是一位臺灣人
    美商3M拒絕美國政府強制購買N95口罩引發喧然大波,也讓N95口罩受重視,不織布公會今天在官網資訊分享,談談N95口罩的發明人,來自於臺灣的美國工程師蔡秉燚(Peter Tsai)。N95口罩裡的N代表not resistant to oil,也就是不防油,但是在過濾效果極佳,95就是至少能過濾掉95%的流感病毒、灰塵、花粉、霧霾、以及煙塵等微小顆粒物;為何可以過濾掉病毒細菌與粉塵,答案在於口罩中間層的靜電熔噴布。
  • 救命的N95,口罩巨頭3M的中國往事
    2003 年非典疫情發生前,中國幾乎沒有醫療專用防護品標準,更別提數據如此細化的醫用口罩等級。當時,國內醫用口罩普遍使用紗布材料,國家標準口罩最低的紗布層數不少於 12 層,紗布的層數就代表著口罩過濾效果的高低。那麼,紗布口罩的防護效果如何呢?
  • 保護無數醫護人員的N95口罩發明功臣竟是華裔科學家——蔡秉燚
    在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的這幾個月,口罩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硬通貨。我們都知道N95口罩保護了無數民眾和醫護人員。
  • N95口罩技術發明者再入江湖 「願拯救1億人,也不會拿1億美金」
    在疫情下,口罩是醫護人員不可或缺的防護裝備。發明N95口罩核心技術的美籍華人蔡秉燚,正在研究重用口罩的方法,期望紓緩口罩供應不足的問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口罩供不應求,多國醫護人員亦面對醫療物資短缺問題。
  • 保護了無數醫護人員的N95口罩,來自華裔科學家和一位學生共同發明
    大數據文摘出品編譯:大萌、牛婉楊在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的這幾個月,N95口罩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硬通貨。關於要不要戴口罩,全球的態度從最初的「堅決不戴」,也變成了「不得不戴」。N95口罩保護了無數民眾和醫護人員。但是,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它的發明者之一是一位美國的華裔科學家,田納西大學的退休教授Peter Tsai(蔡秉燚)。
  • N95口罩是什麼材料做成的?
    截止今日,國內疫情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了,為防止疫情繼續傳染,口罩現在已經成為了人手必備的物品了。  我們通常說口罩是無紡布材料,無紡布是相對紡織布來說,就是非紡織的布,是由定向的或隨機的纖維而構成。
  • 專訪「N95濾材之父」蔡秉燚:30年前的兩大創新,如何保護無數人
    圖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科學家發明了空氣過濾式防毒面具,該面具幾乎覆蓋人的整個頭部才能實現清潔的空氣供應。早期裝有玻璃纖維過濾器的類似口罩的產品主要在採礦業中用於預防肺部疾病,而非針對醫療場景,畢竟當時醫學的認知還不完善,更別提成熟的醫療專用防護品(來源:WIKI)其中的兩個關鍵技術點分別在於熔噴布材料以及加靜電技術。
  • 刷屏的"地震預警神器"到底能不能救命?-刷屏,地震預警神器,救命...
    從宜賓市應急管理局了解到,截至發稿時,四川長寧6.0級地震已導致13人死亡,200人受傷。從17日晚地震發生後,災情進展時刻牽動著民眾的心。在大家祈願平安的同時,關於「地震預警」的視頻和圖片也刷爆了朋友圈。宜賓提前10秒收到預警信號,成都提前61秒就收到預警信號。
  • 網傳日本的口罩超過N95口罩!!??剖解日本口罩
    於是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國外,其中日本鄰近我國物流方便,品質卓越,所以許多人從日本購買口罩。但是一些不良商家趁機太高物價;還有一些人進行虛假宣傳,一些普通口罩的功能被說的神乎其神,不僅不符合誠實守信的經營準則,更有可能給消費者帶來誤解,造成嚴重的後果。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口罩的知識,希望正確認知口罩的功能,不要被一些誇大的消息誤導,科學預防疾病。
  • pm2.5防護口罩選用常識
    目前市面上的防霧霾口罩真是數不勝數,從五至十元到幾十甚至上百元的都有。各種面料和款式奇出百怪,那麼怎樣挑選出適合自己的一款防霾產品呢?下面咱們就了解一下防霾口罩中內含秘密。口罩的常見種類:一普通紗布口罩。對空氣重的微生物,飛沫及塵埃有一定的過濾效果。二棉布,面紗口罩。主要用於禦寒,能夠濾除花粉之類的大顆粒物。
  • N95型口罩核心技術發明人蔡秉燚:求知若渴,博士班狂修500個學分
    新冠疫情讓口罩成為全球戰備物資,尤其N95口罩更是各國醫護人員保命關鍵。
  • 南京工業大學研發新技術讓N95口罩生產提質增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周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N95口罩的關鍵技術在於其緻密、能有效隔離病毒的的濾芯層。用1噸我們研製的材料,利用我們的技術可以為20萬隻N95口罩提供濾芯層,或者是80萬隻同樣可用於防疫的普通醫用口罩。
  • 南工大新技術讓N95口罩生產提質增效—新聞—科學網
    「N95口罩的關鍵技術在於其緻密用1噸我們研製的材料,可以為20萬隻N95口罩提供濾芯層,或者是80萬隻同樣可用於防疫的普通醫用口罩。而且,我們的技術可以讓口罩的濾芯層更為緻密,無毒低阻、舒適性佳、防護效果更好。」參與開發技術的南京工業大學博士李晴說。
  • N95,KN95、N90,醫用外科口罩,這些口罩你「搶」對了嗎?
    常見的防油性顆粒物口罩分為KP100,KP95和KP90三個等級。防塵口罩分為KN100、KN95、KN90三個等級。其中KN95口罩在用氯化鈉顆粒物檢測的情形下,其過濾效率應大於等於95%。而N95口罩是NIOSH(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認證的9種顆粒物防護口罩之一。「N」表示不耐油(not resistant to oil)。
  • 日本為何少見N95口罩?防花粉的有用嗎?日本防護口罩選購詳解
    除了國家要求的「宅」之外,我們每個人也記住了出門要戴口罩,回家要洗手,家裡要消毒、通風等等基本防疫常識。原本只是在霧霾天氣才受到大家關注的口罩,作為防疫必需品,目前已成為了不折不扣的緊缺物資。國內買不到,很多正好在國外旅行的同學就順便在當地買了。
  • 口罩,18代人才能降解的材料,口罩對自然的破壞.
    據海洋保護組織Oceans Asia發表的最新報告,2020年全球總共生產了大約520億個口罩,其中至少有15.6億個口罩被亂丟流入海洋中,降解這些口罩需要超過450年。志願者在巴西海灘上發現了一隻營養不良的企鵝屍體,在它的胃裡發現了口罩。
  • 韓國口罩KF94知多少?
    目前市場上有銷售KF系列型號的韓國口罩。KF系列是韓國的保健口罩,適用於「KR-案內書-0349-05」標準。其中將口罩分為三級,包括KF80、KF94與KF99,分別對應非油性顆粒物的過濾效率為80%、94%、99%(測試用顆粒物為0.04-1微米氯化鈉氣溶膠,中位數直徑0.6微米);同時其閉合性分別對應歐盟EN 149標準下的FFT1-3級,但該標準中沒有液體阻隔/防血透的指標。從非油性顆粒物這一個指標上看,KN94型類似我國按照GB 2626-2006標準生產的防顆粒物口罩。